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上教案第一单元 - 范文中心

语文四上教案第一单元

11/02

第一单元

 教材分析

本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一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 二是搜集有关的资料。

自然奇观这一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在两篇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 其作用是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例如:在《观潮》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后都各有一个资料袋,既有文字说明,又有图片介绍,真可谓图文并茂。

第一组安排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与习作题目结合在一起的,要求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回顾·拓展,从读写方法方面的发现——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趣联,还安排了两项有趣的语文活动。

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课后生字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4、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

5、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6、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教学时间:

11课时

1、观 潮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揣摩、品读“潮来时”的生动形象的精彩语句,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 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4. 初步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

教学调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扛大潮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导语,揭示课题

1、引读本组课文的导语,明确学习主题和学习要求:

(1)“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从这句话推测一下,本组课文主要是写什么内容?

(2)本组课文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主要要求是什么?(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课外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丰富我们的见闻。)2、揭示课题:观潮。解题:

(1)“潮”就是钱塘江大潮。“观潮”是怎么回事呢?(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就是观看这个天下奇观。)

(2)“观潮”的“观”和“奇观”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前一个“观”的意思是看,后一个“观”的意思是景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一个句子。

2、再读课文,说说你头脑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3、速读课文,说说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观潮的时间”。

(1)初步理解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2)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3)“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4)读课文,理脉络。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尝试分段。

潮来前(第1、2自然段);潮来时(3、4自然段);潮去后(第5自然段)。三、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

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状)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

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师: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教学反思】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积累“神秘莫测、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人迹罕至、云遮雾涌”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阅读课文,通过批注、研读,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观,了解课文内容,并能学习用课文的语言生动、具体地介绍一处景观的特点。

3. 初步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

4.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观。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西藏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有条件的,可以播放《青藏高原》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根据课前了解的资料来谈,如:西藏、藏族、布达拉宫、牦牛、雪山、雅鲁藏布江„„)

2.引入:其中,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今天,我们大家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的魅力吧!(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划出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巡视、辅导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生字.词,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自由说,教师关注学生的语言,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用总分结构说。(建议由中下学生回答)

4、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总体感受吗?

(提示学生再次浏览一遍课文内容,快速找出词语,如:壮丽景观、堪称世界第一、神秘莫测、神来之笔等。相机板书词语。)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再次读课文:

1、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壮丽神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2、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3、交流汇报。

4、默读、回答: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注意学生表达的质量)

5、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1)教师出示小组自学要求:

①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②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③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2)学生按自学要求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①第一 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峡谷的“壮丽”。

高峰和深谷咫尺为邻 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 堪称世界第一(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促进文本的感悟)

它全长504千米,平均深度2268米 最深处达6009米,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②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4)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5)如此壮丽的美景,真令人叹服。让我们再走近些,去真切地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所在!

①学生认真默读第3、4小节,勾画内容。

②交流。(随机板书)

1)我读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感到“神奇”,读到“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感到“千姿百态”的美,犹如“神来之笔。 第4自然段抓住“植物类型博物馆”学习。学习积累比喻句。理解积累“凌空展开、人迹罕至、攀援穿梭、美誉”等词。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资料袋进行学习。

2)语例比较: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树,从雪山冰川到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犹如神来之笔。

A、诵读比较异同;B、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实践

有条件的教师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 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神奇壮丽。

回顾课文:①出示文中有关词语;②想想作者怎样为我们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2、提示用“先„„然后„„再„„最后„„”句式,有选择地运用黑板上的词语来介绍。

二、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学习运用课文的描写方法、构段方式及有关词语,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写,写出景物的特点。

2、学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3、班级交流。

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景点的特点。

三、教师总结(略)

四、作业练习

1.朗读课文。(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抄写生字(对自己感到较难的字多写几遍)

3.围绕“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我才认识你”写一篇读文感受。[选作]

【教学反思】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3、鸟的天堂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不禁”、“展示”、“颤动”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 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 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在你们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呢?

(2)对呀,天堂就是神话故事中人们想象的幽美、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

(3)那么文中“鸟的天堂”指的又是什么呢?(板书:鸟的天堂)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巴金先生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

3、检查读词(特别是多音字)、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词语:缝隙 照耀 颤动 不禁 兴奋 不可计

数 应接不暇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时,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三、深读课文感悟“鸟的天堂”

1.当年巴金爷爷第一次是在“鸟的天堂”赏“天堂”,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在“鸟的天堂”中观鸟,你喜欢巴金爷爷笔下的哪一部分呢?是“天堂”还是鸟?(随机教学词语)

群鸟翻飞,百鸟欢腾(配乐:《百鸟朝凤》)

2.听着这曲,看着这图,此时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自由读(12-13自然段的内容) 这一部分,通过读你又知道了什么?(鸟很多,很多游客去观赏。 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

4.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鸟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1)出示句子: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2)能否用几个成语来描绘一下这里的鸟?(各种各样、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姿态万千------)

(3)指导朗读(???强调两个“到处”,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有节奏地读四个短句,读出鸟多、可爱。)

(4)这么多的鸟令巴金爷爷的眼睛“应接不暇”,谁能看着图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出示课件“群鸟纷飞”图帮助理解。从大榕树上飞出的鸟儿太多太多,作者眼前捕捉到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那么热闹、活泼、欢乐。)

(5)除了鸟多、可爱,还能感受到什么?(自由)

(6)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

学生读完后师问:这一只画眉鸟在兴奋地叫着,引歌高唱,它会唱什么呢?(可能在唱,我在这里真快活。)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会喜欢这个地方吗?为什么?(生畅所欲言)

(7)教师小结:多热闹呀!多开心呀!多自由呀!这样的生活在哪才有呀?(鸟的天堂)那么,下节课咱们再一起欣赏鸟的“天堂”。

四、作业

抄写精美语段(12、13),积累语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成千上万只小鸟,它们生活得自由自在,开开心心,因为那是它们的“天堂”呀!那么,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呢?

二、出示课件,学习第一部分:(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读这部分,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

2.班级交流。(树大、美) 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树大、美)随机教学

重点句1:“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a、为什么喜欢?(这段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大榕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茂盛,枝叶繁多的特点。) (生读。评。)

b、出示图片加文字课件:“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c、教师范读,这是作者的联想,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多么有活力的大榕树哇!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d.多美啊!关于描写叶子的句子还有吗?读读看看。

重点句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a、你感受到了什么? (叶子描述得很茂盛,看了就知道树叶很多很茂盛。) 根据你的体会把这句话读一读,把那么多的绿叶读出来。(生读。) b、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读。)

这绿色的叶子是生命的象征,让我们把第八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生读。) c、教师小结:多美啊,难怪人们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呢!还有描写榕树的句子吗?你来读一读好吗 ?

重点句3:“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象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为什么喜欢?)写得很好,直接明了告诉我们枝干很多。

a、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强调“一株”呢?(联系上文)

b、理解“不可计数”和“卧”字,(强调“数”作动词用,是“查点数目”的意思。枝干的数目为何不可计数呢?

c、读一读,试着把枝干好多读出来。大家也练着读一读。 (生读。) 师:多了吗? 比刚才多了一点,谁还能读得更多一点。 (生读。)

d、纵横交错,枝繁叶茂,又大又美!出示大榕树画面。再看这个“卧”字,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榕树写得就像一个人卧在水面。

e、这么美,这么大,又这么奇特的大榕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生读。)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范读)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

f、师生一起来读一读7、8自然段。

g、教师小结:好大的一棵树,多么美丽奇特的树啊,我们每个人面对这颗美丽奇特的树,都会让我们的心再次和作者一起赞美这棵美丽的树。师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幻灯出示)

3.茂盛而又奇特的大榕树,吸引了如此众多的鸟儿在这里快乐地生活,真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哪!同学们,除了这棵大榕树,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使这里成为“鸟的天堂”呢?

简单联系第9自然段谈一谈(人们爱护小鸟,追求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小鸟在这里无忧无虑地自由生活。)

4.所以,当巴金爷爷游览了“鸟的天堂”后,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齐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切领略了大榕树的风姿,真切地感受到那奇特而茂盛的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生活的乐园。

二、深化理解“鸟的天堂”

1.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生畅所欲言)

2.文中出现的几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

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三、回味“鸟的天堂”之美,总结课文

1.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总结:这美丽的南国的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家园,鸟的天堂。可爱的小鸟在这里与宽阔清澈的河流为友,和勤劳善良的人们结朋。好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啊!师生齐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四、学文小练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可以是一个片段)

五、介绍交流

【教学反思】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感悟读、做句子卡片等方法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同时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3.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会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云霞,你们知道哪是什么吗?(板书课题,读题)

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轻读课文,借助音节读准生字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对不明白的字词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火烧云的?

三、检查朗读,理清思路

1、挑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纠错)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火烧云的?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进行了描写?

四、抓住特点,品味美读

(一)精读1—3小节,品味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1、默读课文1—3小节,边读边想: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分别用“——”和“。。。”标一标。

2、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随机进行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1)品读第一小节中7个“„„了”,体会火烧云霞光变化的多和快,以及人们愉快的心境。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2)品味句子:“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好吗?为什么?(推敲“烧”字用词的准确性)。你能读好它吗?

(3)抓住第三小节中的表示颜色的词和四个“一会儿”,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些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和变化快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富有变化。

*体会火烧云颜色的多,积累语言: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积累重叠式的:红通通、金灿灿等;并列式的:半紫半黄等;比喻式的: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能不能分别用“像 一样的 _____色。”这句话描述一下?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谁能把这一小节美美地读一读?

3、小结: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运用了具体而形象的表示色彩的词,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美妙而奇异的晚霞图。

4、来,我们一起再来欣赏欣赏。(有感情地齐读1—节)

五、作业布置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抓住特点,继续品味美读

(一)合作学习4—6节,仿说火烧云的形态变化。

1、小组讨论学习4—6小节,品味火烧云的形态变化:

(1)火烧云形态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呢 ?

(2)用标号标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和词语。

(3)选择一种你喜欢的火烧云读一读,想想该怎么读才能把它读好。

2、小组学习讨论后,全班交流。

3、小组派代表赛读课文。

4、小结: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烧云形态的变化。

5、请你再读一读这三个小节

(1)这三个小节都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展开你的想象,火烧云还有可能变成什么?仿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你想象中的火烧云的形态。

(二)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恍恍惚惚”以及“恍恍惚惚”的原因,体会作者逼真地写出了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实感受。

二、朗读全文,总结扩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作者抓住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优美的语句描绘出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多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写得那么生动逼真呢?(观察仔细,想象丰富,用词准确)

三、作业布置

1、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有关描写色彩的词语和自己喜爱的句子或段落。

3、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想象中的火烧云的形状。

【教学反思】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 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 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教学重点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教学难点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准备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

1.启发谈话: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有写钱塘江大潮的,有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有写大榕树上鸟的奇观的,还有写天上美丽的晚霞的。这些大作家之所以能写出这样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一是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二是善于用语言表达。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口语交际课来学习这样的本领。

2.揭示学习任务:这次我们要上一堂口语交际课,学习如何用自己的话将观察到的景物表达出来,下一堂课还要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习作。

二、明确要求,个人准备

1.明确交流的内容和范围:

(1)上节课老师让大家观察的自然景物,收集有关的自然景观。

(2)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和发现的一些新奇的事物。如,平时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有时在双休日去公园游玩,在假期里不少同学还跟父母外出旅游。在这些活动中观察到的优美的景物和新奇的事物。

2.学生个人准备,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静心回忆一下,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很想告诉同学的。

3.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也可四人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推荐一人在全班交流。教师在巡视中针对性地确定几个学生在班上作交流。

4.指名几个学生试讲,教师引导学生评一评,谁讲的内容最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并分析为什么?(或者是内容新奇,或者是介绍时的语言清晰,等等)

5.教师总结:首先,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先要想好讲的步骤,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有次序地将自己看到的画面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是别人跟着你的视线展开想象;其次,要注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是别人听了能感受的你讲的景观之美。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此,在说之前要先想清楚。

三、师生示范指导,组织内部语言

1.有意识选择一两位学生做口语交际的示范性指导。(学生讲,教师点评,也可引导学生参与)。指导要点:

(1)按(观察或游览)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自然景物讲清楚。讲的时候要一个内容一个内容地讲。

(2)每个内容之间要用上过渡句,将所说的几项内容连接起来。。

(3.)自己感到印象最深的活十分惊奇的景观要具体讲,尽量用上学过的优美词句。

2教师小结:我们在介绍一处景观时要根据一定的顺序,介绍完一处景物要介绍另一处景物时,要用上连接句,这样有助与我们清晰地表达。

四、学生各自演练

1.先让学生各自静静构思,想清楚。(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如学生有困难,应作个别辅导)。

2.学生自由表达,要求听的学生认真倾听,又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可向讲的学生询问。(也可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

3. 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4.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有什么感受?

5.有条件的可联系“宽带网”。让学生将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五、布置任务

1.回家向家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得最感兴趣的景物。

2.思考,如何用文字将自己所讲的内容表达清楚。为作文作准备。

【第二、三课时】(指导习作)

一、教师导入

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二、启发习作内容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三、指导写作

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1.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2.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3.要有写作的侧重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描写。如在写东谷湖的湖的时候,就从湖水、湖岸、游人这几个方面来丰满东谷湖的形象。在写松兰山南沙滩的时候,从海浪、沙滩、游人、自己游玩的感受层层深入地进行描写。

4、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四、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1)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2)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1)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2)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

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3) 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教学反思】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
  • 上天梯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上天梯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多年来,我们的备课检查只注重数量方面,而忽视了它的实用性.创新性和合作性,使备课成了机械的教案抄写,费时低效,劳民伤财,对上好课基本 ...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执教者:西江中心小学覃新凤 教学目标: 1.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 ...
  •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吴雅琴 执笔 一 .导言 本课题于1999年被批准为校级课题后,语文组全体同仁即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研究中去,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教材的不同文体,在初高中各个年级开展实验研究 ...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语文教学,尤其是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人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良好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教育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有益的课堂呢?下 ...
  • 语文六年级上册二单元主题备课
    新语文主题阅读教案 王瑞琴 (六年级上册) 河曲县开元路学校 河曲县开元路学校主题阅读二单元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备课人------------------ 第二 ...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作文备课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作文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月亮 我眼中(心中)的月亮 教材解读: 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可以写自己对月亮的观察或中秋赏月的情境,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写未来的月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可以写在月球上的生活.写作范围 ...
  • -小学语文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结 题 报 告 课题:<以文本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的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研究进度的加快,国家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更多的政策和支持投入到教育中去.教育政策的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素质 ...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_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教案2
    1.4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 教材分析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意蕴丰富.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 "假如我变成 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 ...
  •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苏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由课文三篇组成:<微笑着承受一切>.<雪儿>.<花瓣飘香>.<微笑着承受一切>讲的是体操运动员桑兰面对伤痛和残疾,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精神.<雪儿>讲了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