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指导tf - 范文中心

议论文写作指导tf

12/20

一、议论文拟标题的六大求新方法

1、引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电影片名、歌曲名等拟题

2、仿写、借用、改写成语、格言、俗语、歌词拟题

3、巧用修辞手法拟题

4、运用数字、公式、定理拟题

5、逆向思维换个角度拟题

6、贴近时代拟题

二、议论文开头十法

1、直接点题法

2、引用名言法

3、设问开篇法

4、解释概念法

5、排比入题法

6、对比入题法

7、抒情入题法

8、转述材料入题法

9、比喻入题法

10、现实入题法

三、议论文的选材技巧

1、选材要真实、充足

2、选材要有的放矢

3、选材要典型

4、选材要新颖

四、怎么写好议论文结尾

1、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2、呼吁号召,激励读者

3、首尾照应,结构完美

4、设问反诘,引人反思

5、妙用修辞,张扬辞采

5、警句哲思,尽显睿智

6、善于借力,引用作结

7、巧妙留白,余韵绕梁

8、铿锵警示,触动人心

9、联系自我,恳切真诚

10、回应标题,点题点旨

议论文拟标题的六大求新方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会使文章生色,而拙劣平淡的标题会冲淡文章的内容。议论文的题目,或直接点明论点,或交代议论范围,或引起人们注意,或令人深思警醒„„许多同学写议论文,拟题没有新意,常见的模式是《小议„„》、《„„的启示》、《读„„有感》、《由„„说开去》等。标题陈旧,似曾相识,则难免有些倒人胃口,甚至产生拒读者于门外的后果。相反,如果标题新颖,不同凡响,让人一接触标题,就有迫不及待、非读不可的感觉。“花香蜂自来,题好文一半”,许多满分的议论文,大都会有一个先声夺人的标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拟好议论文的题目呢?总的说来拟题要求简洁、生动、新颖、

深刻、醒目。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几种拟题方法:

一、引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电影片名、歌曲名等拟题

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电影片名具有语句凝练,含义深刻,易懂好记的特点,直接引用以之为题,可以使文题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新颖生动。如:谈知识重要的文章,可拟题为《知识就是力量》;谈节俭的文章,可拟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或《粒粒皆辛苦》;谈环境影响的文章,可拟为《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或《“孟母三迁”另解》;在以“靠”为话题的作文,某生拟题为《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引用了华罗庚的诗句作题目,观点鲜明,撼人心魄;谈逆境的文章,可拟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金钱的文章,可拟为《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吗?》;谈自信的文章可拟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以“素质教育”为话题,可拟为《救救孩子》(语出鲁迅《狂人日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莫让浮云遮望眼》、《三更有梦书作枕》、《不拘一格降人才》、《只缘身在此山中》等都是用此法拟写的好标题。

二、仿写、借用、改写成语、格言、俗语、歌词拟题

巧妙的仿写、借用、改写,可以使题目鲜活别致,新人眼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怎一个“慢”字了得》批评一味求稳、甘于求慢的传统心理,号召人们大胆创新,大步前进。该标题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诙谐幽默,新颖别致。《付出未必有回报》,改写歌词“付出总有回报”;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可拟题为《生于改变,死于顽固》,写一篇议论文;谈清正廉明的文章,某生拟题为《入淤泥而不染》,改写《爱莲说》中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一字之别,真可谓匠心独具;《诚信所至,金石为开》改写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钱诚可贵,诚信价更高》化用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此外,《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要留奉献满乾坤》、《高高在“下”》、《问世间“名”为何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给“从谏如流”上把锁》《诚信,爱你没商量》、《诚信风来满眼春》、《爱是怎样炼成的》《没有“异想”,哪来“天开”》《拍卖我们的生涯》、《交友,让我欢喜让我忧》、《罚你没商量》、《岂能因“财”施教》、《缘何前“腐”后继》),《吴良心病历》、《好人一生平安》、《我心依旧》、《怎一个“情”字了得》、《近水楼台“贤”得月》、《既“生”亮,何生“关张”》、《艺不惊人誓不休》《人生自古谁无“挫”》、《诚以养德,信以修身》等标题无一不使人耳目一新。

三、巧用修辞手法拟题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能使文题生动形象、精炼紧凑、含蓄隽永,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事实上,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一样,需要形象生动,有文采。运用修辞手法拟题可达到熠熠生辉的效果。如《理想的阶梯》、《莫做“墙头草”》、《痛苦是一笔财富》。某生拟了这样一个题目《想象是创新的条件》,应该说这是非常准确的,但太呆板、没有文采,若改为《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有的标题,运用对比,是非分明,如《反对自私自利,提倡奉献精神》;有的标题,采用对偶,形式匀称,如《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有的标题,采用反问,加强语气,如《祖传的就好么?》;有的标题,运用粘连,音韵和谐,如《“和平曲”里无和平》;有的标题,运用双关,词在此,意在彼,如《救人与救心》;有的标题,运用谐音,俏皮幽默,如《验收?宴收?》;有的标题运用顶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有的标题运用谐音双关(如《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有的标题运用反语(如《教语文要学会“偷懒”》)别出心裁,韵味无穷。《我要学与要我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语序不同而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态度相提并论,鲜明贴切。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引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写某地中小学厕所溢水严重的情况,可用《“水漫金山”留下的问题》作为标题。用这种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帖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以“鼓励”为话题,可巧用借代拟题:《人生需要掌声》借“掌声”代“鼓

励”,亮明观点,又不与话题雷同。《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移植的记忆,创新的杀手》、《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都是作弊惹的祸》、《留住我们的根》、《幸运是汗水的红利》、《老实人总是吃亏吗?》、《填鸭?引燃?》、《感情不是保险箱》、《躺着读书,站着做人》、《大事不干,小事何成》等,均不失为拟题的巧妙构思。

四、运用数字、公式、定理拟题

运用数字、公式、定理和标点移植入文章中作标题,一改文题的古板单调,使之变化多样,异彩纷呈,形象直观,往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某生在揭露应试教育的弊端的文章中,拟题为《时间﹢汗水≠能力》;某生在谈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文章中,拟题为《5﹢2﹦0》,其意是在学校的五天对学生管理好了,双休日没管理好,也是等于零。主张加强对学生双休日的管理。又如有篇文章论述“成功是由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三者堆起来的坚强堡垒”,标题是《W=X+Y+Z》(即爱因斯坦名言的数学公式W=X+Y+Z:W表示成功,X表示艰苦劳动,Y表示正确的方法,Z表示少说空话),别具一格。再如一篇谈学习与体育锻炼关系的文章标题是《7+1>8》,7个小时的学习,加上1个小时体育锻炼,比8个小时都用在学习上效果好得多。还有《从1+1+l=()谈起》、《5+5=7》、《从三到万》、《?和0》、《勤劳×高科技=致富》、《成绩≠素质》、《生活--???》(“关注生活”话题,揭示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0》(说明真理越辩越明)、《助人为乐+悄悄走开=?》、《大事=小事+小事+„„小事》等好标题,一下能吸引读者的眼睛。

五、逆向思维换个角度拟题

同学们写文章要善于逆向思维,打破常人的思维模式,做到别出心裁,有个性。拟题更是如此,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会“柳暗花明”,出奇制胜,吸引读者。如《感谢你的敌人》,敌人本来令人憎恨。怎么还要感谢呢?原来,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真正促使你成功的常常是那些想置你于死地的敌人。这个题材也不新颖。但能在《现代女报》上发表,很大因素得力于标题的新颖鲜活。又如《人生离不开自立》可改成《自立——人生的风帆》,《谈理解》可换成《搭起通向理解的五彩桥》,《走出自卑》可修饰为《天空中也有你的星座——走出自卑》。《名师未必出高徒》、《旁观者未必清》、《近朱者未必赤》、《有钱就幸福吗?》、《谦虚使人进步吗?》《好酒也怕巷子深》《倒过来试试》《吃一堑未必长一智》、《请珍惜你的痛苦》、《渴望检查》、《不要金子》、《渴望是“穷人”》、《拍卖我们的生涯》等,都是用反常法制作的好标题。

六、贴近时代拟题

要使标题新颖,还要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使人一看题目,就觉得春风扑面,清新醉人。谈连战回大陆的文章,如以《此岸·彼岸·桥梁》为题,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岸”是台湾,“彼岸”是大陆,要想从此岸达到彼岸,必须通过连战等人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这一“桥梁”。又如《8与发》、《雷锋“出国”了》,《变味的掌声》《真情不“下岗”》、《更新我们头脑中的教育“软件”》、《该出手时不出手》、《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知识“拷贝”》、《中国人失去公德心了吗?》、《把“意见”刻录成光盘》、《朋友,请带好你的“护照”》、《健美,健美,不健何美》、《打捞诚信》、《萧洒+俏丽+气派≠中学生》等出奇制胜。

题好文一半,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形式的议论文的拟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紧扣材料和要求,在准确简洁的前提下,力求生动形象、有创意,富有表现力,拟制出让阅卷者一见倾心的标题来。

议论文开头十法

我们如何给文章起一个好头,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给他以强烈的理性冲击和情感震撼,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如果在酷热的夏日里,你的文章开头,能够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你的作文肯定有了成功的前提。

有一位优秀教师,提出了议论文开头的三个字,抓住了核心:短、快、靓。短----简洁,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快——迅捷,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一. 直接点题法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是采用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即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与全文的中心论点保持一致方向,亮出话题,导出观点。

如,“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这是“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高考题。文章一起笔就紧扣情感与认知,以一种假设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对本质问题的思索,文章的立意显得十分深刻。这样的入题方式,简洁,却分量十足。

如,“就像那溪流惯于奔腾,大海惯于咆哮一样,我习惯于沉思,习惯于遐想,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在日记簿上。”(《习惯》)

如,“转折是桥,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桥的出现会改变你窘困的境遇,拓开一片新的天空。”(《转折》)

“习惯于沉思,习惯于遐想”“ 转折是桥”,很明显,这些词语就是直接引用,用一句话,开门见山,既提出了问题,又表明了中心论点,简单明了。

二. 引用名言法

引用名言,就是在作文开头就直接引用一句名言警句,并且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里所说的名句,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诗词歌赋等。如,高考作文《责任》,开头这样写道:“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责任,是与生俱来的。”

如,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他的话很有道理,对我们很有启发性。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我们都应该牢记这句至理名言。”(《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文章开头所引用的查尔斯、鲁迅的名言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贴题,集中,统领了全文内容。

如,“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戚。”(山东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文章开头即紧扣住一个“情”字,在三句话中嵌入了三句有关情感的名句,显示出了考生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底蕴说白了就是积累,走上考场的时候,你该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而你所积累的东西该不只是为了那道仅值几分的名句填空题吧。

三、设问开篇法

就是在文章开头,先就要议论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在回答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什么叫追求?就是人们对其向往的目标去努力实现的思想和行为。什么样的追求才是有价值的呢?我认为只有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追求才是高尚的和有价值的。”(《追求》)

又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呢?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人们生活中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美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主要的美。”(《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

采用设问,引起读者注意,然后自问自答,在释疑中自然推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四、解释概念法

在文章开头,就将标题或相关概念的含义解释一下,从而明确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开头准确解释概念,给人印象清晰明确。

如,“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自强’一词了。《易经.上乾》说:‘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就是自己努力向上。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应具备的品质是: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负,而要自强。”(《自强.自负.自卑》)

如,“底色,就是底子的颜色,也用于比喻。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底色。花草树木,它们的底色,是本原的,是自然生长的。例如一棵树,它的树干是赭黄的,它的叶子是碧绿的。它们的底色是无法更改的。那么,人的底色是什么呢?我想,应是最基础的东西,是性格、思想、精神形成的基础。”(《打好生命的底色》)

五、 排比入题法

用排比的句式,引入议论文,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如,“当一颗普通的种子掉落在达尔文的脚边,他将它拾起,数十年后,《进化论》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当一只流萤飞过泰戈尔的窗前,他仔细凝望,不久,美妙的诗篇传到了人们耳边;当一缕光线在爱因斯坦的身后投下一片影子,他反复思量,数年后,光量子理论震惊了全世界。

这些每天都能看到的事物却让人悟出了天地的玄妙,品出了人生的韵味。的确,正是众多细微的东西组成了这个世界,也让人从它们身上感知了人格的伟大与卑微,生命的顽强与脆弱。”(《水滴里的阳光》)

三个排比,文采飞扬,引人入胜。

如,“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

——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

“你会„„你会„„”的排比句式,以优雅的语言、和谐的音节、丰富的形象还不足以触动你的情感吗?还不足以让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对美的感知,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是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响”吗?

如,“有一种风景叫安宁闲适。如一湾清泉,汩汩而出,水光旖旎。那是王维在青青竹林间一声声古琴的高雅;那是嵇康在山野草庐中一下打铁的铿然;那是陶翁于东篱下悠然采菊的安适;那是陆羽静静地泡上那杯香茗的沉稳。他们用生活告诉我们: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那份恬然、那份对名利的不屑,让我们铭记于心,不会忘怀,于是知道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风景这边独好。”(《风景这边独好》)

这些整齐的排比句式,有三个优势:其一,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其二,语言整齐,富有文采;其三,文章富有气势,扣题简洁明快。所以,语言形象,才华出众,绝妙!

六、对比入题法

用对比的角度,引入文章,对比鲜明。

如,“世间万物,形形色色,乍看之,眼花缭乱似无章可循;细观之,网络天下,一切皆有规律制之。一品‘春来草自青’,乃是纷繁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亦是其生存法则。”(《三品“春来草自青”》)

这是2008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开头用对比的方式——“乍看之,眼花缭乱似无章可

循;细观之,网络天下,一切皆有规律制之”。一者粗看,一者细看,对比。

如,“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威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威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文章想起了“昨天”,有想起了“而今”,形成了对比。这是一种入题的形式。那天,奥斯威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今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威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七、抒情入题法

用议论抒情,引入文章,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江苏考生《放下感情的叶片》)

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导我们触摸到了这样的本质——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的目光。

如,“生命之中总有一些记忆深埋在我们心底,尽管时间飞逝,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消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在时间的冲洗下愈加鲜红,成为温暖我们一生的财富。记忆是花种,在时间流水的滋润下,开出了迷人的花。”(《花开两岸》)

记忆是时间长河两岸的繁花,时间不仅不曾让它们风化,还给了它们滋养,让它们愈加美丽。

人如水中之鱼,游在记忆的长河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命运碰撞所引起的心灵的微微跳动。虽言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变桑田,却终会有记忆的港湾中停靠着的那些无言的心灵之船,记载着它们的伟大,传播着它们的精神。让记忆的洪流为那些伟大的心灵作证,让真正的伟大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辉!(《记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老去》)

记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老去。秋风萧瑟,卷起枫林的片片生灵,每一片枫叶“都会有其最终之归宿”,正如乔伊斯所说。每拣起一片叶子,细细观察它的脉络,你都会发现它与其他叶子的不同之处。

八、转述材料入题法

如果是材料作文,在开头直接的引用原材料,简述材料,也是一种入题的好形式。材料作文的开头要注意三点:一是转述材料必须简洁;二是必须根据试题要求和提示转述;三是迅速从叙述转入议题或论点。这样的开头,既紧扣材料,又紧扣话题,突出中心,可谓“一举三得”,起到了开宗明义的效果。

如:“儿子与邻居说了相同的话,富人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摆布,莫让感情的砝码左右了你的判断。” (《莫让感情迷了是非眼》)

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位国学大师独特的为文之道,而且能感悟到其中深蕴的人生智慧:人而为事,出能观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人生的“出”与“入”》)

这两个高考题,一个是智子疑邻,一个是引用王国维的名句,考生都用了引用材料,简洁入题的形式,得了满分。

九、比喻入题法

在高考作文中,用比喻的形式,也是一种入题的思路。引用一个故事、一则寓言,或者一段笑话作为譬喻,然后从譬喻中引出总结的中心论点。有篇高考作文拟题为《灯塔·路

标·理论》,开头写道:“在暗礁四伏的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指点迷津;在岔道口上,需要路标指引方向。否则就要触礁,迷路。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设喻的开头,简单而清楚。

如,“ 锐锋出于钝石,明火炽于暗木,贵珠产于贱蚌,美玉琢于丑璞。一切事物都在岁月中变换着,因为每一条路都充满了转折。”

借助比喻,以整齐句式排比入题,超凡脱俗。

如:“《笑林》上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人走路时不小心跌了跤,爬起来走了几步,又摔了一跤。于是他懊恼不已,‘早知还要摔跤,当初何必爬起来呢’这样,他坐在路上再也不起来了。这个人是可笑的,他的可笑之处在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新生事物就不可能出现,社会就不可能向前发展。”(《跌跤与摔跤》)

一个可笑的故事开头,一下子吸引了读者,又形象生动,文章的意趣顿生。

十、现实入题法

用现实、生活的现象开头,也是一种方法。这种开头,把阅读者的情感拉近了。 如,“父亲这一代人,他们长身体时遇到自然灾害,求学时上山下乡,回城时赶上压缩居民户口,子女深造又正好赶上大学自费„„可他们的眼睛依然闪亮,他们的腰杆依然挺直,显得踏实、自信、沉稳。”(《父辈》)

2008年的上海卷“他们”,考生把他们定位为父辈,父辈的历史与沧桑,一下子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如,“人生活在世上,是在无数的感情里度过。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命是从笑声中开始又在哭声中结束,这一笑一哭,莫不饱含着浓浓的人情,浸透了感情的一生,使生命有了支柱、目标、希望,使生命真正饱满、充实,使人性有了耀眼的光华。人们重感情,人类也许永远也无法理解在一头饥饿的雄狮面前,它的孩子与猎物没有区别的那种无情兽性。然而深深浅浅的感情织成的云却又常常成为一种遮蔽,让人们原本智慧的眼眸无法看到青天。”(湖北考生《莫为情云遮慧眼》)

由现实人生入题的文章大多能发人深省。像这样的开头,紧扣住人生在世“一哭一笑总关情”的角度来立意,自然引出了对情感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辨证思考,入题不可谓不快,立意不可谓不高。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

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湖北考生《我爱唐装》)

直接以现实APEC会议引起的“唐装热”入题,联系对唐装先后情感态度的不同,引出了对本质的追问——衣服自然不会有对错,错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假如能在入题时用时事材料来紧扣话题,通过品评时事来追踪本质,你的作文的开头是不是也能带着几分新鲜,闪烁着几缕智性的光芒?

如,“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香港电视剧《纵横四海》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一位母亲,为了让杀了人的儿子的罪名不成立竟说人是她杀的,宁愿自己背上杀人犯的罪名,也要让罪恶滔天的儿子逍遥法外!这位糊涂的母亲自杀前说了一句话:他是我的儿子!哎,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情役》〉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三句的反复是强调,是突出,更是深化了“悲哀”的情感。作者站在法理的角度评述母亲为儿子顶罪,故说她“糊涂”,说她“心为情役,人为情役”,说她“悲哀”,在冷峻的理性剖析中融进了强烈的感情,就连叹词“哎”也透着深深的“悲哀”。

议论文的选材技巧

议论文中,材料(论据)的选取、运用往往关乎议论文的成败。如果说意(论点)是文章的统帅,那么材料(论据)则是执行统帅意图的士兵,士兵的素质则直接影响到统帅意图的实施。因此选材、用材就显得非常重要。

议论文在选材上有哪些要求呢?

一、选材要真实、充足

真实指的是材料要确凿,用来作论据的材料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有出入,这

样才能使论证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疑点、出入、错误,就会给人论据不实、虚假的口实,露出论证的破绽,无论多么精彩的分析、无论多么严缜的推理也会不攻自破,所以说,真实是选材的首要条件。充足,指用来作论据的材料要丰富,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无论多么真实、典型的材料,至多也就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要想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还必须有量的保证,如果通篇只有一个论据,那么就会给人孤证的印象,也就是说这可能就只是一个特殊,不具有普遍性,为了增强可信度,我们必须在数量上予以保证,材料要充足。当然充足并不是说要在文章中过分的堆砌材料。常言所说的“事实胜于雄辩”也正是基于此。

二、选材要有的放矢

有的放矢指的是,要围绕观点选择材料,要对观点与材料作必要的分析,而不是

仅凭自己的好恶、对材料的占有程度、以及材料本身的好坏来决定。凡是不能阐述论点的材料都是无效的,越多越无效。如有学生在论述“勤能补拙”这一观点时,这样写道:

常言道:勤能补拙,事实正是如此。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

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到10点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半夜两点钟。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剧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很显然文章选用的两则材料都不能论证观点,因为材料中只体现出了“勤”与“成

功”的联系,而根本没有涉及“拙”,更不存在“勤能补拙”。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多半是事先未对观点作必要的分析,也未针对观点对材料作必要的分析。

三、选材要典型

典型是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代表性。典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名人名家的言论、事例。之所以典型,是因为这些人的言论事例广为流传,为

广大读者所熟知,所认可,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爱迪生的成功经验就要比常人的经验更为可信,女排的事迹就比芸芸众生的事迹更能吸引读者、韩寒就更能引起读者对韩寒现象的思考和认同。当然更是因为这些言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哲理,比较能反映本质,而且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检验,比较有说服力。“谦受益,满招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就具有这些特点。

②极具代表性、必然性,具有普遍意义,而不是个别现象偶然特例。我们不能因

为有一个硫酸事件,中学生弑母案件、佘祥林案件就否定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家庭教育,所有的法制。虽然偶然之中含必然的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加以足够的注意,进行思考,但毕竟不是必然,不能因为这极其个别的事例,犯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

③尽量避免使用万能材料。所谓万能材料,就是指导那些富含多种复杂因素的材

料,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透视的又比较熟烂的材料。像爱迪生、居里夫人、诺贝尔等人的成功本身就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既可以用来论证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又可以用来论证坚持、恒心与成功的关系,还可能用来论证挫折与成功的关系等等,如此一来,“万能”的同时却使之失去了“专一”,反而显得不够典型。

四、选材要新颖。

新颖的材料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如何才能使材料新颖鲜活

呢?

①捕捉生活中的热门事件、时髦话题。高考作文中湖北考生,就抓住“唐装热”

谈感情亲疏对认识的影响,材料鲜活,令人眼睛一亮。

②转换思维角度。旧的事例,如果我们转换思维角度,同样也能给人耳目一新之

感。在用触龙说赵太后的事例时,我们可能变巧谏来谈子女教育的问题;可以变飞蛾扑火的自取灭亡角度来谈无畏的追求;可以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来谈“和谐社会,以法为本”。

③善于类比穿透。平时读书时,要善于联想类比,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同学就用

《荷塘月色》中的“酣眠固不中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来论述“残缺与完美”,陆文夫在《快乐的死亡》中就将喝酒之于身体的影响来类比社交活动之于文学创作的影响,通俗形象,又新颖别致,令人为之一振。

议论文的选材宝库

不少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常常感到腹内空空,总觉得没有合适的论据。好不容易

想来一个,还不能证明观点。其实,到处都有充足的论据,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就拿我们身边的材料来说,有三个巨大的作文材料群就摆在我们面前:

一、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作文选材的“大粮仓”

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所选择的论据大都以人物为主。在人物的选择方面,要注意避免雷同事迹。比如证明“顽强”,当我们选择了张海迪之后,就不要再选霍金。因为这两个人物都是残疾人中顽强的例子,都用在文中则属于雷同,达不到材料丰富的要求。试想,只有残疾人才顽强吗?当然不是。此外,对历史人物论据的选择要有一定顺序。一般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如选择民族英雄为材料,那要首先用岳飞再用文天祥,然后再用郑成功。时间不能打乱,否则给读者语无伦次之感。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尽量不要选择非常熟悉的人物,因为可能会与他人选材雷同而导致缺乏新意。特别是熟悉的人物不能详写,因为人物事迹尽人皆知,写得越详细就越啰唆。如果用略写的形式写一组,使语言构成排比,那么就会是另一种表达效果了。反之,大多数人不熟悉的人物则要详写,因为这种材料属于新颖材料,读者也想知道细节,这就需要详写。

例如:2008年广东卷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片段:英国首相布朗,在小时候的一次地震中,不幸被别人用脚踢中了头部,最终导致了左眼失明。不幸的遭遇让他痛苦万分,他曾很长时间躲在房间里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他的哥哥明白了他的心情,经过对他的一番安慰和鼓励后,大声地问他:“没有了左眼,凭借你的智慧,你也能够很好地去走未来的路,请你告诉我,你相信自己吗?”布朗当时大声回了一声:“是的,我相信自己!”在后来的日子里,布朗通过努力成为政治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相信自己,对于哥哥的问题他并没轻易说“不”,最终,他成为英国的首

相。

这段作文选择的就是国外的一个名人,布朗的这个故事想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熟悉的,因此作者作了必要的详写。既证明了观点,又显得材料新鲜。

二、社会热点——作文选材的“资料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这就要求作文的选材也应与时俱进,这样的作文才更具现实意义。

世界发展风云变幻,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时事涌现。以这些时事为材料,不仅可以展示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而且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选用的论据应当遵循新颖性原则,选取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来说理。另外,对时事热点,我们还要尽量选取那些体现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的材料。对这些新鲜材料的运用,可以使阅卷老师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从而得到较高分数。

这些时事材料的获取途径主要是广播电视、网络、纸质媒体,因此同学们需要平时的有意识积累。

例如:2008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爱不曾远走》。

片段: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更是看到了希望!2008年是一个喜庆的年份,可是,它又是一个多难的年份。一月困扰千千万万归乡者的冰冻雪灾,三月伤及亿万人的“藏独”事件,五月震痛全中国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灰色的空气,冷冷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它无语,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然而,中华民族没有倒下,凭借着十几亿人口的力量,我们不断努力,汗水、泪水带走的只是悲痛和绝望,而爱却送来了我们重生的力量,希望的钟声敲响,每个人的耳边都会响起:“有爱,就有力量。” 作者在证明“有爱就有力量”时,把2008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时事串联起来,使文章显得更具有时代性。

三、课本内容——作文选材的“后花园”

在选材方面,有的同学绞尽脑汁也搜索不到合适的材料。其实,我们没必要舍近求远,我们的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研读课本和读本上的内容,调动课内材料,也照样能把作文写得意蕴深刻,文采斐然。

课内材料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包罗万象。无论是课文里的内容还是作者的经历、精神世界及理想追求,都可以作为我们证明观点的论据。

有一点需要注意,小说中的人物不可作为论据。因为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而论据的要求则是真实。比如有的同学用孙悟空被炼成火眼金睛证明“逆境中出成果”就不妥,但我们可以选择玄奘作为论据,因为历史上确实有这个人。

例如:2008年安徽卷高考作文《带着感动出发》。

片段:也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不曾感动过见多识广的你。

也许,“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辛酸,不曾感动过历经沉浮的你。 也许,“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待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唯美,不曾感动过风华正茂的你。

又也许,“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顿悟不曾感动过心如止水的你„„

这是作文的开头,作者引用课本上的诗句,自然引出下文。这种点石成金的技巧

是值得我们大胆尝试的。

选材仅仅是准备工作,如果不会运用,那么材料仍是素材,而不能成为文章大厦的一

部分,运用材料才是核心问题。那么在运用材料的过程中又有哪些要求呢?

一、高考议论文材料使用现状浅析

十八九岁的高中生比初中生多了很多理性思考,思想逐渐走向成熟,跨入成年人行列的他们开始冷静地思考人生和社会,因此我国的高考作文历来重视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比较重视议论文的写作。尽管2006年、2007年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抒发内心的感情,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我想握住你的手”等,但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适合说理,适合写议论文,因此议论文的写作仍是高中写作训练的重中之重。

2006、2007两年我参加了山东语文高考作文批阅,从文体上看有95%的学生写了议论文。从立意上看,近几年作文审题难度降低,特别是2007年的“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学生一般不会跑题;从结构上看,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或者总分式,学生写得比较有条理。这两个方面拉不开多大的差距,而拉开差距的是材料的储备、选择和使用。纵观历年高考作文,学生在材料的使用上有以下特征:无米下锅东拼西凑,有米成堆胡烧乱炖。

“无米下锅东拼西凑”,细分又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开头有观点,结尾也能回扣观点,可惜“猪肚”空空荡荡,只是一个空皮囊。或者就题目中的原材料原地打转,或者翻来覆去地干嚎,没有事实论据更没有理论论据,有骨没肉,瘦骨嶙峋,有气无力,半死不活,能够凑够800字,真不容易!有的甚至把前面的现代文阅读中的文章照抄下来,好歹有个例子,但文不对题,猪肚子里装一堆“宝玉”不但长不了肉,还会要了猪的命,这样的文章还不如干嚎的得分高。

第二、思路狭窄,材料陈旧。每年批高考卷的时候,出镜率最高的总是那几个名人,司马迁、屈原、陶渊明、苏轼、鲁迅、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不管哪个题目,哪个观点,都是他们几个撑门面,有学生说:“我这一辈子就靠他们了,从高一到高三,我的作文里就不能没有他们。”他们不仅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得为中国的考生当牛做马,真是可怜啊!

以上两种情况中都是因为储备不足造成的,我姑且把两种情况都看成“无米下锅”。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长期做准备,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积累材料,最好从高一开始,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活页笔记本,每页记一个人或事或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句名言,一学期一总结,按照以下顺序排列:1.中国古代名人(远古、先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2.中国当代名人(按领域分:政治、科学、文艺、体育、军事等);3.外国名人(按国家的顺序排列);4.文学影视中的名人;5.身边触动我的人;6.自然现象;7.社会热点。

最好有一个固定的顺序,这便于写作时回忆查找,也便于打开思路,即使积累本上没有可以使用的材料,也可以从这几个大的角度进行再搜索,不至于老盯着历史上那几个名人。如果高一没开始积累,高三也可以用这个办法,集中一周的时间回忆查找或者和同学合作,手中有一本这样的材料,还怕写作文吗?如果考场看到题目发慌,可以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按照上面的顺序慢慢回忆积累的名字,总能找到适合的材料。

有了材料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吗?不一定。有砖不一定成楼,有丝不一定成锦,有米不一定成炊。从历年得分不高的高考作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有的学生储备并不少,但使用材料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我称之为“有米成堆胡烧乱炖”。

第一、思想肤浅,材料低俗。2007年我看到一篇文章《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里面写到的事例有:第一次吃肯德基的过瘾,第一次玩网络游戏的刺激,第一次看到杨钰莹的惊艳,第一次穿上“耐克”的得意。这不能说没有材料,这些材料不能说不扣题,但看了之后让人更加难过,这些学生不是愚蠢而是低俗,不是瘦弱而是没灵魂,瘦弱可以补充营养,而没灵魂则需要动大手术、长时间治疗了。

第二、卖弄记忆,材料堆砌。有一篇文章《走与停》,材料丰富得让人佩服又眼花缭乱,有张良、范蠡、邓亚萍、伏明霞的急流勇退,韩信、鳌拜的功高盖主,毛主席吟诗作赋,爱因斯坦喜爱音乐,鲁迅弃医从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化大革命的一味狂热,有海水的动与静,有四季的轮回、动物的休眠、下跳棋的以退为进等等。没有分类,没有分析,只是像开杂货铺一样一股脑地摆出来,然后得意洋洋地睥睨天下:厉害吧!?把所有的药箱都打开,把所有的好药都拿出来,照样治不了病,重要的是用哪种药,怎么用。材料不需多,四五个足矣,关键是如何挑选、如何分析、如何证明观点。

第三、叙述太详,文体不明。有一篇文章《问》,文章一共920字,开头一段56字用华丽的排比谈“问”的作用,结尾又用一句反问强调“问”的重要,而中间850左右的字记叙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孔子和两小儿辩日,一个是唐太宗问魏征如何治国,叙述详细,语言动作描写生动,但没有任何分析议论的话,给人的感觉既不像议论文也不像记叙文。其实议论文的核心是“议”,而不是“叙”,“叙”是为“议”服务的,叙述应简洁、概括、有针对性,议论文中的“叙”最好不超过200字。

第四、不加挑选,角度单一。有不少学生不注意材料的角度,实际上就是分析时没有分论点,没有层次。议论文考查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选材的角度单一就是没有深度、广度的表现。选材可以考虑古今中外、自然社会、正面反面等不同的角度。比如一篇文章《学会说“不”》,中心论点是“做人就要对不公平说‘不’!”,举了三个例子:海伦凯勒对沉默的世界说“不”,贝多芬对耳聋说“不”,张海迪对高位截瘫说“不”。这三个例子都是从对身体的残缺说“不”这个角度来论证论点的,角度单一,对论证中心论点没有足够的力度,也没有表现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学生举了这样三个例子:海伦凯勒对沉默的世界说“不”,哥白尼对地心说说“不”,方孝孺对朱棣说“不”。从做人应该敢于反抗不公平的命运、敢于反抗理论权威、敢于反抗强权三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做人就要对不公平说‘不’!”覆盖面广,体现了思维的广度。

第五、不做分析,油水分离。有不少学生的议论文的结构是:观点+材料+结论。第一段是论点,接着咣咣咣三个材料往那一摆,最后两句话结尾,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材料为什么能证明观点?没有任何分析,观点和材料就像油和水,没有融在一起。不会分析是学生的通病,分析有很多种,有推理分析、假设分析、因果分析、条件分析、对比分析等等,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该逐一教给学生。这不仅对他们的写作有用,也有助于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会说“不”》中的一段:“秦始皇平四海,扫六合,一统天下,销毁兵器,焚书坑儒,用白骨垒长城,视人命如草芥,他像一个巨兽捏住了老百姓的喉咙,人民哭着忍着,忍着哭着,没有人敢站出来反抗;但是在一个狼狈不堪的戍边的队伍里站出来两个年轻人——陈胜、吴广,他们对着压抑的天空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的,他们对不公平的命运说‘不’,他们虽然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但他们就像一粒火种点燃了人民的激情,才有了刘邦、项羽的奋起,才有了大汉王朝的来临,才有了百姓的休养生息。如果没有陈胜吴广的说‘不’,中国的历史会走向何方?”这一段运用了条件分析和假设分析,把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让人感到论证是深入的,说理是透彻的。

第六、打擦边球,不够典型。有很多学生对材料没有理解透彻,所选用的例子并不能论证观点;也有学生找不到更合适的材料,拿一个差不多的材料凑数,而造成材料和观点不能统一。比如,《平凡孕育着伟大》一文中有这么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沙成塔,真金生焉。平凡的土平凡的水平凡的沙都孕育着伟大。”这一段看起来很有道理,但不值得推敲,因为所用的例子说的都是“积累”的重要,侧重点并不在“平凡孕育着伟大”。

以上六点说的是材料使用中的问题,那么材料使用要做到哪几点才算成功呢?我认为

以下几点是一定要做到的:

第一、材料典型,也就是要贴合论点,证明论点;

第二、材料叙述要简洁,每个材料最好不超过200字;

第三、材料要分开角度,从不同的方面证明观点;

第四、要对材料做恰当的分析,把观点材料融为一体;

第五、材料要准确,不能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那么,让我们没“米”的找“米”,有“米”的做个“巧妇”吧。

二、高考议论文材料使用要求:

第一、叙述材料要有概括性、针对性

材料的叙述要有概括性、针对性。选来作为论据的事实也许是一则新闻、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一篇感人的报道、一次人物专访,那么就要对这些原始的材料作必要的加工,进行剪裁。由于议论文中论据仅仅是说理的基础,是说理的引子,分析论证才是道理之所在、文章的重点之所在,所以讲究的不是事例本身感人,而在于分析说理的透辟,故此作为说理基础的事实必须简洁明了,这就要求叙述材料时必须高度地概括。原始的材料可能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人物、事件作了较为详细全面的描述或报道,而在运用时则必须针对观点就能对观点进行阐述的某一方面进行强调,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蔓不枝,集中优势火力进行突破,使接下来的分析说理更有说服力。如有同学在阐述“苦与乐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时,这样写道:

苦与乐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古时候,有一位绰号叫“哭婆”的老太婆,雨天时哭,晴天她也哭。一天,一位年轻人忍不住问道:“老婆婆您为什么总是哭呢?”老太婆说:“因为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阿春,聪明勤快,嫁给卖鞋的,小女儿叫阿秀,年轻漂亮,嫁给卖伞的。天气好的日子我就想到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日子就想到大女儿,雨天一定不会有顾客上门了。”年轻人听后不禁道:“你反过来想想,不就得了。”从此,好哭的的老太婆再也不哭了,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笑嘻嘻的。

很显然这段文字在材料的叙述上存在两个问题:概括性不强、缺乏针对性,理由是:对话显得过于具体,而于论证分析无补;两个女儿的姓名、性格对老太婆的“苦乐”没有影响,属多余信息。对此我们可以作如下改动:

苦与乐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古时候有位哭婆,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哭,晴天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哭,雨天为大女儿的鞋卖不出去哭。有个年轻人劝她说反过来想想:晴天为大女儿的鞋卖得好高兴,雨天为小女儿伞卖得俏欢喜。从此,哭婆再也不因为女儿的生意忧愁了,而是因为女儿的生意高兴,整天笑嘻嘻的。

第二、分析材料要紧扣观点

围绕观点对材料作必要的分析。在叙述材料的基础上,必须对材料作必要的分析,因为议论文不是要求作者给读者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和线索,而是要看作者是否能将这个道理讲充分、讲透彻,只要作者不将道理挖出来呈上来,读者就不认可。因此对材料作分析才是讲理的关键时刻,才是说理的核心问题。但是说理必须要围绕观点、紧扣观点,否则就是对观点的背叛与伤害。上文所举的“苦与乐”的论述文字,就根本没有关照“苦与乐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这一观点对材料作任何分析,也就是说作者自己的观点并没有作任何分析,毫无道理可言。于是有同学紧接原文这样处理:“可见,苦与乐只是人的一种心灵感受罢了。”这种仅加结论的处理虽然将材料和论据拼接在一起了,但是却缺乏“可见”的根据,也就是说“观点+材料+结论”的模式,看似完整合理,却并没有显示出作者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能力,当然结论只是无本之木。那么上述材料究竟该怎样的分析处理呢?也有同学作了如此修改:“一切依旧,只是哭婆改变了看待问题的角度,就由先前的整天忧愁变为后来的整日高兴,可见左右苦与乐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心灵体验。” 这种处理就是围绕

“苦与乐是一种心灵的体验”,从材料中提炼出苦与乐的转换源于心灵的感受,这样就显得合情合理,后面的结论就是水到渠成了。运用材料的关键就在于围绕观点对材料作必要的分析,它直接关系到说理的成败,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须慎之又慎。

怎么写好议论文结尾

不好的文章总是一样的,乏味呆板,缺少变化。好的文章却各有各的不同。单是议论文的结尾,就可以形式多样,“豹尾”生姿。介绍议论文结尾“十一式”,以供同学们揣摩借鉴。

第一式: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这是一般议论文常用的结尾方式,优势是能够有效捏合全文,将发散的内容集中起来,让人对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一目了然,对文旨有强调作用。中学生作文最易出现的毛病的散、杂、泛,乱,能够有意以总结式收束全文,有利于克服散漫行文的现象,将漫无边际的思绪归拢起来。如2010年全国卷满分作文《“小议”浅阅读》,文章并非简单地排斥某一种阅读,小作者认为,为了开阔眼界,为了获取信息,为了成为时尚的现代人,为了高效率地学习、工作,浅阅读不可丢,不能丢;若心灵需要一剂温热的良药,那么请选择我所说的深阅读。最后这样结尾:

让深阅读与浅阅读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地步入我们现代人的心扉,做个张弛有度,亦“深”亦“浅”的现代人。

深浅结合,相得益彰。

结尾总结全文内容,观点鲜明,简洁干脆,收束利落有力,掷地有声。

第二式:呼吁号召,激励读者

写议论文的目的,总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这个问题来源于现实,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我困境。好的文章不仅对问题有关注有思考,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强烈咏叹,或呼吁号召,以促使人们自我超越,战胜困境。以这样的文字结尾,能有效剖白作者写作意图,唤起读者共鸣,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彰显文章的现实意义。如2009年天津满分作文《我说90后》,文章以假设起笔:假想如果90后依然穿着绿灰蓝带补丁衣服、背着“军挎”、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念着革命“老三篇”的情形,以归谬法论证其悖谬之处,紧接着论述90后与70后80后的不同,既写到90后的缺点与不足,也写到这一代人同样肩负着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与科学发展的使命。文章这样作结:

还是喜欢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90后”,我们没有理由自卑,更没有理由不自信,祖国要强大,人民要富强。我们来了!昂首挺胸充满青春的风采来了!

这样的呼唤铿锵有力,表现出作为90后小作者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自信,极富感染力。 第三式:首尾照应,结构完美

好的文章,总是既重视思想与文采,又重视结构的匀称和谐。结尾如果能巧妙照应开头,一呼一应,首尾圆恰,便能使文章读来气韵流畅,既能体现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能体现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如2010年甘肃满分作文《重拾遗落的厚重》,文章起

笔开宗明义,这样写道:

中国的圣贤先哲大都强调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认为做学问就要把它弄明白,搞透彻,不能浅尝辄止,似是而非,因而孔子韦编三绝而精通周易。今日之时,商业化的文化如快餐般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我们确实失去了什么,也许就是文化的厚重感。

明确提出观点之后,作者又论及商业炒作学术丑闻、很少有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一本名著、那些厚重的经典名著成了图书馆书架上的陈列品等等现实,激发人们阅读厚重的书籍,感受厚重的文化,让自己在深阅读中变得厚重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最后,文章照应开头,这样作结:

文化快餐只能作为一种尝试,一种体验,它不能替代主食。重拾遗落的厚重,沉潜宁静,到知识的海洋中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地。重拾遗落的厚重,让民族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会看到真正的崛起与复兴。

文章开头提及“文化厚重感”的遗失,结尾呼吁“重拾遗落的厚重”,起笔有铺垫,落笔有照应,浑然一体,深化主题。

第四式:设问反诘,引人反思

这种结尾方式采用诘问句子,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留有思考。其优势是提醒读者对文章论及的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启发人心,有效地延展了思想的长度。如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站对人生的舞台》,文章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村上春树、撑杆跳女王伊辛巴耶娃、宛若天籁嗓音的歌者贝尔·坎农那为论据,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人都是人生的主角,许多人只是站错了舞台,才使短暂却珍贵的一生耗费在一个看不到出路的角色上。最后,文章这样作结:

站对人生的舞台,成就人生的辉煌!你觉得呢?

小小一问,使结句多了一层意味,似与读者交流对话,促膝谈心,自然拉近了写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打动人心,引发思考。

第五式:妙用修辞,张扬辞采

议论文是实用性文体,这决定了其基本表达方式是议论,要在全篇彰显文采,难度较大,稍微处理不当,就将议论文写成了抒情散文,文体背离规范。但是,有些小作者语言功底较好,不能显示自己的功底和优势,便难于出众。这样的情况下,结尾处亮一亮自己的闪光点就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收束全文时,同样是总结文意,却可以有意识地借助修辞手法,达成语言的优美精彩。或以比喻作结,或以排比作结,或以对句作结,或以小诗作结,在文末给读者留下文采飞扬的印象。如2010年上海满分作文《学会舍弃》,文章的观点是“对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舍弃”,从学习生活中的取舍说起,说到高尔基火灾中抢救书箱的取舍,说到安徽桐城“六尺巷”里的纷争取舍,说到赵武灵王废除旧制提倡胡服骑射时,最后这样结尾:

不是每一株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生活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舍弃。算盘要想具有运算功能,必须舍弃多余的算珠。你向往山居的清静,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柔美与温馨。

这段文字兼用多种修辞,语句优美,既明确表意,又张扬辞采,显示出深厚的语言功底,让人印象深刻。再如下面这段结语,作者不惜笔墨,适度铺张,能达到点亮篇章的效果: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眼流淌于夏日的甘泉,使心田干涸的人得到真正的滋润;

爱心是一个飞翔在人间的天使,使饱受苦难的人获得幸福的沐浴。

第六式:警句哲思,尽显睿智

议论文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以思想出众,是文章取胜的要诀,而思想又总是表现为一些警示人心的语句。古罗马哲学家朗加纳斯说过这样的话:“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永远属于卓越的心灵”。作文离不开善感的心灵对生活的体悟,离不开敏锐的触角对生命的感知,更离不开独立的个体对世界的思考。以警句结尾,不仅能彰显思想的魅力,更能以思想深度启迪人心,引发共鸣。如2010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偶然?必然!》,文章从所给材料格林兄弟的努力提炼出观点:

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是用“必然”的毅志绘就;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曾被“必然”的汗水沾染。

接着以华人名导王家卫、因《三杯茶》而垂名的摩尔森、著名画家梵高等名人的人生经历为论据揭示了他们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后所凝聚的心血与汗水,最后以这样充满哲思的语言结尾:

没有一种成功只倚仗着“偶然”,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必然”的血汗!

没有一种成功只青睐着“偶然”,成功往往铺垫着一块又一块努力的金砖! 偶然的成功?请用必然的毅志绘就!

第七式:善于借力,引用作结

名人经典语句,是经过时间磨洗沉淀下来的思想、情感与语言合一的精粹,善于在结尾处引经据典,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又能借精彩助阵,达成自我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如2009年广东卷满分作文《知之·行之·思之》,文章从古语“易有三训”开篇,信手拈来,以大量精彩古语延伸自己的观点:对于常识,要知之,要思之,要行之。文章这样结尾: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这样的文章,能充分表现小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积淀,博得读者青睐。再如2008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文章结合缉毒警察、大地震等事例阐述不轻易说‘不’是一种力量,不要轻易说‘不’是一种信念。结尾巧妙引用歌曲作结,以恰切的语句作证自己的观点,收束如歌,旋律悠长:

我的朋友,如果你的生命和事业的盆栽也出现了枯萎凋零的景象,请你不要轻易说“不”!请你仔细找到出现枯萎的原因,发现凋零中的一线生机,也许需要养份,更需要时间,你的爱心和呵护不能缺,小心地呵护这一线生机吧。正如一首歌里所唱到的:

请不要轻易说不/因为这个字太残酷/它能把美好变成虚无。请不要轻易说不/因为这个字太冷酷/它能把快乐变成痛苦。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挺住/为了一起吃过的辛苦/为了一起拥有的幸福/我们还有什么不能付出„„

第八式:巧妙留白,余韵绕梁

“近日,国家取消了食品类免检制度。我仿佛听见一声叹息,哀怨而悠长,令人动容„„” 这样的结尾对于议论文字来说似乎有些冒险,但正好是这叙述的文字,既紧扣文章论述内容,又融入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还以一声哀怨悠长的叹息和一个省略号,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余味深长。

第九式:铿锵警示,触动人心

在议论某些现实问题的时候,为了达到劝诫的作用,结尾可以发出警示,或促使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明确指出问题会导致的严重后果,语言铿锵有力,触动人心,有效地达成言说目的。如2010年上海高分作文《敬畏与恩赐》,文章起笔写道:“最能理解土地的一定是农民,而最能懂得大海的一定是渔民”,表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掠夺者,接着写

到城市的扩张和对土地的侵占,表达了对环境破坏的深切忧虑,最后这样作结: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其实很渺小,如果不能制止掠夺式的生存状态,不去克制贪婪的欲望,不能心怀敬畏地去面对自然,人类就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第十式:联系自我,恳切真诚

当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毛病是假大空严重,没有自我真切的感受与思考,以联系自我现实的方式作结,本身就需要来自自我的思考,这样的文字显得恳切真诚,在众多言之无物言之空泛的文字中,这份真切显得极为可贵,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如2008年辽宁满分作文《沉默的大多数》,文章一反人们对沉默的大多数的哀叹,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说自有不说的力量。文章以一些现实事例证明赚取吆喝的不可取,明白表示“我们只相信行动”。文章这样结尾:

“因此,我愿意说我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沉默绝不等于道德观模糊,一切都写在心中,一切都写在行动中。我敢说:我的沉默对得起我的良心。”

这是一种心灵剖白式结尾,既明确表达观点,又能引起人们对自我观点的肯定与共鸣。 第十一式:回应标题,点题点旨

学生作文也常常会犯文不对题的毛病,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学会开头或者结尾紧扣标题,点题点旨,使文题有落脚之处。如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文章从“禁止通行”的路牌说起,依次阐述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防让思维转个弯。以丰富的实例和大量引用论证让思维转个弯,在失去中找寻收获。最后文章以一句话独立成段,结束全文: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这样的结尾直击标题,干净利落,刚劲有力。好文章的结尾当然不止这十一种,也不是每一种都适合任意一个文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同学们自觉培养“文章”意识,细心揣摩精彩篇章,用心练笔,就一定能写出上乘之作。

第一式: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第二式:呼吁号召,激励读者

第三式:首尾照应,结构完美

第四式:设问反诘,引人反思

第五式:妙用修辞,张扬辞采

第六式:警句哲思,尽显睿智

第七式:善于借力,引用作结

第八式:巧妙留白,余韵绕梁

第九式:铿锵警示,触动人心

第十式:联系自我,恳切真诚

第十一式:回应标题,点题点旨


相关内容

  • 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写作. 应用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专题写作
    开放教育专.本科与成人专科 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写作. 应用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专题写作 六门课程复习指导 一.大学语文复习指导 大学语文是各类型教育.各层次.各学科.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今天我们复习的是开放教育专.本科开 ...
  •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手册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手册 目录 一.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简介 二.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 三.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选课办法 四.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管理办法 五.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免修修订细则 ...
  • 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第9卷第2期 潍坊学院学报 Vol.9No.2 2009年3月 JournalofWeifangUniversity Mar.2009 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李慎恒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3 摘 要:这几年大 ...
  • 如何指导初中生精选议论文写作素材
    如何指导初中生精选议论文写作素材 [关键词]初中作文 议论文 素材 作文体裁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应用文,议论文是在考试中出现最多的文体之一.据调查,不少学生写作议论文时,不懂得如何选择和运用素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议论 ...
  • 毕业论文写作日志
    写作日志 2015.12.13-2015.12.20 今天下午晚点名时,辅导员通知了我们几个重要事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系到我们毕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导师分组问题.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才意识到毕业即将来临,一丝紧迫感也油然而生. 晚点名后辅导员将 ...
  •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一.纸张和页面要求 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 厘米, 左边距为,右边距为厘米. 二.论文装订页码顺序 1.封面(按标准格式装订) .论文摘要.关键词(中.英文单独成页,不标页码) 3.目 ...
  • 走出议论文写作的困境
    作者:刘吉英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 2012年05期 议论文写作一直是高中教学和高考复习的重头戏,但收效甚微.近几年屡屡出现关系型议论文考题,更是让高三学子面露难色,头绪混乱,陷入思维的僵局.笔者在2011年福建省质检"有益与 ...
  • 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 ...
  • 社会评论式作文写作指导
    社会评论式作文写法指导2008年1月14日 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先叙材料,后发感想,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这种写法由"引"."证"."联"."结& ...
  • 解析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要点
    高等院校本科生在其毕业前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及毕业论文答辩是其本科学业中极其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对其各方面能力.专业素质的测试,又是对其多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要点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既有共性又不完全相同,其共性表现为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