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和古诗 - 范文中心

地理知识和古诗

02/24

北方地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 雪》)

南方地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西北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春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物候:“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这些都与地理有关,教学时可引用。

巧用诗句设置地理习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  )  A、冷锋天气   B、暧锋天气 C、地形雨    D、对流雨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  )  A、极地地区   B、赤道地区 C、回归线    D、极圈附近 4、“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  )  A、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A、食物链关系  B、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C、物质循环   D、能量流动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锋面雨属于(  )  A、冷锋   B、暧锋  C、准静止锋  D、对流雨 7、“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  )  A、路南石林    B

、桂林山水 C、杭州西湖    D、云南滇池 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  )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  D、滇南谷地的垂直地带性气候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  )  A、宁夏平原  B、河套平原 C、江汉平原  D、黄淮平原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  )  A、东风 B、西风 C、冬季风 D、夏季风 1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  )  A、降水垂直变化 B、热量垂直变化 C、光照垂直变化 D、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江淮地区 C、南岭一带     D、华北平原 1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是(  )  A、黄山  B、庐山  C、泰山  D、华山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准噶尔盆地 16、“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何处过去交通的困难(  )  A、四川   B、青藏高原 C、福建   D、云贵高原 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  )  A、黄果树瀑布  B、庐山瀑布 C、壶口瀑布  D、流沙瀑布 18、“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  )  A、山西省   B、北京市 C、江苏省   D、浙江省 19、“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哪个城市的气候特征(  )  A、台北  B、南宁  C、贵阳  D、昆明 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描述(  )  A、黄山  B、庐山  C、泰山  D、华山 21、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应当指 A、地球的大气圈  B、地球的对流层  C、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D、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C 6、C 7、B 8、A 9、B 10、D 11、D 12、D 13、C 14、B 15、C 16、C 17、B 18、C 19、D 20、C 21、D

初中地理与诗词

初中地理与诗词

北方地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 雪》)

南方地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西北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春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物候:“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春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物候:“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春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物候:“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颜身在此山中。”

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南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昆明:“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内蒙古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

地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 [转]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一)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

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

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4. “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5.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

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

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7.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第一首诗中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的情况。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月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

8.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

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二、三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第二首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9.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

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

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展示了沙漠景观。

1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一、两个月了。

11.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12. “过了冬,长一葱”

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

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13. “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14.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15.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16. “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浅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其实,“天多高”可以理解为大气层的高度,为2000~3000千米;“地多厚”可理解为地球的半径,平均为6371千米。

17.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18.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19.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

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20.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土高坡》)

这首歌唱出了我国东部地区一年中的主要风向。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这就形成了季风。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增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21.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22.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23.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

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24.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25.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26.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这句歌词,不仅揭示了雨、雪出现的地区差异与季节差异,也揭示了台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处低纬度,是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形成了地形雨。

27.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

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28. “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民歌《北国之春》)

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者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

29.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30. “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1.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雪》)

由“北风那个吹”可知,我国北方冬季主要吹偏北风(西北风)。当强冷空气南下时,与锋前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除引起大风和强烈的降温外,还会产生雨雪天气,即“雪花那个飘”。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北方由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影响早,且降温幅度大。反映了“胡天”冬季长而严寒的气候特征。农历八月即公历的九月份左右,此时我国南方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长城以北已“飞雪”,形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说明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诗人比喻它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花。

32.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33.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

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34. “山前桃花山后雪”

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35.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36.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二)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二)

37. “孔明借东风”。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及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也会出现其他风向。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从哲学上讲,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共存的道理。整个冬季我国盛行偏北风,这是共性,但各个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东南风。这说明我们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38.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

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39.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40. “三大火炉”。

长江沿岸的南京、重庆、武汉夏季特别炎热,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这三个地方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为什么“三大火炉”夏季气温特别高呢?

每年七月中旬以后,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这时,长江流域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常常出现干旱,这就是伏旱。伏旱期间,天空晴朗少云,风力微弱,日照强烈,似火的骄阳把大地晒得滚烫。七八月间白天的最高地面温度为50℃~55℃。晒得发烫的地面,源源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气温不断升高。这是“三大火炉”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这些高温中心的形成与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三大火炉”都位于长江河谷中,海拔较低。河谷地形犹如锅底一般,地面散热困难。四川和两湖都是盆地形势,夏季风自东南吹来,越过东南丘陵和贵州高原到达盆地时,由于下沉增温产生干热风,使“火炉”热上加热,特别是重庆,白天温度最高,暑热日和酷热天数也最长。长江下游一带的南京,因地势开阔,又临近海洋,所以,与武汉、重庆相比,酷热的程度稍低,时间稍短。第三,长江流域水田遍布,河网密布。尤其是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四周湖泊星罗棋布。伏旱期间,因蒸发旺盛,广阔的水面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空气湿度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时受单一的来自海洋的暖气团控制。但此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水汽不易消散,地面向空中辐射的热量多被空气中水汽吸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使地面气温不易降低。另外,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汗水不易蒸发,排汗散热的功能大大降低,又热又湿的空气,使人感到闷热难受。影响人的体感温度,除

温度和湿度外,风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特别闷热的天气,当清风吹来,人们会感到炎暑顿消。可是,这三个城市在酷热的日子里,风力也很微弱,更增加了人的闷热感觉。

41. “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

此民谣生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

42.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43. “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后寒”。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44. “蜀犬吠日”。

此成语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

45. “火州。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

46. “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民谣“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说明历史上的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后来由于黄河夺淮,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河道,淮河失去自己的入海水道,下游排水不畅,经常决口成灾,使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解放后,我国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许多蓄洪工程。在下游开挖新的入江入海水道,以利洪水下泄。如今淮河的入海水道

已经建成,淮河水通过多个途径入海,“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已成历史。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时间

地停留在江淮地区,江淮地区产生涝灾;反之则为旱灾。

47.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

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48.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一句贵州的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以北地区的冬季阴雨冷湿的气候特点,以及崎岖的高原地形特征。冬半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长途跋涉,南下到云贵高原的脚下,势力已大为减弱,又遇到了云贵高原的阻挡,不能继续向南前进,与南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锋面的影响,贵阳附近“天无三日晴”(顾名思义,贵阳是阳光很贵的意思,即冬半年很少有阳光)。而此时昆明一带则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顾名思义,昆明是阳光明媚的意思)。云贵高原上的岩石多为可溶性的石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喀斯特地形发育特别典型,因而“地无三尺平”。

49.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50.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

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如果“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这里“奔流到海”的

“海”指渤海。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毛泽东笔下的“高峡”是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即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高峡出平湖”的构思如今正在变为现实,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规模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高峡出平湖”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51.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此诗表明我国北方河流冬季有结冰期。北方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结冰时,河水很少流动,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52.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此诗表明,夏季冰雪融水,补给江河,使河流的水位上涨。由此可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洪水期在夏季。

53.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白居易《潮》)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潮汐成因及涨落规律的领悟。当某海区正对月球或背向月球时就涨潮,即“海上明月共潮生”。该海区随着地球自转,一天中有一次正对着月球,有一次背对着月球。因此一天中有两次涨潮,据此计算,一个月有六十次涨潮,即“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54.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长安即陕西省的西安市。五原“河畔冰开”、“垂杨未挂丝”,而此时“长安花落”,这正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同样,

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北方)却十分寒冷。

55.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以上两句既体现了生物循环的重要环节,又反映了土壤的本质属性。落花等有机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即“化作春泥”),再被绿色植物吸收,更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即“更护花”)。“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万物土中生”说明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万物土中灭”指各种动物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变成无机物,回到自然环境中去,保持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56.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针。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针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上两种方针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具体贯彻农业生产发展方针时,片面地强调粮食生产,甚至把“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变成了“以粮为纲,全面砍光”。在山区毁林开荒,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上本来就不深厚的土壤被冲到山下,使青山变成了秃山、荒山。被流水携带的泥沙在平原地区的河床上沉积下来,使河床增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使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山区植被的破坏,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加。因此毁林开荒的后果是“穷了山区,害了平原”。在平原地区围湖造田,填塞河塘,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使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以上做法违背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在牧区当时也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提出“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大面积地垦殖草原,结果风来沙起,造成土壤严重沙化,原来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沙漠。

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合理地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如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整个生态平衡失调。这样既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减慢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导致恶性循环。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建立与当地生态条件相一致的生态系统。

57.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诗中描写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属沉积岩。石灰岩是可

溶性岩石,因此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常发育成喀斯特地貌。

58.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句话说明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变化着的。陆地环境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59.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句话可以说明陆地环境具有地域差异性。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60. “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

此诗描绘了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分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61. “枣发芽,种棉花。”

这是华北民间的谚语,说明植物对气候有指示作用,同时还能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62. “大雨不溢,大旱不涸。”

这是庐山小天池的特点,体现了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补给的关系。大雨后,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湖泊水补给地下水,故“大雨不溢”;大旱时相反,即“大旱不涸”。许多湖泊和河流也都有“大雨不溢,大旱不涸”的特点。

63. “花岗岩脑袋”。

花岗岩比较坚硬,有时说某个人比较笨时,我们常把他的头脑比喻为“花岗岩脑袋”。此外,花岗岩的外表很美观,所以花岗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64. “水滴石穿”“稳如泰山”“沧海桑田”“坚如磐石”

“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不少同学认为“水滴石穿”是由风化作用造成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都是指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风化作用是相对静止的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是流动的物体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水滴石穿”中的水在明显地运动,导致了对岩石的破坏,因而属侵蚀作用。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稳如泰山”不够严谨,因为地壳运动会引起“沧海桑田”的变化。“坚如磐石”的说法也不够科学,因为岩石可以被风化、侵蚀,变成碎屑状物质。

65. “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沙丘压庄园,流沙埋农田。”

以上表现了沙漠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和风力的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区,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吹扬沙尘,形成“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的景象。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性沙丘,它会淹没农田和庄园。

66. “

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张籍《塞下曲》)

“胡风吹沙度陇飞”表现北方冬季风强劲,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沙尘暴灾害严重。“陇头林木无北枝”表现生物对风向的指示作用(长时间地吹偏北风,使北面树枝受到损伤,南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天寒山路石断裂”说明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67.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由此诗可看出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68.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白居易《浪淘沙》)

该诗将河流的侵蚀作用描写得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能表现出流水的沉积作用(“会交山海一时平”)。

69.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

此诗是植物风化作用的真实写照。植物的根系生长在岩石缝隙中,使岩石破裂。

70. “里三层,外三层。”

“里三层”,地球内部圈层包括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它们分别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外三层”,地球的外部圈也包括三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三)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三)

71.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长江之歌》)

该歌词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说明长江上源是靠冰川融水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春季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长江源头的水源补给。“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这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因而绝大部分河流东流入海,长江也自西向东流,注入东海,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又由于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很大,多急流,所以长江沿途多惊涛骇浪,气势蔚为壮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长江水系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是沿途地区一条重要的灌溉水源,长江的灌溉之利使江南成为膏腴之地,富甲天下,古代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中上游水质清洁,也为沿途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用水;长江上游流经的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健美的臂膀”,恰恰说明长江水量丰富,声势浩大,这样才能挽起大海高山,为

我国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因而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

72.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长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学习长江各河段的河道特征时,可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句,描述在横断山区长江两岸高山耸立,山高水深的地形特色;三峡河段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的特征,用“青山夹岸,碧水中流”的形象化语言来比拟再合适不过,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突出此处河流的落差之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中游,可以用“九曲回肠,水乡泽国”的语言来描述河道弯曲、湖泊众多的特点;“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荆江弯曲,船逆水而上,水急,暗礁也多,速度十分缓慢;长江下游,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形容“江阔水深,江海相连,极为壮观”的意境。长江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如今正在开发利用。

73.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万里泥沙,浩浩荡荡从天边滚滚而来,道出黄河含沙量之大,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有“一碗黄水半碗沙”的说法。

74. “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青藏高原》)

此歌词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白雪皑皑、群山巍峨的世界屋脊,形象地表明了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75.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此诗道出了波浪的侵蚀作用。

76.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此谚语说明了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77. “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罗隐《四顶山》)

此句说明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文中的山地在安徽境内,湖泊为巢湖。湖水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慢,周围地区不热,这就是“过夏僧无热”的原因;冬季湖水降温慢,使得周围地区不冷,因而“凌冬草不枯”。当然,“凌冬草不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地位于亚热带,冬季不冷。

78.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

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这两句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景象。“敕勒川,阴山下”,是说敕勒人活动的大平川在阴山脚下,点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天苍苍,野茫茫”中的“苍”指深蓝色,“天苍苍”指天空蓝而又蓝,与“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中的天空颜色相一致。那么为什么这里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呢?因为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强,故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由此可见,这里多晴朗的天气。“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是风吹草原,野草低伏,从而看到牛羊的情景。这说明在南北朝时,这里应是草深牛羊成群的地区。而现今的敕勒川地区,因为环境的破坏、变迁等,青草是没有这样深的,可能用“风吹草低见兔猫”更为合适些。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79. “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

此句形象地描述了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的地形特点。山顶在云里,山脚下是河边,河两岸山腰对面的人能相互喊得应,但见面要走一天的路程。

80.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自古华山一条路”

庐山是相对上升的断块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峡谷,再加上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降水丰富,因而出现了众多的瀑布。与庐山形成原因一样的还有华山、泰山、峨眉山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古华山一条路”分别说明泰山的高大和华山的险峻。

81.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帮助我们引出长江的源头和入海口。长江源头是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在上海北部、江苏南面,长江注入东海。

82.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使百泉流淌。而“万壑树参天”,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体现了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8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绿色水库”

以上能说明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林区,地表植被比较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减小地表径流量,同时森林能减缓地表的泥沙被冲入河谷,使“清泉石上流”。

8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此诗反映了森林美化环境的功能。

85. “六王毕

,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杜牧《阿房宫赋》)

这句话揭示了秦始皇为修建宏大的阿房宫而大量消耗木材,使森林受到破坏的痛心场面。由此将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

86.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

中晚唐烧之畬风愈来愈烈,山中树木经常被砍烧,天然植被遭到大量破坏,以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可见开发山田,虽然暂时获得一点土地,缓和了一些农民缺少土地的矛盾,并取得一定收益,却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最终长远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损失。

87.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观浙江涛》)

本组诗说明钱塘江的大潮特别壮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此时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海水涨得最高,也落得最低,即大潮。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当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水面就会迅速地堆高。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88. “三山夹两盆”

这是新疆地形的特点。“三山”指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是塔里木盆地。

89.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徐霞客)

此诗描绘的旅游名胜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90. “沃野千里”

东北平原土层深厚,耕地辽阔,而且有大面积的肥沃黑土,用“沃野千里”来形容它是很恰当的。当地有这样的民谣:“雁窝岛的黑土肥到了家,用手一捏冒油花,插根筷子也长叶,埋根柴禾也发芽。”

91.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苏轼《荆州十首(其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外》)

本组诗反映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两岸地形的显著差异。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是巫山,长江切断了巫山,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因此游人顺长江而下,出了长江三峡,就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即“平川”),这里没有很多大的山地,即“山随平野尽”。

92.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元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之一)

该诗形

象描绘出塞北春季多风沙的状况。沙尘暴形成时间主要为冬、春两季,其中冬末、春初最常见。沙尘暴天气出现时,北方地区主要受快行冷锋控制。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①我国北部、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和沙化面积大;②冬季风强劲,快行冷锋前的暖气团干燥。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迅速,工农业破坏性开发;②过度放牧,草场退化;③毁林毁草开荒;④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局部地区趋于干燥;⑤城市建筑工地扬尘。

93. “天有不测风云”

此句说明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各种气候要素都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变化。为此,开发气候资源要因时制宜。

94. “江南江北雪漫漫”(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南方也有降雪天。冬季,冷空气南下时,与南面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天气,使我国南、北方普遍大幅度降温,并产生雨雪天气。由此可见,“江南江北雪漫漫”是寒潮影响的结果。

95. “瑞雪兆丰年”

这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农谚,表达人们对瑞雪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渴望。“瑞雪”是由寒潮带来的,由此可见,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不在冬季,而在春、秋两季。

96.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此诗说明草场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97.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白露早,霜降迟,秋分种麦正及时”

以上谚语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植物的生长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的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季节性。正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所以,我们发展农业生产要不误农时。

98.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以上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外,淮河南北的土壤不同也是造成橘树果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要求我们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

99. “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里”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国。主要的农产品除羊毛外,还有牛肉和小麦等;主要的矿产品有煤和铁矿石等,我国每年也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

100.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语双关,从自

然地理的角度来看,“春风”指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玉门在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由此可见气候是影响玉门城市区位的因素之一,玉门的气候制约着玉门的发展;“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戍守玉门的士兵发出的感叹,由此可说明军事对玉门城市区位的影响;“春风”还指皇帝的恩惠,戍守玉门的士兵得不到皇上的关爱,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可见政治也是影响玉门城市的区位因素之一。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101. “雾都”

过去,伦敦被称为“雾都”。当时伦敦工业分布密集,且以煤为主要燃料,因而伦敦上空烟雾弥漫,雾日多,被叫做“雾都”。“雾都”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伦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将海洋上的大量水汽带到伦敦上空,为“雾都”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经过多年整治,现在伦敦雾日比以前少多了,已是一座环境优美的城市。

102. “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本组俗语体现了交通运输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0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104.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此诗反映了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道出了卖者要注意商品的运输成本,以免亏本的生意经。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运输成本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减小。同时此诗还能体现商业网点的效益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商业网点靠近商品生产地,有利于及时进货,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反之,则降低经济效益。

105.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诗中的“桥”指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汉处于长江流域庞大水运网的枢纽地位,历史上汉口早有“九省通衢”之称。

106.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四川特别是四川西部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如今的四川,特别是四川盆地,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的铁路有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川黔线、内昆线、襄渝线等。此外,航空线四通八达,还有长江便利的水运。

107. “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

该民谣反映过去福建省的交通十分不便。

108. “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

此谚语反映了西藏解放以前,

交通运输十分落后,没有一座现代化的桥梁,过河只能靠溜索,也没有现代化的铁路和公路。如今西藏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新藏、青藏、川藏、滇藏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还修建了通往邻国尼泊尔的中尼公路。通往拉萨的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全线开通。此外,还有由拉萨飞往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的定期航线。

109. “五十年代海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不净粪桶盖”

此民谣反映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防治水污染已迫在眉睫。

110.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

本组名句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等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持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

111. “当天空失去了蓝色,小鸟也不会飞翔。当江河不再清澈,鱼儿也离开了家乡。当空气不再清新,花朵失去了芳香。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黑暗无光”(《生命的召唤》)

以上歌词的内容与人类所关心的环境问题有密切的关系。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需要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时刻注意保护环境。

112.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此诗说明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接近5亿。如今,我国的人口已达13亿多。

11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体现了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14. “农村包围城市”“孔雀东南飞”

以上两句能反映出我国人口迁移的状况。现在我国人口主要由农村涌往城市,这叫做“农村包围城市”;从内地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这叫“孔雀东南飞”。

115. “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沁园春?雪》)

此诗形容祖国的山川壮美,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诗句。

116.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天马是指西域来的马,需用苜蓿来饲养,引进天马,同时还要引进苜蓿,所以,汉武帝在宫外好几千亩地里种了苜蓿。因此这种文化扩散为迁移扩散。

117.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

这是明代旅行家、

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作的极高的评价。

地理名言警句不胜枚举,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不断地积累。欣赏这些名言警句,既能陶冶情操,又可启迪心智,真可谓一举两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毛泽东诗词中的地理知识(长江)

"初中地理与诗词Ⅱ"前面温带老师已经转过来了,谢谢!

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生涯,足迹篇及大江南北。兴致所至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长江:“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菩萨蛮?黄鹤楼

湘江:“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沁园春?长沙

赣江:“赣江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长江三峡:“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

【清明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忽悠地理之 城市起源的故事

这是上周在理科班的讲"城市的起源"的课堂实录(有删节)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学生一阵哄

堂大笑)

那时侯人们还是靠狩猎与采集勉强填饱肚子,打到兔子,吃兔子;打到野猪,吃野猪……,那个时候人们都没有挑食的坏毛病(眼睛环视全班,脸上一片坏笑)。

我们家可能最擅长打兔子,祖祖辈辈都是打兔子,随着打兔子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每天打回的兔子吃不完了,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剩余产品)对,于是我就产生了换换胃口的想法。于是我就会拧着两只兔子到部落的其他家庭去转转,看看谁家有吃不完的野猪肉,想换点野猪肉吃吃。有时候这种交换可能成功,有时候可能很难成功,也许我的邻居门恰巧也都只会打兔子。

为了提高这种交换的成功率,我们就约定……(我故意停顿三秒钟,眼睛再次环视全班,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很多人都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我故意神秘语气的继续讲。)在每个月的月圆之夜,在部落边上的那颗大树下,把自己多余的猎物都带来。(学生们大笑起来)这样交换的成功率就会比以前要提高很多,但是,也有不凑巧的时候,某个月圆之夜,大家来到大树下,都一起打开自己的口袋,发现(停顿三秒)全是兔子。(全班狂笑)

这时候————站出一个人,大叫一声:“我就住在树下不走了,你们把自己的猎物放在这里,在石头上刻下自己想换的猎物是什么。你们每天都可以把猎物送到我这里来,我帮你们交换。”这个人是谁?这个人是谁?(全班马上安静下来)这个人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小卖部老板,世界上第一个商人,世界上第一个城里人啊!(全班狂笑)安静!安静!这是真的!城市的定义是什么?(大家都看着我)城市就是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这个再不打猎,再不从事农业活动,住在大树下面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不是城里人,是什么?

好,我们总结一下: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正是因为打猎的技术创新才导致打的兔子吃不完,才会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才会产生交换的欲望。

2.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正是那个大叫一声的人,勇敢的选择了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当商品交换有偶然性发展为经常事性时,便在适于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大树下)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可能演变为城市。

(学生大笑,估计是笑我胡编)笑什么?笑什么?我可是按教材上讲的哦,请大家打开教材,看必修下第45页“城市的起源”。(大家翻书,发现果然我说的都是教材上的原话)

后面接着又忽悠了如何在河流交汇点、矿产资源丰富地、河流运输起止

点、旅游风景区产生城市。

我:同学们,今天我们玩一个“伏击鬼子”的游戏哦。

学生一脸茫然,又不知道我今天卖什么药。

我唰唰唰几下在黑板上随手画出了下面这个等高线图

[attach]51416[/attach]

我开始讲故事了:八路军得到情报,鬼子要进村扫荡,必经某条小路(图中粗线),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准备在小路附近伏击鬼子,请问我们埋伏在图中的A、B、C三点中的哪点进行伏击最好呢?

学生胃口马上调起来了,热烈讨论中。

学生甲:埋伏在A、B两点比较好,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利于发起冲锋。

学生乙:老师,可以滚石头和圆木吗?

(一片混乱中...)

看来不引导一下思路,他们下一步就可能考虑如何埋地雷了。

我:我们关键要看看这三个点能否用枪瞄准公路上的目标,而且还要便于撤退。

学生听我这么一说反而沉默了。

看来这个问题确实难度大了点(他们还没有学习剖面图的画法),还是先用课件演示一下凸坡和凹坡,我打开课件《等高线》,,让他们比较一下课件中凸坡凹坡处等高线的差异。

讨论又开始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似乎发现了什么。举手要求发言:凸坡处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由疏变密,凹坡处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由密变疏。

(几个学生象小鸡琢米一样点头表示认同)

我:然后大家看我们到底在哪里搞伏击呢?

问题简单了,很多人齐声叫起来:A点。

看来没有问题了,我又说:那C点呢?

学生:那万一子弹打完了,怎么撤退呀,往后撤就是往山上跑,肯定暴露目标,很容易遭到鬼子的射击。

我:恩,很好哦。今天我们比较的就是如何在等高线上区别凹坡和凸坡。当然我们要

正确分析哪个点可以伏击鬼子,还是要学会做该地形剖面图哦,下面我们学习如何画地形剖面图。。。。(继续忽悠,呵呵)


相关内容

  • 汉乐府与_古诗十九首_的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 石碧兰 (湖南大学,湖南长沙 摘 要: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由于创作年代相 410082) 他们热衷仕宦,追求建功立业,对此,诗人反复予以申诉". [3] 近,作品有很大的相似 ...
  •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10首
    奥数网首页| 小升初| 招生|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奥数竞赛| 课件教案| 趣味乐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超常教育| 进入初一 奥数 > 趣味乐园 > 诗歌鉴赏 > 正文 描写 ...
  • 书香养德.读书励志典型案例
    "书香养德 读书励志"促花蕾绽放 常丰镇中心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德润杜阳.书香麟游"德育教育活动在我校全面展开,塑造了品德高尚.富有理想.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一批少年儿童形象.学校坚持遵循" ...
  • 律诗基本知识
    律詩基本知 一.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句式--每句五言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 ...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另部分课文后面附有课外知识, 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介绍 ...
  •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说课材料
    >是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八组第二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花的向往"这个专题选编了三个篇目,但本板块所选取的性格各异,描写得鲜活生动的花儿们,不正像我们身边那些或可爱的,或顽皮的,或积极向上的儿童吗?用我 ...
  • 上海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或不再教古诗
    近日,周杰伦歌曲入选语文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再次引发人们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关注.昨日,记者从上海有关部门获悉,上海小学并不使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而上海也正在酝酿新一轮的语文教育改革;今年9月上海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可能 周杰伦歌 ...
  • 语文老师:这8张图囊括初中三年所有必备古诗词!满分其实很简单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知识点.近年来,语文成绩在高考中占得比例越来越大,涉及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当然需要记忆的内容也随之增多. 我们都知道,古诗词和文言文的知识几乎全是需要背诵的,所以孩子们必须要学会根据重点和常考的 ...
  • 2古诗两首二下教学案
    小学教师备课单(共案) 年级 二年级 班级 二(2)班 学 科 语文 课题 2<古诗两首> 审核人 审批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两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
  • 古诗文朗读节奏
    近几年,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这种题型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好形式.看来,古诗文节奏划分题将会越来越受命题者的青睐.因此掌握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