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与现代青少年 - 范文中心

孝道文化与现代青少年

04/14

孝道文化与现代青少年

前言

在华人家庭中向来非常重视孝道,这是促进家庭和谐团结与连续性

(Solidarity and continuity) (Yang,1989)。《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从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这说明“孝道”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切道德行为,是以“孝”为根本,一切教化也以此而产生。

从原意来看,“孝”的原意是指子女孝顺父母。从“孝”字的结构来看,上半部是“ ”,是指“老”,即指父母。下半部是“子”,即指子女。父母在子女的上头,意思是指子女应有责任奉养父母。《说文解字》在注解“孝”时就明确地说“孝,善事父母也。” (《注文解字法》)。子女孝顺父母,这符合《大学》中所说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第一章》)。 有人说,孝道(filial piety)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在西方的社会里,我们根本无法找到相类似的词语来形容。西方社会所谓的“对父母忠诚”、 “负责任”、“服从父母”、“尊敬父母”等词语,都无法概括中华文化里的孝道的内涵。

孝道是社会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科技的发达,东西方的接触频繁。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可能使到人们对传统的孝道内涵有所改变。由于教育政策的影响,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有所变化。那么,作为华人家庭的孝道思想是否也有所冲击?孝道还是华人家庭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吗?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华人社群里,孝道还是最重要的道德行为,人们重视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孝道也还是衔接祖先、父母和下一代的环钮。(Thomas,1990;Ho,1991)。换句话说,在华人社会里,子女如何对待父母,奉养父母,以及对祖先的追思,还是一般家庭成员所重视的。光宗耀祖,为家庭争光,还是认为是孝道的最高表现。

在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他们也都认为孝道在其社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Broberg,Melching & Maeda,1975;Palmore,1975)。在韩国的社会中人们也都认为孝道是社会的基石(Choi,1989;Sohn,1977;Sung,1987, et.al)。

传统对孝道的期待

在过去的年代里,中华文化中的孝道不只实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它也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孝道不但是家庭中伦常支柱,也是社会中认可的基本德行。在传统的华人社会,是不可能摆脱孝道对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的影响(Cheng,1986;Hsieh,1967;Li,1973;Pan,1956)。尤其是中国、台湾、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社会。

为了研究孝道文化和现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念,首先必须了解过去传统中人们对孝道的期待。 在华人社会里,传统对孝道的期待,基本上是记载在儒家典籍里。比如《论语》(Analects)《孟子》(Mencius),《孝经》(Xiao Jing,Book of Filial Piety)、《礼记》(Liji,Book of Rites)、《大载礼记》(Book of Rites)、《颜氏家训》(The Yan Family manual)和其他典籍里。这些典籍也是过去学校基本教育的读本。墨家、法家和道家虽然也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但其论述都缺乏系统,因此,其影响远远不及儒家。

你期待一个孝顺的子女应具有怎样的孝行?笔者根据儒家典籍中的论述,归纳成六个层面。

一、奉养父母

二、尊敬父母

三、带给父母快乐

四、追思祖先

五、光宗耀祖

六、移孝作忠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过去典籍中人们对孝道文化及孝行的期待。

一、奉养父母

曾子(公元前505-435)相信,奉养父母是基本的孝行。他说:“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大载行记•曾子大孝》)。他又说:“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 大载礼记•曾子本孝》)。即一般人奉养父母,只要尽其能力就算是孝。

孔子(公元前551-579)也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他认为作为子女的应关怀及照顾父母的健康,就如父母爱护其子女一样。

东汉(公元25-220)的《太平经》一书中清楚地道出子女奉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根据该书所说,当父母老衰弱时,子女已长大。因此,子女有责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换句话说,子女不尽力奉养父母,是认为不孝。

从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子女奉养父母要:

1、尽力让父母有舒适的生活。

2、有什么劳力的工作,要代劳。

3、照顾父母日常的生活需求,关心他们的健康。

4、为了照顾父母,应有个人牺牲的精神

二、尊敬父母

孔子认为孝行除了提供物质上的奉养外,还要包括照顾与尊敬父母。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手?”(《论语•为政》)。

又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他认为奉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行为。对父母不敬,就是不孝。

当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道时,孔了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 为孝乎?”《论语•为政》。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尊敬父母的孝行是:

1、经常表观出爱护尊敬父母的行为。

2、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

3、对父母说话要温和有礼。

4、记住父母的生日。

5、做重要的决定时,尊重父母的意见。

6、即使父母除你不好,仍要尊敬他们。

三、使父母快乐

曾子认为物质上的奉养,还不能算是孝顺。孝顺还需要使父母感到“安心”。这样才能使子女与父母之间感到快乐和没有忧虑。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安为难。安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大载礼记•曾子大孝》

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久病无孝子”。

孔子指出照顾自己,不要使父母感到忧虑,也算是一种孝行。他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

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荀子(公元前313-238)认为只是奉养父母还不能算是“孝”,它还要包括乐意去做在内。荀子相信行孝是子女的义务,不是要有好名声。如果行孝是为了博取好名声,那将使名声降级。)(《荀子•子道》)

以上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孝行是:

1、要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父母担忧。

2、要保持身体健康,使父母快乐而不担忧。

3、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增添父母的麻烦。

四、追思祖先

孔子认为不论父母是活着或者是已去世了,我们作为子女的都要待之以礼(《论语

Book11•7》)。孟子也认为当父母在世时,虽然奉养和尊敬父母是重要,但是他们去世后的追思更是重要。他说:“养生孝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从以上论述,可知追思和祭拜祖先的内容是:

1、当父母去世,祭拜要合乎于礼。

2、在重要的节日要拜祭祖先。

五、光宗耀祖

曾子认为行孝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为父母带来荣耀,光宗耀祖。他说: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

孟子相信如果能维护自己的名誉,让父母觉得有面子,这也是对父母的孝心。他认为不犯五种不才的行为,将能使父母觉得荣耀。他说:

“情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离 娄下》)。

孟子相信“无后为大”是不孝的。因为这不但将使行孝不能继续,也没有人能延续香火,更没有人祭拜祖先(孟子•BookIV,Part B,26)“无后”将削弱家族社会。如果家族社会被推毁,被视为对父母最高德行的孝道将变成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社会的人们认为最不孝的行为就是“无后”。

龚自珍(公元1792-1842)的孝道思想来自黄宗义(公元1610-1695),他认为如果子女不能执行父母的命令,满足父母的愿望,也算是不孝。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了解到给父母带来荣耀的内容是:

1、不论读书或工作都要努力,使父母感到光荣。

2、继承与发扬光大父母,祖先的事业。

3、要有子女传宗接代,使父母享有荣耀,对得起祖先。

4、凡事努力使父母感到骄傲。

5、不做使父母蒙羞或名誉受损的事。

六、移孝作忠

在孔子时代,孝道是纵持社会道德标准的基本原则,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家庭凝聚力。到了汉朝,《孝经》一书,将家庭的关系推广到社会去,因为国家是由家庭组成的。于是孝道就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推广成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孝道也就变成了对君主的效忠。不孝也就变成了国家的不忠。《孝经》上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孝经•广扬名》)颜之推(公元531-?)相信子女的对父母的孝心不能停留在个人对父母的报答养育之恩。当个人与公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子女的应该能牺牲个人以救国家。他说:“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颜氏家训•养化第十五》)这种“移孝作忠”的概念是将孝道推向更高的层次,这种思想是受到汉朝的极大影响。在东汉时代,孝道的内涵又有新的发展,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被视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后汉书•郑玄传》里说:“要尊敬老师”。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知道移孝作忠的内容是:

1、将对父母的爱推及至社群和国家。

2、将对父母的爱和尊敬推及之至国家领袖。

3、将对父母的爱和尊敬推及至老师。

4、保卫国家不怕牺牲。

孝道文化与现代青少年

在华人社会里,孝道原意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这包括真城的关怀父母的情绪和各种福利。Sih(1961)在《孝经》(The Hsiao Ching)一书中所评论说,孝道是一个核心观念,它的定义是对父母忠诚,尊敬和热爱。它代表华人的一个社会、宗教信仰的基本内涵。 亚洲国家的社会,对父母和尊敬家中的长辈行孝,是否还是社会中重要的道德义务?

黄与虞(1993)在中国浙江省的义乌(YiWu)和普江(Pujiang)进行一次青少年对孝道的看法,对象是300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他们都认为孝道是重要的,但是只有半数的学生能做到期待的孝行,有10%至27%的学生能达到第3级孝行(最高是5级)。这个调查是利用道德两难的事件来做判断。如:

“你决定和同学去郊游,可是妈妈要你在家帮助她做家务”,你会怎样做?”只有59%的学生表示愿意留在家里。这表示随着时代的不同,学生的观念已有所改变了。

在台湾孝道是华人社会生活的核心价值观,处处影响到他们的社会生活(Jordan,1986)。比如,在1972年,台湾邮政局(表示重视孝道)用24孝的故事作为首日封邮票(Chu,1961)。 黄厚坚教授(Huang,1977)曾经进行调查,目的是要了解青少年对孝行的态度和行为。调查对象是中学低年级与高年级和大学的学生。他发现的一个趋势是台湾的青少年注重多关怀和多与父母互动是重要的孝行。有85%的青少年认为行孝在现代社会还是需要的。这二次的调查也显示,不论青少年的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对行孝的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对不好执行的孝道都表示不同意。如他们反难“盲目的服从父母”,“要传宗接代”、“与父母同住在一起”、“由父母安排婚姻”和“物质奉养父母”。

黄(Wang,1981)用Rokeach Value Survey Form E作为调查工具,针对台湾的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孝道的评价是最高的,甚至比“爱国”、“爱他人”、“诚实”和“负责任”还要高。后来的一些调查结果也显示,孝道还是台湾青少年认为是最重要的价值观。(Yang,Yeh & Huang,1988)。

新加坡青少年对孝道的观念

在1975年,许小姐(Koh,1975)对新加坡的大学先修班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他们都还是认为尊敬、关怀和爱护父母是重要的。男女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只除了在对孝行的态度上有些不同,如当他们在财政独立后,要搬出去住。

Thomas and Eng(1985)在1985年对初级学院的126名学生(平均年龄是17岁6个月)进行一次调查,要他们对12个价值观念按照其重要性进行排列。结果显示被列为关怀和尊敬父母的孝行各有71.2%和25.4%的学生选择是“最同意”和“同意”的答案,只有3.4%的学生选择不同意的看法。

1991年何子煌(Ho,1991)的一项调查也证实这一点。该调查对象是两所初级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17岁),调查结果显示:

问题1:对父母行孝有需要吗?

有79.86%的学生认为对父母行孝是非常需要的,20.14%的学生认为还需要,没有学生认为“不需要”。

问题2:在现代生活中,行孝有困难吗?

有32.37%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困难,44.6%的学生认为会有一点困难,只有21.58%的学生认为会面对许多困难。

问题3:在现代生活中,哪5种孝行是认为不合理的?

结果是:

a、盲目服从父母

b、让父母安排婚姻

c、继承父母的一切,不论是对或错

d、绝对听从父母

e、父母互相隐瞒各自的错处

问题4:哪5种是重要的孝行?

a、尊敬和听从父母

b、在日常生活中,关怀父母的福利

c、不要让父母担忧

d、父母如果做错要指出来

e、听从父母的劝告

青少年对“移孝作忠”这个孝道观念并不感兴趣,如将爱父母推及对国家政治领袖效忠,显然不被青少年接受。在这项调查中,他们在所列的15项孝行中推行最后。

从这个调查中也发现,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少年,对传统中期待的孝道观念已有改变了,那就是他们对孝道价值观已有自己的判断原则,再是盲目的,我们可以用以下两个故事的调查结果来证明。

用故事来考查今日青少年对孝道的看法:

现代青少年对过去传统的孝道观念是持着怎样的看法?研究者选择了两组的故事,用调查问卷来考查。研究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中学二年级和初级学院一年级的学生,共345人。

第一组:选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郭巨的故事》。

第二组:选用现代生活的《志刚的故事》。

故事一:《郭巨的故事》

《表二》显示:有71.6%的青少年认为郭巨要将自已的孩子活埋,以便让母亲有足够的粮食吃的决定,不是孝顺的行为。理由是:

• 郭巨的母亲爱护和关心她的孙子,如果郭巨将他的儿子活埋,他的母亲知道了一定会非常伤心。

• 郭巨应该更努力去为家庭找粮食。

当考查各年级的反应时,发现有71%——72.8%的学生都不认为郭巨的决定是一种孝行;而且各年级之间的差别很小。初院学生比中学生和小学生各高出1.4—1.8%。

当问及假设你是郭巨,你会活埋自己的孩子,以便让母亲有足够的粮食吃吗?有90.4%的学生认为“不会”,只有8.1%的学生认为“会”(《表三》)。

有72%的青少年反对郭巨这个孝行。这显示在古代华人社会被认为是“孝行”的,在现代的社会已不是。另有90%的青少年认为,假设他们处在郭巨的情境,他们也不会做出像郭巨这种行为。这表示现代社会的青少年不会盲目地追随古代社会所追崇的“孝行”。

故事二:志刚的故事

在《故事二》中,志刚无意中发现父亲在家里藏有毒品。你认为身为儿子的要报警吗? 《表四》显示,有65.5%的学生认为要报警,28.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这个道德两班的困境,使学生们的意见分歧。学生认为志刚报警是一种孝行,主要的理由是:

• 志刚是要帮助父亲改过自新。

• 如果警察逮捕他父亲,法庭将判死罪。

• 父亲已贩毒,不应该维护他。

• 要父亲认识到贩毒是非法的。

• 父亲犯错应受到惩罚。

• 维护犯罪的父亲是错的。

学生认为志刚报警不是一种孝顺的行为,理由是:

• 父亲扶养他多年。

• 父亲可能会判死刑。

• 父亲可能被判绞刑,志刚要对此负责。

• 志刚背叛了父亲,害他坐牢。

当问及“如果警察控告你父亲收藏毒品,要你作警方证人,你会同意吗”时,有57.1%的人说“会”,有37.1%的人说“不会”。

分别以年级来考查,发现各年级学生的反应相差较大。小学生有75.2%的人同意作为警方证人。不过,其他二个年级的学生只有少过50%愿意作为警方的证人(《表五》)。小学生愿意成为警方证人比中学生和初院生各多出25.6%和35.7%。

在现代社会需要孝道吗?

根据《表六》显示,有88.9%的青少年认为在现代社会里行孝是需要的;只有1.2%青少年认为不是很需要。1.7%的青少年认为完全不需要。这个结果反映出新加坡现今社会的大多数青少年还是认为孝道是需要的。

分别从年级来考查,发现初院生比其他二个年级的学生更懂得在现代社会里需要实践孝道。 从姓别来考查,女生较男生较懂得需要实践孝道。

虽然现代社会的青少年晓得现代生活与过去的在许来件上已有所改变,但他们还是认为需要实践孝道。这个调查结果并不出乎人们的意外。

结语

从以上的发现,我们可以这么说,虽然新加坡的青少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对孝道这个基本价值观并没有改变。在345个要调查的青少年当中有90%的人认为在现代社会还是需要实践孝道。这个发现受《新加坡21世纪调查》的结果支持,也受到其他研究的结果所支持(HO, 1991;《联合早报》,2000年4月14日;Thomas,1986;1990;Thomas & Eng,1985)。 在《新加坡21世纪调查》中,总共面对面考查了2355个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他们的年龄在15岁或以上。这个调查发现。新加坡的家庭凝聚力还是很强。有近90%的受访者同意子女应该照顾他们年老的父母。

可见,不论在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华族的青少年还是认为孝道是最重要的德行(Huang,1977;Wang,1981;Yang,Yeh & Huang,1988 and Yu,1983)。

不过,在现代社会里的一些行为被认为是孝行的,会随着时空,社会准则而变化。因此,要测量一个人的孝行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从孝道的三个内涵去考查,即1.认知与理解(knowledge);2.对实践的态度(attitude);3.行为的表现(behaviour)。

参考资料References

Broberg, M., Melching, D.E. & Maeda (1975). Planning for elderly in Japan. The Gerontologist, 15, 242-247.

Cheng Z.Y. (1986). Confucian ethics on filial piety and modernization : Responsibility, right and moral action. Hanxue Yanjiu, 4 (1), 83-106.

Choi, S.J. (1989). The ideal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welfare of the aged. Korean: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3, 1-25.

Chu, T.S. (1961). Law and society in traditional China. Paris; Monton and Company, La Haye.

Ho, S.G. (1991). A Study of the Views on Confucian Filial Piety among the Pre-University Studen

ts in Singapo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fucianism and Modernization, Hainan University, China.

Hsieh, Y.W. (1967). Filial piety and Chinese society. In C.A. Moore (Eds.), The Chinese mind: Essentia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167-187.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Huang, C.H. (1977). Filial piety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Bulle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 11-20.

Jordan,D.K.(1986). Foik filial piety in Taiwan:The twenty-four exemplar. In SLOTE;W.H.)(Ed). The psycho-cultural dynamics of the Confucian family: past and present. ICSK Forum series No.8. Seoul,Yougin Compographic.

Koh, S.H. (1975). A study of the values of the Singapore youths today. Insititute of Education, Singapore.

Li, G.L. (1973). A study on the Confucian thinking on filial piety. Nushizhuan Xuebao, 3, Taiwan.

Palmore, E. (1975). The honorable elders. Durham, NC: The Duke University Press.

Pan Z.G. (1956). Confucius’ ideology on filial piety. In Qian Mu (Ed.), Reports on the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Taipei: Chinese Culture Publishing Committee.

Sih, P.K.T. (1961). The Hsiao Ching.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

Sohn, I.C., et al. (1977). Koreans’ perspectives of human. Seoul:Kore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Sung, K.T. (1987). Problems of Korean elderly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st Symposi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ster Relations Program. Seorl: Korean Council of Social Welfare.

Thomas, E. & Eng, K.H. (1985). Value preference of Junior College adolescents in Singapore. Research report, 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Institute of Education, Singapore.

Thomas, E. (1986). Perceptions of moral concepts by Singaporean adolescents. Paper present At 4th Asian workshop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Singapore.

Thomas, E. (1990). Filial piety and adolescence in a changing society. In C. W. Jeng, & S. C. Miao Yui (Eds.), Proceedings of CCU- IU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ral values and moral reasoning in Chinese societies. Taipei: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Wang, B.R. & Lu, G.C. (1993).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moral education of juvenile in Zhejiang.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iental Tradition of Ethics and Morality and Educ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Youth. Beijing, China, 1993, May.

Wang, L.W. (1981). The values of the Taipei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estrangement inclination in relation to school.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Taiwan.

Yu, S.H. (1983). Patterns of filial belief and behavior with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fami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13, 17-36.

Yang, K. S., Yeh K. H. & Huang L. L. (1988). A Social attitudinal analysis of Chinese filial piety: Concepts and assessment.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iemia Sinica, 65, 171-227.

Yang, k.S. (1989).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aipei: Guiguang Storybooks Co. 31-64..

作者简介:

何子煌,男,新加坡公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文学(教育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文学士,新加坡大学教育专业文凭。原新加坡教育部高级官员,在教育界服务近30年,曾任教育部政府中学教员、副校长;课程发展署《儒家伦理》专科编写员、全国公民与道德教育(华文) 中小学教材编写组主任;课程发展与规划署高级专科督学;教育项目署学前教育组华文协调员暨视学官。现任新加坡儒学研究会秘书长,新国际教育集团董事经理。

研究方向:青少年的孝道观和华文教学

出版著作:《孝经的研究》、《李光耀传记》之三《合并起风云》(回忆录简写本) 》、 《听力测试的探讨和编制》

《表一》:研究对象的人数与性别、年级的统计

年级 人数 总计 平均年龄

男 女

小学 72 61 133 10.63

中学 61 70 131 13.82

初院 41 40 81 16.39

总计 345

《表二》:你同意郭巨的做法是一种孝行吗?为什么?

年级/ 性别

没填写

% 是

% 不是

% 合计

%

小学 0 28.6 71.4 100.0

中学 3.8 25.2 71.0 100.0

初院 1.2 25.9 72.8 100.0

男 2.9 24.1 73.0 100.0

女 0.6 29.2 70.2 100.0

平均 1.75 26.65 71.6 100.0

N = 345

《表三》:假设你是郭巨,你会活埋自己的孩子,以便母亲有足够的

粮食吃吗?

年级/ 性别

没填写

% 会

% 不会

% 合计

%

小学 0.0 15.0 85.0 38.6

中学 3.8 5.3 90.0 38.0

初院 0.0 1.2 98.8 23.5

男 2.3 8.6 89.1 100.0

女 0.6 7.6 91.8 100.0

平均 1.45 8.1 90.45 100.0

N = 345

《表四》:你同意志刚告发父亲是一种孝行吗?为什么?

年级/ 性别

没填写

% 同意

% 不同意

% 合计

%

小学 1.5 74.4 24.1 100.0

中学 10.7 61.1 28.2 100.0

初院 4.9 58.0 37.0 100.0

男 5.7 66.1 28.2 100.0

女 5.8 64.9 29.2 100.0

平均 5.75 65.5 28.7 100.0

N = 345

《表五》:如果警察控告你父亲收藏毒品,要你作警方证人,你会同

意吗?为什么?

年级/ 性别

没填写

% 同意

% 不同意

% 合计

%

小学 1.5 75.2 23.3 100.0

中学 9.9 49.6 40.5 100.0

初院 6.2 39.5 54.3 100.0

男 5.7 58.6 35.6 100.0

女 5.8 55.6 38.6 100.0

平均 5.75 57.1 37.1 100.0

N = 345

《表六》在现代社会需要孝道吗?

需要的等级

合计人数

N = 345

(%) 小学

N = 133

(%) 中学

N = 131

(%) 初院

N = 81

(%)

常常 70.1 70.7 67.2 74.1

经常 18.8 12.0 22.9 23.5

有时 7.2 10.5 6.9 2.5

不常 1.2 1.5 1.5 0.0

不需要 1.7 3.0 1.5 0.0

没填写 0.9 2.3 0.0 0.0

100 100 100 100


相关内容

  •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 ...
  • 培养感恩之情弘扬孝道美德
    -------探寻思品课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 -------探寻思品课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根,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源,是中国人最基础的道德.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多 ...
  • "敬老.爱老,弘扬孝道文化"
    "敬老.爱老,弘扬孝道文化" 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省老龄办<关于开展2014年"敬老月"暨老年文化艺术周活动的通 ...
  • 发展合乎时代的新孝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播出一年多来,打动了无数在外游子的心.该片讲述了年老的父亲为了不让出门在外的女儿担心,在电话中隐瞒妈妈生病住院,自己独自照顾的真相,广告结尾发人深省 ...
  • 501主题班队[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主题班会 501班 [班会背景] 如今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却很少从父母的角度去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还常常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学过<三字经>.<弟子规>之后,针对本班 ...
  •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1936) 6 ,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说明"无常" 四. 他所做的一切都 ...
  • 问世间孝为何物
    第二节 问世间"孝"为何物? --谈孔子的孝道 同学们,2005年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是我校高三194班李军同学写的,题目是<奶奶坟上的哭丧棒没有发芽>.文章讲述了一个儿女们不孝顺母亲的故事.我给大家读一读这 ...
  • 佛教是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净空)
    谈因果 净空法师讲述 前言 人天福报的基本要件 因果报应是宇宙人生的真谛绝非迷信 佛教是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结语 附录:文昌帝君阴骘文略说 [前言] 今天张居士告诉我一桩事.他说,最近台北学校联考,许多考生到文昌帝君神像前祈福,供养具千 ...
  • 伦理学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家庭为本位,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就极深,人们就十分重视家庭,诗人们浪漫的把家比喻为爱的小巢,温馨的港湾.家庭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场所,享受天伦之乐的殿堂.这一点再中国古代传统伦理中体现的 ...
  •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与意义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 作者: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晓华]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