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资料 - 范文中心

近代史资料

08/01

1 名词解释鸦片:学名罂粟,俗称大烟。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后传到阿拉伯、印度及

东南亚等地,最初是当作药材传入中国的。鸦片具有强烈的麻醉功能,吸食成瘾,难以断绝,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和社会安定。从18世纪初,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中的入超地位,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竭力发展对华鸦片贸易。并最终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2 三角贸易:英国同中国印度进行贸易的称呼。因为三国地理位置呈三角形,故称三角贸

易。英将大量的棉纺品及其它工业品销售到印度,以购买印度的鸦片,然后再将鸦片输入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茶叶,生丝,运销英国及世界各地,在这个贸易中鸦片起到了催化作用,英资产阶级就是抓住鸦片贸易这个环节把三角贸易的链条带动起来。他一方面开辟了印度的市场,另一方面又开辟了在中国的市场。给英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利益。给中印带来了巨大灾难。

3 虎门销烟: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1839年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与

两广总督邓廷桢合作,厉行禁烟。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洋商烟贩抗拒禁烟。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四月下旬至五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洋商烟贩抗拒禁烟。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共收缴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余斤,约两万余箱。从1839年6月3日到6月25日,在林则徐亲自主持下,在虎门将全部缉获鸦片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禁绝鸦片流毒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勇气和坚强决心。《四洲志》:林则徐编。本书是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本书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所托,以此为蓝本,大加扩充,编纂为《海国图志》。该书开启了中华民族开眼看世界了解外部情况的先河,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林则徐: 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重于世。1838年受命到广州禁烟,主持了历史著名的虎门销烟。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自编《四洲志》。并积极筹备海防,倡办义勇,屡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英军北上,他受投降派迫害,被革职。次年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充军新疆,曾在新疆兴办水利,垦辟屯田。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籍。1850 年起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潮州途中病死。定海三总兵:鸦片战争期间,保卫定海的总兵官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的总称。1841年9月底英军再犯浙江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部浴血奋战六昼夜,全军壮烈殉国,定海失陷。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在这场民族自卫战争中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奋勇杀敌,流血牺牲,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坚决抵抗侵略的英雄诗篇,表现了中国人民誓死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史称“定海三总兵”。领事裁判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特权之一。指外国侨民如果在中国或成为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的特权。这一侵略特权始于1843年中英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又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以后,法、俄、日等国亦相继在中国取得这种特权。从此,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而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

4 琦善:字静安,满洲正黄旗人,早年任河南按察使,镇压过白莲教起义。1836年,任直

隶总督。1840年8月,英军北犯大沽口,道光帝派琦善为代表与英军谈判,琦善向英军献媚求和,并保证严惩林则徐,后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议和。他到广州后,一反林则徐所为,裁撤军备。在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时,琦善不断妥协退让,擅自议订《穿

鼻草约》,允许割地赔款,引起广大人民不满,被革职拿问。但不久就得到赦免。1843年他任驻藏大臣,后任四川总督。1853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军镇压太平军,建立了江北大营,屡战屡败。1854年秋病死军中。道光皇帝: 即清宣宗,1821——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统治期间,政治腐败,烟毒泛滥。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1839年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他战和不定,最后妥协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后又不得不接受同美、法签订的《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病死。海国图志:魏源受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大量中外资料编撰而成。1842年初刊,共50卷。这是中国人编撰的第一部详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也是介绍西方先进技术,尤其是关于战舰和火器生产的著作。该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同时又是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之作,对中国政治学术思想和史学恩想有重要影响。该书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梁廷枏:字章冉,广东顺德人。早年从事辞章考据之学,曾任澄海县训导等职。鸦片战争期间,他热情支持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主张建立海防舰队。致力研究外国史地情况,先后撰成《耶苏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和《粤道贡国说》,1846年合刊为《海国四说》,对英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有介绍,对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介绍尤多。这有助于当时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面貌的了解,开阔人们的视野。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抵抗侵略的斗争。1841年5月下旬,英国侵略军占领广州城北各炮台,随后经常四处骚扰,当地人民深受其害。5月29日,三元里遭到小股英军骚扰,韦绍光等奋起击毙英军十余人。次日,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民众聚集,与英军展开英勇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自发性的反侵略斗争。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于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利和待遇,但不给于对方以对等的利益。1842年签订的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任何国家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侵略权益时,英国均可分享。此后,各国列强纷纷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片面最惠国待遇给列强侵略中国提供了方便,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公行:是清朝中期在广州成立的行商组织,垄断了当时中国与西方主要商业往来的广州贸易。公行最早成立于1720年,当时许多行商为了加强自身地位,与皇商做斗争而成立的组织。最初有16名行商,后逐渐增加,加入的成员必须交1000两会资。公行虽为民间组织,但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官府乐于有这样的组织作为其与洋商之间的中间机构,并可代政政府征收关税。政府的支持使得公行得以垄断贸易,因而多次引起其他商人和洋商的反对,第一次建立的公行很快于1721年解散,但1760年公行再度恢复,1771年再度被解散,1782年再度恢复,一直维持到鸦片战争结束,签订《南京条约》,公行被废除。《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1842年八月清政府在英国的武力压迫下在南京签订,共13款,史称《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赔款2100万两白银、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等。

《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使英国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的侵略权益。1843年在虎门签订。主要内容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等。另外,《虎门条约》中还附有《海关税则》,大大降低了进出口税率,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5 《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

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三十四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美国享有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权力比《南京条约》中的有所扩大,并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传教,

6

7

8

9

10 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 《黄埔条约》:即《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是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24日由法国专使拉萼尼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广州黄埔的法舰上签订,共三十六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法国享受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还规定法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有保护教堂的义务。订约后,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 闭关政策:清政府推行的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对内对外政策,旨在防范外国人与中国人接触、串通而反抗其统治。该政策始于1757年,其主要内容有: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或侨居海外;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外贸通过“公行”进行;对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进行限制;严格限制来华外国人的活动等。闭关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以及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它虽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这一政策的结束。 通商口岸:也称“商埠”,是一个国家向外开放的特定通商地区,分为约开商埠、自开商埠。约开商埠,是继鸦片战争后外国强迫中国履行不平等条约而开的商埠这类商埠要求中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停止开放。自开商埠,实际上也是屈从于外国的要求或海关协议的结果。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共有16处【包括《南京条约》5处通商口岸、《天津条约》10处通商口岸和《北京条约》1处商埠】。南京条约中划定的通商口岸,由北至南依次为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广州,一共五处;英国由此逐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租界:是指帝国主义国家根据和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一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二战期间,英美等国的租界先后收回;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拜上帝会:洪秀全创立的农民革命组织。1843年洪秀全从农民革命的要求出发,利用宗

教形式,与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1845年到1847年,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员两三千人。与此同时,洪秀全回广东花县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革命文献,号召人民信仰皇上帝,击灭“阎罗妖”(指清朝封建统治),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1847年洪秀全到紫荆山,同冯云山一起制订了拜上帝会的各种仪式及《十款天条》,作为会员守则。拜上帝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同封建势力展开斗争。1850年7月洪秀全动员会众赴金田集合,次年1月11日举行金田起义。太平军在占领区域内建立了礼拜堂,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天父下凡:是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杨秀清利用拜上帝教的信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的举措。1848年,冯云山被捕入狱,洪秀全在广东,拜上帝教一时失去了领导人,混乱局面出现。在此紧要关头,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对稳定局面、安定人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代“天父”的传言,使得杨秀清在宗教地位上取得了凌驾于洪秀全之上的最高权威,给日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埋下了一重大危机。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在永安进行休整补充,并颁行了天历,制定了各种制度,史称“永安建制”。12月17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正式确立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和各王的地位。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封王建制完全依照封建王朝的旧蓝图设置,各王的分封和世袭制,导致了后来各王府均设六部,各有卫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派系,埋下了权利冲突的种子。

11 西林教案:又称马神甫事件。180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

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点然侵略战火。该事件表明了侵略者的无耻嘴脸和险恶用心。

12 大沽炮战: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中国军人抵抗侵略而进行的一次著名战斗。1858年英法

联军不顾清庭安排,坚持以舰队溯白河进京换约,北犯大沽口,炮击大沽炮台。清军提督史荣椿副将龙汝元,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率领守军奋勇还击,击沉敌舰四艘,伤六艘,毙伤英法联军多人,英舰司令何伯负伤。英舰悬桂白旗要求停战,并在美舰的援助下狼狈退走。该战役中,清军提督史荣椿和将士三十六人壮烈殉国。该战痛击了侵略军,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也为英法扩大侵略提供了借口。

13 瑷珲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5月

28日,沙俄乘英、法侵华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之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清政府驻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签订。主要内容是: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

14 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这对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之一。第二次鸦

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一路北上,腐朽的清军一败再败。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22日咸丰帝携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出逃热河,留其弟恭亲王奕负责议和。10月初,联军侵入圆明园,使其遭到毁灭性的浩劫。这座经营了150 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在惨遭侵略军大肆抢掠后,又被侵略军的一把大火焚烧数昼夜,所有的均焚毁殆尽,造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

15 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英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在广州黄埔停泊时受到广州

水师搜查,并被捕去水手12名。这本属中国内政,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故意歪曲和利用这一事件,挑起战争。他谎称亚罗号是英国船,中国方面登船搜人违反了中英《虎门条约》,并诬陷中国水师侮辱了英国国旗,要求释放水手,并向英国道歉。巴夏礼与英国驻华公使包令趁机蓄意制造事端,进一步扩大事态。10月23日,英国驻华海军悍然冲进珠江口,炮轰广州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该事件表明了侵略者的无耻嘴脸和险恶用心。

16 奕:道光帝第六子,清末洋务派首领。咸丰初封为恭亲王。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被任为全权大臣,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死后,在英、美、法、俄的支持下发动祺祥政变,任议政王。他一贯媚外,“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又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依靠外国侵略者,开办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洋务派首领。后因受慈禧太后猜忌,罢去议政王,声势渐弱.它纵横官场几十年,位高权重,对稳定内政延续清朝统治有积极作用.

17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满洲镶黄旗人,又称“西太后”或“那拉太后”,是清末同治、

光绪年间的实际统治者。1835年生于一个官僚家庭。1851年选中秀女,次年入宫,封为懿贵人。1861年咸丰帝死,其六岁儿子载淳即位,她被尊为太后,与恭亲王奕定计杀死摄政大臣载垣、端华、肃顺,实行垂帘听政。1875年同治帝死,立其五岁侄载湉为帝,仍由太后听政。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破产。她仇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1898年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维新派谭嗣同等六人。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至京津地区,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和发泄对外国公使要其“归政”的怨恨,利用

18

19

20

21

22

23

24 义和团的反帝爱国力量,曾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逃往西安,下令残杀义和团,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后,一面用“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拉拢资产阶级改良派,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一面训练新军,镇压人民。总之,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投靠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1861年初设立。任命恭亲王奕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它的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兼营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并管辖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近代中国社会中一个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外交机构。 北京政变:即辛酉政变或祺祥政变。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由6岁的载淳继位,并以载垣等八大臣辅政。而载淳生母那拉氏(即慈禧太后)和奕暗中勾结,于11月2日下令捕杀载垣、端华、肃顺,两宫皇太后正式“垂帘听政”,改元“同治”,奕被授为“议政王大臣”。政变后,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三河大捷: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反攻湘军取得的一场大捷。1858年9月陈玉成率军向浦口进攻,击败清军,攻占浦口和扬州,大破清军江北大营。曾国藩乘太平军东下,派李续宾率精锐六千人援庐州,连克太湖、桐城等地,进攻庐州三河镇。陈玉成在浦口大捷后迅速率兵援救,绕至清军背后。11月 14日向李续宾大营发起进攻,次日两军决战于三河镇。陈玉成等部大破湘军,李续宾自缢而死,所部主力六千人全部覆灭,给予湘军以沉重打击。重振了太平军士气,稳定了天京局势。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的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经洪秀全审阅批准,以干王的名义发布。它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它以模糊的资产阶级思想取代农民平均主义理想,合乎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但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无法付诸实行,但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捻军: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长期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北部一代,参加的主要成员是农民及其他劳苦大众。1853年太平军北伐经过安徽、河南时,亳州捻军首领张洛行率众响应。1855年8月,各路捻军首领于雉河集会盟,推行张洛行为盟主,制订《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黄旗、红旗、蓝旗、白旗、黑旗五旗军制,形成联合组织。捻军有了联合组织力量迅速扩大,多次打败清军成为反清斗争的主力。1866年捻军分为东西两支,1868年捻军经过16年英勇斗争后壮烈牺牲。捻军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在人民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抵制革命。保路运动:又称“保路风潮”。1911 年5 月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人民,为反对清政府将已由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将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掀起保路运动,四川尤为激烈,参加保路同志会者达数十万人。清政府下令镇压。9 月7 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屠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的愤怒。同盟会会员乘机组织革命军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客观条件。 共进会:1907 年成立于日本的革命团体,主要领导人为同盟会会员张百祥、孙武、焦

达峰等。它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的会党中吸收会员,发展组织。孙武、焦达峰回国后,1909 年又在汉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口设立共进会。1911 年10 月在同盟会领导下,与文学社联合发动了武昌起义。 文学社: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11 年1 月湖北革命党人因武学社已暴露,改名文学社,推蒋翊武为社长。主要工作是通过新军各标、营代表掌握武装。同时出版《大江报》,进行公开宣传工作。吸收社员达三千余人。1911 年9 月在同盟会的策动下,与共进会联合组成准备起义的领导机关。10 月10 日发动了武昌起义。 日知会:清末湖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刘静庵、曹亚伯等人在武昌发起日知会,次年2月正式成立,推刘静庵为总干事,会员分军界、学界、新闻界和宗教界四类,以军界居多。主要在新军、学生和会党中开展革命活动。该会准备响应萍浏醴起义时,遭到清政府搜捕,刘静庵等人被捕,湖北革命运动一度受挫。 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6年—1945年在中国东北存在的日本的特殊公司,是日本经营满州的核心,在极盛期里握有了80多家关联企业的股权。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曾被称为“日本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即以公司的名义实行殖民经略,因此满铁也被称为“殖民会社”。次长内阁:即指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根据同盟会设计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原则。由于许多部长没有来南京就职,各部几乎都由次长代理,故称“次长内阁”。由于各次长多由孙中山任命,且除海军次长外,各次长都由同盟会重要骨干担任,实权由革命派掌控,因而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人才内阁: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调整政府机构组成的一届内阁。因为这届内阁中司法、教育、农商等总长职位由进步党人梁启超、张蹇等担任,他们都是社会名流,故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因为此内阁中的陆军、内务、外交等重要部门都掌握在袁嫡系手中,所以人才内阁是袁世凯拉拢利用进步党人的产物。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育家。清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戌戌政变后,回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同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进行革命宣传。 1904 年先后主编《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又与章炳麟、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 年赴德留学,1911 年回国。辛亥革命后就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1916年底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五四运动爆发后,离开北大,宣传“科学救国”、“教育独立”,发起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担任董事。1927 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影响下,赞成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特务统治。抗日战争中在香港病逝。著作编有《蔡元培选集》。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继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战争。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欲实行独裁统治阻止国民党成立责任内阁,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在上海车站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同年6月,袁世凯下令免去了几个国民党人(江西都督李烈钧、广西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同时密令北洋军南犯,国民党被迫迎战。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15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伐袁军。随后,皖、粤、闽、鄂、川等省相继宣布独立,上海、重庆等地也起兵讨袁。斗争持续近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黄兴等再次流亡日本。这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史称“二次革命”,亦称“赣宁之役”。 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彼此争权夺利。1917 年2 月以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受到以黎元洪为首的亲英美派的反对。5 月段祺瑞指使督军团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黎元洪下令将段免职。段即在天津设军务总参谋处,与黎对抗。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故称为“府院之争”,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英、美与日本之间在中国的争夺。 南社: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发起,1909 年成立

33

34

35

36

37 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在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上,起过积极作用。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成员,其后社员达千余人,流品渐杂。辛亥革命后,部分成员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23 年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社员所作诗文,辑为《南社》,共二十二集。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继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实行军阀独裁统治。孙中山提出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率驻沪海军到广州,联合滇、桂军阀,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被推为大元帅,抗击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军事进攻,发动护法战争。后西南军阀与北洋军阀妥协停战,排挤孙中山,孙中山弃职而去,护法运动失败。护法军政府遂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向北洋军阀靠拢,酝酿南北议和。 西原借款:1917—1918 年间皖系军阀段祺瑞和日本寺内正毅内阁公开或秘密签订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借款的总称,目的在于独占中国主权和支持段祺瑞扩大内战。段祺瑞为扩充皖系实力,推行武力统一,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肆借款。日本政客西原龟三曾6次来华,经手8笔借款,合计1.45亿日元,故称“西原借款’。(这是一笔政治借款,段祺瑞不惜向日本出卖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大量权益,还允许日本派各种顾问,与中国合办警察,训练军队,从而加强了日本对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反面的控制。) 《新青年》: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刊物。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由群益书社发行,《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并从上海迁到北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新青年》开始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在广州复刊,为季刊。曾发表《新青年的新宣言》,指出刊物应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 。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它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分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国粹主义:是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

保存国粹”为宗旨一种社会思潮。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国粹派主张A.坚决批判推崇备至的帝国主义文化,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的错误倾向;B.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C.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但是,国粹派过分推崇古代学术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逆流,阻碍了资产阶级文化传播,妨碍了近代新文化的建设。而且国粹派的“泥古不化”恶性膨胀,在否定中西方文化问题上也走向极端。


相关内容

  •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浅析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摘要: 20世纪初期, 中国社会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时刻, 这时期清政府进行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废科举.改学制以及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整体规划等, 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教育制度终于 ...
  • 近代郑州的城市规划方案及其比较
    [摘 要]1906年京汉铁路修通之前,郑州只是一个颓败的小县城.1906--1908年,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汴洛段先后竣工通车交汇于郑州,使其一跃成为中原交通的枢纽.1922年郑州被正式开辟为商埠,并由此带动了新市区的兴起,促使郑州近代城市规 ...
  • 中国历史类网站及资料
    中国历史类网站及资料 涂湘奇收集 1.近代中国网: 2.厦门大学历史系:/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chinese/y_03/y_03_40jdsyjs.html 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5.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ind ...
  • 20XX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1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 ...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中 国 近 代 史 纲 要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
  • 三下乡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 ------红色之旅:年轻的心,年代的印记 为了响应学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达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选择了红色之旅这个专题,制定了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方案,依次 ...
  • 史学概论笔记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
  •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第一章 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 ...
  • 中国近代史小论文
    浅谈晚清时期浙沪往来与光复会成立 姓名 xxx (xx学院xx 班 学号:xxx) [摘 要] 光复会是清末著名革命团体,又名复古会.其在上海成立, 是与清末浙沪往来的密切以及上海特殊的社会环境直接相联系着的. [关键词] 晚清; 浙沪往来 ...
  • 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有何区别?
    根据中华书局1994年第4版的<中国近代史>定义,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年的历史.这个版本的<中国近代史>是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也是考研的参考书目,比较有权威性.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