儒学的式微:一个历史的玩笑 - 范文中心

儒学的式微:一个历史的玩笑

03/02

儒家文化圈内亚洲四小龙经济成功的经验,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逐渐复苏的儒学,面对正面因素的复苏举步维艰,负面因素的蔓延却日益加快的尴尬困境。 读了《联合早报》10月20日的新闻报道《杜祖贻教授:儒学在华人社会已经式微》一文,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笔者心中掠过一丝悲凉。 儒学的式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必说在海外华人社会,即是在中国本土,儒学也已所剩无几。关于儒学式微的根本原因,一般都认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东渐,列强东来,中国国力急剧衰落,儒学因此而式微。 笔者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厘清。第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主要出于经济目的,即打开中国市场,倾销西方产品,攫取高额利润。除了大肆掠夺中国珍贵文物之外,西方列强并没有采取激烈措施全面扫荡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儒学进行彻底批判的,正是中国人自己。“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是中国人自己提出来的。把儒学的式微完全归因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似乎有失公正。 第二,中国人基本上全盘否定儒学,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判断:儒学是封建社会中的精神文化,它是导致现代中国社会落后的总根源,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绊脚石,因此必须加以扫除。只有扫除了儒学,民族才会振兴,中国才会富强。中国人一度认为,对儒学的否定是国家复兴的前提。因此,中国人激烈地批判儒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行为,而是以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为导向的。 对于儒学的批判从未停止 在这样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反儒运动,即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应读作“大革文化命”)。如果说,1919年的五四运动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的话,那么,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就根本毫无理性可言了。事实上,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之间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从未停止过对儒学的批判,文化大革命只是把这种批判推到了极点罢了。笔者至今仍然记得70年代中国大陆大规模的批林(彪)批孔(子)政治性群众运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各级政府纷纷召开群众会议,万众一心,口诛笔伐,声讨儒家文化。几乎人人发言,个个表态,揭露林彪及“孔老二”的“反动思想”,以表明自己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经过如此彻底的洗脑运动,儒学还会残存几何?而且,整整十年里中小学教科书上从来不提儒学,在此期间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又从何传承中国历史文化? 但是,历史却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中国人全面地、彻底地否定了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以后,国家却并没有因此而立即富强起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经历了十年急风暴雨式的文化大革命,搞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批判,国家却不但不富强,反而更加落后,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70年代,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仅为三四百美元左右,被列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试图通过反传统反儒学的途径来达到国家强盛的目的,实际上并没有实现。

[!--empirenews.page--] 在中国醉心于进行所谓的文化革命之时,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却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同为儒家文化圈的香港、韩国、新加坡、台湾一下子成为了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上颇具活力的亚洲四小龙就在中国门口强劲舞动。中国人这时才发现,不搞阶级斗争,不搞批判儒家学说,不否定传统文化,也照样能够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恶梦醒来是早晨。十年动乱结束以后,邓小平力挽狂澜,摒弃了无休无止的阶级斗争路线,果断地把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由于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变,儒学才算获得了一个生息和复苏的机会。 儒学的正面和负面因素 不可否认,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儒学本身也具有正面和负面两重因素。正面因素是一种普世价值,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负面因素是一种封建糟粕,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等。所谓儒学瑕瑜互见,精芜杂陈,即是指此而言;对儒学的扬弃和改造之说,亦是因此而起。 然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逐渐复苏的儒学中,正面因素的复苏举步维艰,负面因素的蔓延却日益加快。礼义廉耻、忠恕诚信等道德风尚在社会生活中远未形成气候,而官本位、等级制、拉关系、走后门、包二奶、养小妾、拐卖妇女儿童等丑恶现象却时常见诸报端。这好比一个农民糊里糊涂在田地里撒下了大量化

学试剂,使得田园一片荒芜,农民懊悔莫及,于是千方百计想恢复原有生态,然而秧苗复苏遥遥无期,杂草却又纷纷长了出来。这似乎又是一个历史玩笑。 看来,引领儒学走出困境,还需要一些大举措。前一段时期,东南亚的新儒家学说曾经激起中国学术界的一阵波澜。无论如何,儒家文化圈内亚洲四小龙经济成功的经验,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笔者一想到儒学失道,求诸海外,依然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心中不免又添上了一丝悲凉。


相关内容

  • 五经博士的设置与儒学尊崇地位的形成
    五经博士的设置与儒学尊崇地位的形成.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2006年第10期 (总第321期)EDUCATIONAL RES ...
  •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冯 勤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已逐渐转向文化全球化,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尴尬地陷入日益突出的困境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这一 ...
  •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1997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马作武 (中山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副教授 广州 510275)X 1摘 要2 儒家提倡的/礼治0./德治0./人治0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 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 ...
  • 陆象山对佛教的辨析与援佛入儒
    摘要:正当佛教禅宗在唐朝极盛一时的时候,儒家经学也开始佛化了.宋朝理学家发现自身儒学的理论缺陷,从佛道中得到启示,便开始援佛道入儒.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是在援佛道入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说,是儒体佛用.本研究尝试研究以"心学&quo ...
  • 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
    第37卷第4期 2007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l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V01.37.No.4Sciences)July2007 主题研究:文明和谐与创新 关 ...
  • [精作]利用互联网进行品牌网络营销推广项目理论方案
    互联网品牌网络营销推广理论方案 营销策划是基于市场现实,为企业提出的全面的营销策略建议.因此,营销策划需要依托系统的理论框架展开分析,依此提出系统而不零碎的对策.比如,许多营销策划报告以传统的市场定位理论.4P营销理论为框架展开分析和谋划. ...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 ...
  • 浅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浅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3 .12 .3) [内容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至今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文化(个体),但成就了中华文明(共体).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经过无数心安天下之人.哲学家.思想家.学者的诠释和发展,也经历了外来 ...
  • 陈少明:道德重构中的制度与修养问题
    发布时间:2011-09-22 15:18 作者:陈少明 字号:大中小 点击:545次 --兼谈儒学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关系 在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可能不是贫穷.也不是愚昧,而是缺德.因为贫穷或愚昧不一定会缺德,而缺德最后必定会加 ...
  •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