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风的衍变 - 范文中心

曹植诗风的衍变

10/16

曹植诗风的衍变

内容摘要: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曹植。纵观曹植的一生,前期的奋发进取昂扬向上,后期的壮志难酬情感郁愤,都缘于其权利地位的变化。“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幽怨,体被文质”的称誉,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艺术风格,造就了他“建安之杰” 的地位。曹植,后人乐道的话题;曹植,后人景仰的名字;曹植,后人扼腕的旷世奇才、悲剧人物。

关键词:曹植;坎坷一生;昂扬向上;壮志未酬;艺术风格

汉末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全国人口损失了98.3%,出现了“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②的悲惨景象。“国家不幸诗家幸”,烽火连天,赤地千里,百业凋敝,哀鸿遍野,残酷的现实生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他们团结在魏武帝曹操的周围,形成了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大都亲历了长期战乱,饱经忧患,深感世道的沧桑。他们对人民的灾难有着深切的同情和不尽的感慨,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拯世济物”的雄心,他们希望施展才华,为祖国统一和人民安定做出贡献。他们的创作,苍凉慷慨,悲伤离乱,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形成了悲凉慷慨清新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邺下文人集团以“三曹、七子”为代表,他们或凄怆悲愤,或委婉缠绵,或慷慨劲挺,风格不一,各有千秋。一时间,群星璀璨,熠熠生辉。二十八宿环北斗,那颗最明最亮的北斗星就是曹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太祖甚异之”,“特见宠爱”③。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为太子者数矣”④。然而曹植 “任性而行,饮酒不节”⑤,引起曹操的震怒,终于失宠。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公元219年)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丞相、魏王,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公元232年12月27日曹植英年早逝,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谥法:“追悔前过曰思”,可见,曹植即使死了,历史包袱也还是未能彻底放下来。

曹植生前享有很高的文名,死后更为人所钦佩、折服,《文心雕龙》和《诗品》这两部经典理论著作,对曹植的评价都很高。刘宋最有影响的文人谢灵运曾经说过:“天下文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南史·谢灵运传》)。“晚唐诗人李商隐《可叹》诗云:“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全唐诗》)。

坎坷的身世,注定了曹植是一个被后人乐道的话题;绝世的才华,注定了曹植是一个为后人景仰的名字。那么,这个令后人扼腕的旷世奇才、悲剧人物,又有怎样曲折的一生,又有怎样惊世的才情呢?

一 奋发进取 昂扬向上

曹植一生热烈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

之功”(《与杨德祖书》)。他生在战乱时代,深受家庭影响,少时即有建功立业之志。曹操奠定天下三分的局面时,曹植立志要西灭“违命之蜀”,东平“不臣之吴”,求得“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同时,他深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性格旷达放纵不羁,鄙视世俗礼教。安邦定国的志向和恃才傲物的性格,支配了他的一生,也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作为众文士的典范与旗帜,曹植无论为诗为赋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诗歌更是其文学创作活动的主要领域。如果说建安文学的诗赋骈文都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峰,那么曹植的五言诗则达到了最高峰的绝顶。曹植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政治地位的沉浮,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前后期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明显差异。前期诗歌多数写的是邺城的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充满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按照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其中,《白马篇》、《名都篇》等可以作为前期作品的代表。

《白马篇》中写道: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⑥

本乐府诗中,作者采用铺叙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武艺高强、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幽并游侠儿”形象。作者先写游侠儿的高超

骑技,接着交代游侠儿的来历,然后刻意描写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再写游侠儿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情景,最后表现游侠儿报效国家、视死如归的内心活动和壮烈情怀。作者把游侠儿描写成能“破左的”、“摧月支”、“接飞猱”、“散马蹄”且“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的人物,用“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左右上下四个不同方位表现他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猴猿、豹螭”为喻说明他敏捷灵巧、勇猛轻捷。——而作者就在对“幽并游侠儿”的塑造中,表现出自己对壮烈事业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寄托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气势豪放情绪激昂,迸发着奋发进取的炽热感情,洋溢出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是曹植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品。

在抒发志向抒发抱负的同时,曹植早期的诗歌中也时常弥漫着战乱时代赋予的慷慨悲凉和人生无常的感叹。《送应氏》(步登北邙坂)就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洛阳荒芜冷落的景象。诗人“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映入眼帘的是董卓焚烧后荒凉残破的惨景,“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诗人不由发出“气结不能言”的感叹;对于“千里无人烟”的惨状,更表示出深切的关注与同情。

曹植人生的前期,因为受到父亲曹操的重视,因而生活安逸,性情奔放,表现在他的诗歌中自然就流露出慷慨悲歌、意气风发、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而这完全由他的生活环境和优游心境决定。

二 壮志难酬 情感郁愤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曹丕此人,“恩怨分明”,登基便杀机毕露,“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

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王”,“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⑦。当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僚属皆贾竖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 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希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⑧。

环境塑造人,环境也能改变人。压抑的生活环境,艰难的生存状态,雄心壮志的难以施展,远大抱负的难以实现,再加上文帝、明帝的猜忌,监国谒者的侮辱,注定后期的曹植备受艰辛倍感煎熬,于是,意气风发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曹植消失了,壮志难酬且心情郁愤的曹植出现了,至此,曹植的诗风发生了衍变,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吟》、《七哀诗》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如《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⑨

本诗中,先是用托物起兴的手法,接著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同时也牵动了曹植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曹植自比“浊水泥”的弃妇,那么“清路尘”指的自然是曹丕曹睿了。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亲弟。曹睿继位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曹植是多么盼望骨肉相谐和好,多么期盼能在曹

丕曹睿身旁效力建功。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和侄子的怀抱。可是“丈夫”的怀抱若是不展开,曹丕曹睿始终防我疑我,那么做“妻子”的我又要依靠谁呢?曹植我“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又如何得能实现呢?

真正代表曹植后期创作特色的作品是《赠白马王彪》,本诗作于黄初五年四月。当时,曹植与同母兄任城王曹彰、异母弟白马王曹彪一起进京朝觐,“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与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⑩,蛮横地将兄弟俩隔离,曹植想到自己前程黯淡,吉凶莫测,又与弟弟永别在即,不由百感交集,一腔悲愤尽情倾泻,写下了这感人肺腑的诗篇。这首诗的大部分章节抒写了兄弟之间的离合之悲和生死之感,但又并非全部因为与白马王曹彪分别而发。特别是第三章,诗人通过对馋巧之徒的怒斥,流露出作者对曹丕及其爪牙的怨愤。这首诗感情浓厚强烈,艺术性极高,是五言抒情诗的杰作。

全诗共分七章,采用连章诗的形式,七章紧密相连,丝丝入扣,构成一个整体;各章又自有中心,前后呼应,起伏顿挫地一步步把感情推向高潮。先从对京城的依恋和离开洛阳时的眷恋伤情写起,“怨彼东路长”、“引领情内伤”、“霖雨”、“流潦”、“中逵无轨”渲染了一路霪雨泥泞饥渴劳累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恶劣;接着写兄弟被迫分离是因为小人的颠倒黑白和挑拨离间,自己不堪忍受生离死别的悲痛以及遭受政治迫害的苦闷;“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再次点出回京无望、仍留恋不已的郁结;再接着通过对秋日暮景的描写,抒发诗人凄凉的孤独感,“秋风”、“寒蝉”、“白日”、“归鸟”映衬出诗人的渺茫情怀,情景交融,意境感人;又以“感物伤怀”、“抚心太息”由生离之悲转向死亡之悲,引出任城王

之死,“一往行不归”“孤魂翔故城”悲痛悼念任城王曹彰,叹息生命的短促、人生的无常;最后抒写与白马王曹彪的惜别之情,感叹天命可疑、人生无常,又意识到后会无期,只能强作旷达之言,执手相看泪眼,宽慰白马王曹彪,希望彼此珍重,共享天年;篇末的“收泪即长路”,肝肠寸断,在绝望中跟曹彪分别。这首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因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的残酷现实,抒发了作者对兄长曹丕迫害手足的一腔悲愤,流露了哀伤、留恋、恐惧、感慨等曲折复杂的情绪,真实的反映了封建专制的阴暗与残酷。这一骨肉相残的人生悲剧,以其强烈的悲剧美感,千百年来深深牵动着读者的心灵。

《赠白马王彪》是一首凝聚着血泪的诗篇,这首诗紧扣“悲”、“愤”二字,感情旋律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辗转相承:告别京师的眷顾,小人挑拨离间、兄弟被迫分离的激愤,萧索秋景引发的感伤,生离死别的悲痛,前途渺茫的怅惘,无可奈何的宽慰,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表达方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多样,增强了本诗艺术感染力。

在抒写个人不幸的同时,人民的疾苦在曹植诗中也有反映。《泰山梁甫吟》中对海滨百姓悲惨生活的描写,“剧哉边海民,寄身在草野;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曹操的离世,曹丕的继位,是曹植生活的一大转折。由于在储位继承上的争夺,曹丕对同母弟曹植可谓是恨之入骨,自然在态度上严厉之极:不但多次更改曹植的封地,而且对曹植设置了重重的限制。曹植的生活可谓是艰难得很。然而曹植是一个志向远大、才华横溢的人,他并不甘心安于现状,他的身上始终奔涌着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豪情,多次请求自试,均被朝廷拒绝,因而心中悲愤,情郁其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流之于笔下的怎能不是壮志难酬情感郁

愤的诗篇?

三 华丽绮焕、浑厚雄健的风格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起、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曹植以五言诗名震诗坛,他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今存九十多首,是建安诗人中最多的。

曹植的诗继承了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精神,表现了高超的创作才能。他是第一个大力提倡创作五言诗的诗人,他的五言诗,不仅冠冕众作者,而且为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骚客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他在积极借鉴民歌的创作方法的同时又不囿于民歌创作的局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其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抒情性,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的创作,都写出了诗人独特的个人形象,寄托了浓厚的情感。他的诗内容丰富形象多样: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赠答酬酢、抒情述志,诸多内容在他的诗歌中均有体现;无论采桑美女、名都少年,还是征夫思妇、壮士仙人,无论是立业之志,还是忧生之叹,无论是秋兰长坂、朱华绿池,还是震雷时雨、高树悲风,种种形象在他的诗歌中均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用他的诗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百态,抒发了自己的丰富情感。他把以叙事为主的乐府形式转向以抒情为主的五言诗,推动了五言诗的进一步走向成熟。

曹植的诗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幽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形成了华丽绮焕而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他的诗内容充实形象丰富,充满昂扬激越的情调无论是早期的扬声沙漠、捐躯赴难、奋发进取、昂扬向上,还是后期的壮志难酬、情感郁愤,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始终不曾熄灭。

曹植的诗语言冼炼精警、词藻华美,改变了乐府民歌古朴的语言风格,在保留民歌朴素自然的基础上,讲究词彩和对仗,注重炼字和声色,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上。如“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送应氏》),“明月澄倒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公宴》),“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美女篇》)等。有些诗句平仄调谐,对仗工整,俨然律句,或许可以这样说,曹植已经在有形与无形中种下了格律诗最初的胚胎。

曹植的诗工于起调,善为警句。诗中大量运用比喻、夸张、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恰当的表达了思想感情;随处可见的警句,体现了浑厚雄健的笔力。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泰山梁甫吟》);“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杂诗六首》其一)等句,放在篇首,概括内容,引领全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送应氏》其一)、“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一句放在文末,一句放在段中,语重心长,极富感染力,为全诗增色不少。

四 结 语

曹植的一生是坎坷的,充满了悲剧色彩。风流怎比,,的确,显赫的帝王家族给予了曹植优游的生活,赋予了他纵横无双的才气,让他在早期的创作中才华毕露、意气风发;然而奈何生在帝王家,同样还是这显赫的帝王家族给予了曹植难言的痛苦,权利的争夺,亲情的缺失,谗佞之徒的挑拨离间,兄弟手足的相残,都让曹植悲愤莫名。面对血淋淋的刀光剑影,他不能说,即使说了又有谁听?只有饱蘸血泪,寄情诗文,只有在诗与文的世界里,曹植才是自己的,才是“才高八斗”的曹植!

曹植诗歌的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博得了后人的极高赞誉。钟

嵘说;曹子建的诗“粲溢古今,卓尔不群”,认为他兼得曹操、曹丕之长,而避免其短,“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当推此君。”

注释:

①②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修订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③④⑤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4页。

⑥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第181页。

⑦⑧⑩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6页—第283页,第283页,第278页。

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参考文献:

1. 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徐緝熙等著:《中国十大文豪》,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

5.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

6. 范文澜等著:《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内容

  • 论齐梁批评家对秘阮诗与正始诗风评价之差异
    论文关键词:祛阮诗 正始诗风 齐梁批评家 价值判断 论文摘要:齐粱批评家肯定祛.阮诗,但又对正始诗风评价不高,如钟嵘认为正始诗风"陵迟衰徽",刘鹉认为"浮浅".轻澹,萧子显.沈约论及魏晋南朝文学流变时 ...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 ...
  • 中国文学史-文学常识习题3
    <中国文学史>文学常识习题(三)-魏晋南北朝 1.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中国文论史上,魏曹丕的< 典论 · 论文 >是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西晋陆机的< 文赋 >是第一篇完整而系统 ...
  • 历代诗歌佳作之作者简介(一)唐前作者
    (一)唐前作者 唐前作者包括先秦作者.秦汉作者.魏晋作者.南北朝作者和隋代作者五个部分 .他们的简介如下: (1) 先秦作者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自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 ...
  • 002初唐诗歌的发展过程
    第九讲 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 绪说 初唐诗坛从武德年间开始,直到玄宗开元初年,有九十多年的历程.华美风格的形成及臻于极致.律诗的成型.骨力的追求,是这一时期的主潮. 一.唐初诗风及其转变 唐初诗风,以王绩.魏徵.唐太宗等人为代表,个人特色鲜明 ...
  •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朱晓燕 摘 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学都带有某一时代特定的烙印.盛唐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 ...
  • 曹丕代言体诗歌浅析
    第32卷第3期2011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Vol. 32No.3 M ar.2011 曹丕代言体诗歌浅析 叶静 (漳州师范学院 摘 中文系 ...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 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 ...
  • 中国古代文学2班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初唐四杰 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 ...
  • 古诗词常识题目
    文学常识题 问: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它收录的诗作共有多少首? 答案:<诗经>:(305首) 问:<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战国中叶,对吗? 答案:不对,应为"下至春秋中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