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说课稿 - 范文中心

鸦片战争说课稿

03/15

鸦片战争》说课稿

曹胜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第一课内容,是教材第一学习主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开篇章。这一课主要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况,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了解中国屈辱史的开端。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概况;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内容及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讨论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总结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使学生明确“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鸦片作为毒品对吸食者的伤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3、教材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确定《南京条约》为重点,其理由是:《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定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学的难点则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二、说教法

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以讨论分析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分析历史事件对社会造成影响的能力。其主要思路是:分析导入——学生认知——讨论现象——得出结论。各环节均体现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大多学生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讲授法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展示一个腐烂了的苹果,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猜想,苹果出现腐烂的原因会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后,然后话题一转,假设情景,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那同学们你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吗?而这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导入新课。

2、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重点掌握两大板块: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二是中英《南京条约》。教学的难点则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能扼要地呈现本节课的概况,因而力求精而简。不宜过多。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①清王朝没落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上升时期(英国)

③鸦片走私给中国严重危害

2、经过:1839年6月 林则徐

3、影响:

二、鸦片战争

1、原因:为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鸦片贸易

2、时间:1840年6月

3、经过:

4、性质:英(非正义的战争)中(正义的战争)

5、失败原因:清政治腐败,经济军事技术落后

6、结果:签定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①时间,地点:1840年,南京

②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开埠

③影响:

7、影响:中国开始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六、教学巩固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练习:

1、据《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填写《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

2、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3、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5课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编写意图。本课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二是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三是《辛丑条约》。教材编写这一课主要是为了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掠夺空前残暴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

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的坚决反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 认识到维护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心愿。同时希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和《辛丑条约》。

本课难点:清政府和义和团的关系

(三)教学要点: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拳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

2、平原大捷

3、义和团的斗争口号及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二、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4、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5、俄国制造海兰泡大惨案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

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二、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调整方案》、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八国联军的暴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3)、思想觉悟目标:使学生能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热情。三、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展示诗歌“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是为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立即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接着引导学生默读课前提示,然后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加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既是对前几课内容的复习同时也便于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分析。“义和团的兴起”一目,叙述了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两个

历史阶段。该目我讲明了四个问题:

1、义和团的最初名称、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和主要成员,对义和团的主要成员,强调以贫苦农民为主。并着重指出:从本质上说,义和团运动仍然是农民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这是民族危机加深而资产阶级尚处于幼弱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的,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 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也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 量。

2、平原大捷。平原大捷是义和团的兴起阶段到发展壮大阶段的转折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了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中国传教的权利等史实,然后指出,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朱红灯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就是由群众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引发的。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要求学生记忆。还指导了学生阅读《义和团歌谣》,以便学生加深印象。

3、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一个部分。对此我讲清了“扶清灭洋”的核心是“灭洋”,从属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斗争总目标。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斗争口号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反映出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处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

4、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这与慈禧太后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改剿杀政策为利用政策有直接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另一个问题。我注意讲述了慈禧术后利用义和团的险恶用心。从1900年夏开始,义和团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我要求学生读了课文中《义和团的武器》、《义和 团的团旗》、《义和团战士》三幅插图,这有利于学生对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产生正确的联想。

“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与上一目是这样衔接的--“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进一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我使 用了《义和团运动的形势》挂图,形象地说明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进军路线,也便 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具体史实。同时还提醒学生,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中的“奥”、指的是奥匈帝国。本目讲明了四个问题:

(1)、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

的战斗,使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这里我突出说明了,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主要的作用。并指出,天津人民冒着枪林弹雨送“得胜饼”和绿豆汤慰劳义和团前线战士,说明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民心所向。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清政府发布“剿灭”义和团的上谕,义和团运动转入低潮。这时我引导学生看了《清兵屠杀义和团战士》插图,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教材中说:“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我指导了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对这句话的含义展开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并引导学生 正确对待义和团运动自身的弱点,还讲清这是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

4)、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对于小字叙述的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指导学生进行了默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还指导学生读了课文中《八国联军炮毁后的北京正阳门和北京街市》插图,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的时侯,沙俄在中国东北黑龙江边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沙俄军队还强占了中国的江东六十四屯。这充分暴露了沙俄野蛮、贪婪的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此我提醒了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讲明了两个问题: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四点,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同时指出,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又对中国进行了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进一步确定了清政府充当帝国主义忠实走狗的地位,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自然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以上内容讲完之后,进行了小结,概括了本课所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认识。

最后,还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深化了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

四、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课教学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掠夺空前残暴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作为一名中国人是永远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的。同时通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讲述,和对“《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一问题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相关内容

  • 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李爱君 一.教学目标: 1.设想:(1)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宗旨,围绕"问题探究法"逐步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和课程资源 ...
  • 20**年届高考历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一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单元特征]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 ...
  • ppt[鸦片战争]要点+题例
    历史八上1<鸦片战争>要点+题例 一.虎门销烟 1.英国侵略中国的原因(战争原因) 题例:如果没有鸦片问题,是不是就没有后来的这场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D A.反对中国禁烟          B.开展同中国的贸易 ...
  • 中外哲学人物
    哲学人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列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邓小平 马克 ...
  •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对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公认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所作所为,进行了重新审视.我得出的结论是:"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被中国人长期极度拜膜的现象,其在文化上的意义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百多年来早已分不清什么是英雄壮举,什么是蠢汉 ...
  • 鸦片战争论述
    鸦片战争述评 摘要:1840-1842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借口中方销毁而鸦片派兵入侵. 最终以英国胜利而告终,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随 后美.法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 ...
  • [战争论]读后感1000字
    <战争论>读后感1000字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事力量应该包括军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 ...
  • 川教版八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知道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记住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情况: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列举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的暴行:了解太平军抗击 ...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禁烟运动",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名扬中华,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再度就林则徐当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