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战国时期 - 范文中心

早在战国时期

06/17

早在战国时期 ,古筝就在秦国 (今陕西一带) 盛行 ,故又称为秦筝。早期琴弦有五根,但在先秦时就已同时出现了十二,十三弦筝。汉魏时期,十二弦筝广泛被使用,但五弦,十三弦也同时并存。唐代是十三弦筝的鼎盛时期。宋元时期开始出现十四弦,十五弦筝。到了清代,除已有的五弦,六弦,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十四弦,十五弦外,清末又发展为十六弦。直至近代,二十一弦筝得到广泛普及,筝的弦制基本固定下来。

根据中国民间音乐的音阶调式以及参考各历史时期对琴瑟定弦的史料记载,古筝遵循了“宫商角徵羽”五声定弦法。我们广泛应用,并得到公认的传统定弦法,采用五度相生律,通常定弦为“宫商角徵羽”,即

“do,re,mi,sol,la”的五声音阶及其在不同音区的重复排列。以 21 弦筝为例,最常用的 D 宫调式定弦音阶为:

传统筝曲的创作大都使用这种定弦法。

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在被问到古筝目前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的时候,他总结了两点:一、仅就和弦而言,二十四个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在传统古筝中只有“135”和“613”两个。除此以外,传统古筝转调困难,缺音少律,限制了作曲家的创作,严重的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由于传统筝曲中极少有和音的使用。这对以传统筝曲为根基的创作筝曲来说有很大影响。其次受古筝五声音阶的定弦所限,一方面对于四五度叠置的较简单的具有民族风格和弦的运用尚还方便,可遇到稍复杂些的和弦弹奏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再者,当时我国音乐整体现状对筝乐的创作也有重要影响。无论是歌曲伴奏还是器乐独奏合奏曲乃至交响乐的创作,其和声尚体现为西方古典音乐至多是早期浪漫派音乐的和声形态.大都以比较协和的和弦为主,而对一些造成刺激怪异音响的和弦则采取排斥甚至是批判的态度。一台古筝只能获得单一调式,即使通过左手按音获得其他

调,也只是简单的临时转调,获得清角、变宫、 变徵、闰等变音,但在双手同时演奏或 快速进行的段落中,左手会来不及或不便于按音。调性色彩的单一,使得创作没有较多纵向的调性复合以及横向转调的余地,这一缺陷就使得古筝曲的创作受到很大的限制,筝的传统转调是靠移动筝码, 每转一个相邻的调至少需要移动四到五根弦的码子。靠左手按弦可以取得临时的转调或离调,但必须在单手演奏时。即使这样,也只能有上下四五度两调的可能。因此不能方便、快捷的进行转调, 从而不能满足作曲家大范围,远关系转调的要求,这一点大大限制了整个筝曲 创作的调性思维,进而也会影响乐曲结构的发展扩张,现代创作技巧的运用等 方面。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音乐人对于西方音乐的吸收和改良,便出现了人工调式音阶,并已经创作出许多人工调式的筝曲。

在当代筝曲的创作中,作曲家们尝试运用人工调式

定弦,为筝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调式基础,现已成为当代筝曲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人工调式改变了传统的古筝定弦法,通过新的定弦法对弦序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古筝曲在表现力、技巧的发挥以及乐曲的韵味都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建国初期到五六十年代,现代筝曲的创作大多是由弹筝人来完成的。由于都是非专业作曲者,因此其创作技巧并不复杂,21弦筝传统定弦基本满足了当时的发展要求。以传统定弦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在当时也大大促进了筝乐事业的发展。随着七八十年代专业作曲家更多的参与了筝曲的创作,他们丰富的创作技巧,和新鲜的调性思维,对筝的音色,技巧,和定弦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筝的传统定弦渐渐不能满足作曲家日益发展的创作思维,凸显出一定的局限性。 专业作曲家的创作,在近几十年来, 极大的推动了筝的曲目,技巧,形制改 革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但由于前

面提到 的一些局限性,也限制了部分作曲家对筝曲创作的积极参与。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局限,使一些作曲家开始尝试改变筝的传统定弦,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创作需求。像著名作曲家徐晓林,王建民,庄曜等老师,都是早期便致力于这方面探索和研究,并付 出了巨大的努力。正是他们的不懈探索, 将筝的特殊定弦推向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为筝乐创作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现如今许多古筝界对人工调式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如古筝演奏家焦金海老师在《论筝乐定弦调式音阶》中, 主要以八度重复的规律为原则。作曲家王建民老师在 《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中, 以各组音阶内部关系的组织原则为依据。

笔者对以八度重复规律划分定弦做了细致研究:

(1) 八度重复的定弦。代表作《幻想曲》

此曲从乐曲的音乐风格判断,属于西南地区的音乐,作曲家根据苗族的“飞歌”宫音上方大小三度并存,旋律既有原位mi,又有降mi音的特点和侗族的“小歌”中降la的音高。设计出四个八度的音列,如果以D为宫音,每组都包含原位mi、降mi和降la音。

(2) 间隔八度重复的定弦。

这种类型中有:①两种不同调式的五声音阶的交替重复。如:《山的遐想》(庄耀曲),这是同主音羽、宫两种五声调式两次不同音区的巧妙结合。自低向高将琴弦定为F(d)-D-F(d)-D。这种调式内部的调关系,虽与欧洲古典音乐常用的同名大小调的关系一致,

但在五声音阶中

体现出音乐的风格特点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②五声音阶与五音列交替八度重复。如:筝独奏曲《黔中赋》(徐晓林曲),定弦为:

这种定弦在王建民先生的分类中也属于

五声音阶与其变体的交替一组保留传统的关系 , 而另一组则根据需要变化某

音, 形成两组之间色彩的变化与对比。

(3) 双八度重复的定弦。(4) 部分八度周期重复的定弦

部分八度是按周期重复的,部分改变规律重复,或不重复。如王建民

《枫桥夜泊》:

(5) 非八度周期重复的定弦。

这是作曲者根据创作意图而确立的创新调式的独特类型。这种定弦调式音阶,能够为充分表现乐曲的风格、内涵和韵味奠定良好的基础。如:筝独奏曲《西域随想》(王建民曲),定

弦是:

:


相关内容

  • 第7课战国七雄
    第七课战国七雄 点击新目标 1.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 2. 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和著名战役及军事家: 3. 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链接旧知识 1 ...
  • 历史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新兴学校 刘立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对比性学习,认识到战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 ...
  • 七年级第10课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一 [文件] 第10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doc [标题] 第10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教案/初一 [内容]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高级教师 ...
  •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说出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初步 ...
  • 先秦秦汉时期"孝"含义的裂变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对象由西周时期的"神祖考妣"转变为"父",表现形式由西周时期的祭祀变为相对简单的"养"."敬".秦汉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 ...
  • 中华文化的勃兴
    知识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3.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
  •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15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约前 77 -前 6 )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 "叙录" ,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
  • 春秋战国的十大名将排行榜!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个大黄金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爆炸,出现了许多的思想流派,他们影响深远:同时,在诸侯众国的无数战争中,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天才的军事人物,成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英雄,如下的十大名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选择题 1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末相,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