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族特性的文学想象与重建 - 范文中心

美国民族特性的文学想象与重建

12/06

美国民族特性的文学想象与重建

江宁康内容提要:核心因素。。但是, 美, 而世纪末文化保守思潮的兴起使一, 文学作品中美国形象的塑造与美国特性重建再次联系在一起。, 一些美国当代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在反思和重建美国民族特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国文学 民族特性 美国形象 民族认同

作者简介:江宁康, 文学博士, 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目前从事英美文学和美国研究。本文是南京大学“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项目“全球化语境下中美民族主体性比较”的成果之一。

T itle:L iterary I m aginati on and Reconstructi on of American Nati onal I dentity

Abstract:There is a l ong traditi on of constructing nati onal identity and i m ages in the hist ory of A 2merican literature with “American Creed ”as the core of American character . Early American lit 2erature intr oduces Christian values int o the shap ing of nati onal identity and passes on Pr otestant ethics and Enlighten ment values . Many writers, such as W. W hit m an, crystallize individualis m and p i oneering s p irit in their works, contributing tre mendously t o the constructi on of American i 2dentity and i m ages . However, conte mporary literature de monstrates the rise of cultural rebelli on that overthr ows the traditi onal pattern of identity constructi on, while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conservatis m in the late 1990s harbingers the literary reconfir mati on of traditi onal values in fusing constructi on of nati onal identity with rep resentati on of American i m ages . The current challenges t o the nati onal identificati on posed by multi 2culturalis m p r omp t conte mporary writers t o p lay an i m 2portant r ole in rethinking and reconstructing nati onal identity thr ough their creative writings . Key words:American literature  nati onal identity  American i m ages  nati onal identificati on Author:J i a ng N i n gkang, Ph . D. of Cornell, is p r ofess or of America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A 2merican studies in the Depart m ent of English a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 . Email:jnkphd@yahoo . com

有关美国民族特性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 二战以后盛极一时的美国研究也把美国特性

江宁康:

美国民族特性的文学想象与重建73

(American Creed ) 为基础的美国特性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S . 亨廷顿指出, 以“美国信念”

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这种信念强调新教伦理, 主张自由和人人平等, 以及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是写在《独立宣言》中的美国信念, “是美国民族身份或特性不可或缺

(Huntingt on 68) 。正是这种信念成了千百万人追求美国梦的动力, 而以此信念为核的部分”

心的美利坚民族主体特性在历代美国文学中都得到了不同形式的表现和建构。近年来的美国文学创作出现了重新建构美国信念和民族特性的动向, 作为民族叙事的主题。于是, 迫切和必要。

一、从17剧烈的冲突, 而广义的文学创作也开始逐渐改变了本土文化1616年, 约翰・史密斯(1580-1631) 在伦敦发表了《新英格兰记述》, 其中强调了有关个人奋斗而获救的新教观念:“如果我们信教的话, 宗教应该超过一切而促进我们

(qtd . in Lauter 194) 。到了1640年, 在北美马萨诸塞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表明自己的信仰”

出版了宗教诗集《海湾圣诗》, 这标志着基督教文化积极参与了新大陆民族特性的文学建构。例如, 这部诗集中“第一首赞美诗”这样写道:“他所做的一切, 将会繁荣昌盛, /邪恶者却没有如此运道:/他们所做的好比麸皮, /被风吹得四散飘零。/因此不信神的人不会, /

(Lauter 331) 。经受住末日的审判, /有罪的人也不会和正义/同时相聚在一处”这首诗描写

了基督教文化和本土印第安文化之间的冲突。“末日的审判”明示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 诗句“有罪的人也不会和正义/同时相聚在一处”带有强烈的文化排它性, 而“四散飘零”的麸皮这个比喻则充满了对异教徒的蔑视。可以说, 《海湾圣诗》以其鲜明的基督教主体意识预示了美国文学对形成美利坚民族自我意识将产生相当的影响。正如R. 利翰所指出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和我们的文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而在意识最深层的水平上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和互相利用的。在文学所表现的民族认同方面, 文学与我们的目的和使

(qtd . in Luedtke 177) 。命感也是分不开的”

《海湾圣诗》的出现是美利坚民族特性文学建构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因为它赋予美利坚这块“应许之地”以基督教文化的主体特征, 显示了从本土信仰的泛神论到基督教一神论的观念转化。R. 威廉斯(1603-1683) 对这种转化做了精炼的总结, 将这种转化视为从自然之子到上帝之子的身份转变。1643年, 他在对印第安人风俗的研究中以诗歌形式写道:“如果既野蛮又驯顺的自然之子, /变得仁爱有礼, /那么上帝之子将会多么难堪/假如他

(qtd . in VanSpanckeren 10) 。R. 威廉斯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早期殖民地们缺少人性的话”

文化特性的演变过程, 使人们对美利坚民族文化的融合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同时, 他又加入了“人性”这个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显示了从自然到上帝再到人性的现代意识和世俗精神。M. 韦伯早就把这种对世俗世界和人性的关注看成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 而S . 亨廷顿则一再强调, 新教观念的世俗精神正是美国特性与其他民族特性的不同之处(Huntingt on 59) 。当然, 美利坚民族特性的建构和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历史地建构和发展的, 而文学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74外国文学研究 2007年第2

何塞・马蒂指出:“文学是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 只有当伟大的文学作品存在时, 一个(qtd . in Sze mar 1) 。确实, 当国家的政治民族自身可以设想到的全体人民的统一才会存在”

独立已经变成现实之后, 它要寻求文化独立乃势所必然, 而建立民族文学则是文化独立的基本标志。文学作品具有文化建构和民族认同的双重功能, 在美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国家里, 文学艺术更是通过对民族特性和国家形象的不断书写来促进了人们对民族主体的认同。美国文学史上担负这个重任的先驱之一是华盛顿・欧文, (演变进行艺术结合的重要代表。在他的第一部作品《纽约外史》

的山川草木以人性和情感, 为, “华盛顿・欧文把传记与历史结合起来, () 年) , 为美国特性中不断姆斯・库柏则在《(1832) 一文中。不久, R. 爱默生在“美国学者”

, 并认为文学创作对建构民族特性具有独特的功能。在“诗歌与想象, R. 爱默生指出:“衡量诗人才能的高低, 不在于他解读诗的水平, 而在于他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感受才能; 不在于他对司各特或莎士比亚的迷信和崇拜达到何等的程度,

(爱默生303, 而在于他把时代的、民族的事物转换成他诗中具有普遍意义形象的创造力”

309) 。

R. 爱默生的观点很明确:诗歌要展示民族的独特经验和情感, 伟大的诗人必然是民族的诗人。事实上, 美国文学史上很快出现了一个能够贯彻爱默生主张的民族诗人———W. 惠特曼。惠特曼的诗歌在建构美国民族特性上具有经典的创造性意义, 因为他所表现的美国特性是独特而新鲜的:张扬自我、勇于开拓、追求幸福以及平民思想等等。例如惠特曼《草

(1855年) 的一首诗歌“叶集》开拓者哟! 啊开拓者”中写道:“我们必须前进, 亲爱的哟, 我们必须首先冒着艰险, /我们是年轻的强壮有力的种族, 别的人全靠着我们。”他的诗歌在表现民族特性方面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意义, 他的一些同时代或稍后的作家, 如麦尔维尔和马克・吐温等人, 也都在建构美国民族特性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美国当代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因此认为, “惠特曼奠定了我们想象性文学中为美国所独有的东西, 即使反对阵

(224) 。确实, 从《营也承认他的先辈地位”海湾圣诗》到华盛顿・欧文和詹姆斯・库柏的小

说, 再到W. 惠特曼的《草叶集》, 一个用文学语言塑造的、带有新教信念、充满自信和开拓进取精神特征的美国形象逐渐丰满成形。通观19世纪的美国文坛, 许多美国经典作家都参与

(1876年) 了建构民族特性、塑造美国“新人”的事业。例如,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美国人》

就直接使用“新人”作为主人公的名字, 并在欧洲文化背景下表现了美国文化中勇于冒险、追求成功的特性。

二、美国形象的艺术传承与反思

美国特性的文学建构与美国形象的塑造是分不开的, 而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在人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美国形象的艺术表现从19世纪的进取、坚韧和乐观的正剧性特征逐渐转变到了20世纪初的冒险和幻灭的悲剧性特征。当时, 美国文学中出现了一些重写美国、美国人和美国梦的重要作品。例如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伟大的盖茨

(1925年) 描写主人公杰伊・比》盖茨比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并重新赢得初恋情人黛茜

江宁康:

美国民族特性的文学想象与重建75

的爱, 不顾一切地在人欲横流的社会中拼搏, 但他最终得到的是人财两空、身亡命尽的结局。与菲茨杰拉德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作家T . 德莱塞(1871-1945) 的小说《美国的悲剧》(1925年) 也是以“美国梦”的幻灭为主题的一部代表作。《美国的悲剧》描写了一个年轻人为了从底层爬到上流社会, 为了追求声色犬马的享乐生活, 不惜杀死自己的怀孕女友罗伯塔, 以便追求富家小姐宋德拉。结果, 他被捕获归案, 最终在电椅上走完了自己“寻梦”的历程。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 也在浪漫的美国形象上涂了一层阴暗的色彩。这种创作倾向在20(-) 非鲜见, 约翰・多斯・帕索斯(1869-1970年) 的《》

重要的代表作。的美国本土, 。这些作品所展示的美国形象已经失去了19, 对“美国信念”。于是, 文学创作中的民, 这种倾向一直持续二战后初期的美国社会一片繁荣景象, 到处充满着乐观气氛。然而, 少数族群自我意识的觉醒使美国白人中心主义受到质疑, 而享乐主义的蔓延也对新教文化观念形成了直接的挑战。于是, 植根于“美国信念”之上的传统美国特性与复杂的现实社会之间产生了尖锐的

(1947年) 较早地反映了这些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

冲突。这部剧作通过表现主人公布兰奇姐妹和斯坦利之间的性格冲突而汇集了各种社会矛盾于同一舞台:清纯悠闲的南方乡村和贫穷嘈杂的市井之间的文化冲突, 懦弱无靠的女性和野蛮无情的男子之间的社会性别矛盾等等, 而布兰奇被关进疯人院的悲惨结局象征了田园理想和美国梦的幻灭。这部戏剧在当时迅速获得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奖的事实提示人们:资本主义的丛林法则和美国特有的阶级、族群、性别和地域文化等的矛盾已经在无情地改写着诸如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等美国特性中理想的一面。例如, 主人公斯坦利尽管是出生在美国的波兰移民后代, 但是仍然被南方破落家庭的女子称为“波兰佬”, 被看作与爱尔兰移民同等地位的粗俗阶层; 而他本人也在残酷折磨布兰奇的过程中暴露了人性恶的一面。《欲望号街车》展示了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美国人”之间的心理冲突, 对美国形象的阴暗面进行了艺术的表现, 因此对当时和后来的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1年) 一书中提出, 美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D. 里斯曼等人在《孤寂的人群》

如新教伦理、启蒙思想和边疆精神等正在被当代生活中的享乐时尚和大众趣味所取代, 许多人失去了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 变成随波逐流和心灵孤独的群氓。当享乐主义取代了开拓进取的精神时, 美国民族特性中一些优秀的品质势必难以为继, 惠特曼等人所讴歌的开拓进取精神对一些年轻人也失去了吸引力。当代美国文学及时地捕捉了这种变化, 例如J. D. 塞

(1951年) 中塑造了一个孤独而愤世的青年人霍尔顿, 他身上全没有林格在《麦田守望者》

惠特曼笔下美国人朝气蓬勃的鲜明特性, 而是变得玩世不恭和畏葸不前。接着, R. 埃利森

(1952年) 进一步质疑了个人自我和民族主体的存在意义。这部小说的小说《看不见的人》

的主人公曾一再大声问道:“我是谁? ”这表明了黑人群体的孤独心态和对民族主体身份的质疑, 因为小说主人公所看到的只是被种族歧视所污染的民族自我形象。上述三部作品的共同点在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开始被异化, 美国信念的理想被削弱甚至歪曲, 民族特性成

76外国文学研究 2007年第2

了社会弊病, 文学创作变为文化反思。H.

马尔库塞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时指出, 文学主体具有政治的功能, 所以能够成为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 因此, 文学艺术就是对现实的某种反抗(马尔库塞105) 。这种反抗在年轻一代作家如阿伦・金斯伯格和诺曼・梅勒等人

(1956年) 以激进主义的态度直率地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伦・金斯伯格的诗《美国》

嘲弄了美国形象和美国信念:

美国我给了你一切而现在我一无所有。

我不能忍受自己的心情。

?

?

……(Ell m ann 1216)

在这首诗中, 作者以大胆的嘲骂和排比的句式强化了对美国社会的批判, 以愤怒的语言亵渎了美国形象曾经有过的五彩光环, 把年轻一代对美国梦的幻灭和反感生动地表现了出

(1965年) 中也对美国和美国梦来。具有同样反叛意识的诺曼・梅勒在小说《一场美国梦》

加以辛辣的讽刺:他把美国形容为“长满了天花的丑妇”, 把国家的象征性符号———国旗———当成了台布, “我有一面美国旗, 汤尼, 我要送给你作为圣诞礼物。作一块台布用”(梅勒94, 115, 221) 。少数民族诗人A. 德尔加多在《愚蠢的美国》(1969年) 一诗中写道:“愚蠢的美国, 看那奇卡诺人/……只是想坐在凳子上/雕刻基督的形象/可是你却不让”(转引自拉维奇812) 。上述这些作品充满了文化反叛的意识, 并以艺术的语言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国形象, 在蔑视、怨恨和诋毁的表述中消解了对美国民族特性的文化认同。对于美国特性的建构来说, 这些“反叛”之作为四十余年后的民族认同危机埋下了伏笔, 并与保守思潮兴起后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对照。

随着越战的结束、民权法案的实施以及反贫穷运动的扩展, 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所缓和, 文化保守主义也对激进自由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驳。在这种形势下, 一些当代作家也开始对美国特性进行重新思考, 美国形象的塑造逐渐与60年代的反叛性叙述背离开。下面一首由少数族裔作家写的诗歌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时代的变化:“美国人, 对, 因为如今我热爱我的第二祖国, 而且我梦想着去掉引起争议的重音, 自豪地称自

(拉维奇865) 己美国人, 让这个单词具有美国意义, American, 亚美利加! ”

这首诗歌发表于文化保守思潮正在兴起的80年代中期, 诗歌中洋溢着对美国和美国人的赞美, 美国的定义再次与“自豪”这个惠特曼常用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在“亚美利加”的美妙疆界里, 所有的少数民族与盎格鲁民族一道“交融在纽约”, 所有的移民都在高兴地宣称要热爱自己的“第二祖国”。这种乐观的情绪在文学创作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实现“美国梦”再次成了一些作品的创作主题, 而对美国特性的重新认同也在文学界和学术界形成了一股较强的势头。

江宁康:

美国民族特性的文学想象与重建77

三、美国民族特性的文学重建

近十几年来, 随着激进主义的逐渐消退, 美国形象上的阴影似乎在逐渐消散, 植根于“美国信念”之上的美国民族特性得到重新认同, 文化多元主义也受到了深刻的反思。1991年, D. 拉维奇编撰了一本《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 显示了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即S . 亨廷顿所谓的“盎格鲁-新教文化”价值观念) 的回归。该书集成了从“’

(等等重要公约”、“独立宣言”、“我听见美洲在歌唱”直到白修德的“”

的文献和创作, 构的文化轨迹和主体特性《我们美

(1995年) 这本书中提出, , “国》多元主义实

(M ichaels 14) 。以主张多元文化主义际上仍然有责任继续询问”

. , 现在需要通过重构美国文学来探询如何“建构美国”s , S . 亨廷顿更为明确地认定“盎格鲁2新教文化”。他的理由是, 美国是由“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来新大陆定居的人们”创建的, 而美国特性主要地是由这些定居者所信仰的盎格鲁2新教观念所决定的, 后来的移民只是加入了已经存在的社会而已(Huntingt on 40) 。

上述学者的论述集中在对美国民族身份和特性的认同上, 其学术背景则是对过去几十年来激进自由主义的文化反叛思潮进行反思或纠正。于是, 从五十几年前R. 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所提出的“我是谁? ”这个问题, 到如今S . 亨廷顿又提出“我是谁? ”的疑问,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文学界和学术界对民族特性和身份认同的持久关切。在近几年的美国文学创作中, 对“我是谁”的困惑以及对基于美国信念的美国特性的认同一再成为一些作品的主题, 而美国叙事也转向了那种似乎俗套的模式:外来移民经过个人奋斗而变成了

(2000年) 和舍温・美国人, 实现了美国梦。苏珊・桑塔格的小说《在美国》努兰的小说《迷

(2003年) 就是这类题材创作中的代表作品。这两部小说都围绕着实现美国梦的失在美国》

共同主题来展开情节:前者通过主人公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去适应美国社会现状而实现了美国梦; 后者则通过父亲的失败和儿子的成功来证实美国梦并非虚幻。两部小说虽然描写了美国形象的不同侧面, 但它们最终都是以赞美的姿态来重新书写美国的民族特性, 建构民族的主体意识。这些事实不仅说明了当代文学对社会政治的关注, 而且体现了美国文学与民族认同长期互动的独特传统。

小说《在美国》中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拼贴式和零散化的写作技巧, 对女主人公玛琳娜所代表的“他者”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深入描写, 对人物的心理矛盾和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小说作者苏珊・桑塔格借人物之口说道:“在波兰, 我想我会安贫知命; 但在美国, 人能够和命运抗争”。“在美国, 人们期望你展示的是内心热望的混乱, 表达谁也不会十分在乎的信念, 凸现你的怪癖和奢侈。这些东西才能体现你的优秀品质:意

(桑塔格230, 368) 。这部小说展示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外来志的力量、欲望和自尊的扩展”

移民所造成的心理和现实的压力, 显示了外来移民对美国特性的认同困惑。这是因为, 对于浸透了本民族文化的移民来说, 他(她) 首先意识到的是自己“他者身份”与美国特性的差异而不是认同; 而且, 小说中“美国”和“他者”之间的矛盾不仅是民族特性之间的差别, 而且是不同的社会特性之间的差别, 即波兰封建社会的奴性顺从意识和新大陆个人主义意志之间

78外国文学研究 2007年第2

的较量。《在美国》讲述了一个移民在新大陆通过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传奇, 同时也成功实现了民族身份的转换, 正如小说女主人公玛琳娜高呼“为新的祖国干杯! ”所揭示的那样。值得一提的是, 这部小说的作者苏珊・桑塔格在文化反叛年代里曾经是美国体制的激烈批评者, 而如今她也开始重新理解美国、重新肯定美国特性中的美好的一面, 这种转变显然是有深刻的时代原因并且发人深省的。

小说《迷失在美国》进一步表现了与《在美国》类似的主题:接受了美国民族的主体特性, 化特性。《迷失在美国》苦读书而终于成功的第二代移民的故事。美国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 。小说主人, 以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可是, , 甚至还——不再吃犹太食物, 消除自己的犹太口音, 改奉新教信仰, 从而为一个健康美国男孩”的身份(努兰193) 。比起那“迷失在美国也迷失在自己生活中”的父亲来说, 小说主人公即儿子的人生道路是艰巨却又成功的, 他的成功使小说从讲述父亲悲剧一生的故事变成了对美国梦寻的再次复述, 变成对美国特性的重新认同。《迷失在美国》与《在美国》这两部小说尽管展示的时代背景不同, 但它们所传递的主题意旨却是类同的:对美国信念的重新肯定和对美国梦的不懈追寻。于是,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美国特性建构再次进入了传统的轨道, 即对建立在美国信念基础之上的个人独立、自由平等、不断进取和追求幸福等等民族特性加以肯定和赞美, 美国特性的文学想象也从过去激进主义的颠覆性描写转向了今日建设性的重建。

当代美国文学继承了美国文学表现自我民族特性的传统, 在民族特性和国家形象的建构上经历了从反思、反叛到回归的演变轨迹。本文探讨过的多部作品证实了这种重建民族主体特性的曲折历程, 并再次显示了美国文学在民族认同方面所起的重要促进作用。由于当代美利坚民族的文化认同危机使其民族主体意识受到挑战, 这就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思想主题和艺术诉求, 而“我是谁? ”的认同困惑和解说已经并还将继续成为美国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和叙事模式, 当代美国文学史也将因此而增添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年。

[Bl oom, Har old . The W estern Canon . Trans . J iang N ingkang . Nanjing:Yilin Press, 2005. ]

爱默生:《不朽的声音》, 张世飞等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年。

[E mers on . I mm ortal V oice . Trans . Zhang Shifei, et al . Beijing:Conte mporaryWorld Press, 2002. ]Huntingt on, Sa muel P . W ho A re W e ? Ne w York:Si m on &Schuster, 2004.

Lauter, Paul, ed . The Heath A nthology of Am erican L iterature . 2nd ed . Lexingt on, MA:D. C . Heath and Com 2

pany, 1994.

Luedtke, Luther S . , ed . M aking Am erica . W ashingt on:Foru m Series, 1988.

诺曼・梅勒:《一场美国梦》, 石雅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年。

江宁康:

美国民族特性的文学想象与重建79

[Mailer, Nor man . A n Am erican D ream . Trans . Shi Yafang . Nanjing:Yilin Press, 2001. ]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黄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

[Marcus, Herbert . Eros and C ivilization . Trans . Huang Yong, et al . 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 on Publishing

House, 1987. ]

M ichaels, W ater Benn . O ur Am erica . Durha m:Duke UP, 1995.

舍温・B ・努兰:《迷失在美国》, 高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年。

[Nuland,B. Sher win . L ost in Am erica . Trans . Gao Lu . Beijing:Critic Publishing House, (下) , 林本椿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 年。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

[Ravitch, D iana, ed . The Am erican R eader . Vol . 2. Trans . et al . Publishing

Company L td . , 1995. ]

苏珊・桑塔格:《在美国》, 廖七一等译, 南京:, [Sontag, Susan . In Am erica . Q iyi, . Yilin Press, 2003. ]

Sze mar, I m re . Zones Postcolonialis m , and the N ation . Balti m ore:The Johns Hopkins

.

Ti m m s, . ”The End of A nglo 2Am erica . Ed . R. B. Burchell . Manchester:M anchester

UP, .

VanSpanckeren, Kathryn . O utline of Am erican L iterature . W ashingt on:United States I nfor mati on Agency, 1995. W illia m s, Jeffrey J. , ed . C ritics at W ork . Ne w York:Ne w York UP, 2004.

责任编辑:苏 晖

B ooks Received

邓 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研究》。北

京:作家出版社, 2006年。

陈 C 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黄礼孩主编:《出生地:广东本土青年诗选》。广州: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 2006年。李贵苍:《文化的重量———解读美国当代华裔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对欧洲的影响》。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年。

蓝 云:《随兴诗抄》。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7年。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 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英]约翰・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蒋重跃刘林海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6年。

[美]M・G ・马森:《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1840-1876》, 杨德山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6年。


相关内容

  •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第10卷第4期 2007年12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m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ol.10,No.4Dec.,2007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 ...
  •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文学文化-论文中心
    2001年度的中国文艺理论虽然依旧保持着世纪之交特有的活跃状态,但就其关注的问题而言,理论的创新意识正在相对减弱,长期困扰理论界的当代文论的体系建构等问题始终得不到令人满足的解决,传统的理论范式和话语系统正在逐渐失去往日的效力,而新的理论格 ...
  • 做弘扬先进文化的歌者
    从2009年12月至今,<辽宁日报>用70多块版面先后推出三个大型文化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价值"和"重估中国当代美术价值",以三个 ...
  • 我的语文教育观
    我的好课观 上世纪80年代,我的好课观,可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一.书声琅琅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这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精思" ...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主要流派提纲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当代西方文论: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俄国形式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直觉主义.新批评.存在主义.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空间研究 英 ...
  • 公共领域中的公共精神
    索霄 2012.11 民主与法治 公共领域中的公共精神 肖飞飞1,戴 (1.江西省医药学校,江西 烽2 南昌 330099) 南昌330000:2.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摘要]随着经济的爱展,人们的道德建设却在不断滑坡,公共领域的不文明行为 ...
  • 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比较
    [摘要]犹太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固有的特点,这决定了犹太文化的特性.而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领域中两朵奇葩,它们历史悠久并且都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两种文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教 ...
  • 20**年尔雅影视鉴赏考试答案
    返回 <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 姓名:吼吼嘻嘻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100.0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80年代()所创作的作品表达了市民意识形态. 1.0 分 A. 张艺谋 B. 贾樟柯 C ...
  •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作者:刘梦溪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期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知识界甚至广大民众的关注.关于国学与传统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这次我想讲的是,在传统文化与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张力和互动.现在大家已经逐 ...
  • 异国锦绣河山与人文之美的故园情结
    作者:常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0)06-0012-07 朝鲜半岛是个多山的国家,山高林密,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歌舞优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