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为何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 范文中心

管理学为何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06/19

管理学为何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近代西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管理学的产生 管理是人类社会有组织地追求目标必不可少的活动,管理理论是实际存在的管理活动及其职能、目的和范围的主观性反映。管理成为一种理论,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管理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及现代管理理论等一系列管理理论。

从有组织化活动开始,便有了管理活动,但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知识进行了系统化的综合。 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先是在经验管理中,根据实践对具体的知识加以抽象,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随后,根据客观的实践需要,在具体运用科学管理理论这一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从孤立地研究工人个体发展为研究组织整体,从而形成了组织管理理论的知识体系。又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基于核心能力的既合作又竞争,形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管理学研究便向着组织间管理方向发展。可见,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工厂管理、组织管理和组织间管理三个阶段。而且在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理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代替,而是相互补充与系统整合。

虽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应用到实践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然而中国管理学的真正发展却是在1978年以后,是以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工业化进程为背景。短短30多年,中国的管理学科在大量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曾对我国初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但是根植于西方价值观的西方管理模式难免也会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更无法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融合。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这样评价:“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很多东西可以引进,资金可以,机器可以,甚至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唯有一样东西——管理者不能引进。中国应该培养属于自己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只有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并为管理者所应用,才能培育真正强大的中国企业。”5000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推动和成就了世界上最富饶、最强盛的华夏帝国,形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然而,为何管理学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通过查阅资料及小组探讨,我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将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个因素:

一、经济因素

与现代很多理论一样,管理理论是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管理活动实践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进入18世纪下半叶时, 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传统的小规模手工工厂一跃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性质的工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近现代工厂的出现,向传统管理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机械化自动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节奏性和均衡性?在产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怎样去保证产成品的质量和标准?工人与工作是否可能实现协调运转、有效生产?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管理活动主要局限于教会、军队、政府,可是正在兴起的工厂制度所提出的管理问题,同以前所碰到的问题完全不同。天主教会可以用教义和信徒的虔诚来组织管理它的财产;军队可以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管理大批官兵;政府机构可以不必对付竞争或获取利润而展开工作。可是,新工厂制度下的管理人员却不能用上述任何办法来确保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生产实践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来思考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问题。随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完成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19世纪末,资本主义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竞争的优势必须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基础。为了解决当时工厂面临的市场和竞争者问题,产品质量和成本问题,工人的管理问题等,迫切需要提高和完善当时的管理的制度。可见,西方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对科学管理的迫切需要,为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打了坚实的基础。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是工厂制度的建立,而工厂制度对管理又提出来客观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西方的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此同时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期,未出现像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中国仍然是以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体,虽然催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但仍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的性质,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中国没有发生过像工业革命这样大的经济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工业化”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成果而已。当时的中国已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的场所,处于萌芽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在我国生产力低下,几乎没有对管理理论的需求的背景下,管理理论未能在中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学科互动因素

经济的高度发展,使西方不论是在社会科学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比中国大大先进,而这些学科的发展又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营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贝尔、爱迪生等人的一系列技术发明,为美国的工业化插上了翅膀。管理科学的学科边缘较为模糊,涉及面宽,许多学科都容易向管理学渗透,其中既有来源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也有来源于社会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与此同时学科之间分化和综合的矛盾也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就我国而

言,生产力基础的薄弱使各学科的渗透性不强,这样由于缺乏相关学科的渗透,管理学孤掌难鸣,体系亦因此难以构建和完善。

三、政治因素

十九世纪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历经了几千年已走向衰落。封建君主统治黑暗腐败,权利过于沉重,加上长期闭关自守,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不可能有所成就。明清政府都实行对内强化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工商业发展,束缚了生产力,如禁止私人开矿,规定布坊中的织机不能超过限定数量,对私营商业课以重税等,缺乏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也步履维艰。明清政府闭关锁国,海禁便是自明朝开始的。到了清朝,更是变本加厉,一度规定“寸板不得下海”。康熙二十三年收复台湾后,沿海贸易有所恢复,但康熙五十六年重申禁海令,规定只能造不适合远航的平底船;私自卖船给外国者斩。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往来大为减少。而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则是一个民族不落伍、不被淘汰的关键。从1840年到1905年,中国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中。中国政府卑躬屈膝,疲于处理来自列强的各种无理条约,根本无暇顾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最后只能被动接受更为先进的西方技术,从时代的大背景下,失去了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客观条件。反观西方国家,在我国固步自封的同时,西方国家不断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解放,以英国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都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阶段。在14至15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的巨变,政治上的导向,都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西方政府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社会民主自由的风尚逐渐传播来,成为了管理学发展的摇篮。

四、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形成的合力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管理学在西方的兴起。

(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一千多年来,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仅仅是为封建国家服务的,传统教育体制僵化,创新型人才匮乏。1905年,清朝虽然正式废除科举制度,但长期以来的封建教育思想仍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即便各种新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马列主义等思想,但人们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意义上的解放。

相比而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后,欧洲人民的思想得到普遍的解放,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自由主义盛行,民主国家逐步建立及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达到对全球的统治。

中国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让经济以及政治发展停滞不前,人们依然处于传统的生产及思维模式中,而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想下的经济、政治发展形势良好,为近代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二)“整体性”与“解析性”

中国人感知的世界由“整体思维”主导,也就是将组织作为一个对抗外部的整体,而忽略了这个组织内部也需要设计正规的管理流程以及协调各个职位的工作,这种“对外”的管理方式,导致中国很难产生类似于流程管理、分工管理等管理理论。

西方人感知的世界由“解析思维”主导,产生管理学理论也是以科学、理性为基础,认为管理是客观的、知识性的、工具化的手段。在他们看来,管理既可以通过数学工具对其进行定量的描述,也可以用数学模型控制流程和预测结果。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管理学理论在西方更能形成工具性的理论体系,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形成有根据的预测。而在东方,管理更寄托于某个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与管理能力,带有不确定性,不能形成完善的、可继承的理论体系,没有指导技术操作的方法。

(三)“以人为本”与“理性思潮”

长期以来,中国人崇尚的是“物为人用”、“以人为本”的概念。以此出发,中国人着眼于构建人与组织间和谐的整体关系,对事物的探究也是建立在能为我所用的基础上,从不刻意地去追求确定性、科学性的知识理论体系,传统的管理之道即是管人之道,并把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放在首位。

14世纪以后,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兴起,人文主义得到张扬,这一变化使得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逐渐成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三大重要基石。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是西方理性思维在管理理论中的投射。20世纪3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学派则代表着现代主义中人文思想在其管理理论中做出的反应。

与西方崇尚理性、科学,倡导人本主义存在明显差异的是,在组织的管理中,中国人强调的是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而忽略了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尊重,组织内部很难产生正式的执行制度。

(四)治理方面:伦理与法理

传统的中国社会用“礼乐”来代替“宗教”,“道德”代替“法律”。没有明确的行为准则供个人以及组织来遵循及相互制衡,只有在遇到破坏秩序的行为时,才进行处罚起到防范性的警示作用。

在西方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法律一直作为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用宗教规制人们的内心,用法律来限制个人的行为。利用法律进行组织治理的优点是容易量化,并制定相应的标准流程或模式,使得西方的管理理论更便于设计出工具化的、有实用目的和控制性强的管理手段,并以此更合乎理性地去实现治理目标。

东方的管理者通过约束自身并在道德伦理方面取得较高地位来约束别人。这种理念缺乏定量化的标准和严格的工具化手段,在管理科学的实践过程中,缺乏执行的严肃性以及连续性。而西方则能够形成明确的条文作为管理活动的范本。

(五)管理行为的差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在近代西方管理学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严密的逻辑规则、循序渐进的推理和准确的语言表述,建立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相较而言,在对外部事物进行认知时,中国人通常不是运用严密的理论解析和逻辑推理方式完成的,而是倾向于将认知对象依附于自身价值取向,这种情况使得中国人习惯于安于可知止于未知,轻易不愿向不可知的领域求知探索。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演变的轨迹相较,缺乏精确地认识事物和严密地分析的思维传统。这不得不说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发展滞后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中国管理学一直只有形而上的思辨,而缺乏可操作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原因。

(六)管理原则的差异:“贵和持中”和“相互制衡”

“贵和持中”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看重的是和谐。表现在管理行为上,则是力求实现人际关系协调与组织和睦,并不强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西方管理理论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的一条重要组织原则就是权力制衡,这也是现代管理理论中,公司治理、激励-约束等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管理活动中,西方的管理理论在组织内部形成很强的约束力,而东方由于没有清晰的管理理论,组织内部也因此变得松散。

(七)社会组织体系差异:“家庭体系”与“官僚体系”

中国的社会或工商管理组织是以家庭为基本的单元体系,具有家国同构和家企同构的特点。长期以来,中国人看重人际关系以及情感互动,轻视市场交换和分工合作。这种组织方式,一方面使得组织可以依赖亲疏远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使得这类组织很难形成有约束力的管理体系。

在西方,官僚体系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体系要求组织内部有持续性的规则、明确的分工、清晰的组织目标、严格划分的层级结构。内部人员依据不同职能要求,享有各自的权利,承担相应的的责任和义务,以适应现代社会分工的要求,促进组织目标实现。西方管理理论重视任职者正式职权行为,在职者的工作行为、职权责任以及管理决定均会以书面形式加以记载和固定。官僚体系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并促进了组织运行秩序的建设。

如果把西方管理理论比作是“丛林”,那我们的理论最多只能算做是丛林中的“小草”。我们不能不说,在管理理论方面我们还处于追随西方发展阶段。管理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根植于某种文化和文明之中并带有这种文明和文化的全息特征。西方管理理论是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文化价值、思维模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比之下, 我们在这方面却缺少“营养”。经济条件、相关学科的落后、文化背景、治学方式、管理主体等诸多因素都不利于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应当在把西方的管理学“拿来”使用的同时,对其进行“本土化”,为我所用。总结我国已有的管理思想形成体系,并加以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照云,李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轨迹和发展路径”,《跨文化管理》,2013年11月。

2.史现明,“近代西方科学起源的若干文化学原因”,《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9月。

3.李晋,刘洪,“管理学百年发展回顾与未来研究展望——暨纪念泰罗制诞生100周年”,《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4月。

4.章迪成,张星伍,“人文视野下的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管理学报》,2010年10月。

5.雍天荣,易申波,“中国管理理论落后的原因探讨”,《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郭咸纲著,《西方管理思想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4月第一版。

7.张文昌,于维英著,《东西方管理思想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相关内容

  • 论游牧文明在东方文化史上的作用_陈岗龙
    2014年11月第35卷 第6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MONGOLIASOCIALSCIENCES Nov.2014Vol.35 №.6 论游牧文明在东方文化史上的作用 陈岗龙 (北京大学 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
  • 以科学破除西方的"性科学"迷信--兼析性放纵对人类的巨大危害
    现代科学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上的飞跃. 科学的作用不用多说. 但是,当代人类社会,却有一种打着科学旗号--甚至被认为是科学的观点而广为流传.遗害甚广的观点,其实还不仅在于李银河之类鼓吹的性自由.性民主论--因为其错误性还比较明显,是非曲直还比较 ...
  • 组织中的人本主义管理_唐春
    第2卷 第4期 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V ol. 2 No.4 2004年8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Aug. 2004 组织中的人本主义管理 唐 春 虞 文 (湘潭大学 科研处,湖南 湘潭 41 ...
  • 西方哲学论文
    浅析希腊文化的现实性与"英雄性"及其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 希腊神话 现实性 英雄崇拜 内容摘要: 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而作为希腊文化 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希腊神话则 ...
  • 中西方文化
    世界上有几千个民族,每个民族地域的文化大背景都是由千百年来点滴汇聚而成,于是便有了千差万别.而文化是民族之本,没有自己的文化的民族不能称其为"民族",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其标志,只能是自身的文化.饮食文化也不例外,它在世 ...
  • 20年代唯物史观与唯意志论的争论
    20年代唯物史观与唯意志论的争论 二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各种思潮间的争论与斗争此伏彼起,唯物史观是最具争议的对象之一.单就学术思想领域而言,唯物史观理论所遭受的批评或攻击也是一波连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 1920年,梁启超从战后的欧洲游历归来 ...
  • 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分别 ...
  • 浅析油画创作的手法
    浅析油画创作的手法 一.油画·中国画的文化差异与艺术特点 精神与物质分离,灵魂与肉体脱离.主观与客观分裂,成为西方哲学.西方宇宙观的基础.正因如此,与中国艺术家客观交融的观点相反,古希腊为西方人确立了个人置身对象之外的客观态度,导致了模仿, ...
  • 从医学模式的演变探讨健康管理的实质
    从医学模式的演变探讨健康管理的实质 黄建始 如何准确地定义"健康管理"是我国健康管理发展中面临的最根本问题之一.定义描述或规范一个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揭示概念的内涵,回答是什么. [1]目前我国见诸于文字的健康管理 ...
  • 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1
    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进程大致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