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 范文中心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09/15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第一节 哲学的起源及作用

哲学是对于自然界的全部的研究,是希望对于事物作为一种普遍的解释。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又是具体科学的完成。它既是一般的科学,又是与具体科学有区别的特殊部门。各门具体科学,各有一群特殊的事实为其研究对象,其目的是要研究此类事实的原因并为此类事实制定法则——它们于产生时所依循的法则。在哲学中,人类的心灵,在欲超越这些事实和它们的特殊法则,凭借原因中的原因,来讲明整个世界。换句话说,它要回答下列问题: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

一、哲学的起源

哲学一词应为爱智,或曰“智慧之学”。赋哲学以爱智之意,谓哲学以智慧之学,从词源学的角度上看,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的某种特定的理解于意向或期盼。这就是,哲学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知的知识或学问。关于哲学的起源,东西方的哲学家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西方哲学很早就形成了哲学起源于惊异或惊诧的看法。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哲学最初是产生于人类的一种惊异感或好奇心。如我们所知,“惊异”涉及到知和无知的关系问题。对于一个完全认识、透彻了解的对象,我们不会产生惊异感;对于完全无知的东西,我们也不会产生惊异感;惊异常常是在知和无知的统一中产生出来的。就其内涵、实质上来看,“惊异”事实上涉及到一种理论的兴趣:认识往往发端于惊异;以“惊异”解释哲学的起源,相应地着重是从人类的理论兴趣或者说理论需要这样一个层面来探讨哲学的产生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更多的从忧患的角度来把握上述问题。我们都知道,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之一是《易经》,在追问、探讨《易经》如何产生的时候,早期哲学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事实上,这是用问题的方式提出一个正面的见解,在这里,《易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之一,主要被理解为忧患意识的产物。“忧患”相对于“惊异”来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现实、对人生的关切,以“忧患”为哲学之源,相应地主要是从人类现实的需要、现实的关切这个角度来讨论哲学的起源。这些事实表明,哲学不是仅仅少数哲学家们关起门来进行思辨的产物,它根源于人的现实存在过程,根源于个体、社会的现实的需要;这种现实的向度,同时构成了我们讨论“哲学何为”的基本前提。

二、哲学的作用

有一个经典的哲学小故事很有意思:“泰勒斯有一

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星空,满天星斗,可是

他预言第二天会下雨,正在他预言会下雨的时候,脚下

一个坑,他就掉进那个坑里差点摔了个半死,别人把他

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把我救起来,你知道吗?明天会下

雨啊!

于是又有个关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

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这个故事

是说哲学没有用,即“无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

是因

为哲学不同于具体的知识或技术,它并不能代替后

者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但是我们认为哲学有“大用”,是因为哲学领域中的智慧探索与智慧之境,总是通过对知、行过程的普遍规范,不断在个体与类的层面,引向真善美的统一。

哲学的作用在于: 1. 哲学作为最概括、最抽象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主要从最一般原则的高度给人们的实践活动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 2. 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乔布斯:“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本身并不包含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而是一种哲学态度和对生活、工作的理想。 3. 真正的哲学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 三、哲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 康德说过:“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爱因斯坦曾说过:“认识论同科学的相互关系是值得注意的,它们互为依存。

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哲学虽然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自己的特殊领域,但不能因此就和具体科学没有密切的联系。

1. 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因此钱学森说“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 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独立之前,它以胚芽形式存在于哲学之中,这就决定了古代哲学的对象不分巨细地包罗万象,以哲学的形式认识一切。自然科学独立之后,具体事物及其特殊性便逐渐从哲学对象中分化出去,成为具体科学的专门对象。这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便进入了分化,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的新阶段。这就决定了哲学只是从总体上、从根本上研究整个世界,以发现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直接目的了。 2.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的方法和材料,来自于具体科学。“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阐释的就是这个观点。

3. 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没有哲学的指导就成了没有统一性的集体,没有灵魂的物体;哲学没有具体科学作为基础,就成了没有物体的灵魂。

第二节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并非观念上的慰藉与游戏,而是作为一种信念,展现在立足于道义去处理现实世界的历史、现世以及未来。世界观人人都有,它是自发的零散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

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二、世界观的产生和形成

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同的世界观会指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三、世界观的类型

世界观主要有两种根本对立的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唯物主义世界观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承认人的精神、意识是由物质衍生出来的,它有三种基本形态: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也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它坚持在自然观领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始终坚持用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观点解释和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种种事物和现象,从而实现了唯物伦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世界观的阶级性

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世界观所信奉的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世界观总是在不断斗争,总是相互对立的。

五、世界观的影响

世界观的影响指称对于世界作为人类实作以及人类存有的中介性,即一个综合意见的集合。世界观作为框架影响人类的知觉和经验,以及社会的许多层次:知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学和道德。

举例来说,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的世界观有各式各样的面貌,它可能是单向的,或循环的,或是螺旋性的。这样一个认知结构便反映了对于世界的不同系统性理解,在中文中,我们指称这样的世界观为世界史观。一个单向的世界史观会是一种一神教的观点,认为世界历史只有一种方向,世界有究极的初始状态,并且将会在某个时间点结束,如同基督教所说“我是开始亦是终结”,回教亦有相同观点。而循环史观则认为世界的状态是系统性而不断循环的,如同四季不断更迭,例如祆教、波斯拜日教和印度教。

对于因果关系的世界观理解不只影响宗教传统,还有人类思想的其他层面,例如历史的目的、政治和经济理论、还有许多其他系统性思想:民主、独裁、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有了线型史观和非线型史观的不同理解,便会产生在科学思考上各具特征的抽象机构。

举例来说,对于世俗普遍行动和事件的不同理解,便会产生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种种对立。自由意志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原则是简单的法则,他们总是维持稳定不变,在科学上它们称作经验主义;相反地,决定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原则是由动态的系统组成,在科学方法上称作理性主义。

某些形式的哲学自然主义和唯物论反对实体会因为本身的限度而无法从事自然科学的命题,他们认为科学方法是最可信赖、建立模型以理解世界的最佳方法。

六、世界观的作用 世界观是影响创造力。如果一个人对旁边的人没有兴趣,对世界没有兴趣,对社会漠不关心,这样的思想就不是开放性的思想。而开阔的视野才会带来更多的创造性。开阔的视野和开放式的思想必然会带来活跃的思维和更多的创造性。

世界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 双百" 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 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 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立足于新的时代高度和宽广的理论视野,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而且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领航中国的战略思维和方法。学习领会这些战略思维和方法,对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以战略思维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毛泽东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因此,战略思维首先要考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道路问题是关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把高举旗帜与道路、理论、制度统一起来,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他还多次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二) 在错综复杂关系中以战略思维谋划全局、确定坐标

战略思维是对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谋划的思维方式,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的时候就提出,要“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习近平同志从战略的高度强调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联系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与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他指出,“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中国梦的本质特征,就是目标凝聚、共生共进、外圆内方和人民主体,其蕴含的思维方式就是战略思维。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

梦,人民梦。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关键词表达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中国梦的现阶段目标指向,是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家富强,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网络实力、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具体发展指标上,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村建设成效显著,在人民生活上,要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在资源环境方面,要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 在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考上以战略思维把握发展机遇

正确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正确地看待矛盾、问题和困难。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激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但国际国内仍然存在着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条件。从国际形势看,虽然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仍然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从国内形势看,虽然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但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加快,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只要我们继续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挑战变成机遇,把危机化为契机,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需求,着眼长远发展,就一定能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四) 以战略思维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推进“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布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些论述把社会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把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时代进步潮流、我国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联系起来思考,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探索,形成了对改革发展问题总的认识和根本看法,使我们更加自觉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思考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的基本遵循。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顶层设计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牢牢把握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盘棋格局和强大合力。

(五) 以战略思维把党的问题、党的建设放到战略全局下考量,推进党建科学化

“中国梦”战略构想为党的建设提出了宏阔的战略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充分自觉与责任担当。“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党来履责完成。党的责任大,担子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承担着不同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在落实战略目标、战略使命的过程中,制度建设很自然地被提到战略高度。为了完成使命需要拥有一定的权力,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需要从严治党,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和制度建设,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机制。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他还强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我们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会被历史淘汰。”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责任担当,是对全党同志的警示,是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党建战略思想,也是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基本方针的丰富和发展。

(六) 以战略思维在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上推进战略实施

我们党成立90年多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能够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顺应形势、抓住机遇,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战略转变,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必须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这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同志指出:“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还进一步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习近平同志告诉我们,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不能再用过去那种“思维”和“逻辑”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改革规律,必须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是最根本的解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果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习近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相关内容

  • 中外哲学人物
    哲学人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列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邓小平 马克 ...
  • 时代·哲学的功能·哲学史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在今天获得了新的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往人们仅仅是从"它"看历史,今天,人们则不仅从历史来看"它",而且还要求从社会当代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来 ...
  • 哲学的当代境界
    作者:丛大川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年03期 哲学还能生存下去吗?哲学真的该终结了吗?当代哲人们在自我拷问. 其实,在时代的转折点上,这个"哲学危机"或"哲学终结"问题总要被人们提出,但哲学不仅生存 ...
  •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附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引.这是因为( ) A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科学 ...
  •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异同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的西方哲学都是对近代西方哲学衍生而来的,都属于近代哲学.它们的流传以及发展基本上都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因此他们都有着许多的共同理论特征,但是这两个理论又有着不同的哲学立场.原则以及方法论,所以这两者之间又有着许多本 ...
  •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高三不再有,劝君珍惜之.一次难忘的经历,一生宝贵的财富. 学法指导 自学法 讨论法 探究法 讲授法 [自主预习]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 以及 的 和 .世界观人 ...
  • [转载]本人西方哲学名著藏书目录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一卷  柏拉图的符咒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二卷  预言的高潮:黑格尔.马克思及余波 │  一个孤独散步者遐想:插图本 │  不正常的人 │ 文化霸权理论研究 │  东方编译所译丛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 ...
  •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
  •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 哲学期中复习.doc
    <生活与哲学>单元一复习讲义 一.[知识体系] 哲学与世界观 三对关系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任务: 哲学与具体科学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 (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 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 ...
  • 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摘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本人也是少有的学识渊博的人,是具有创造力的天才.毋庸置疑,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带有德国哲学独特的严谨.思辩.包罗万象的风貌,但也是出名的艰深.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