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问题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 范文中心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问题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06/27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论述了问题教学法在《多媒体作品中的动画、视频》一课中的应用,并在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设计问题和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

【正文】

一、问题提出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压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计算机教育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但绝非全部,不能以单纯的计算机教育代替信息技术教育。新课标强调: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教师讲,学生听,再做几条反馈练习的学习方式,就能获得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富有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

二、理论依据

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 …从而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得探求问题的答案。问题教学法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因此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教学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和基本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对于改革传统教育的“注入式”和“满堂灌”的教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实践过程

《多媒体作品中的动画、视频》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一节课,主要是掌握动画、视频在表达思想上的特点及动画、视频的选择。按照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采用问题教学法来授课,让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及主体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问题教学法在《多媒体作品中的动画、视频》一课中的应用:

1、设计激励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兴趣

在新课引入时,内容为“刘翔获得奥运金牌的报道”分别通过图文和视频两种媒体来展现,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图文报道与视频报道哪个更精彩,更能吸引观众?为什么?视频报道更精彩,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两种媒体表现形式的区别:图文是静态媒体,视频是动态媒体,可以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并且有现场声音及真实画面,增强了它的表达效果,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要学的内容—《多媒体作品中的动画、视频》。这样,通过提问,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2、设计问题诊断学生的水平,了解学生具有的信息能力

在讲授动画、视频的特点之前,先设计一个问题了解学生对多媒体信息的理解和判别能力:你们平时是如何区分动画与视频的?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区分的方法,有些说那些卡通片就是动画,平时在家里看的广告、连续剧就是视频;有些说动画是虚假的,是人画出来的,而视频是真实的画面等等。这时老师可以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本节课就是学习动画、视频各自的特点,学完本课后,你们会了解到更多有关动画、视频的知识,就可以更恰当地区分动画与视频了。这样,通过提问,既了解学生的信息能力水平,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要善问,善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记》中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即提问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难易适度。善问即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不可含糊其辞;要准确,不要误导;要有趣味、启发性;要难度适宜。善导即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因势得导,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识。

要理解、掌握动画、视频的特点,必须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技术特点、表达特点,总结两种媒体对表现主题、表达思想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如在讲授动画的技术特点时,演示模拟动画:《圆锥曲线的定义》。先设计第一个问题:(1)此动画对你学习此知识点有什么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并回答:此动画很形象、直观,使我很容易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这个知识点,并且印象深刻。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2)动画与真实的现象有什么关系?它是通过什么方法产生的?又让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动画与真实现象的表现过程很相似,不过动画是用电脑画出来模拟真实现象的。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3)动画在技术上有哪些特点?这时回答了前面两个问题,动画的技术特点也就已经得出来了。动画的特点是对真实的物体进行模型化、抽象化、线条化后,生成再造动画,主要用来动态模拟,展示虚拟现实等。

如果在提问时,教师直接提问:动画有哪些技术上的特点?相信没有几个学生能回答上来,而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从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再因势利导,就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再如讲授动画的表达特点时,先演示动画:《玩游戏》。教师先设计第一个问题:(1)此动画作品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学生观看动画后都可得出答案:此动画表达了“为了虚拟世界而忘了现实世界”的主题;紧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此动画是通过哪些画面的变化去表达主题的?引发学生思考回答:窗外的太阳与月亮的不断交替出现,游戏重复出现及人物很专注的表情,都可反映主题。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3)刚才的同学分析得很好,那动画的表达主题的方式与现实生活有什么区别呢?学生会立即回答:动画比较幽默、夸张,很直观、很形象、很深刻,从而很自然的得出动画的表达特点。

很明显,教师设计的这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思考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性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得出动画的主题;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分析动画是通过哪些画面的变化去表达主题的?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分析、归纳动画表达主题的方式与现实生活的区别,从而得出动画的表达特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信息素养的提高,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

同样,在讲授视频的特点时,先设计一个问题:(1)《刘翔获得跨栏奥运冠军》的视频报道,你们看了有什么感想?学生会回答:看了很兴奋、很激动,觉得是一位中国人而自豪;教师再问:(2)为什么会给你们带来这么强烈的爱国情感呢?与动画、图片相比,它的最大特点

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因为视频是真实的,它记录了刘翔的整个比赛过程,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感染力非常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是动画或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从而得出视频的真实性及感染力强的表达特点。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还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对比分析产生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 图片、动画、视频等媒体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对比分析产生问题情境,检验学生对各种媒体的应用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

如在“图片、动画媒体的选择”时,分别用图片、动画两种媒体表现地理课中《水循环的过程》,然后提问:你希望地理老师选择哪一种媒体来讲解?为什么?学生都会异口同声的说“选择动画来讲解会更好”。但是为什么呢?这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水循环本身是动态的过程还是静态的?答:“动态的”,动态的过程通过动画这种动态媒体去模拟这种现象会更直观、更真实,学生更容易理解,而用图片去表现就会比较抽象,不易学生理解。学生通过思考并回答这几个问题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恰当地选择媒体来表现事物。

那是不是什么时候都用动画好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示一张NaCL的分子结构图和NaCL的形成机理(动画),如果是了解NaCL的分子结构用一张三维图片能更清晰地呈现分子的结构;如果是要理解NaCL的形成过程,那就要通过动画把过程模拟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通过媒体对比再设计问题,可让学生对各种媒体的表达特点理解得更深刻,能根据主题的表达需求恰当地选择媒体,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再如在“图片、视频媒体的选择”时,分别用图片、视频两种媒体刻画人物,让学生观察分析两种媒体刻画出人物王熙凤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得出王熙凤有高傲、自信的性格;但是通过视频,学生从王熙凤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她的性格特点:泼辣、放肆无礼、阿谀奉承、虚伪*诈、八面玲珑等性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从而突出视频真实性的特点,视频中的真实画面能成功刻画人物性格,这是其它媒体无法达到的,学生对多媒体信息的特点及其表现主题、表达思想的作用得到更深一层的理解,信息的运用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5、设计问题应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信息创造能力

在“学生实践”这一环节,学生任选一个动画作品进行分析,两个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并填写作品分析报告表。在分析报告表中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此动画表达了什么主题?是通过哪些画面的变化来表达主题的?问题二: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设计画面去表达动画的主题?写出你的设想。问题一只是前面知识的应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但问题二是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引发出的新问题,它不仅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还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信息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评价

从“图片、动画、视频的选择”这一环节中可以体现出学生对动画、视频的特点有较好的理解,能根据主题和表达目标的需求选择动画、视频等媒体信息,信息的分析、运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学生实践”这一环节中,学生上交的作品分析报告表可以看出,学生能通过分析作品,揭示动画在表达中的作用,较好地理解动画的表达特点;通达自己对主题进行构思,学生能运用动画去表达事物的变化过程,深刻体会计算机在表达主题中的效果与特点,对计算机动画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分析、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下面是部分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及自己对作品主题的构思:

本课主要是采用了问题教学法,让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及主体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本人认为,问题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问题的设计

教师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问题,即明确发问的目的。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问题。选择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水平的高低,问题本身要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及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水平高,必须有一个弹性限度,应高到“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

其次是善问、善导,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问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难易适度;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信息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因势得导,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识。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习惯了不假思索接受知识的方式,而没有思考问题的习惯。实施问题教学法首先要培养学生逐步具有问题意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疑—思—释—怡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的过程。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把学生的信息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少教、不需要教,学生能独立地运用自己的信息能力去解决问题。信息技术教学要达到这一步,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不行的。

3、 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

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决定问题教学法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做到有问即答,凡答必妙。其次,教师也应树立问题意识,做到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多方设问,多层次解答。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思谋。信息求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更要时时树立问题意识,勤钻研,多思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创新精神。

本节课是问题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存在不少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问题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的优势,会促使本人进一步开展

问题教学法的研究,使问题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魅力,更好地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相关内容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
  •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项目教学方法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项目教学方法探索 作者:朱学兴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8期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更贴近现实生活问题.信息技术教育 ...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
  • 高中信息技术[在Internet上发布信息]教学案例
    我想有一个"家" __<在Internet上发布信息>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主题背景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在全球范围形成了一个信息化的氛围,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 ...
  • 高中英语学习目标设定
    高中英语学习目标设定 作者:王勤 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3年第09期 摘 要:学习目标的设定是教师备课的第一要素,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本文分析了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学习目标设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英语学习 ...
  • 4初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周德俊,李万春 高中老师要面对现实,认真学习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的两本<数学课程标淮>,分析参加课改的初中学生有何特点,要做哪些补缺补漏工作,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才能较好地解决义教 ...
  • 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案(下)
    高二信息技术教案 教师:李延昊 2015.3 第四章 动画.视频及应用 4.1多媒体作品中的动画.视频 [教学策划]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学习内容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课本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 ...
  • 高中化学"小课题实验教学"计划
    继承朝鲜族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动研究 -----高中化学"小课题实验教学"探究 实 施 方 案 化 学 组 2009年9月 继承朝鲜族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动研究 -----高中化学"小课 ...
  • 高中地理教学的论文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 摘要: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 ...
  • 函数概念说课稿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棠湖中学 唐小文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本课题是人教A 版必修1中1.2的内容, 计划安排两个课时,本课时的内容为:函数的概念.三要素及简单函数的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