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兰亭集序_究竟表现了王羲之怎样的_生命观_ - 范文中心

_兰亭集序_究竟表现了王羲之怎样的_生命观_

02/20

大语文论坛·争鸣园地

《兰亭集序》究竟表现了王羲之怎样的“生命观萧兴国

【摘

要】人教版《教师用书》在对《兰亭集序》课文内容以及习题的分析解答中提出:王羲之的生命观“不同于

老庄的道家思想”,王羲之“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且“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实际上,从对文本的梳理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并没有看到生与死的真正境界,更没有想到要在有生之年做些实事。他所表现的思想是悲观无为的,他的生命观基本上是属于老庄思想的。

【关键词】《兰亭集序》

生命观

王羲之

老庄

之言,可《教师用书》偏偏要说是王羲之自己的生命意识,是对老庄思想的否定;明明悲不自胜,却偏要说“抒发了高旷的宇宙情怀”,这真有些莫名其妙了。再看文章第四段,这段主要写作序之由,先说古往今来,“世殊事异”,但人们对人生所生感慨的原因却是相同的,这是与上段的连接点;然后说,故有必要将此次集会的诗作抄录下来,以让后人“览”、“感”。此段中,最为人误解的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语,《教师用书》显然就是拿这句话来证明王羲之的生命观是不同于老庄道家思想的。产生这种误读的原因,笔者以为是解读者犯了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的毛病,没有真正把握王羲之此时的内在情感态度。解读此句,首先不可忽略这前边的“固知”二字,“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谓“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说成一样也是妄造的”,细味此句,这“本来知道”岂不有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吗?再看紧接其后的话,这种伤感不就愈益明白了吗?“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悲”什么呢?金圣叹批读此句曰:“言瞥眼吾已杳无踪影,犹如今日之古人杳无踪影。此言只将今日古人身后,譬即日吾身后也。”(《金圣叹批才子古文》第345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王羲之看来,生死有别,本是人之常识,但生的易逝死的不免,那可是古今不变的,今日的快乐眨眼就烟消云散,岂不可悲吗?王瑶先生在《文人与药》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王羲之是‘雅好服食’的人,《兰亭序》即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可知他对于死的悲观。”(《中古文学史论》第1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从以上对文本的梳理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从生命常识的角度不认同生死的一同,但是他在生死面前产生的却是一种无可奈何之状,他为生命的短暂易逝而“痛”而“悲”。他并没有看到生与死的真正境界,即如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也”,司马迁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更没有想到要在有生之年做些实事。表现的思想是悲观无为的,他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选有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在对该课文内容以及习题的分析解答中有以下说法: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的生命观是否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他是不是“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以及“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呢?笔者以为这些都是颇值得商榷的。

我们首先还是来梳理分析一下文本的思路和内容。《兰亭集序》在新课程教材中分为四段,第一、二段写集会之乐,叙事写景,容易理解。文章中有争议让人费解的是第三、四段。郭沫若曾承袭清人李文田之见指出这二段中许多文字非王羲之手笔,可能是其第七代孙隋代永兴寺僧人智永伪托添加的,章士钊、高二适二先生不同意郭说,打了一场笔墨官司,至今为悬案。这个问题我们且不去管它,还是就文章说吧。该文第三段由上文的集会之乐而生发出对人生的感慨议论。开头便说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然后宕开一笔,谓人生有“静”、“躁”之不同,意在为下文说“同”张本。接着便说人生的相同,主要意思有三:第一,人生是短促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快乐是易逝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人最后都必然要消亡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无比伤痛之感作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段中意义连贯,脉络清晰。“死生亦大矣”分明引的是庄子

·66·

大语文论坛·争鸣园地

生命观基本上是属于老庄思想的。孔繁先生在其《魏晋玄谈》一书中也说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似乎是不赞成老庄齐物思想,其实不然,他不过是由人生寿命有限而发出的一种感慨,所谓‘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恰是老庄对人生的看法。”(《魏晋玄谈》第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顺任自然、无为守静的思想,不是老庄思想又是什么思想呢?尤其是结尾二句“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能读得出“有生之年要做些实事”之意吗?

《教师用书》的种种误读,除对文本梳理分析的粗疏肤浅外,还在于缺乏对王羲之其人生活经历、思想行为王羲之传》: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变化的考察。《晋书·

“少有美誉”。他也确曾对士大夫们热衷清谈、不思收复北方的行为有过批评。《世说新语·言语》:“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悠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邻多垒,宜从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然而在这偏安自守的社会现状和老庄思想盛行、士大夫以清谈相标举的世风下,王羲之很难做到独立不移,他开始与许多清谈名士相交往,而且过从甚密。从他与僧人支道林的结交故事中就可看出他对玄谈的态度。《世说新语·文学》:“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否?’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从“不与交言”到“披襟解带,留恋不已”不就能清楚地看到王羲之对老庄玄谈态度的变化吗?王羲之清静无为的思想,其实在其出仕前就已有表现。《晋书·王羲之传》载,殷浩任扬州刺史曾致书王羲之劝他出仕,结果他回信说:“吾素无廊庙志。”据清人鲁一同所编《右军年谱》,永和七年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兰亭集会正是他在会稽任内与谢安、孙绰等名士举办的一次清谈盛会,其规模影响之大,超过以往。这次集会时在永和九年,而两年多后即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即率子女在父母墓前立誓,退出官场,“放绝世务”,“与道士徐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名山”(《晋书·王羲之传》)。至晋穆帝升平五年,因长期服散致疾辞世,年59岁。对王羲之人生观的考察,历来意见不一。有论者认为王王羲之的人生观是儒、道、释的混合,还有论者谓王羲之是崇老轻庄的。我们从其诗文以及立身行事来看,顺任自然、无为遁世的老庄道家思想在其思想行为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以上两种论见,也不是没有道理,它说明了王羲之思想的复杂性,这也是符合魏晋时代的思潮的,但绝不能把他的“生命观”(其实是人生观)说成不同于老庄道家思想,甚至还是“彻底否定”之的。

16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钱钟书先生对此也

早有论见,他说:“盖羲之薄老庄道德之玄言,而崇张许方术之秘法;其诋一死生,齐彭殇,乃出于修神仙,求长寿妄念虚想,以真贪痴而讥伪清净。”(《管锥编》第三册第1115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钱先生谓王羲之不赞同老庄道德之玄言(老庄玄言与老庄道家思想是有差别的),同时指出了王羲之的生命态度是“修神仙”、“求长寿”,是“真贪痴”。钱先生在这里告诉我们王羲之是信奉道教的。据《晋书》所载王羲之次子《王凝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五斗米道”是汉末张陵所创立的一种“贪生的宗教”(范文澜语)。其教义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认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一死,不得复生”。(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36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它规定信奉者服食养气,佩箓念咒,驱鬼降神,幻想得长生不死之药,即便死也可羽化登仙。我们知道道教不同于道家,前者是宗教,后者为哲学流派,但道教声称老子为其祖师,两者在对人生的看法上无疑是有联系的。正如葛兆光所言:“老庄的人生哲学本来就主张超然世外,追求永恒,自然适意,因而也吻合道教追求长生,提倡守神保精、养气全真的宗旨。”(《道教与中国文化》第1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在我们的《教师用书》中,说一个信奉道教的人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那么,试问他究竟属于哪一家的思想呢?难道是儒家或佛家吗?至于说王羲之还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至少这“彻底”二字就用过了头。何谓“齐生死”?“齐生死”是庄子在《齐物论》中的说法之一。庄子“齐物”的旨归是什么呢?“齐者,一也,欲合众论而为一也。战国之世,学问不同,更相是非,故庄子以为,不若是非两忘,而归之自然。”(方勇《庄子讲读》第43~5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齐物”(齐生死)即去是非之争而归之自然,目的是让人认识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而像至人、真人那样“不从于事务,不就利,不避害,不喜求,不缘道,而游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王羲之没有这样的·思想吗?看看他在兰亭集会中所写的一首诗吧: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中学。

·67·


相关内容

  • 高二语文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本序与古人作的"宴 ...
  •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字数:3322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 2009 年 3 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评课/特级教师 赵大鹏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疏通了<兰亭集序>的字词句,学生 已熟读课文. ...
  • 语文:3.8[兰亭集序]教案(3)(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一.作家作品 1. ...
  • 11[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如篆刻.国画.京剧.书法等等,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就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 ...
  • [学生版]情景式名句默写
    [学生版] 高二年级上学期 语文期末考试的说明: 9个单项选择题,27分,其余试题分值共123分) 高中必修1-3册和初中背诵篇目 情景式默写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 ...
  • 游记作文:兰亭游记900字作文
    小编导语:这是一篇关于兰亭游记的游记作文,兰亭成名于王羲之,也成名于那篇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他用风格疏朗简约的文字记述了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的那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会.于是,兰亭这个原本不 ...
  • 汉字--世间最美的文字
    汉字--世间最美的文字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传承与发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字.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汉字也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汉字之美,美在结构. 汉字只有六种简单的笔画--点.横.竖.撇.捺.折,点灵活,横宽阔, ...
  • 兰亭集序王羲之文字版
    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 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 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 ...
  • [兰亭集序]的情感突变与魏晋风度
    <兰亭集序>的情感突变与魏晋风度 [摘要]<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写景抒情的名篇,然而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突变,却令人费思,让人觉得不合逻辑.本文就<兰亭集序>的情感突变与魏晋风度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兰 ...
  • 琅琊山醉翁亭游记
    初闻琅琊山还是看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中"林壑尤美,有亭翼然"等内容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成为我对琅琊山和醉翁亭的初始认知.而最近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又把我这潜藏内心的认知撩拨出来并激变为迫切行游的渴求.于是一个深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