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防腐技术 - 范文中心

食品防腐技术

01/06

食品防腐技术综述

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食品中的酶以及微生物的作用,使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分解或氧化而引起的。因此,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就是要针对引起腐败变质的各种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方法组合,杀死腐败微生物或抑制其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延长食品货架期的目的。

1 食品的防腐保藏

食品保藏是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重要环节,如果保藏不当就会腐败变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危及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另外也是调节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以及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吃到营养可口的食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食品保藏的原理就是围绕着防止微生物污染、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以及延缓食品自身组织酶的分解作用,采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方法,使食品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保持其原有的营养价值、色、香、味及良好的感官性状。

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就需要对食品进行必要的包装,使食品与外界环境隔绝,并在贮藏中始终保持其完整和密封性。因此食品的保藏与食品的包装也是紧密联系的。

1.1食品防腐保藏技术

⑪ 食品的低温保藏

食品在低温下,本身酶活性及化学反应得到延缓,食品中残存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大大降低或完全被抑制,因此食品的低温保藏可以防止或减缓食品的变质,在一定的期限内,可较好地保持食品的品质。

目前在食品制造、贮藏和运输系统中,都普遍采用人工制冷的方式来保持食品的质量。使食品原料或制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低温,这种保持低温的方式或工具称为冷链。其中包括制冷系统、冷却或冷冻系统、冷库、冷藏车船以及冷冻销售系统等。

另外,冷却和冷冻不仅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也和某些食品的制造过程结合起来,达到改变食品性能和功能的目的。例如,冷饮、冰淇淋制品、冻结浓缩、冻结干燥、冻结粉碎等,都已普遍得到应用。近年来,在我国方便食品体系中,冷冻方便食品也日渐普及。

低温保藏一般可分为冷藏和冷冻两种方式。前者无冻结过程,新鲜果蔬类和短期贮藏的食品常用此法。后者要将保藏物降温到冰点以下,使水部分或全部呈冻结状态,动物性食品常用此法。

① 食品的冷藏

一般的冷藏是指在不冻结状态下的低温贮藏。

病原菌和腐败菌大多为中温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0℃~40℃,在10℃以下大多数微生物便难于生长繁殖;-10℃以下仅有少数嗜冷性微生物还能活动;-18℃以下几乎所有的微生物不再发育。因此,低温保藏只有在-18℃以下才是较为安全的。低温下食品内原有的酶的活性大大降低,大多数酶的适宜活动温度为30℃~40℃,温度维持在10℃以下,酶的活性将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因此冷藏可延缓食品的变质。冷藏的温度一般设定在-1℃~10℃范围内,冷藏也只能是食品贮藏的短期行为(一般为数天或数周)。

另外,在最低生长温度时,微生物生长非常缓慢,但它们仍在进行生命活动。如霉菌中的侧孢霉属

(Sportrichum)、枝孢属(Cladosporium)在-6.7℃还能生长;青霉属和丛梗孢霉属的最低生长温度为4℃;细菌中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微球菌属等在-4℃~7.5℃下生长;酵母菌中,一种红色酵母在–34℃冰冻温度时仍能缓慢发育。

对于动物性食品,冷藏温度越低越好,但对新鲜的蔬菜水果来讲,如温度过低,则将引起果蔬的生理机能障碍而受到冷害(冻伤)。因此应按其特性采用适当的低温,并且还应结合环境的湿度和空气成分进行调节(见后面的--食品的气调保藏法)。水果、蔬菜收获后,仍保持着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不断地产生热量,并伴随着水分的蒸发散失,从而引起新鲜度的降低,因此在不致造成细胞冷害的范围内,也应尽可能降低其贮藏温度。湿度高虽可抑制水分的散失,但高湿度也容易引起微生物的繁殖,故湿度一般保持在85%-95%为宜。还应说明的是食品的具体的贮存期限,还与食品的卫生状况、果蔬的种类、受损程度以及保存的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因素有关,不可一概而论。表9-5列举了部分食品的低温贮藏条件和贮存期

限。

② 食品的冷冻保藏

食品在冰点以上时,只能做较短期的保藏,较长期保藏需在-18℃以下冷冻贮藏。

当食品中的微生物处于冰冻时,细胞内游离水形成冰晶体,失去了可利用的水分,水分活性Aw值降低,渗透压提高,细胞内细胞质因浓缩而增大粘性,引起pH值和胶体状态的改变,从而使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微生物细胞内的水结为冰晶,冰晶体对细胞也有机械性损伤作用,也直接导致部分微生物的裂解死亡。

食品在冻结过程中,不仅损伤微生物细胞,鲜肉类、果蔬等生鲜食品的细胞也同样受到损伤,致使其品质下降。食品冻结后,其质量是否优良,受冻结时生成冰晶的形状、大小与分布状态的影响很大。如肉类在缓慢冻结中,冰晶先在溶液浓度较低的肌细胞外生成,结晶核数量少,冰晶生长大,损伤细胞膜,使细胞破裂,解冻时细胞质液外流而形成渗出液,导致肉类营养、水分和鲜味流失,口感降低。同时肌细胞的水分透过细胞膜形成冰晶,肌细胞脱水萎缩,解冻时细胞不可能完全恢复原状。果蔬等植物食品因含水分较高,结冰率更大,更易受物理损伤而使风味受到损失。

冻结时冰晶的大小与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有关。肉、鱼等食品通常在-1℃至-5℃的温度范围为其最大冰晶生成带。冻结速度越快,形成的晶核多,冰晶越小,且均匀分布于细胞内,不致损伤细胞组织,解冻后复原情况也较好。因此快速冻结有利于保持食品(尤其是生鲜食品)的品质。

所谓快速冻结即速冻,不同的书籍中其说法不一,并无严格的定义。通常指的是食品在30分钟内冻结到所设定的温度(-20℃);或以30分钟左右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5℃~-1℃)为准。如以生成冰晶的大小为准,生成的冰晶大小在70um以下者称为速冻。不过因食品种类不同,受冰晶的影响也不同,故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肉的冻结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肉体由表面伸展向内部的冻结速度(即结冰层厚度,以厘米表示)。一般可分为:冻结速度为0.1~1cm/hr,称为缓慢冻结;冻结速度为1~5 cm/hr,称为中速冻结;冻结速度为5~20cm/hr,称为快速冻结。实践证明对中度厚度的半片猪肉在20小时内由0℃~4℃冻结到-18℃,冻结质量是好的。对大多数食品来说,冻结速度在2~5 cm/hr即可避免质量的下降。

肉类中的蛋白质在冻结时会引起酶活性、溶解性、粘度、凝胶形成力、起泡性等一系列变化。一般来说,冻结速度越慢,冻结的最终温度越低,蛋白质变性的程度也越大。防止动物性蛋白质的冻结变性,对于食品的价值及原料品质的保持有重要的意义,

低温对果蔬中的脂氧合酶和儿茶酚氧化酶等氧化还原活性较难抑制,这也是绿色果蔬褐变的主要原因。解冻后,冷冻对组织的损伤使氧化还原酶活性提高,更易发生褐变现象。因此若对水果、蔬菜冷冻,在冻结处理前往往要先行杀酶。通常用热水或蒸汽作短时间的热烫处理,即可使酶失活。表列举了部分食品的低温冻藏条件和贮存期限。

各种食品的冻藏条件及贮存期限

品 名 结冰温度 ℃ 冻藏温度 ℃ 相对湿度 % 保藏期限

奶 油 -2.2 -23~-29 80~85 1 年

加糖奶酪 — -26 — 数 月

冰 淇 淋 — -26 — 数 月

脱 脂 乳 — -26 — 短 期

冻结鸡蛋 -0.45~-0.6 -18~-23 90~95 1年以上

冻 结 鱼 -1.0 -18~-23 90~95 8~10月

猪 油 — -18 90~95 12~14月

冻结牛肉 -1.7 -18~-23 90~95 9~18月

冻结猪肉 -1.7 -18~-23 90~95 4~12月

冻结羊肉 -1.7 -18~-23 90~95 8~10月

冻结兔肉 — -18~-23 — 6月以内

冻结果实 — -18~-23 — 6~12月

冻结蔬菜 — -18~-23 — 2~6 月

三 明 治 — -15~-18 95~100 5~6 月

③ 解冻

解冻是冻结的逆过程。通常是冻品表面先升温解冻,并与冻品中心保持一定的温度梯度。由于各种原因,解冻后的食品并不一定能恢复到冻结前的状态。

冻结食品解冻时,冰晶升温而溶解,食品物料因冰晶溶解而软化,微生物和酶开始活跃。因此解冻过程的设计要尽可能避免因解冻而可能遭受损失。对不同的食品,应采取不同的解冻方式。

通常是在流动的冷空气、水、盐水、水冰混合物等作为解冻媒体进行解冻,温度控制在0℃~10℃为好,可防止食品在过高温度下造成微生物和酶的活动,防止水分的蒸发。对于即食食品的解冻,可以用高温快速加热。用微波解冻是较好的解冻方法,能量在冻品内外同时发生,解冻时间短,渗出液少,可以保持解冻品的优良品质。

冻结状态良好的肉类,在缓慢解冻时,融解的水分再度被肉质所吸收,滴落液较少,肉质可基本恢复至原来的状态。对于冻结状态较差的肉类,在解冻时产生的滴落液较多,肉的重量损失较多,肉中部分可溶性物质也随之损失,肉的质量降低。

⑫ 食品的气调保藏 (CA Controlled atmosphere storing)

气调保藏是指用阻气性材料将食品密封于一个改变了气体的环境中,从而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生化活性,达到延长食品货架期的目的。

① 气调保藏的原理

果蔬的变质主要是由于果蔬的呼吸和蒸发、微生物生长、食品成分的氧化或褐变等作用,而这些作用与食品贮藏的环境气体有密切的关系,如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水分和温度等。如果能控制食品贮藏环境气体的组成,如增加环境气体中CO2 、N2比例,降低O2比例,控制食品变质的因素,可达到延长食品保鲜或保藏期的目的。

气调保藏可以降低果蔬的呼吸强度;降低果蔬对乙烯作用的敏感性;延长叶绿素的寿命;减慢果胶的变化;减轻果蔬组织在冷害温度下积累乙醛、醇等有毒物质,从而减轻冷害;抑制食品微生物的活动;防止虫害;抑制或延缓其它不良变化。因此,气调保藏特别适合于鲜肉、果蔬的保鲜,另外还可用于谷物、鸡蛋、肉类、鱼产品等的保鲜或保藏。

一般来说,果蔬在贮藏中希望尽可能降低气体成分中的氧气分压,但是如果氧气浓度降得过低,体内有机物就不能形成好气性分解,从而会引起有害于品质的厌氧性发酵。所以,当降低氧气的浓度时,应以不致造成厌氧性呼吸障碍为度。提高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可降低果蔬成熟反应(蛋白质、色素的合成)的速度,抑制微生物和某些酶(如琥珀酸脱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动,抑制叶绿素的分解,改变各种糖的比例,从而良好地保持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品质。但若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将造成正常呼吸的生理障碍,反而缩短贮藏时间。各种蔬菜水果的最适二氧化碳浓度均有所差别,一般水果为2%-3%,蔬菜为2.5%~5.5%,同时也都受到氧气浓度和环境温度的影响。氧浓度过低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都可能会引起果蔬的异常代谢,从而使组织受到伤害。表9-6列出了各种蔬菜、水果气调贮藏的工艺条件。

② 气调保藏的方法

根据气体调节原理可将气调贮藏分为MA(Modified atmosphere)和CA(Controlled atmosphere)两种。前者指用改良的气体建立气调系统,在以后贮藏期间不再调整;后者指在贮藏期间,气体的浓度一直控制在某一恒定的值或范围内,这种方法效果更为确切。要想控制食品的贮藏气体环境,则必须将食品封闭在一定的容器或包装内。如气调库、气调车、气调垛、气调袋(即CAP,或MAP)、涂膜保鲜、真空包装和充气包装等。

各种蔬菜、水果气调贮藏的工艺条件

品 名 气 体 成 分 温度 ℃ 品 名 气 体 成 分 温度 ℃

氧 % 二氧化碳 % 氧 % 二氧化碳 %

苹 果 3 2~8 0~8 桔 3~5 2~4 6.5

洋 葱 2~3 0~2 12~14 番 茄 3~10 5~10 9.0

香 蕉 5~10 5~10 0 黄 瓜 3~16 5 13

草 莓 3~5 5~10 0 莴 苣 3~5 2~3 0~1

桃 子 2 4~5 0 蘑 菇 3~5 3~10 0~1

葡 萄 0.5~1 1~2 12~14 花 菜 15 5 0~1

柠 檬 5~10 5~10 4~6 梨 4~5 3~4 0

气调的方法较多,主要有自然气调法、置换气调法(即氮气、二氧化碳置换包装)、氧气吸收剂封入包装、涂膜气调法、减压(真空)保藏和充气包装等。但总的来说,其原理都是基于降低含氧量,提高二氧化碳或氮气的浓度并根据各贮藏物的不同要求,使气体成分保持在所希望的状况。

⑬ 加热杀菌保藏

① 微生物的耐热性及影响加热杀菌的因素

微生物具有一定的耐热性。细菌的营养细胞及酵母菌的耐热性,因菌种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病原菌(梭状芽孢杆菌属除外)的耐热性差,通过低温杀菌(例如63℃,经30分钟)就可以将其杀死。细菌的芽孢一般具有较高的耐热性,食品中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非酸性罐头的主要杀菌目标,该菌孢子的耐热性较强,必须特别注意。一般霉菌及其孢子在有水分的状态下,加热至60℃,保持5~10分钟即可以被杀死,但在干燥状态下,其孢子的耐热性非常强。

然而许多因素影响微生物的加热杀菌效果。首先食品中的微生物密度(原始带菌量)与抗热力有明显关系。带菌量愈多,则抗热力愈强。因为菌体细胞能分泌对菌体有保护作用的蛋白类物质,故菌体细胞增多,这种保护性物质的量也就增加。其次,微生物的抗热力随水分的减少而增大,即使是同一种微生物,它们在干热环境中的抗热性最大。此外,基质向酸性或碱性变化,杀菌效果则显著增大。

基质中的脂肪、蛋白质、糖及其它胶体物质,对细菌、酵母、霉菌及其孢子起着显著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细胞质的部分脱水作用,阻止蛋白质凝固的缘故。因此对高脂肪及高蛋白食品的加热杀菌需加以注意。多数香辛料,如芥子、丁香、洋葱、胡椒、蒜、香精等,对微生物孢子的耐热性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② 加热杀菌的方法

食品的腐败常常是由于微生物和酶所致。食品通过加热杀菌和使酶失活,可久贮不坏,但必须不重复染菌,因此要在装罐装瓶密封以后灭菌,或者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充填装罐。食品加热杀菌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常压杀菌(巴氏消毒法)、加压杀菌、超高温瞬时杀菌、微波杀菌、远红外线加热杀菌和欧姆杀菌等。 常压杀菌: 常压杀菌即100℃以下的杀菌操作。巴氏消毒法只能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包括病原菌),但不能完全灭菌。现在的常压杀菌更多采用水浴、蒸汽或热水喷淋式连续杀菌。具体方法前面已有描述。 加压杀菌: 常用于肉类制品、中酸性、低酸性罐头食品的杀菌。通常的温度为100℃~121℃(绝对压力为0.2MPa),当然杀菌温度和时间随罐内物料、形态、罐形大小、灭菌要求和贮藏时间而异。在罐头行业中,常用D值和F值来表示杀菌温度和时间。

D(DRT)值: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细菌死亡90%(即活菌数减少一个对数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分钟)。121.1℃(250℉)的D(DRT)值常写作Dr。例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Dr = 4.0~4.5分钟;A、B型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Dr = 0.1~0.2 分钟。

F值:是指在一定基质中,在121.1℃下加热杀死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分钟)。在罐头特别是肉罐头中常用。由于罐头种类、包装规格大小及配方的不同,F值也就不同,故生产上每种罐头都要预先进行F值测定。

对于液体或固体混合的罐装食品,可以采用旋转式或摇动式杀菌装置。玻璃瓶罐虽然也能耐高温,但是不

太适宜于压力釜高温杀菌,必须用热水浸泡蒸煮。复合薄膜包装的软罐头通常采用高压水煮杀菌。 超高温瞬时杀菌: 根据温度对细菌及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规律,热处理敏感的食品,可考虑采用超高温瞬时杀菌法,即UHTST(ultra high temperature for short times)杀菌,简称UHT。该杀菌法既可达到一定的杀菌要求,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食品品质。

牛乳在高温下保持较长时间,则易发生一些不良的化学反应。如蛋白质和乳糖发生美拉德反应,使乳产生褐变现象;蛋白质分解而产生H2S的不良气味;糖类焦糖化而产生异味;乳清蛋白质变性、沉淀等。若采用超高温瞬时杀菌既能方便工艺条件,满足灭菌要求,又能减少对牛乳品质的损害。

微波杀菌: 微波(超高频),一般是指频率在300-300000MHz的电磁波。目前915 MHz和2450 MHz两个频率已广泛地应用于微波加热。915MHz,可以获得较大穿透厚度,适用于加热含水量高、厚度或体积较大的食品;对含水量低的食品宜选用2450MHz。

微波杀菌的机理是基于热效应和非热生化效应两部分。①热效应:微波作用于食品,食品表里同时吸收微波能,温度升高。污染的微生物细胞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其分子被极化并作高频振荡,产生热效应,温度的快速升高使其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菌体死亡。②非热生化效应:微波使微生物生命化学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电子、离子,使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发生变化;电场也使细胞膜附近的电荷分布改变,导致膜功能障碍,使微生物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停止生长或死亡。另外,微波还可以导致细胞DNA和RNA分子结构中的氢键松弛、断裂和重新组合,诱发基因突变。

微波杀菌保藏食品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快速、节能、对食品的品质影响很小的特点。因此,能保留更多的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适用于人参、香菇、猴头菌、花粉、天麻以及中药、中成药的干燥和灭菌。微波还可应用于肉及其制品、禽及其制品、奶及其制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罐头、谷物,布丁和面包等一系列产品的杀菌、灭酶保鲜和消毒,延长货架期。此外,微波应用于食品的烹调,冻鱼、冻肉的解冻,食品的脱水干燥、漂烫、焙烤以及食品的膨化等领域。

目前国外已出现微波牛奶消毒器,采用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在2450MHz的频率下,升至200℃,维持0.13秒,消毒奶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指标达到消毒奶要求,而且牛奶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瑞士卡洛里公司研制的面包微波杀菌装置(2450MHz,80KW),辐照1~2分钟,温度由室温升至80℃,面包片的保鲜期由原来的3天延长至30~40天而无霉菌生长。

远红外线加热杀菌: 远红外线是指波长为2.5–1000um的电磁波。食品的很多成分对3~10um的远红外线有强烈的吸收,因此食品往往选择这一波段的远红外线加热。

远红外线加热具有热辐射率高;热损失少;加热速度快,传热效率高;食品受热均匀,不会出现局部加热过度或夹生现象;食物营养成分损失少等特点。

远红外的杀菌、灭酶效果是明显的。日本的山野藤吾曾将细菌、酵母、霉菌悬浮液装入塑料袋中,进行远红外线杀菌试验,远红外照射的功率分别为6KW、8KW、10KW、12KW,试验结果表明,照射10分钟,能使不耐热细菌全部杀死,使耐热细菌数量降低105~108个数量级。照射强度越大,残活菌越少,但要达到食品保藏要求,照射功率要在12KW以上或延长照射时间。

远红外加热杀菌不需经过热媒,照射到待杀菌的物品上,加热直接由表面渗透到内部,因此远红外加热已广泛应用于食品的烘烤、干燥、解冻,以及坚果类、粉状、块状、袋装食品的杀菌和灭酶。

欧姆杀菌: 这是一种新型的热杀菌方法。欧姆加热是利用电极,将电流直接导入食品,由食品本身介电性质所产生的热量,以达到直接杀菌的目的。一般所使用的电流是50~60Hz的低频交流电。

欧姆杀菌与传统罐装食品的杀菌相比具有不需要传热面,热量在固体产品内部产生,适合于处理含大颗粒固体产品和高粘度的物料;系统操作连续、平稳,易于自动化控制;维护费用、操作费用低等优点。 对于带颗粒(粒径小于15mm)的食品,采用欧姆加热,可使颗粒的加热速率接近液体的加热速率,获得比常规方法更快的颗粒加热速率(约1~2℃/s),缩短了加工时间,使产品品质在微生物安全性、蒸煮效果及营养成分(如维生素)保持等方面得到改善,因此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各类含颗粒食品杀菌,如生产新鲜、味美的大颗粒产品,处理高颗粒密度、高粘度食品物料。

欧姆杀菌装置系统主要有泵、柱式欧姆加热器、保温管、控制仪表等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柱式欧姆加热

太适宜于压力釜高温杀菌,必须用热水浸泡蒸煮。复合薄膜包装的软罐头通常采用高压水煮杀菌。 超高温瞬时杀菌: 根据温度对细菌及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规律,热处理敏感的食品,可考虑采用超高温瞬时杀菌法,即UHTST(ultra high temperature for short times)杀菌,简称UHT。该杀菌法既可达到一定的杀菌要求,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食品品质。

牛乳在高温下保持较长时间,则易发生一些不良的化学反应。如蛋白质和乳糖发生美拉德反应,使乳产生褐变现象;蛋白质分解而产生H2S的不良气味;糖类焦糖化而产生异味;乳清蛋白质变性、沉淀等。若采用超高温瞬时杀菌既能方便工艺条件,满足灭菌要求,又能减少对牛乳品质的损害。

微波杀菌: 微波(超高频),一般是指频率在300-300000MHz的电磁波。目前915 MHz和2450 MHz两个频率已广泛地应用于微波加热。915MHz,可以获得较大穿透厚度,适用于加热含水量高、厚度或体积较大的食品;对含水量低的食品宜选用2450MHz。

微波杀菌的机理是基于热效应和非热生化效应两部分。①热效应:微波作用于食品,食品表里同时吸收微波能,温度升高。污染的微生物细胞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其分子被极化并作高频振荡,产生热效应,温度的快速升高使其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菌体死亡。②非热生化效应:微波使微生物生命化学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电子、离子,使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发生变化;电场也使细胞膜附近的电荷分布改变,导致膜功能障碍,使微生物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停止生长或死亡。另外,微波还可以导致细胞DNA和RNA分子结构中的氢键松弛、断裂和重新组合,诱发基因突变。

微波杀菌保藏食品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快速、节能、对食品的品质影响很小的特点。因此,能保留更多的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适用于人参、香菇、猴头菌、花粉、天麻以及中药、中成药的干燥和灭菌。微波还可应用于肉及其制品、禽及其制品、奶及其制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罐头、谷物,布丁和面包等一系列产品的杀菌、灭酶保鲜和消毒,延长货架期。此外,微波应用于食品的烹调,冻鱼、冻肉的解冻,食品的脱水干燥、漂烫、焙烤以及食品的膨化等领域。

目前国外已出现微波牛奶消毒器,采用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在2450MHz的频率下,升至200℃,维持0.13秒,消毒奶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指标达到消毒奶要求,而且牛奶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瑞士卡洛里公司研制的面包微波杀菌装置(2450MHz,80KW),辐照1~2分钟,温度由室温升至80℃,面包片的保鲜期由原来的3天延长至30~40天而无霉菌生长。

远红外线加热杀菌: 远红外线是指波长为2.5–1000um的电磁波。食品的很多成分对3~10um的远红外线有强烈的吸收,因此食品往往选择这一波段的远红外线加热。

远红外线加热具有热辐射率高;热损失少;加热速度快,传热效率高;食品受热均匀,不会出现局部加热过度或夹生现象;食物营养成分损失少等特点。

远红外的杀菌、灭酶效果是明显的。日本的山野藤吾曾将细菌、酵母、霉菌悬浮液装入塑料袋中,进行远红外线杀菌试验,远红外照射的功率分别为6KW、8KW、10KW、12KW,试验结果表明,照射10分钟,能使不耐热细菌全部杀死,使耐热细菌数量降低105~108个数量级。照射强度越大,残活菌越少,但要达到食品保藏要求,照射功率要在12KW以上或延长照射时间。

远红外加热杀菌不需经过热媒,照射到待杀菌的物品上,加热直接由表面渗透到内部,因此远红外加热已广泛应用于食品的烘烤、干燥、解冻,以及坚果类、粉状、块状、袋装食品的杀菌和灭酶。

欧姆杀菌: 这是一种新型的热杀菌方法。欧姆加热是利用电极,将电流直接导入食品,由食品本身介电性质所产生的热量,以达到直接杀菌的目的。一般所使用的电流是50~60Hz的低频交流电。

欧姆杀菌与传统罐装食品的杀菌相比具有不需要传热面,热量在固体产品内部产生,适合于处理含大颗粒固体产品和高粘度的物料;系统操作连续、平稳,易于自动化控制;维护费用、操作费用低等优点。 对于带颗粒(粒径小于15mm)的食品,采用欧姆加热,可使颗粒的加热速率接近液体的加热速率,获得比常规方法更快的颗粒加热速率(约1~2℃/s),缩短了加工时间,使产品品质在微生物安全性、蒸煮效果及营养成分(如维生素)保持等方面得到改善,因此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各类含颗粒食品杀菌,如生产新鲜、味美的大颗粒产品,处理高颗粒密度、高粘度食品物料。

欧姆杀菌装置系统主要有泵、柱式欧姆加热器、保温管、控制仪表等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柱式欧姆加热

器,是由4个以上电极室组成。物料通过欧姆加热组件时逐渐加热至所需的杀菌温度,然后依次进入保温管、冷却管(片式换热器)和贮罐,最后无菌充填包装。

英国APV Baker公司已制造出工业化规模的欧姆加热设备,可使高温瞬时技术推广应用于含颗粒(粒径高达25mm)食品的加工。近年来英国、日本、法国和美国已将该技术及设备应用于低酸性食品或高酸性食品的杀菌。

⑭ 非加热杀菌保藏

所谓非加热杀菌(冷杀菌)是相对于加热杀菌而言,无需对物料进行加热,利用其它灭菌机理杀灭微生物,因而避免了食品成分因热而被破坏。冷杀菌方法有多种,如放射线辐照杀菌、超声波杀菌、放电杀菌、高压杀菌、紫外线杀菌、磁场杀菌、臭氧杀菌等。

1)辐照杀菌

食品的辐照保藏是指用放射线辐照食品,借以延长食品保藏期的技术。对辐射保藏的研究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辐射线主要包括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其中紫外线穿透力弱,只有表面杀菌作用,而X射线和γ射线(比紫外线波长更短)是高能电磁波,能激发被辐照物质的分子,使之引起电离作用,进而影响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

① 辐照对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受电离放射线的辐照,细胞膜、细胞质分子引起电离,进而引起各种化学变化,使细胞直接死亡;在放射线高能量的作用下,水电离为OH-和H+,从而也间接引起微生物细胞的致死作用;微生物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对放射线的作用尤为敏感,放射线的高能量导致DNA的较大损伤和突变,直接影响着细胞的遗传和蛋白质的合成。

不同微生物对放射线的抵抗性不同,表9-7列出了不同微生物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一般来说耐热性大的微生物,对放射线的抵抗力也往往比较大。三大类微生物中细菌芽孢大于酵母,酵母大于霉菌和细菌营养体,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辐射较强。另外,食品的状态、营养成分、环境温度、氧气存在与否,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都影响着辐照杀菌的效果。此外,照射剂量影响微生物的存活,通常微生物随着被照射剂量的增加,其活菌的残存率逐渐下降。

杀灭食品中活菌数的90%(即减少一个对数周期)所需要吸收的射线剂量称为“D”值,其单位为“戈瑞”(Gy,即1kg被辐照物质吸收1焦耳的能量为1戈瑞),常用千戈瑞(kGy)表示。若按罐藏食品的杀菌要求,必须完全杀灭肉毒芽孢杆菌A、B型菌的芽孢,多数研究者认为需要的剂量为40-60kGy,根据12D的杀菌要求,破坏E型肉毒杆菌芽孢的D值为21 kGy。

② 环境条件对辐照杀菌的影响 氧气的有无对杀菌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一般说来,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放射线杀菌的效果更好,但厌氧时对食品成分破坏不及有氧时的1/10,故实际运用放射线对食品杀菌时,多在厌气状态下进行;其次温度高,破坏性大;此外半胱氨酸、谷胱甘肽、氨基酸、葡萄糖等化合物对微生物体有保护作用。但放射线辐照对于食品中原有毒素的破坏几乎是无效的。因此在辐照时,应尽量采用低温、缺氧,以减轻对食品的副作用,提高辐照杀菌的效果。

微生物对放射线的敏感性

菌 种 基 质 D值(KGy) 菌 种 基 质 D值(KGy)

A型肉毒梭菌 食 品 4.0 假单孢杆菌 缓冲液、有氧 0.04

B型肉毒梭菌 缓 冲 液 3.3 枯草杆菌 缓 冲 液 2.0~2.5

E型肉毒梭菌 肉 汤 2.0 粪链球菌 肉 汁 0.5

产气荚膜杆菌 肉 2.1~2.4 米 曲 霉 缓 冲 液 0.43

鼠伤寒沙门氏菌 缓冲液、有氧 0.2 产黄青霉 缓 冲 液 2.4

鼠伤寒沙门氏菌 冰 冻 蛋 0.7 啤酒酵母 缓 冲 液 2.0~2.5

大 肠 杆 菌 肉 汤 0.2 短小芽孢杆菌 缓冲液、有氧 1.7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缓 冲 液 1.0 耐辐照小球菌 牛 肉 2.5

③ 辐照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 放射线辐照由于其具有节约能源(节约约70~97%能源)、杀菌效果好、可改善某些食品品质、便于连续工业化生产等优点,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批准应用于食品保藏,并已有相当规模的实际应用。表9-8列出了放射线在食品保藏中应用的情况。

利用放射线辐照食品,因其处理目的不同,所用剂量及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将1 kGy以下者称为低剂量,1~10 kGy者称为中剂量,10 kGy以上者称为高剂量。

低剂量辐照,目的并不在于杀菌,而是为了调节和控制生理机能(如抑制种子发芽)以及驱除虫害等。低剂量对食品组织以及成分的影响是极微小的。

中剂量辐照,是以延长食品保藏期为目的。该辐照剂量尚不能将微生物孢子完全杀死,但对肉、鱼、虾类、香肠等加工食品表面所附着的主要病原菌及附着菌可全部杀灭。通过辐照可延长保藏期2~4倍。

高剂量辐照,是以食品在常温下进行长期贮藏为目的而进行的完全杀菌。但完全杀菌所用辐照剂量较高,将引起食品不同程度地变质。为了尽量减少副作用,在操作时应结合脱氧、冻结、杀菌增强剂及食品保护剂等方法运用。

常应用的放射源为放射性同位素钴60(Co60)、铯187(Cs187)、磷(P32)等。它们主要释放出的是γ射线。

放射线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

辐 照 效 果 适 用 剂 量 对 象 实 例

生理学效果 杀菌 完全杀菌① 30~50 kGy 畜肉、鱼肉加工品、发酵原料、饲料、病人食品

食品中有害菌的杀灭② 5~8 kGy 畜肉、蛋的沙门氏菌的杀灭

不完全杀菌③ 1~3 kGy 家禽肉、鱼虾肉、水果、蔬菜、畜肉、鱼肉、加工食品保藏期的延长

杀虫 贮粮害虫的杀灭 0.1~0.2kGy 稻米、小麦、豆类、杂粮

水果害虫的杀灭 0.25 kGy 木瓜、芒果、桔

干燥食品中螨类的杀灭 0.5~0.7 kGy 香辛料、干燥蔬菜

寄生虫的杀灭 0.5 kGy 猪肉

①除病毒以外的所有微生物完全杀灭。

②不生芽孢的病原性微生物的杀灭。

③杀死部分腐败性微生物,以延长保藏期的目标的处理。

④ 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

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问题,尤其是食品经辐照后是否有放射性物质的残留?是否产生新的放射源?是否引起化学劣变或毒性物质等卫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各国科学家对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通过长期的动物饲养实验、临床症状、血液学、病理学、繁殖及致畸等方面的研究,证明上述疑虑是可以消除的。

辐照食品是把被处理的食品在Co60γ射线中穿过一次,研究已确认当食品离开辐照源,射线就没有了,放射线不会残留在食品中。从原子反应理论可知,γ射线打开原子核引起核反应,最低能量要在5MeV以上,而Co60发生的γ射线的最大能量只有1.33 MeV,同5 MeV相差很远;同样对电子加速器发射出的电子束的能量要在10 MeV以上才能引起核反应,所以辐照不会激发产生新的放射性物质。

美国对经高剂量(47~71 kGy)辐照彻底灭菌的牛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证明,辐照分解产物不会造成任何有损于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因为这些辐照分解物的量同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食品添加剂、环境化学污染、烹调和加工分解产物相比是十分低的。

对于辐照食品的毒理学方面,各国科学家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结果证明都是安全的。

因此,198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三个国际组织的联合专家委员会,经过对10年的研究结果和各国进行辐照食品安全性的数据的审查,得出“任何食品总体平均剂量低于10 kGy,没有毒理学危险,用此剂量辐照的食品不再要求做毒理学实验,同时在营养和微生物学上也是安全的”的结论。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批准应用放射线辐照肉类及其制品、果蔬类和粮食及其制

品等食品的杀菌保藏。

我国政府于1998年2月,在已批准的18种辐照食品的基础上,又一次批准了包括熟畜禽肉类和冷冻分割禽肉类在内的6个类别的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同时,相继颁布和制定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标准和法规。

2)超声波杀菌

声波在9~20KHz以上都为超声波。超声对细菌的破坏作用主要是强烈的机械震荡作用,使细胞破裂、死亡;超声波作用于液体物料,产生空化效应,空化泡剧烈收缩和崩溃的瞬间,泡内会产生几百兆帕的高压、强大的冲击波及数千度的高温,对微生物会产生粉碎和杀灭作用;加热和氧化作用。

不同微生物对超声波的抵抗力是有差异的。伤寒沙门氏菌在频率为4.6MHz的超声中可全部杀死,但对葡萄菌和链球菌只能部分地受到伤害;个体大的细菌更易被破坏,杆菌比球菌更易于被杀死,但芽孢杆菌的芽孢不易被杀死。

超声波灭菌机制可用于食品杀菌、食具的消毒和灭菌及护士的洗手消毒等。曾实验用超声波对牛乳消毒,经15~16秒消毒后,乳液可以保持5天不发生腐败;常规消毒乳再经超声波处理,冷藏条件下,保存18个月未发现变质。日本生产的气流式超声餐具清洗机,清洗餐具可使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降低105~106以上,若同时使用洗涤剂或杀菌剂,可做到完全无菌。

3)高压放电杀菌

高压放电杀菌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杀菌技术,高压放电杀菌采用的电源一般为脉冲电压。高压脉冲电场产生常用LG震荡电路,产生强度为15~100KV/cm,脉冲为1~100KHz,放电频率为1~20Hz。

脉冲放电杀菌是电化学效应、冲击波空化效应、电磁效应和热效应等综合作用结果,并以电化学效应和冲击波空化效应为主要作用。可使细胞膜穿孔;液体介质电离产生臭氧,微量的臭氧可有效杀灭微生物。高压放电杀菌的效果取决于电场强度、脉冲宽度、电极种类、液体食品的电阻、pH值、微生物种类以及原始污染程度等因素。

由于放电杀菌的介质为液体,故只能用于液态食品的杀菌。现在,高压放电杀菌已成功地用于牛奶、果汁等的杀菌。

4)高压杀菌

所谓高压杀菌就是将食品物料以某种方式包装以后,置于高压(200MPa以上,2000多个大气压)装置中加压,使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反应、基因机制以及细胞壁膜发生多方面的变化,进而使微生物的生理机能丧失或发生不可逆变化而致死,达到灭菌、长期安全保存的目的。高压杀菌技术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杀菌技术,需要有特殊的加压设备和耐高压容器及辅助设备,目前尚处于试验研究与开发阶段,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是可喜的,

① 高压对微生物影响

当细胞周围的流体静压达到0.6 MPa左右时,细胞内的气泡将会破裂,菌体细胞变长,胞壁脱离细胞膜、胞壁变厚。高压可使蛋白质变性,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及其酶系的活力,使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在高压作用下,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随着磷脂分子横截面的收缩而收缩,表现为细胞膜通透性变化。20~40 Mpa高压能使较大细胞的细胞壁因超过应力极限而发生机械断裂,从而使细胞裂解。这种作用对真菌微生物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讲,真核微生物比原核微生物对压力更为敏感。在300 Mpa以上的压力下,细菌、霉菌和酵母菌都可被杀死,但一些菌的芽孢耐压强,在600 Mpa才能被杀死。

② 高压对食品成分的影响

高压使蛋白质结构伸展,体积改变而变性,即压力凝固。如鸡蛋白在超过300 Mpa的压力下会发生不可逆变性。高压作用下,酶会钝化或失活。高压可使淀粉改性,常温下加压到400~600 MPa,淀粉发生糊化而呈不透明的粘稠糊状物。但高压对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维生素、色素及各种小分子物质的天然结构几乎没有影响。 ③ 高压杀菌的应用

采用高压技术对肉类进行加工处理,与常规方法相比,在肉制品的柔嫩度、风味、色泽、成熟度及保藏性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例如,常温下质粗价廉牛肉经250 Mpa高压处理,牛肉制品明显得到嫩化;

300 MPa压力处理鸡肉和鱼肉10分钟,能得到类似于轻微烹饪的组织状态。

高压处理水产品可最大限度地保持水产品的新鲜风味,增大鱼肉制品的凝胶性。例如,在600 MPa压力下处理水产品(如甲壳类水产品),其中的酶完全失活,细菌数量大大减少,色泽外红内白,仍保持原有的生鲜味。

在果酱加工中采用高压杀菌,不仅可杀灭其中的微生物,而且还可使果肉糜粒成酱,简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日本明治屋食品公司,室温下加压400~600 MPa、10分钟加工草莓酱、猕猴桃酱和苹果酱,所得制品保持了新鲜水果的色、香、味,已有小批量产品上市。

食品的干燥和脱水保藏

食品的干燥脱水保藏,是一种传统的保藏方法。其原理是降低食品的含水量(水活性),使微生物得不到充足的水而不能生长。

各种微生物要求的最低水活性值是不同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三大类微生物中,一般细菌要求的最低Aw较高,在0.94—0.99;霉菌要求的最低Aw为0.73~0.94,酵母要求的最低Aw为0.88~0.94。但有些干性霉菌,如灰绿曲霉最低Aw仅为 0.64~0.70 (含水量16%),某些食品水活性值在0.70~0.73(含水量约16%)曲霉和青霉即可生长,因此干制食品的防霉Aw值要达到0.64以下(含水量12%~14%以下)才较为安全。

新鲜食品如乳、肉、鱼、蛋、水果、蔬菜等都有较高水分,其水活性值一般在0.98~0.99,适合多种微生物的生长。目前防霉干制食品的水分一般在3~25%,如水果干为15~25%,蔬菜干为4%以下,肉类干制品为5~10%,喷雾干燥乳粉为2.5~3%,喷雾干燥蛋粉在5% 以下。

食品干燥、脱水方法主要有:日晒、阴干、喷雾干燥、减压蒸发和冷冻干燥等。生鲜食品干燥和脱水保藏前,一般需破坏其酶的活性,最常用的方法是热烫(亦称杀青、漂烫)或硫磺熏蒸(主要用于水果)或添加抗坏血酸(0.05%~0.1%)及食盐(0.1%~1.0%)。肉类、鱼类及蛋中因含0.5%-2.0% 肝糖,干燥时常发生褐变,可添加酵母或葡萄糖氧化酶处理或除去肝糖再干燥。

⑮食品的化学保藏法

化学保藏法包括盐藏、糖藏、醋藏、酒藏和防腐剂保藏等。盐藏和糖藏都是根据提高食物的渗透压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醋和酒在食物中达到一定浓度时也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腐剂能抑制微生物酶系的活性以及破坏微生物细胞的膜结构。

1)盐藏

食品经盐藏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可赋予其新的风味,故兼有加工的效果。食盐的防腐作用主要在于提高渗透压,使细胞原生质浓缩发生质壁分离;降低水分活性,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减少水中溶解氧,使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等。

各种微生物对食盐浓度的适应性差别较大。嗜盐性微生物,如红色细菌、接合酵母属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在较高浓度食盐的溶液(15% 以上)中仍能生长。无色杆菌属等一般腐败性微生物约在5%的食盐浓度,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病原菌在7%~10%食盐浓度时,生长也受到抑制。一般霉菌对食盐都有较强的耐受性,如某些青霉菌株在25%的食盐浓度中尚能生长。

由于各种微生物对食盐浓度的适应性不同,因而食盐浓度的高低就决定了所能生长的微生物菌群。例如肉类中食盐浓度在5% 以下时,主要是细菌的繁殖;食盐浓度在5% 以上,存在较多的是霉菌;食盐浓度超过20%,主要生长的微生物是酵母菌。

2)糖藏

糖藏也是利用增加食品渗透压、降低水分活度,从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种贮藏方法。

一般微生物在糖浓度超过50%时生长便受到抑制。但有些耐透性强的酵母和霉菌,在糖浓度高达70%以上尚可生长。因而仅靠增加糖浓度有一定局限性,但若再添加少量酸(如食醋),微生物的耐渗透力将显著下降。 果酱等因其原料果实中含有有机酸,在加工时又添加蔗糖,并经加热,在渗透压、酸和加热等三个因子的联合作用下,可得到非常好的保藏性。但有时果酱也会出现因微生物作用而变质腐败,其主要原因是糖浓度不足。

3)防腐剂保藏

防腐剂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成有机防腐剂和无机防腐剂两类。有机防腐剂包括有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脱氢醋酸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丙酸盐类、双乙酸钠、邻苯基苯酚、联苯、噻苯咪唑等。此外还包括有天然的细菌素(如Nisin)、溶菌酶、海藻糖、甘露聚糖、壳聚糖、辛辣成分等。无机防腐剂包括有过氧化氢、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二氧化碳、亚硫酸盐和食盐等。

① 天然食品防腐剂 ——乳酸链球菌肽 Nisin ( Ninhibifory Sabstance)

乳酸链球菌肽(Nisin),又称乳酸链球菌素,是从乳酸链球菌(S. lactis)发酵产物中提取的一类多肽化合物,食入胃肠道易被蛋白酶所分解,因而是一种安全的天然食品防腐剂。FAO(世界粮农组织)和WHO(世界卫生组织)已于1969年给予认可,是目前唯一允许作为防腐剂在食品中使用的细菌素。

Nisin是一种仅有34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分子量约为3500Da,正常情况下,以二聚体状态存在,在分子组成中Nisin含有羊硫氨酸(lanthlonine)β-甲基羊硫氨酸(β-methy llanthionine)、脱氢丙氨酸(dehy droalanine)、β-甲基脱氢丙氨酸(β-metly ldehydroa lanine)四种不常见的氨基酸残基。 Nisin的抑菌机制是作用于细菌细胞的细胞膜,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生物合成,使细胞膜和磷脂化合物的合成受阻,从而导致细胞内物质的外泄,甚至引起细胞裂解。也有的学者认为Nisin 是一个疏水带正电荷的小肽,能与细胞膜结合形成管道结构,使小分子和离子通过管道流失,造成细胞膜渗漏。

Nisin的作用范围相对较窄,仅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G+)具有抑制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乳酸杆菌、微球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丁酸梭菌等,且对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孢子的萌发抑制作用比对营养细胞的作用更大。但Nisin对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G-)没有作用,因而只适用于G+ 引起的食品腐败的防腐。最近报道,Nisin 与螯合剂EDTA二钠连接可以抑制一些 G-,如抑制沙门氏菌(Salmonella )、志贺氏菌(Shigella)和大肠杆菌(E. cloi)等细菌生长。

Nisin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溶解度较小,因此添加Nisin防腐食品必须是酸性,在加工和贮存中室温、酸性下是稳定的。

目前Nisin已成功地应用于高酸性食品(pH

在酒精饮料中,Nisin对G-酵母和霉菌几乎没有作用,因此在生产啤酒、果酒和烈性乙醇饮料时,加入100 u/ml的Nisin对乳杆菌、片球菌等酸败革兰氏阳性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

2000年10月,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乳链球菌肽(Nisin)的工业化生产通过专家鉴定,其产品也终于从实验室走向国内外市场。

另外,也发现其它乳酸菌可产生多种乳酸菌细菌素,具有抑菌特性,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表9-9列出了Nisin在一些国家的应用情况。

② 苯甲酸、苯甲酸钠和对羟基苯甲酸酯

苯甲酸(C6H5COOH)和苯甲酸钠(C6H5COONA)又称安息香酸(benzoic acid)和安息香酸钠(sodium benzoate),系白色结晶,苯甲酸微溶于水,易溶于酒精;苯甲酸钠易溶于水。苯甲酸对人体较安全,是我国允许使用的两种国家标准的有机防腐剂之一。

苯甲酸抑菌机理是,它的分子能抑制微生物细胞呼吸酶系统活性,特别是对乙酰辅酶缩合反应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高酸性食品中杀菌效力为微碱性食品的100倍,苯甲酸以未被解离的分子态才有防腐效果,苯甲酸对酵母菌影响大于霉菌,而对细菌效力较弱。

Nisin在一些国家应用情况

国 家 允许加入Nisin的食品 国 家 允许加入Nisin的食品

澳大利亚比 利 时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塞浦路斯丹 麦芬 兰法 国 乳酪、水果罐头、番茄汤罐头乳酪在食品中使用不限制乳酪制品乳酪、食品罐头、冰淇淋精制乳酪精制乳酪精制乳酪 西班牙葡萄牙印 度意大利

科威特新加坡瑞 典英 国 乳酪、奶米酒、奶油、快餐精制乳酪硬乳酪、精制乳酪、乳酪、蔬菜罐头、冰淇淋精制乳酪食品罐头乳酪、浓缩牛奶乳酪、食品罐头、冰淇淋

允许用量为酱油、醋、果汁类、果酱类、罐头,最大用量1.0 g/kg;葡萄酒、果子酒、琼脂软糖,最大用量0.8 g/kg;果子汽酒,0.4 g/kg;低盐酱菜、面酱灶、蜜饯类、山楂类、果味露最大用量0.5g/kg(以上均以苯甲酸计,1g钠盐相当于0.847g苯甲酸)。

对羟基苯甲酸酯(p-hydroxy-benzoate ester)是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味,易溶于酒精,对羟基苯甲酸酯抑菌机理与苯甲酸相同,但防腐效果则大为提高。抗菌防腐效力受pH值(pH4—6.5)的影响不大,偏酸性时更强些。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对细菌、霉菌、酵母都有广泛抑菌作用,但对G-杆菌和乳酸菌的作用较弱。在食品工业应用较广,最大使用量为1g/kg。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用于酱油为0.25g/kg;醋为0.1g/kg;丙酯用于清凉饮料为0.1g/kg;水果、蔬菜表皮为0.012g/kg;果子汁、果酱,0.20g/kg。

③ 山梨酸(sorbic acid)和山梨酸钾(potassium sorbate)

山梨酸和山梨酸钾为无色、无味、无臭的化学物质。山梨酸难溶于水(600:1),易溶于酒精(7:1),山梨酸钾易溶于水。它们对人有极微弱的毒性,是近年来各国普遍使用的安全防腐剂,也是我国允许使用的两种国家标准的有机防腐剂之一。

山梨酸分子能与微生物细胞酶系统中的巯基(—SH)结合,从而达到抑制微生物生长和防腐目的。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对细菌、酵母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对厌气性微生物和嗜酸乳杆菌几乎无效。其防腐作用较苯甲酸广,pH 5-6以下使用适宜。效果随pH值增高而减弱,在pH 3时抑菌效果最好。在腌制黄瓜时可用于控制乳酸发酵。 允许用量为酱油、醋、果酱类、人造奶油、琼脂奶糖、鱼干制品、豆乳饮料、豆制素食、糕点馅等的最大用量1.0g/kg(以酸计,1g山梨酸相当于其钾盐1.33g);低盐酱菜、面酱类、蜜饯类、山楂类、果叶露等最大用量0.5g/kg;果汁类、果子露、果酒最大用量0.6g/kg;汽水、汽酒最大用量0.2g/kg;浓缩果汁应低于2g/kg。 ④ 双乙酸钠(sodium diacetate,缩写为SDA)

双乙酸钠为白色结晶,略有醋酸气味,极易溶于水(1g/ml);10%水溶液pH值为4.5~5.0。双乙酸钠成本低,性质稳定,防霉防腐作用显著。可用于粮食、食品、饲料等防霉防腐(一般用量为1g/kg),还可作为酸味剂和品质改良剂。该产品添加于饲料中可提高蛋白质的效价,增加适口性,提高饲养动物的产肉、产蛋和产乳率,还可防止肠炎,提高免疫力,是新近开发的添加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定为一般公认安全物质。并于1993年撤除了SDA在食品、医药及化妆品中的允许限量。

⑤ 邻苯基苯酚(o-phenyl phenol,OPP)和邻苯酚钠(o-phenyl phenol sodium , SOPP)

主要用作防止霉菌生长,对柑桔类果皮的防霉效果甚好。允许使用量为100mg/kg以下(以邻苯酚计)。 ⑥ 联苯(diphenyl)

对柠檬、葡萄、柑桔类果皮上的霉菌,尤其对指状青霉和意大利青霉的防治效果较好。一般不直接使用于果皮,而是将该药浸透于纸中,再将浸有此药液的纸放置于贮藏和运输的包装容器中,让其慢慢挥发(25℃下蒸气压为

1.3Pa),待果皮吸附后,即可产生防腐效果。每千克果实所允许的药剂残留量应在0.07g以下。

⑦ 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缩写为TBZ)

TBZ是美国新发明的防霉剂,适用于柑桔和香蕉等水果。使用后允许残留量,柑桔类为10mg/kg以下;香蕉每3 mg/kg以下;香蕉果肉为0.4 mg/kg以下。

总而言之,用于食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必须无毒,要经长期的动物试验,对其毒性状况作科学的评价。表9-10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食品添加剂专门委员会颁布的有机保藏剂的安全性及使用标准。

保藏剂的每日允许摄取量(ADI,mg/kg体重)(FAO/WHO)

保 藏 剂 ADI (mg/kg体重) 保 藏 剂 ADI (mg/kg体重)

苯甲酸、苯甲酸钠 0~5 * 丙酸钠、丙酸钙 无毒,不限制

山利酸、山梨酸钠 0~25 * 邻苯酚 0~0.2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0~10 * 噻苯咪唑 0~0.05

* 为合计量。

⑧ 溶菌酶

溶菌酶为白色结晶,含有129个氨基酸,等电点10.5~11.5。溶于食品级盐水,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55℃活性无变化。

溶菌酶能溶解多种细菌的细胞壁而达到抑菌、杀菌目的,但对酵母和霉菌几乎无效。溶菌作用的最适pH值为6~7;温度为50℃。食品中的羧基和硫酸能影响溶菌酶的活性,因此将其与其它抗菌物如乙醇、植酸、聚磷酸盐等配合使用,效果更好。目前溶菌酶已用于面食类、水产熟食品、冰淇淋、色拉和鱼子酱等食品的防腐保鲜。

⑨ 海藻糖

海藻糖是一种无毒低热值的二糖。它之所以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是鉴于它的抗干燥特性决定的。它可在干燥生物分子的失水部位形成氢键连接,构成一层保护膜,并能形成一层类似水晶的玻璃体。因此,它对于冷冻、干燥的食品,不仅能起到良好的防腐作用,而且还可防止品质发生变化。 ⑩ 甘露聚糖

甘露聚糖是一种无色、无毒无臭的多糖。以0.05%~1%的甘露聚糖水溶液喷、浸、涂布于生鲜食品表面或掺入某些加工食品中,能显著地延长食品保鲜期。如草莓用0.05%的甘露聚糖水溶液浸渍10s,经风干,贮存1周,仅表皮稍失光泽,3周也未见长霉;而对照组2日后失去光泽,3日开始发霉。 ⑾ 壳聚糖

壳聚糖即脱乙酰甲壳素(C30H50N4O19),是粘多糖之一,呈白色粉末状,不溶于水,溶于盐酸、醋酸。它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还能抑制生鲜食品的生理变化。因此它可作食品,尤其是果蔬的防腐保鲜剂。使用时,一般将壳聚糖溶于醋酸中,如用含2% 改性壳聚糖涂膜苹果。

⑿ 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是一种氧化剂,它不仅具有漂白作用,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杀菌、除臭效果。缺点是过氧化氢有一定的毒性,对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破坏作用,但它杀菌力强、效果显著。但需经加热或者过氧化氢酶的处理以减少其残留。

常用于切面、面条、鱼糕等防腐,允许残留量为0.1g/kg以下,其它食品为0.03g/kg以下。

⒀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主要是作为肉的发色剂而被使用。亚硝酸与血红素反应,形成亚硝基肌红蛋白,是肉呈现鲜艳的红色。另外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也有延缓微生物生长作用,尤其是对防止耐热性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芽孢的发芽,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亚硝酸在肌肉中能转化为亚硝胺,有致癌作用,因此在肉品加工中应严格限制其使用量,目前还未找到完全替代物。 允许用量为火腿、咸肉、香肠、腊肉、鲸鱼肉等在0.07g/k以下;鱼肉香肠、鱼肉火腿为0.05g/kg以下(以亚硝酸残留量计)。

2、食品防腐保鲜理论

2、1栅栏技术

随着人们对食品防腐保鲜研究的深入,对于保鲜理论也有了更新的认识,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保鲜措施是完美无缺的,必须采用综合保鲜技术。目前保鲜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栅栏因子理论。

栅栏因子理论是德国肉类食品专家Leistner博士提出的一套系统科学地控制食品保质期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食品要达到可贮性与卫生安全性,其内部必须存在能够阻止食品所含腐败菌和病原菌生长繁殖的因子,这些因子通过临时和永久性地打破微生物的内平衡(微生物处于正常状态下内部环境的稳定和统一),从而抑制微生物的致腐与产毒,保持食品品质。这些因子被称为栅栏因子。这些因子及其互作效应决定了食品的微生物稳定性,这就是栅栏效应。在实际生产中,运用不同的栅栏因子,科学合理地组合起来,发挥其协同作用,从不同的侧面抑制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形成对微生物的多靶攻击,从而改善食品品质,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性,这一技术即为栅栏技术。

1)栅栏技术与微生物的内平衡

食品防腐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微生物的内平衡。微生物的内平衡是微生物处于正常状态下内部环境的稳定和统一,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只有其内环境处于稳定的状态下,微生物才能生长繁殖。例如,微生物内环境中pH值的自我调节,只有内环境pH值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变动范围,微生物才能保持其活性。如果在食品中加入防腐剂破坏微生物的内平衡,微生物就会失去生长繁殖的能力。在其内平衡重建之前,微生物就会处于延迟期,甚至死亡。食品的防腐就是通过临时或永久性打破微生物的内平衡而实现的。

将栅栏技术应用于食品的防腐,各种栅栏因子的防腐作用可能不仅仅是单个因子作用的累加,而是发挥这些因子的协同效应,使食品中的栅栏因子针对微生物细胞中的不同目标进行攻击,如细胞膜、酶系统、pH值、水分活性值、氧化还原电位等,这样就可以从数方面打破微生物的内平衡,从而实现栅栏因子的交互效应。在实际生产中,这意味着应用多个低强度的栅栏因子将会起到比单个高强度的栅栏因子更有效的防腐作用,更有益于食品的保质。这一“多靶保藏”技术将会成为一个大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对于防腐剂的应用而言,栅栏技术的运用意味着使用小量、温和的防腐剂,比大量、单一、强烈的防腐剂效果要好得多。如Nisin在通常情况下只对革兰氏阳性菌起抑制作用,而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较差。然而,当将Nisin与螯合剂EDTA-二钠、柠檬酸盐、磷酸盐等结合使用时,由于螯合剂结合了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镁离子,细胞膜被破坏,导致膜的渗透性加强,使Nisin易于进入细胞质,加强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

2)食品中的防腐保质栅栏因子

食品防腐上最常用的栅栏因子,无论是通过加工工艺还是添加剂方式设置的,应用时仅有少数几个。随着对食品保鲜研究的发展,至今已经确认可以应用于食品的栅栏因子很多。例如高温处理、低温冷藏、降低水分活性、调节酸度、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应用乳酸菌等竞争性或拮抗性微生物以及应用亚硝酸盐、山梨酸盐等防腐剂。

3)栅栏技术与食品的品质

从栅栏技术的概念上理解食品防腐技术,似乎侧重于保证食品的微生物稳

定性,然而栅栏技术还与食品的品质密切相关。食品中存在的栅栏因子将影响其可贮性、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工艺特性和经济效益。同一栅栏因子的强度不同,对产品的作用也可能是相反的。例如在发酵香肠中,pH值需降至一定的限度才能有效抑制腐败菌,但过低则对感官质量不利。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各种栅栏因子应科学合理地搭配组合,其强度应控制在一个最佳的范围。

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体系

食品的保藏技术与科学的管理密不可分,GMP管理体系和HACCP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质量管理体系。


相关内容

  • 20**年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2016-2020年中国食品及饲料添加剂行业发 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66768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 ...
  • 金龙高级食品化学复习题
    高级食品化学复习题 1. 以某一食品为例,找出其中常见5种食品添加剂,并简述其主要作用. 以面包为例:(1)牛奶香精:风味调节剂:风味概念:香气+香味 酸度调节剂(有机酸.无机酸) 甜味剂(糖醇.化学与人工合成甜味剂 ) 鲜味剂(谷氨酸.核 ...
  •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就是一个重大的关乎国计民生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道德.诚信及政府的公信力,而且还关乎我们的生活的质量,生命的延续,人类的未来.在刚刚过去的五中全会中首次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q ...
  • 如何正确的看待食品添加剂
    如何正确的看待食品添加剂 摘要: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食品中的天然或者化学合成物质.食品添加剂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我们消费者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食品添加 ...
  • 咪鲜胺对采后番石榴防腐保鲜的药效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9期 147 咪鲜胺对采后番石榴防腐保鲜的药效试验 张世瑞1,袁宏球2 (1.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儋州571737:2. 中国热带农科院分析测试中心,海南海口571101) 摘要:研究了咪鲜胺用于采后番 ...
  • 食品安全教案4
    中学生食品安全教案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有关食品安全等知识,使学生懂得安全的重要,在购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从而树立安全意识,从精神上远离安全隐患,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使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教学过程: 一.观察日记引入:每天 ...
  •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其是否对健康有害 1.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一般可以不是食物,也不一定有营养价值,但必须符合上述定义的概念,既不 ...
  • 生物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包括酿造.酶的使用.抗菌素发酵.味精和氨基酸工业等,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多种食品如面包.奶酪.啤酒.葡萄酒以及酱油.米酒和发酵乳制品.它和新的生物技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现代生物技术是 ...
  • 纺织用酶制剂复配技术研究与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纺织用酶制剂复配技术的研究与进展.探讨了各类稳定剂.防腐剂.表面活性剂等的添加对酶制剂的影响,以及单酶复配与多酶复配技术等. 关键词:纺织用酶制剂:复配:定剂:防腐剂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 ...
  • 食品加工与保藏
    第一章 食品加工.制造的主要原料及其保鲜(P64.65) 1. 名词解析 果蔬呼吸强度(P28):在酶的参与下的一种缓慢地氧化过程,使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成为简单的物质,并放出能量.这种能量一部分维持果蔬的正常代谢活动,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