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_徒然草_的生命美学 - 范文中心

试论_徒然草_的生命美学

04/16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0No.3借鉴与比较

试论《徒然草》的生命美学

沙欢董佳佳陈君

摘要《徒然草》是日本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随笔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品不同程度地

神、儒以及道家思想,尤其是佛教的无常观;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人生智慧以及对王朝文化、贵族情反映出佛、

趣、自然风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钟情于自然以及崇尚“处静守拙”,欣赏“不完整美”“残缺美”、等美学意识,这些都为《徒然草》赋予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关键词:《徒然草》无常观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6文献标识码:A《徒然草》,吉田兼好法师著,日本中世文学随笔体的代表作之一,跟清少纳言著作的《枕草子》和鸭长明著作的《方丈记》同被誉为日本三大随笔。这部作品文笔洗练,简洁明快,语言通俗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它的表现风格对其后

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人生智慧对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人格修养等都产生了巨大作用。西方在19世纪末开始译介,目前《徒然草》最有名的英译有

三个,一是WillamN

·Porter,1914年节译本,翻译为《一个日本法师的文集》,一是当代最负盛名的翻译家DonaldKeene,1967年的译本,标题为《EssaysinIdleness》(《无为随笔》)。这是《徒然草》的首部西方全译本,另外,还有日裔RyukichiKurata1948年的译本《悠闲之收获》;国内两大留日文豪—周作人和郁达夫都对《徒然草》推崇备至,两人都曾译《徒然草》中最会心处数段。此书是由周作人最早介绍到国内;同时,此书也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的作者)深深钟爱的文学经典,曾在日记中多次引用。

吉田兼好远远超越了数百年、数千年的时间间隔,将中国

《文选》中的诗文作者、白居易、老子、庄子以及日本古昔的文章博士都视为良友,在灯火下感受与这些“古人”短暂

性面对面的乐趣,这实在是相当宝贵的经验。

由此可见,《徒然草》

是汲取古代众文人、思想家、宗教家、知识人的学问精华而融会贯通于一堂的一部智慧书、一部人生哲学的书。

一作者简介吉田兼好(1283-1350),南北朝时期日本歌人。本姓卜

部,居于京都之吉田,故通称吉田兼好。

曾在朝廷为官,后来仕途失意,出家做了僧人,这期间,他致力于佛道的修行,同时也作为一个歌人活跃在文学领域。这样一个兼好,佛教方面就不用说了,既使是对于儒学、老庄、神道也十分精通,具备了深厚的王朝文化的教养。尤擅长于和歌,其实他早年曾在藤原定家的后人二条为世的门下学习过和歌技艺。作为当时有名的歌人,兼好被列为和歌四天王(南北朝时代的顿阿、庆运、净弁、兼好)之一,他的和歌被收录在《续千载集》续后拾遗集》《风雅集》等3部敕撰和歌集里,另有个人和歌集《兼好法师集》。《徒然草》等随笔作品表达了他对现世社会的不满与旧日繁华的留恋,预示了贵族文化逐渐隐遁退出历史的结局。兼好学识经验丰富,文章趣味渊雅,见识明达,又性情中和,对于生的热爱,让他倾向于自我保全的智慧。他格外强调人生该进退有度,言行合体而不遭人厌弃,主张残花缺月仍有风情;人世爱而不得,思慕之时更有意趣。这种基于无常,隐逸精神的美学观为日本精神的静水126

深流,千余年间流传至广,故此佳作被人誉为理解日本文化

精神的最佳读本。

二背景·内容·构成《徒然草》写于日本南北朝时期(1332-1392)。这正是日本各种社会力量激烈冲突的年代,皇室分成两派分庭抗礼;皇家与镰仓政府的矛盾日益深刻;公卿阶级激烈动摇;新兴的武士阶级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这时,文化的主潮已从朦胧

月下幽深的宫影中转移到辽阔的沃野,这是日本民族

“刀”的性格的铸成期。所以,从整体风格上来看,《徒然草》雄浑、刚健。书名依日文原意为“无聊赖”,也可译为“排忧遣闷

录”

。由吉田兼好法师在“意日无聊,对砚枯坐,心境之中,琐事纷现,漫然书之”(序段)的状态下,竟写了前后二百四十三段长短不一、内容包罗万象的内容来。作品由互不连贯、长短不一的片段组成,有杂感、评论、带有寓意的小故事,也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记录。作者写时是兴之所至、漫然书之,这些文字有的贴在墙上,有的写在经卷背面,死后由他人整理结集。主题环绕无常、死亡、自然美等等。从中世纪起

就受到歌人、

歌师的青睐。作品中兼好法师独特的美意识成为中世纪美意识的先驱,并且作为隐者文学的典型作品之一,在中世纪日本文学史上占有主要的地位。

三无常观

在一种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中成长的日本人,比相信逻辑,更相信感知,比相信实体,更相信变化。他们不太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恒长不变的逻辑和真理,因此他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淡化和脱却文化的固执的压抑性权威,而使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日本学者梅原猛说:

“佛教在日本,从苦的教义变成了无常的教义,在日本感情的形成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对于《徒然草》中的无常观,几乎所有《徒然草》的研究者们都投以了极大的关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尾实的观点,即认为兼好的无常观有一个从咏叹的无常观到自觉的无常观的思想上的发展。生活在日本镰仓末至南北朝那一个动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兼好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世事的无常,并把这种对无常的认识带入了其创作的《徒然草》中,使无常观成为了《徒然草》的思想根基。在《徒然草》中,无常观像一束奇异的光,照耀着吉田兼好所描写的

万事万物。起初,

无常观是一种略带悲哀的咏叹,被它照耀的事物,也笼罩着一层微暗的感情色彩。后来,这束奇异的光渐渐走向了透彻,最后,是一片无色无影的大澄明,万物在其照耀下沉淀出透明的裸体,抚摸着这宇宙流转的空寂。

借鉴与比较四美意识

由于无常观与变化在日本人心中的优位,使日本人的美意识中,还存在着一种凋灭、残破的美学。一般西方人和中国人描写凋灭与残破时往往流露出悲哀的情绪,然而日本人往往以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一种凋灭与残破的美。既然无常与变化是生命的真谛,那它就一定孕含天之大美。而凋灭与残破都是无常变化中的一环,它不是通往永恒的死,而是走向流转的生。

兼好法师的恋爱观似乎是受到平安朝文学传统的影响,大概可以说他有强烈的王朝式“风流好色”的倾向。而

且,就如从各章段中也能了解到,兼好法师除了对

“色”抱持相当敏锐的感受性之外,同时他又是个佛教信徒,因此不论在怎样的场合下,他都不耽溺于情感上,头脑始终都很清

醒,可称得上是一位纯享受

“风流好色”气氛和感受的人。而兼好笔下的美意识是基于其“无常”这一世界观的,反应了日本中世时期特有的美意识。作为美意识的“无常观”,它与上述佛教无常观同样产生于社会动荡、祸福无常的中世纪,也是时代的产物,因而它极其重视现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

功能。

人存命于无常之世,与其求而不得,徒增痛苦,不如从无常之相”中去发现美的世界,获得意外的愉悦。因此,它能给世人以安慰,增添“生”的情趣和希望。这种美意识主要

表现在“无常之美、不完全之美和俭约之美”这三个方面。说到底,这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解脱和补偿,是促使内外“中和”、自我平衡的良方。

五怀古情结《徒然草》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是在于它的趣味性,卷中虽有理知的议论,但决不是干燥冷酷的,如道学家的常态,根底里含有一种温润的情结,随处想用趣味去观察社会万物,所以即在教训的文字上也富于诗的分子,我们读过去,时时觉得六百年前老法师的话有如昨日朋友的对谈,是很愉快的事。从兼好对王朝事务、禁中掌故关心的一类章段中可以看出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具有的宫廷贵族趣味和怀古

之情。

《徒然草》文章虽然是模古的,但很是自然,没有后世假古典派的那种扭捏毛病,在日本多用作古典文入门的读

本,是读者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

另外,在文体方面,按叙述内容的不同,分别使用日汉混用文与仿古文。从洗练优雅的文章与巧心独具的话题排列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尚古情趣与中世的审美意识。

六作品对比

时代的不同特点深深渗透在《枕草子》与《徒然草》中,从总体风格上看,《枕草子》纤细、婉约;《徒然草》雄浑、刚健。但如果我们剥离这表面的不同进入较深的研究层次,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某种共性,即,它们都处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再创造阶段。九世纪末期,日本永久停止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往来不绝的遣唐使,开始了隔绝状态中的文化的全面吸收,自我催化,自我酝酿的土著化的阶段。《枕草子》的作者正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文化—贵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目击者。而产生《徒然草》的时代,正是武士阶级不断取代贵族阶级成为日本文化的核心,重新吸取大陆文化,创造与贵族的

文化迥然不同的中世纪文化的阶段。

《枕草子》和《徒然草》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表现了在融汇外来文化,再创民族文化的历史阶段中日本民族的一个共通的文化性格。

《方丈记》、《徒然草》是日本近古文学的双璧,深邃而警世,里面充溢着人生无常和飘然出世的思想,代表日本古代

随笔的最高成就。

《方丈记》中流露出对时代变幻无常的感慨。随笔集《徒然草》注重对人生的领悟,作者写了许多带有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0No.3

寓意性质的小故事。由于这部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刚

劲,描写生动准确,长期被认为是日本随笔文学中的佳作。兼好法师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极其重视现世人生价值的合理主义者。他在《徒然草》序段至32段中所持的“无常

观”

,虽与《方丈记》中所持的同是感伤、哀叹、无所作为、一味地祈求来世的无常观,满目皆为

“末法之世”的“无常之相”,但在严酷的、瞬息万变的现实面前,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顺乎时代的发展,从肯定现实和人生的角度出发,重新诠释了“积极的无常观”。正因为人世无常,人就更应该珍惜生命;正因为无常来势凶猛,生命苦短,人就更应该珍

惜寸阴,何不日日享受存命之乐。就这样,

他赋予了人生以新的积极意义。这一“积极的无常观”可谓是时代的产物,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七结语《徒然草》,很美的一个名字,用随意的笔调草草写下人生至境。

一切都会去的,一切都是留不住的,又何必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呢!这是笔者看到“徒然”两字后的第一感觉。徒然,无聊?纳兰公子曾写下“醒也无聊,醉也无聊。”他最终没有跳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而吉田兼好是看透了这人生的虚惘,所以持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人生态

度,这是大智慧而非小聪明,恰与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形成对比。站在这样的高度去感悟人生,自有高于常人的见解,兼好法师却没有一本正经的谈经论道,而是静观万物,信手拈来,个中妙趣,读《徒然草》便知。

兼好在努力用审美情感看待生与死、盛与衰的同时,还在《徒然草》第155段中表达了一种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生住异灭之转变此等真正大事,有如流势迅猛之滔滔河水,滚滚而前,无时或止。且事无真俗,果欲有所成就,皆不可论时机,宜勿更踌躇观望,径自身体力行之可也。”

他鼓励人们珍惜生命,只争朝夕。《徒然草》的生命美学中积淀着日本人重“情”的文化传统,也渗透着犹如“知天命”般的理性(或者说是无奈)。这种外表平静得近乎冰冷而深处又过于重视情感波动的性格,至今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仍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徒然草》作为一部人生智慧的书,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山本正秀:《徒然草详解》,山海堂,昭和31年。[2]永积安明:《方丈记と徒然草》,岩波书店,昭和33年。

[3]西尾:《中世文学における美意识の展开》,岩波书店,昭和34年。

[4]稻旧贺敬三、竹盛天雄、森野繁夫:《新订总合国语便览》,第一学习社,昭和53年。作者简介:

沙欢,女,1983—,辽宁铁岭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工作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董佳佳,女,1981—,河北保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工作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君,男,1983—,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教育系2008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127


相关内容

  • 文明礼仪演讲稿{1}
    文明礼仪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聊聊那个永恒的话题------礼仪,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不让自己徒然地活着>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心灰意冷的青年人,因为遭受了巨 ...
  • 教会的牧养和教导-黄迦勒牧师
    来源:互联网      整理:归正主编 [牧养和教导的相关性]「牧养」偏重于灵命的栽培,「教导」则着重在真理的传授.牧养和教导相辅相成,因为灵命的长大成人,和真理的认识关系密切.信徒对真道和神儿子的主观认识越多,生命就越趋成熟:而生命越长大 ...
  •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2010年9月 总第198期第9期学术交流AcadeIIlicExchangeSept,2010serialNo.198No.9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钱同舟 (河南工 ...
  • 中国当代美学方法论:误区与出路
    2008年5月 第45卷第3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May 2008 Vol 145No 13 中国当代美学方法论:误 ...
  • 王岳川文艺美学笔记总结
    王岳川<文艺美学>之导论 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审美主体.美学是研究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知和感受的复杂过程所形成的学科.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用审美体验看艺术美.文艺学研究文学作品,包括形成文学史.文学理论.王岳 ...
  •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在德 ...
  • 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一.关于康德思想 我们认为康德美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并不想用当下时尚的(审美)现代性观念去圈定康氏的美学,将它作现代性的某种类型的化约,从而得出康氏美学如何现代性.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其深远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在美学史上,康德是 ...
  •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1.0 分A.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B.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C.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 D 我的答 ...
  • 论穆旦晚年诗歌的美学倾向
    论穆旦晚年诗歌的美学倾向 戴惠 摘要:穆旦晚年的诗歌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这是在非正常的岁月中写出的非凡的诗篇.它们显示了穆旦诗歌创作的发展和变化.如果说穆旦早期的风格可用深沉雄健来概括,那么,穆旦晚年的诗歌则有着另一种美学追求,这主要表现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