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知识提纲 - 范文中心

鲁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知识提纲

08/03

八年级物理(下) 复习概要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

第七章 力

第八章 力与运动

第九章 压强

第十章 液体的力现象

第十一章 功与机械

第十二章 机械能

第七章 力

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指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的变化。(运动快慢指由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运动方向指由直线到曲线、由曲线到直线等);

物体形变指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 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图:只画一个长度适当,沿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就可以了。

二、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使用:

(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三、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四、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处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的分类: 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

(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5、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6、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 使接触面光滑;

2)减小压力;

3) 用滚动代替滑动;

4) 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第八章 力与运动

一、力的合成

1、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同时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分力。

2、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即用等效法求出与几个分力效果相同的那个合力的大小。

3、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同向:沿司一直线的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F1+F2

2)反向:沿司一直线的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其方向与这两个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F1-F2 (假设F1>F2)

4、注意有时要求作“合力”的图示,大家不把合力图示错画成分力的图示!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几种观点:

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3、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三、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

(1)有的和重力有关;如:水平面:F=G ...

(2)有的和重力无关。

2、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压强公式:p=F/S,式中p 单位是:Pa ,压力F 单位是:N

5、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 增大;

(2)F不变,S 减小;

(3)同时把F 增大,S 减小。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特点:(用来检验液体压强规律的器材:微小压强计)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3、液体压强计算:P=ρgh (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 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

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5、连通器原理: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 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6、连通器的应用: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下水管道。

三、大气压强

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

3、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1)托里拆利实验(最先测出):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课堂实验:用吸盘测大气压:(原理:二力平衡F=大气压p=F/s)

4、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金属盒)气压计。

5、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mm 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汞柱

=1.013×105Pa 。

6、大气压的变化:

1) 和高度、天气等有关;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 在海拔3000m 以内,大约每升高10m, 大气压减小100Pa 。

7、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8、应用: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在1标准大气压下,能支持水柱的高度约10.3m 高。

第十章 液体的力现象

一、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二、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4、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较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的关系

(1) F浮

(2) F浮>G 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 浮=G)

(3) F浮=G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大小的关系

(1) ρ

(2) ρ

(3) ρ物>ρ液 下沉; 液液物物

5、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 浮=G排=ρ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 浮=G物-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液gV 排

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 浮=F向上-F 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 浮=G排=ρ

六、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轮船按照设计要求,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排水量=轮船的总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工作(F 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水平方向:W=FS

竖直方向:W=Gh

推导公式:F=W/s s=W/F W=Pt

3、单位:焦耳(J) 1J=1Nm

二、功率

1、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功率是用来表示做功的快慢的。

2、计算公式:P=W/t 单位:J/s 瓦特(w ) 1W=1J/s

推导公式:P=Fv 三、几种简单机械

1、杠杆

1)几个概念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都可以看作杠杆;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用“O ”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为人的施力端)用“F 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的力;(一般为重物端)用“F 2”表示。 液gV 排 (4)平衡法:F 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力的作用线:通过过力的作用点且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 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 2”表示。

2)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表示为:F 1×L 1=F2×L 2 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与其力臂成反比,若L 1=nL2 则F 1就是F 2的n 分之一。所以要使作用在某杠杆端的力“最小”,则要求作用在该端的力的力臂“最长”。

3)杠杆的分类

分 类 力臂关系 优点 缺点 应用例

省力杠杆 L1>L2 省力 费(动力)距离 钢丝钳、板手

费力杠杆 L1

等臂杠杆 L1=L2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天平、跷跷板

4)动力移动的距离S 与阻力移动的距离h 的关系:

当动力臂L 1为阻力臂L 2的n 倍时,动力移动的距离S 就是阻力移动的距离h 的n 分之一。即,当L 1=nL2时,则S=h/n

5)杠杆的作图

与杠杆有关的作图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给出力的方向,要求画出力臂;二是只给出施力点,要求画出在该点用最省的力的“力的方向”和“力臂”。 注意:画力臂时,一定记得要从支点画出,并一定要与力的作用线垂直。

2、滑轮

1)滑轮的类型及定义

定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动滑轮:作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滑轮的特点

分类 优点 缺点 实质

定滑轮 可方便改变动力的方向 不省力 相当于等臂杠杆

动滑轮 省一半的力 不方便改变动力的方向 相当于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

3)滑轮组:既可能省,也方便改变动力的方向。

滑轮组的省力规律:承担重物的绳子为n 段时,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动力F 就是重物G 的n 分之一,同时,动力F 移动的距离S 就是重物提升的距离h 的n 倍。

3、轮轴:由“轮”和“轴”组成,它们大多是共一个轴心。

轮轴的力学规律:如果动力F 作用在轮(轮半径为R )上,重物G 挂在轴(轴半径为r )上时,则有FR=Gr

4、斜面:是一个省力的机械。

斜面的省力规律:斜面长L 是斜面高h 的n 倍,那么,拉力F 就是重物G 的n 分之一。

表达式为: FL=Gh

四、功的原理:(本内容探究使用机械做功和不用机械直接做功两者的结果对比。)

1、不用机械直接做功:W=Gh

使用机械做功:W=FS W=Pt

2、结论: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人们使用机械无法省功,但使用机械可以省力,或作用机械更方便操作。

五、机械效率

1、有用功:为实现人们的目的,对人们有用,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对人们没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机械的重力和机件之间的摩擦做的功)。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4、机械效率 1)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即分析有用功占总功的几分之几。)

2)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 导公式: W有用=W总η W总=W有用/η

3)注意:机械效率小于1,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第十二章 机械能

四、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

注:对车速限制,防止动能太大。

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5、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转化的方式有:

1)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例:上抛的球。

2)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例:落地的皮球被弹起。

3)机械能与其它能量间的转化。例:水利发电是由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相关内容

  • 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提纲
    初二物理上册提纲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V 固 > V液 > V气 声音在1 ...
  •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王建平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 ...
  • 五年级语文第三四单元
    9.母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尖锐""凄惨"等词语. 2. .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 ...
  • 三年级上册习作
    作文提纲 不拟提纲不作文 --刍议小学作文提纲的拟订 郑和平 郑传忠 有写作经验的人,在写作之前先要拟一个作文提纲.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拟订作文提纲,就是制订作文计划,它是布局谋篇的外在表现形式. "提纲"一词来源于渔 ...
  • 六年级语文复习提纲
    六年级语文复习提纲 曲洋小学 葛南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53人,其中男同学25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 ...
  • 初一年级政治复习提纲
    初一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知识点) 第一课 生命的乐章 一.生命独特而可贵 1.生命的起源来自哪里?(P3) 2.人类诞生的时间( ),地球上的生命诞生的时间(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从( )而来.(P3) 3.自然界的生物千姿百态,每个生命都 ...
  •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
    [摘要]深化课程改革也要非常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尤其是"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如何操作,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感到"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 ...
  • 九年级(上)综合实践教案全套
    九年级综合实践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类新型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它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
  •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马桥初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中考已经结束.回顾一学期以来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较多.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最好的成绩.反思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 ...
  •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复习要求: 1.熟记本提纲内容.每一个同学务必认真对待,家长予以严格监督.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第一单元:电 科学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