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九校20**年-20**年高二段考语文原试卷及答案 - 范文中心

豫南九校20**年-20**年高二段考语文原试卷及答案

03/28

2012年11月10日9:00--11:30

豫南九校2012-2013学年上期高二段考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叶县三高 责任老师:张向锋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他们有如擎天巨柱,撑出民国教育的灿烂星空。没有这样的真教育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会反复呼吁,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

教育家是什么模样?想想民国教育家,想想陶行知,想想蔡元培,想想张伯苓,想想梅贻琦,想想刘文典,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那是自信之光,那是荣耀之光,那是尊严之光。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深刻信仰。

这正是他们之为教育家,之为真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或者说条件。对教育的深刻信仰,必然激发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就注定他们投身教育不是为了钻营,不是为了往上爬,不是为了个人功利。

毋宁说,他们其实是圣徒。他们脸上的光,其实都是圣徒之光。教育不是他们的俸禄,教育不是他们的道具,他们不会拿教育做他们的敲门砖。他们做教育,既是入世,即为了救国救民,更是出世,即为了超越,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诗意的栖居。

教育是他们的宗教和生命,甚至高于他们个人的生命。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为保护卷入学潮的安大学生,不惜与蒋介石当面顶撞,他毫不示弱,竟当众飞起一脚猛踹蒋介石,而被关押七天。他们爱教育不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为爱学校,爱教授,爱师生,像刘文典那样,爱到了不要命的地步。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中国大学西迁的千里流亡途中,他们像老鹰护雏一样,护佑着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对教育的大爱,

1

使抗战时期最艰难困苦的中国大学,其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

在这样的圣徒的主持之下,教育何愁不能成为殿堂。而殿堂最大的特色,则在于她的神圣性。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有言:“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

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代一代真教育家打造出来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她们是我们民族最后的精神堡垒,使我们民族纵然怎样历经磨难,仍有力矗立于天地之间;纵然怎样艰难困苦,最终仍不难玉汝于成。一代一代真教育家用自己伟大的人格,不仅为自己、为教育挣得了尊严,而且为我们整个民族挣得了尊严。

我们这个有着尊重教育悠久传统的文明古国,本不缺教育家。改革前后,有匡亚明、刘道玉及至当下朱清时等教育家的屡仆屡起,但他们一直惨淡经营,难于突围。中国教育已到亟待拨乱反正的地步,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正是在这点上,恰恰太多误区,太大阻力。

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但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这就需要政治的强势推动。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教育的尊严而战,而且是背水一战。能否像当年小平挂帅教育改革那样,以最高力量推动,以铁腕斩断既得利益的包围和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可以脱颖而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成就自己的新传奇、新丰碑、新时代,这是能否挽回教育尊严之关键所系,更是能否为我们民族开创未来之关键所系。

新年以来,温家宝主持召开的教育改革座谈会即达五次之多,强调教育家办学为其重要议题,从这里,或不难读到教育改革的希望。

(节选自2012年《南方周末》,有改动。)

1.1.对文中“真教育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真教育家最重要的品质与条件就是自信、荣耀与尊严,他们对教育有着深刻信仰。

B.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关键在于我们真教育家打造出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

C.真教育家办教育,既要入世,为了诗意的栖居;更要出世,为了救国救民。 D.真教育家视教育高于个人生命,最经典与感人的当属时任安大校长刘文典。 2.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后,我们涌现了匡亚明等一大批真教育家,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

B.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教育者没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

C.中国教育发展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地步,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增加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

D.虽然教育改革难度巨大,但事关教育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对教育进行改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教育改革不应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也不应以行政长官意志去限制和约束生动、多元、鲜活的教育实践。

B.时代与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长尽可能从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中抽出身来,尽可能有更多时间走进课堂。

C.我们要以最高力量推动教育家办学,打破既得利益的包围与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成就自己的传奇。

D.我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在很短时间内中国教育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将会有一大批教育家来办学。

答案:1-3 A D C

1.A ( B.应改“关键”为“一个重要的原因”C.“入世与出世”表述恰恰相反。D.“最经典与感人的”应当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 )

2.D (A.原文是“改革开放前后”。 B.“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的误区”错,原文说’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C.原文是“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3.C (A和B在原文中没有依据,D“很短”和“一大批”表述不够准确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见而呼坐,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军南攻,五道并进,武帝帅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时长沙宣武王为梁州刺史,魏军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为止舍。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侵,自是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五年旋军,以本官

2

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姊适于氏,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常以私车辇水洒御路。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因醉后取一柑食,武帝笑谓日:“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节选自《南史-僧珍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妖贼唐宇之寇东阳 寇:侵犯 B.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知:掌管 C.因命按行城西空地 按:巡行 D.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 领:率领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3分)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 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 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②④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司空陈显达见到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僧珍在任期间,对属下公平有礼,对亲人也不徇私情。他的父亲哥哥和儿子虽然一直跟随着他,但是以贩葱为业,他在就任南兖州刺史以后,也没让家人放弃贩葱这一职业。

D.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5分) (2)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5分)

答案:4-6 D A C

4.D(领:受爵或掌管、兼任)

5.A(①表明僧珍善于理解梁武帝的意图;③是僧珍伯父家堂兄的儿子的做法;⑥表明僧珍恭谨。) 

6.C(内容的理解概括与原文不符;从父兄子,指的是他堂兄的儿子;从,指堂房亲属)

7.(1)等到到了襄阳,催促派遣兵马支援,并且得到宣武王的书信而返回,武帝十分赞赏他。 (5分。译出大意给2分,“督,催促”“书,书信”“嘉,赞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僧珍在任期间,接见士大夫时,迎送的礼数超过规定,他公平对待属下(或,以平常心做下属的表率),不对亲人徇私情(或偏袒、偏爱亲人)。(5分。译出大意给2分,“过礼”“ 率下”“ 私”三处,注,亲戚,指父亲兄弟,泛指家里亲人,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僧珍,字元瑜,东平范县人,世代居住广陵,家里很贫寒。在梁文帝(萧顺之)那里作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唐宇之进犯东阳,梁文帝(萧顺之)率兵东讨,让僧珍主管行军各局的事务。僧珍家在建阳门东,自从领受命令担当职务后,每天从建阳门过,都不进自己家门。梁文帝(萧顺之)因此对他更加了解信任。司空陈显达出兵沔阳北,看到他而招呼他人座,对他说:“你有贵人相,最终也不会遭贬抑,要好好努力。”

(南齐)建武二年,北魏的军队南侵,五路大军同时进击。梁武帝率军援救义阳,僧珍跟随在军中。长沙的宣武王当时作梁州刺史,魏军围攻几个月,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了。武帝想派使者到襄阳,希求得到梁州的音讯,众人没有谁敢去。僧珍却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当天就独自驾着一条船上路。等到到了襄阳,催促派遣兵马支援,并且得到宣武王的书信而回,武帝十分赞赏他。 

武帝任命他为中兵参军,把他当作得力的亲信。僧珍私下里养敢死兵士,归附他的人很多。武帝很注意召集勇武的猛士,士大夫和普通百姓都紧紧跟随他,手下会集了一万余人。武帝于是令人在城西的空地巡行,准备在那里建屋千间做这些人的住所。砍伐了很多竹木,沉到檀溪中,堆积的茅草像山丘一样,都没有用到。只有僧珍知道其用意,于是私下准备好几百只船桨。等到武帝起兵,全部拿檀溪中的竹木装造为船舰,用茅草盖顶,都很快就完成了。大军将要出发,各位将领需要很多橹,僧珍就把先前预备好的船桨拿出,每只船给两只,争抢才得以停息。 

天监四年,(武帝)大举北伐,从此(军机之事日渐增多)僧珍白天在中书省办公,夜里返回秘书省。天监五年凯旋而回,以原来的官职受爵太子中庶子。僧珍离家已久,上奏请求回去扫墓,武帝想使他在本州显示荣耀,于是授予他南兖州刺史的官职。僧珍在任期间,接见士大夫时,迎送的礼数超过规定,他公平对待属下(或,以平常心做下属的表率),不对亲人徇私情。他堂兄的儿子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僧珍就任以后,就放弃贩葱这一职业想求他在州里给自己安排个官职,僧珍说:“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固定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呢!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肆去吧。”僧珍家

3

的老宅在街市北面,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督邮官署来扩建自己

的住宅。僧珍恼怒地说:“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僧珍经常引带着侍从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

任南兖州刺史一百天,又征召他为领军将军,仍像先前那样在秘书省办公。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每当侍奉武帝身边,总是敛神屏息,非常恭敬谨慎,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有一次因酒醉后才取一个柑子吃了,武帝笑着说:“你今天这是大有进步啊。”天监十年,得了重病,死在领军的官舍里。谥号为忠敬。武帝很痛惜,常常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遣怀 杜甫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

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 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8.古人评论说:“愁眼二字,便见所怀。”“愁眼”所见的是什么?这两个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6分)

9.清人仇兆鳌说此诗“处处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请以二三联为例,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案8.6分。 简析:“愁眼”所见的是霜露、菊花、断柳、净水、楼阴、山日、归鸟、啼鸦等自然景物和“客泪”的情景。(2分)

作用:①用“愁眼”起线索作用,即景物从愁眼看出,从而把它们串联在一起。(2分) ②也是“诗眼”,领起全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 9. 5分。

第二联写“柳”因“天风”而断,“客”因听到“清笳”声而堕泪;第三联写“楼”因“水净”而“阴直”,因“塞日斜”而显得“山昏”。(2分)这两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凄凉、清寂之景,表达了哀伤、惆怅之情。(或答“以哀景写哀情”亦可)(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策扶老以流憩, 。 ,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2)渔舟唱晚, ; ,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庄 子《逍遥游》)

10.答案:

1.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2.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3. 而御六气之辩,彼且恶乎待哉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多做的,则按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望 林 石 作家:刘心武

年轻画家在一块山顶的大岩石上,遇见了那位老人。画家支着画架子,正在写生。老人爬上山顶,就在大岩石上一块自然凸起的地方坐了下来。老的问少的:“我妨碍你吗?”少的说:“您来得正好,尽管坐在那儿赏景吧,我这画面上正好缺个有意思的近景,我把您画上去,不介意吧?”老少二人后来就都不作声了,各自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周围全是青山,山底下是翠谷。翠谷里有闪着光斑的小河蜿蜒。鸟雀声声,却不见它们飞翔。惟独这块山顶岩石,除了缝隙里蹿出些杂草,是蓝天与绿山之间的一片赭色。虫鸣山更幽,是什么虫躲在石缝里断续地吟唱?它们也有喜乐忧伤吗?

老人把拐杖放在双腿当中,双手叠放在拐杖头上,望着远近满山的树木,眼里闪出了泪光。画家在画面一角勾勒着他的轮廓,不禁问道:“您为什么难过?”老人缓缓地说:“是难过,也是高兴。难过,是我在这个地方做过很多错事。高兴,是我在这地方做对过一件事情。”年轻画家问:“您是个老干部吧?”老人点头:“算是吧。不过这里的人,包括今天的干部,都不认识我了。这回我是从千里以外来。”“看朋友?”“看这周围满山的树林。”两个人就都暂停交谈。一片云柔柔地飘过,山林明暗转换,很高的天际,现出鹰的剪影。

老人在那望林石上,回顾自己的生涯。他曾有过许多当年光彩,现在除了履历表上留有的痕迹,连对儿孙也绝不提起这褪色乃至可疑的职衔。如反右运动简报组副组长、四清工作组代组长、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什么的,当然,也有一些现在依然属于光彩范畴的职衔。往事究竟如烟,还是并不如烟?在他来说,仿佛是水幕电影,似烟如雾而又分明呈现出某些清晰的画面。真诚地做过错事,半信半疑地跟着做过错事,违心地将错就错„„

但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就只专心做一件事,那就是狠抓实干地在全县开展植树造林,也曾阻力重重,甚至被指斥为“以种树干扰批林批孔”。进入80 年代,又出现另外的困难,没同僚说你是干扰政治大方向了,却有大量村民入林盗树只为换点现钱,他以权谋树,以超前于上面即将出台的土政策稳住了局面„„

4

他从调至这个县到离开这个县,正好30年,做对的一件事,就是种树。现在他坐在那望林石上,觉得人生的意义其实就是坚持去做一件对的事情。社会的复杂因素会让一个人做错许多的事,却很难完全杜绝做一件对事的机会,关键在于你究竟能不能在某一天认定不放、排除万难、锲而不舍地去做那件事。

老人的心思,是在年轻画家画完那幅画,拿过去给他看,两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闲聊起来,才能让对方大体上理解的。年轻人说他很少使用对和错的概念来思考问题,他没觉得自己做错过什么事需要懊悔,也没觉得一定要做对什么事情来获得心理满足。不光是对错,像美丑、善恶、雅俗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他也都很少接受。他对老人说,不要因此就以为年轻人荒唐,毕竟社会已经多元化了,两极的事物当然好辨别是非、美丑、善恶、雅俗、高低„„但在两极之间还有非常广阔的“中间地带”,那里面的事物都是复杂甚至暧昧的。徜徉其中,凭借直觉,依着个性,撷取能让自己快乐的因素。当然,自己快乐,绝不能令别人痛苦,要遵守公共契约。

年轻人对老人说,感谢您为这地方出现这么壮观秀美的山林溪谷,付出过那么多心血。我爱这些山林,也会亲自参与植树与护林,但这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别做错事要做好事的问题,这是我生命存在的必然逻辑。说着,画家就又让老人看他的画。老人原来很不习惯他那带有印象派特点的画风,看不出好来,听了他刚才的一番言论,拿起那画仔细端详,尽管仍有些隔膜,却也渐渐生出一些憬悟,最后胸臆里竟旋起许多欣慰。年轻画家呢,歪头对画自我欣赏,只觉得画里画外的人物都是天赐的精灵,令他本已摇曳多姿的人生平添了许多意趣。

风吹过来,山林轻柔地起伏,把那一派翠绿的波澜直浸入两个偶然相逢的一老一少的心中。 ------节选自2011(《南方都市报》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那块大岩石上年轻的画家正在期待着有意思的近景出现时,老人就出现了,老人的出现为年轻画家作画提供了素材。

B.老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曾经做过错事,后来就专心地做一件认为正确的事。可是现在,面对复杂多元化的社会,他又陷入了对与错的二元思维模式里,年轻画家的一番话终于使他释怀。

C.本文人物的对话语言非常简短,但简练的语言不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把老人的身份也交代的非常清晰。

D.老人对自己的一生充满了忏悔,他一生做过很多的官,也做过很多的错事,尽管这其中有历史原因,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个好官。

E.一次不经意的邂逅,一段不太亲密的交谈,让老人对印象派绘画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让年轻画家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2.文中第三段划横线的句子“一片云柔柔地飘过,山林明暗转换,很高的天际,现出鹰的剪影”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望林石”,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老人的人生而展开的,如果以“人生”为标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11.[试题答案]

1. C B A 解读:(a.“老人出现”只是二人“无意邂逅”d.“他不是好官”错,不可一概而论 e. “让老人对印象派绘画有了深刻的理解”错,文中原意是“老人对印象派绘画仍有些隔膜”答c 给3分,b给2分,a给1分)

2.作用 ①属景物描写,突出了此处环境的优美和空气的清新②通过景物描写烘托老人此时此刻的复杂心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为下文进一步写老人回顾自己的生涯做了铺垫(每点2分)

3.老人的形象简析:

(1)不炫耀自己过去的头衔;(2)勇于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勇于自责,善于反思总结自我;(3)老人充满责任感,敢于坚持,锲而不舍;(4)热爱大自然,专心做善事;(5)对年轻人充满关爱和尊重(任答三点,每点2分)

4.答案示例;

观点一:我认为以“人生”为标题不合适。理由:(1)用“望林石”为标题,可以很好地把人物聚拢一起,使得情节更加紧凑,从而彰显作者的巧妙构思(2)若以“人生”为题,显得太空泛,用“望林石”为标题,可以小见大,有力的揭示深刻的人生主题(3)通过老人和年轻画家在“望林石”上,展开关于人生的对话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化。

观点二:以“人生”为标题合适。理由:(1)作者从“望林石”写起,这样采用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手法,彰显作者的写作功力。(2)小说主题是围绕“人生”展开的,用它为题与内容更吻合。(3)这样可显示人生意义的重要性,通过老人与年轻人不同的人生经历而产生不同的人生观,使小说的主题更加的鲜明和深刻。(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

5

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

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1.答案解析:D 项给3分,答B项给2分,答A项给1分;答、C E不给分。

( A项主要是说“他的勤奋”,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C项“并非诚心之言”错;E项运用“肖像描写”错)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2.答案示例: 首先,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由;

其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

再次,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

(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

3.答案示例:

①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 ②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

6

楷模;

③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

④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

⑤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

⑥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以上6点,至少写出3点)

(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 4.答案示例: 1.句子含义理解:(6分)

①“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是起突出强调作用,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

②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逆境和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

③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无法超越的。

2.启示(2分):

当今的我们应该把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延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加横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在2012年9月25日东京泛太平洋网球公开赛上,中国“一姐”李娜战胜俄罗斯选手帕夫柳琴科娃,艰难打入16强,真是大快人心啊!

B.春运高峰期,尽管已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C、迄今为止,剑桥这所名牌大学已经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仅仅一个卡文迪什实验室就有20多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其他大学都望其项背的。 D、季羡林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了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

名利,即使在最困难时,也没丢掉良知。

13答案:C.

解析(A.大快人心: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对象误用 B.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可用“不绝于耳”。 C.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难以~. 不能~. ) D.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常被误用为贬义词,理解成没有文化或没学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用7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B、通过筹办农运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使得城市建设水平得以大幅提高。目前,中心城区5个主要出入市口的整治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C、国庆长假的第二天,对于故宫保卫处而言,是整个国庆长假中安保压力最大的一项工作,上午11时,此前规定的8万限流人数就已突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了。

D、自2010年以来,郑州市高新区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参与“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建设。

14.答案:D

解析(A.“依据„„结果”或“„„结果显示”保留一个即可,句式杂糅。B.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前边加一主语“南阳”,成分残缺;C.“第二天”与“是---一项工作”不协调,属搭配不当。)

15. 1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六句话,排序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西亚是亚洲西部的简称, ,在近代史上,西亚是西方和东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①西亚处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交结地区。②它联结着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五个重要水域,被称为“五海之地”。③西亚是欧洲同广大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间的纽带。④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西亚,把我国的锦缎运到古罗马。⑤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亚、非、欧三洲之间交往的必经之途。⑥人们也把这一地区和埃及一起称为中东。

A.①⑥②③⑤ ④ B. 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⑥③②④⑤ D. ⑥①②③⑤④

15答案:D

解读[这里的六个语句,在内容上属于两大部分:一是地理位置(空间),二是历史文化交流(时间)。在叙述时,应先空间,后时间,这样才能和原语段语意相衔接。]

7

16.2012年10月3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逝世

三周年的纪念日,班级要举行一次纪念钱老的主题班会,请你拟写一段80字左右的开场白。要求:主题突出,情感真挚,有文采(至少有一种修辞)。(5分)

16.简析:会议开场白要有称呼,题旨鲜明,语言富于激情,能带动会场气氛。另外注意用上恰当的修辞。

示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心存华夏,耿耿五年归国路;情系科学,殷殷十载航天情。是您为中国打开了探索宇宙的大门,您的求索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将会鼓励我们努力创新,开创辉煌的明天。

让我们用行动向您致敬!

17.阅读下面的新闻,写一则短评。要求:观点明确,限30字以内。(5分) 好消息,援引2012年9月28日新华社的报道,现如今不少知名企业都在或明或暗地调整招聘的学历门槛,不再将本科以下学历排除在外。佳能(中国)公司总裁透露,今年公司将面向更广泛的应聘者,包括大专、中技、中专学生,他们只要有奋进的愿望和努力的行动,能够积极沟通,就会受到公司的欢迎。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的经理也表示,已经开始放宽学历方面的要求,因为他们注意到,大专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高,同时更珍惜现有职位。诺华制药公司总监也明确表态,只要应聘者英语水平、专业知识、经验等综合竞争力达到要求,不会限制其学历。

答:

17.(5分)新闻评点就是用简约的语言对新闻进行评论 答案示例:

①从公司选人角度:公司选材“任人唯能”,不以学历高低为标准,这种转变值得称道。

②从人的学历角度: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施展的空间,不必因学历低而自卑。

③从社会角度:社会用人标准的变化有利于人尽其才,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④从学校角度:企业量才录用,有利于学校克服教育积弊,培养能力型人才。

17.搭乘神州九号飞船遨游太空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曾感慨说:“是母爱点燃了我的梦想希望。”想必你我也会有同感,请仿照下面划横线句子的格式,再续写两句话,使上下语意贯通。(6分)

示例:女儿懵懂成长时,母爱就是一位严师,培养女儿良好的习惯与坚强的品格 ;① ;

② ;

总之,是母爱,给了我飞翔的翅膀,得以让我飞得更高远! 17.答案示例:

1.女儿失败迷惘时, 母爱就像一座灯塔,给予女儿强大的鼓励和无私的支持。2.女儿功成名就时,母爱犹如一记警钟,警示女儿要低调做人,高标行事。(每句3分,注意内涵和句式)

如此,才可以避免被埋没的厄运。

六、写作(60分)

18.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发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于是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而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年轻人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最终还是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人们很快把它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家兴冲冲地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

原来,被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竟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摘自2012年(《青年文摘》节选)

读罢上述文段年轻人的故事,你作何感想呢?请就自己对生活的经历、思考及感悟,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自选文体,不得脱离材料的内涵;不要套作,要写出真情实感

18.审题提示:

这是一则寓言性的材料,主要“人物”有三:青年、人们、父亲,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一个“社会”,共同演绎关于“沉香”的故事。同时,“沉香”是构筑故事,表达思想的核心,从“沉香”的价值看,将它比喻为社会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是最恰当的。

根据以上分析,可从以下三个角度立意: 1.从现实看:“沉香”沦为“木炭”,“千里马”沦为“驽马”,其实是一种严峻的社会现实,就此呼唤建立良性“选才”“用才”机制,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优越的社会条件。(命题人最为欣赏的角度)

2.从青年看: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块上好的沉香,有很多人却一味羡慕别人手里的木炭,反而丢弃了自己的沉香。如寓言的主人公“青年”,将“沉香”当“木炭”,表现出“没有自信”“不能坚持既定的信念”“处事浮躁”“急功近利”等缺点,这些都可以写作的立意点。

3.从“沉香”的角度看:“沉香”比喻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不可一味地等待别人的“发现”,要有“毛遂自荐”的精神,勤于“积才”,还要善于“亮才”,

8


相关内容

  • 20XX年高考语文总结
    2012高考语文备考总结 淮 阳 中 学 语文组:陈胜利 高三语文上期教学总结 高三C 部 陈胜利 回顾几个月,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收获颇多.有人说高三教学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对.高三是对所有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复习的过 ...
  • 安徽09年高考语文卷答案
    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题(9分)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A项说的是 ...
  • 四川省20**年高考语文试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和第II卷(非单项选择题).第I卷1至3页,第II卷4至6页,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 ...
  • 20XX年高考语文答案(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
  • 福建20**年高考语文及其答案
    2010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分)(1)既见复关 (<诗经?氓>)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
  • 20**年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通关高效演练 2.4.4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四类提分策略
    卜 算 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拓展训练)(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qu ...
  • [语文]20**年高考语文押题:阅读题中国式过马路
    [语文]2013年高考语文押题:阅读题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2-15题. 从"中国式过马路"看当代中国文明 郎遥远 ①"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这句" ...
  • 20**年高考语文专题训练与答案 (21)
    2016年高考语文专题训练与答案(21)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五)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令人诟病的无疑是斯科拉里在选择前锋时的________,不论专家如何反对,他却 ...
  • 09年高考语文话题作文结尾技巧教案
    09年高考语文话题作文结尾技巧 "结尾"是作文的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显得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则可以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大添异彩,真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 ...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20**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2015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伫立(zhù) 档次(d ǎn ɡ) 创可贴(chu àn ɡ) 险象迭生(diã)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