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范文中心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03/09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提要 谭嗣同是改良派的左翼代表者,反映了资产阶级中下层的要求。在民族矛盾迅速激化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谭嗣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改良主义体系的范围,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清朝政权的憎恨情绪。他在客观上作了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先导。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为追求真理而勇敢牺牲的伟大的爱国者,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虽然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具有比前人更为丰富甚至在某些方面为同时代的其他维新派人士所远远不及的内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谭嗣 同之所以具有这种进步思想,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一、时代特点

我们认识谭嗣同思想产生的根源,必须从他所处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去考察。九十年代的中国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而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无能。《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被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得不到正常发展,这就决定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必然产生企图变革国家制度强烈的政治愿望。爱国主义精神是谭嗣同及其当时整个改良派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谭嗣同思想产生和酝酿成熟的一个直接原因。沉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广大社会进步阶层的愤怒和同仇敌忾的决心。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谭嗣同变法维新的政治思想。

爱国的中国人在猛烈的刺激下,惊醒过来了,他们重新思考着、学习着、探索着。在甲午战后,谭嗣同总结过去,宣告与封建书生生活相决裂,提出一系列的维新变法的具体主张,其中已充满了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这些基本思想不断地向前发展,到1897年就以更深刻的内容和更丰满的面貌,企图构造一个哲学体系,在《仁学》一书中呈现出来。

康有为的思想体系成熟在八十年代末,孙中山的思想体系成熟在二十世纪初,而谭嗣同的思想体系是产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九十年代中下叶,他属于改良派,但又与康有为有差异;虽有某些革命思想因素,但还不同于孙中山及二十世纪初年的革命派。原因就在于中日战后的九十年代与以前是大不相同了,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瓜分浪潮和全国人民爱国主义高潮,另一方面,在中国半殖民地已经开始定型,中国旧社会阶级的分化加剧的同时,产生了一个新的情况:社会上开始萌生第一批“无科第,无官阶”的平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是第一批近代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群,他们满怀热情开始投入了政治生活中。

二、阶级特征

改良派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如果说,以杨锐、翁同龢等上层高级官员为代表的改良派右翼的各派别主要是以一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为基础;如果说,以康有为首的具有浓厚的调和策略的左翼稳健派,主要是通过较为广泛的一般中级政府官员、封建士大夫、富商为骨干,反映了正在开始形成或转化中的自由资产阶

级的要求;那么,以谭嗣同、唐才常为首的左翼激进派就正是以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和正出现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的先驱。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封建社会急剧解体,从其中开始涌现出第一批各种平民知识分子,他们开始脱离土地和对土地的封建所有关系,背井离乡,出外求学或谋生。比起上层封建士大夫和封建官吏来,他们与封建官场较为疏远,他们所受封建社会束缚较少,爱国热情和政治积极性却比较坚决,他们与普通民众也较为亲近。在六十至九十年代贵族改良主义者的影响和启发下,尤其是九十年代的革命高潮的刺激下,他们逐渐形成一股重要力量,积极地转入政治斗争。

随着戊戌变法改良主义梦想的破产和唐才常庚子事变的流血教训,斗争形势急剧发展,改良派分化了,左翼(激进派)中的大部分人日益走向了革命民主派和反清的斗争中。谭嗣同的出身、身份和地位并不能列入下层平民知识分子中,但谭嗣同思想特点就在于:它在某些地方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士大夫改良主义者的阶级狭隘性,客观上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比较激进的情绪和要求,反映了他们将自由主义改良派向民主主义革命派转化的内在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倾向,谭嗣同的思想是改良主义必将让位于革命民主主义的时代动向的重要反映。

谭嗣同在当时之所以成为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由于他有着和康有为、梁启超不同的经历:他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就和唐才常等从事开矿,直到他牺牲前,还和唐才常合伙经营着一个“煤井”和“钱庄”。虽然是委托别人管理, 但是在筹划开办和进一步发展以及稽核收支方面,谭嗣同是花费了很大精力的。在此期间,他从自己的有关活动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在资金不雄厚和外来压抑很多的情况下经营企业的艰难性,同时他与一些经营着跟自己相类似的规模不大的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人物接触,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思想意愿和要求,从而考虑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番较切实的改革,为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发展资本主义开辟广阔的道路。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谭嗣同深受康、梁的影响以及当时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力量还很薄弱,致使他不仅在思想理论上把革命和改良混淆不清,而且使他在从事变法的实践中也被自己的思想理论上的落后和某些客观条件束缚了手脚,壮志未酬,扮演了时代的悲剧主角。然而这也是历史曲折发展难以避免的现象,绝不能以此忽视谭嗣同的激进的社会政治思想, 而把他断定为与康有为、梁启超一样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代表。事实上,谭嗣同的思想理论的主流,之所以超过康、梁,正是由于他能大胆地突破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偏见,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要求对清朝封建统治进行比较彻底改革的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愿望。

中国近代有改良派和革命派之分,前者以康有为未收活动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者以孙中山为首活动在二十世纪初年。前者大都是官僚地主的旧式士大夫知识分子,而后者是没有官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除了极少数像孙中山一样的革命者外,许多革命派人物在九十年代常常是改良派变法维新的积极支持者,这正是改良派左翼激进派。左翼激进派与改良派的其他部分在阶级上有所不同,是有其特征的,例如他们在经济地位上多是比较一般甚至或破落的知识分子,他们与民众、会党有联系。在政治地位上,他们与改良派右翼以及有“功名”的康有为、梁启超有许多不同。这些不同便导致他们的政治思想有差异,但这种差异还是潜在的,还没有发展成矛盾对立。直到戊戌、庚子流血以后,他们才一步步的迈上反对康梁的革命道路,改良派也就一分为二了。谭嗣同正好反映了处在这个过渡时期的特点,反映了左翼激进派的特色。在二十世纪初,许多革命志士的思想中,谭嗣同的因素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三、理论渊源

谭嗣同与当时中许多现今士人完全一样,他们都是急切在中古今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中,尽量寻觅适合自己需要的理论武器。但是,在新旧事物剧烈变异、政治斗争正尖锐展开的繁忙动荡的过渡时代里,当时许多人还来不及吸收所获的新旧事物来建立独立的思想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主思想传统尤其是墨子兼爱和望穿山的民族民主学说,和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谭嗣同思想渊源中起了重要作用。当时,传来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占主要地位和影响最广的还是带着严重机械性质的初等数学,这使谭嗣同及当时许多先进思想家的唯物论观点带有突出的机械性。另一方面,正决定于时代特点,当时传来和普遍学习的西方知识主要还是自然科学知识,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在中国思想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谭嗣同思想来源是中外古今,相当庞杂的,而且还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变化过程。在早年,以《治言》一文为代表,完全是一派顽固守旧的封建卫道士的思想主张,反对变法,反对西学。由于谭嗣同始终是现实生活和政治事件的关心者,随着九十年代中外关系日益展开,谭嗣同开始阅览一些西方的书籍、课本,思想已有转变,为甲午战后的思想质变作了量的积累。自1895年到1897年,谭嗣同思想又有急剧的动荡和变化,由以自然科学知识和王船山朴素唯物论为主要基础的哲学思想变到佛学唯识论。由《短书》到《仁学》,政治思想一脉相承,连续发展,哲学上由唯物转向唯心,由反对宗教转到宗教信仰,由墨家转入佛学。

谭嗣同属于改良派,却有着不同于其他改良派的特征。它在某些地方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士大夫改良主义者的阶级狭隘性,客观上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比较激进的情绪和要求,反映了他们将自由主义改良派向民主主义革命派转化的内在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倾向。


相关内容

  • 关于谭嗣同的读书报告
    有关谭嗣同的读书笔记 (一).书名:<谭嗣同> 作者:<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1975年11月第一版 1975年11月第一次印刷 字数:5300 列宁语录:一般说来,改良主义 ...
  • 历史必修三测试题一
    专题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 ...
  • 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作者:李喜所 <河北学刊> 2001年09期 [中图分类号]K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1)03-0074-06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不仅表现在维新变法.议会 ...
  • 湖湘文化在软装设计中的运用现状
    浅析湖湘文化在软装设计中的运用现状 陈奕含 湖南师范大学 摘 要:本文以湖湘文化为主要立足点.通过对长沙及其周边地区软装设计行业的整体观察,浅析湖湘文化在 软装行业的运用现状以及其现状产生的原因.力求通过对该方面的观察和总结能为湖湘文化更好 ...
  • 中国尚武精神
    中国尚武精神杂议 在网站上看到一些忧国忧民的网友,高声疾呼中国应有尚武之精神,以为中国之尚武精神缺失了两千年. 其实不然,苏东坡尝有一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来说中国人之性格,大概也颇 为适宜,对中 ...
  • 八上历史学案
    案八 年级上册历史导学 第1课 鸦片战争 老师寄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知识网络] 预习第一课完成下列作业: 1.十九世纪上半期, 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的原因是 . 3.主张严禁鸦片的清朝大臣是 . ...
  • 百日维新练习题
    9.2 百日维新 必做题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A.设京师大学堂 C.废八股 2.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 ) A.创办各种专业学堂 C.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B.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
  • 20**年八上历史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发半封建社会 列强侵华战争及条约.危害 与美国签订的条约是中美<望厦条约>,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的条约是中法<黄埔条约>.四次侵华战争攻入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 ...
  • 浅谈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摘 要]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其实质是通过划分权力从而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使权力有效制衡成为可能,为资产阶级的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同时,由于时代的制约,三 ...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
    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 (总第1课时) 设计人 : 解放一中 张一一 使用人: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禁烟的伟大壮举及重大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及简单经过:熟记<南京条约>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