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 范文中心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02/08

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加剧是时代背景。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的主张是思想渊源。

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代表人物和宣传变法主张的活动

以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

第一,向皇帝上书。最著名的是康有为1895年联合在京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光绪以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影响较大的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重要的学堂: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3会3报3学堂”)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的双方: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劝学篇》,书中依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不能改变。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中国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维新派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认为只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守旧势力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不可改变的。维新派痛斥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这场论战,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起止日期: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改良派,史称“百日维新”。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识记3)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做了一些机构改革(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这些政治改革与维新派的最终主张相去甚远,君主立宪制没有建立。不接受根本的政治制度改变,这是光绪皇帝的地位和立场所决定,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者,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阶级属性不同。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带来了新的社会风气。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维新派的支持者很少,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2)具体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幻想实现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及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政权),在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借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康、梁寻求英国、日本和美国支持)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而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甚至害怕人民群众运动的兴起。

(3)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其特点是: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持“中立”态度,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

矛盾激化,民变四起。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2.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领会1)(选择)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长达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1911年5月,组建“皇族内阁”,引起立宪派不满,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推翻清朝旧房子”的主观力量)(领会2)(选择)

(1)阶级基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必然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2)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两条途径上逐渐形成的(孙中山、黄兴等均是这样的学历背景)。他们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开始用自己熟悉的西方资本主义理念和方法,走向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途。

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曾经谋求用和平手段改良中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陈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大计)未受理睬。自此放弃改良主张,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2)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团体)的名称和主要创建人:

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

1904年先后成立了:以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湖南长沙)。刘静庵、宋教仁等组建的科学补习所(湖北武昌)。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上海)等。这些革命组织的基本目标都是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所在地区活动。

中国同盟会

革命团体的建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也为成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组织的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主要的革命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

1903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强调革命是“良药”,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1903年,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

革命与改良辩论及其意义

时间:1905—1907年。阵地:《民报》与《新民丛报》。辩论双方: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结果:革命派取胜。

辩论内容: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干涉、瓜分,中国只可改良、立宪。革命派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根本没有享受民主权利、当“共和国民”之资格。革命派指出:当代中国“政府恶劣”,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本性,一旦破除禁锢,就会沛然流出;革命本身就是启发民智的方法,“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指出,“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因此,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归国有,以解决民生问题。

组织武装起义

兴中会成立便开始组织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开展武装起义被放在首位

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0年10月,惠州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72烈士)。直至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族革命)。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孙中山说,打倒满清政府,是民族革命,而从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来说,则是政治革命。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社会革命)。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孙中山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未能解决土地问题的经验,试图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同时,又避免两极分化,“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就这样兴起了,四川省尤其强烈(造成成都血案),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成为引发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武昌起义(识记2):直接领导者: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孙中山、黄兴并未直接指挥)。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攻占楚望台军械库),革命党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各地响应: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从武昌起义到11月9日,共13个省和上海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3)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中埋下的问题。一是革命党人主动把权力让给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二是政权被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篡夺;三是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四是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并被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正式选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临时大总统、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均为革命党人、临时参议院议员中同盟会会员占多数。

●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如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垦殖事业等;宣布禁止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买卖人口、废除奴婢,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等)。

●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以换取列强的承认。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当时为了限制袁世凯接任后的独裁专制,巩固中华民国的成果)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从革命对象角度看)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从制度更替角度看)

(3)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从思想解放角度看)

(4)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从社会风气角度看)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国际影响角度看)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

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因此,革命的根基单薄(毛泽东:没有大的农村变动)。

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启示和经验: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人民的悲惨境况,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北洋军阀的统治

(1)性质: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2)袁世凯从临时大总统到复辟帝制:(识记4)(选择)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3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也提出辞呈。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专制,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等条件,但都没有实现。)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1913年10月,袁世凯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5月,当上终身大总统,民国已成空壳。1916年元旦当上洪宪皇帝。后在反对浪潮中取消,当了83天皇帝。

(3)北洋军阀16年的黑暗统治自袁世凯1912年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开始到1928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政权达十六年之久。其中袁氏4年,皖系4年,直系4年,奉系4年。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 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制定一系列反动法令,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可言。 * 袁世凯毁弃辛亥革命过程中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袁世凯从临时大总统到皇帝)

* 对外北洋军阀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袁世凯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1915年5月,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皖系军阀段祺瑞签订“西原借款”,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和其他原料。

●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广大人民却生活于极端困苦之中。

* 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

* 北洋政府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压榨农民。

* 军阀和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如交通系集团)。

●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企图用封建思想遏制人民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护其反动统治。 小结: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发动护国战争:目标:为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者:梁启超的学生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的直接起因: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坚持两个月后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的社会影响远不如同盟会。

孙中山的护法运动

护法的“法”,指的是要求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

●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1918年)。起因: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结果:西南军阀排挤走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1922年)。起因: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于1920年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结果: 1922年6月,广东陈炯明炮轰孙中山的驻地,孙中山离开广州再赴上海。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的屡屡碰壁和失败,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主要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世界的变化。

(1)时间:1914年6月至1918年底。

性质:帝国主义国家(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不义战争。协约国取胜。

(2)战后世界的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崛起。●亚、非、拉美人民逐步觉醒,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帝国主义形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的所谓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大的变化是:1917年11月7日,俄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薄弱链条出现在苏联的机会,举行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诞生。共产国际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小结:1919年以后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是在上述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1)发生的背景:北洋军阀继续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

(2)主要倡导者和杂志:(陈独秀和新文化运动)(识记1)(选择)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毛泽东称陈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其他骨干和倡导者: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主要内容(简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综合运用1)(论述)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青年杂志》发刊词中讲“以科学和人权并重”,用德先生赛先生来救治中国的一切弊病)

●激烈批判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道德。

●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新文化运动还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提倡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旧文学)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论述)。(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简单运用1)

意义: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和民主主义的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局限: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并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思想方法形式主义)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领会1)(选择)

“十月革命一声

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列宁苏维埃政府两次对华宣言,表示欲取消沙皇时代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最早讴歌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起因

(1)直接起因(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简介巴黎和会情况: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英法美等国控制。会议决定将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

(2)过程:了解两个阶段。

5月4日至6月3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代表性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

6月3日至6月下旬。工人为主体,中心在上海。6月3日逮捕学生千余,6月5日,上海工人2万余人开始罢工,揭开了工人罢工的序幕。此后,五四运动形成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运动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3)结果:达到了直接的目的。北洋军阀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官僚曹、章、陆的职务,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工人阶级运动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1.中国最早信仰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即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其影响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2.中国早期信仰克思主义的主要是三类人:

一是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1920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标志着他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二是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三是一部分原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主要表现

(1)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2)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和刊物纷纷涌现。(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此外,还有新

民学会、互助社、觉悟社等)

物的创办。(其中,影响较大的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还有《星期评论》、《少年中国》、《觉悟》、《湘江评论》、《国民》等,这些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忠于民众,到民间去,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向农村去)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条件具备

五四运动后,随着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急切需要找到实现本阶级意志的精神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迫切需要从工人运动中找到物质力量。(二者如航船与指南针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的诞生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情况及其主要领导人

(1)“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2月,陈独秀、李大钊交换了建党的意见,相约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筹建活动,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2)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是上海组,陈独秀组建的。1920年8月成立。是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3)1920年到1921年中共成立前其他地方党组织:李大钊等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的湖北小组,毛泽东等在长沙组建的湖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组建的山东小组,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组建的广东小组。在日本、法国也有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的工作

(1)进一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注重从马、恩、列宁原著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

●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第一次是同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第二次是同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强调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第三次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指出必须以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

(2)大力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出版适宜工人的通俗刊物。(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广东的《劳动者》等)

●创建工会和劳动学校。(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北京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俱乐部(工会)、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工人夜校等。这些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阐述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的和阶级斗争的现状。在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成为共产党的后备力量。在上海发起组的推动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了建党问题的讨论。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中信中强调必须首先要建立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由于受到法国租界巡捕的干扰,最后—次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参加会议的有7个党的早期组织的代表共13人,代表56名党员。陈独秀、李大钊有事未出席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出席会议。(就是这样一个50多人、成立大会都开在两处的小党,日后将改变中国,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等;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的中央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两方面特点:

(1)(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受到修正主义影响。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介绍)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2)(根正苗红)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探索的产物,是中国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成立之日起,她便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1)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比较以往)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比较以往)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共二大对国情的分析:(1)中共二大(识记3):一大尚未完全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纲领,二大开始注意。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陈独秀依然被选为主要领导人。

(2)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简单运用2)(简答)

●国情分析:二大分析了中国经济政治状况,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最低纲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二大强调了一大提出的最高纲领并首次提出了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是: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意义: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近代以来的中国民主

民族革命,长期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解决分清敌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一年,就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工人运动方面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第—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

1922年9月,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领导下,安源路矿1.7万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为成立总工会举行了总同盟罢工。2月7日,北京政府调动军警镇压罢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等牺牲。此后工人运动走入低潮。

农民运动方面: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1923年1月,广东海丰县总农会正式成立,彭湃任会长,会员达10万人。1923年3月,毛泽东在主持湘区区委工作时,注重开展农民运动,参加农会的会员达10万余人。这种新式的农会和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是不曾有过的。

经验教训:通过领导罢工运动及其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孤军奋战不行)

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

(1)西湖会议: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其国共合作的会议精神为之后举行的中国三大采纳。

(2)中共三大(识记1)(选择) 1923年6月,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内容: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国民党方面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从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1月26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孙中山还吸收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国民党一大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形式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2)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统一战线的形式(党内合作的形式):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从原来的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改变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国民革命的兴起

1.工农运动再次高涨:

1924年7月,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的胜利成为工人运动从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

国民党中央设立了农民部,由共产党员林伯渠任部长,彭湃任秘书长,自1924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主持,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

五卅运动: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起始于五卅运动。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引发全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

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起,坚持了16个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北伐前的军事方面的工作: 黄埔军校建立:1924年5月建立。11月,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还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北伐的胜利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共四大:(识记2)(选择)1925年1月,在上海举行。中心议题:讨论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制定了开展工农运动的计划。

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

1.出师: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遣队先入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9日,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典礼,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2.目标:北伐的直接目标是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直系军阀吴佩孚;由直系分立出来的孙传芳;奉系军阀张作霖。

3.进展:首先以主力进军两湖,消灭吴佩孚;然后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解决张作霖。至1927年春,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解决了吴、孙势力。

4.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的原因(简单运用)(简答)

(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工农运动的普遍高涨

联系前面“国民革命的兴起”部分。这是配合北伐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1927年1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等的领导和指挥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了上海除租界外的全部市区。

●在农民运动方面,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迅速发展起来。1926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毛泽东担任书记。各地农运高涨。

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反共政变

1.蒋介石的背叛:蒋介石背叛革命和孙中山,成为了国民党内新右派的代表。发动“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名义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2.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大革命的失败。

中共宣告了中共的成立。 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政策和方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中共二大。中共四大对无产阶级对革命运动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做出了决定。

国民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

1.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简答)

(1)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2)主观原因: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总体上讲,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革命经验尤其是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的经验,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虽然在这次大革命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2.意义:尽管失败了,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2)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的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国民党政权的建立

形式上统一中国。从宁汉对立到宁汉合流:1928年2月,全国性政权建立。再次北伐

东北易帜(识记1)(选择):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及其独裁统治

(1)性质: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与北洋旧军阀没有性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打着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旗号。

(2)独裁统治的表现(简单运用1)(选择)

1928年《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及其中央机构垄断代行政权(借训政搞独裁。介绍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说)。

国民党政府是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表现如下:(选择)

●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军统”) ●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实行封建性极强的“连坐制度”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帝国主义控制更紧

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具体看,日本和美国先后成为中国经济上的最大控制者。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总体上依附美国,被称作“英美派”。

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

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国民党是地主阶级利益维护者,广大农民更贫困、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 官僚资本(识记2):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主要经济基础之一。

● 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控制金融:“四行”(中国、中央、交、农四银行)、“二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主宰全国的金融业,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商业投机:利用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

垄断工业: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占到整个中国工业资本的2/3.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 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技术、设备等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 企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 与外国垄断资本、本国官僚资本以及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间党派及其社会基础

(1)了解这个时期几个影响较大中间党派名字和主要代表者:

偏左的:有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间的:梁漱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

偏右的:中国青年党(又称醒狮派、国家主义派)、中国国家社会党(又称再造派)。

(2)中间派的社会基础(领会)(选择):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认识)、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它们虽然有左、中、右之分,但基本上要用改良的方式走发展资本主义的中间道路。他们对共产党的路线不认同,对国民党的独裁不满。

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及其主张

●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1930年8月建立。

● 成员构成: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

●主张和活动: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

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 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有一定的军事反蒋斗争,但均失败。邓演达也被杀害。


相关内容

  • 近代中国经济
    的是 ①抵制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②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 ③客观上为西学传播打开方便之门 ④这一观念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颠覆 A. 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据此,他在分 ...
  • 潍坊一中学案高一历史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导学案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设计:靖云华 审核:张伟 自主预习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基础知识: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历史意义及 ...
  •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上册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部分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 一.列强侵华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原料和市场 ...
  • 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曹胜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第一课内容,是教材第一学习主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开篇章.这一课主要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况,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 ...
  • 人教版初中历史_世界近代史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续) 世界近代史 [十六世纪-20世纪初] 1:资本主义的酝酿时期(15.16世纪) 背景:14世纪前后,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城市国家 兴起,商业.手工工场发展,资产阶级产生.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 封 ...
  • 九上历史各单元复习提纲
    世界古代史复习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一.内容概述:主要讲述了人类形成的过程和亚非欧最早人类文明古国的发展概况. 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1.人类形成的过程:(三个阶段)攀树的古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 ★2.目前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必修Ⅰ 政治专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 ...
  •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提纲 第一课 文艺复兴 1.14-17世纪,欧洲兴起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意大利.原因是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 ...
  • 中国近代史知识要点(三条主线)
    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反帝反封建 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 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2016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世 界 历 史 (第 一 册)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人类起源 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分类 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