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小品画的以小见大 - 范文中心

浅谈宋代小品画的以小见大

03/1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 2013届 )

题 目: 浅谈宋代小品山水画的以小见大

学 院: 美术学院

专 业: 美术学 学生姓名: 俞峰 学号: 09330223 指导教师: 方丽敏 职称: 讲师 合作导师: 职称:

完成时间: 2013 年 4 月 6 日

成 绩: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正文

目 录

摘要„„„„„„„„„„„„„„„„„„„„„„„„„„„„„„„„„1 英文摘要„„„„„„„„„„„„„„„„„„„„„„„„„„„„„„„2 前言„„„„„„„„„„„„„„„„„„„„„„„„„„„„„„„„„3

一 宋代小品画起源 „„„„„„„„„„„„„„„„„„„„„„„„„4

二 宋代小品山水画所赋予的人文情怀„„„„„„„„„„„„„„„„„„4

(一)“文人画”是“小品画”的前身,“小品画”是“文人画”的继承与发展„„„„„„„„„„„„„„„„„„„„„„„„„„„„„„„„„„4

(二)表现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的山水作品„„„„„„„„„„„„„„4

三 宋代小品画兴盛的原因„„„„„„„„„„„„„„„„„„„„„„„5

(一)统治阶级的干预„„„„„„„„„„„„„„„„„„„„„„„6

(二)社会发展的影响„„„„„„„„„„„„„„„„„„„„„„„6

(三)人文素质的提高„„„„„„„„„„„„„„„„„„„„„„„7

四 小品山水画何以见得以小见大„„„„„„„„„„„„„„„„„„„„8

(一)气候时令„„„„„„„„„„„„„„„„„„„„„„„„„„8

(二)经营位置„„„„„„„„„„„„„„„„„„„„„„„„„„9

(三)故事情节 „„„„„„„„„„„„„„„„„„„„„„„„„11

(四)情景结合 „„„„„„„„„„„„„„„„„„„„„„„„„11 结语 „„„„„„„„„„„„„„„„„„„„„„„„„„„„„„„„11

„„„„„„„„„„„

参考文献 „„„„„„„„„„„„„„„„„„„„„„„„„„„„„„13

浅谈宋代小品山水画的以小见大

美术学院 美术学专业 俞峰(09330223)

指导老师:方丽敏(讲师)

摘要:在中国画的艺术发展史上,“小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本文对“小品山水画”的内容进行简单评述,希望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宋代“小品山水画”。可以说,宋人小品达到了中国绘画史上“小品画”的极致。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宋和宋以前的绘画进行比较时就有这样的评价:“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这些小品山水虽然尺幅较小,但却能“小中见大”,作品中简化物象的形象,往往突出刻画某一主体形象作为构成画面的视觉中心,其取景范围浓缩,丘壑变化也较为单纯凝练,强调物象单纯所传达的情绪,利用空白等虚实关系,给观者以再创造的想象空间,寓目所见之小景,来传达画家心中境界之大。

关键词:起源;人文情怀;以小见大;兴盛;意境

Introduction to Song dynasty sketch of landscape painting Greatness in Trivialness

Director :Fang li ming (lecturer )

(Academy of fine arts ,Fine arts ,The name:Yu feng ,Student id:09330223)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art, sketch painting by its unique form of art loved by people. Simp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sketch of landscape painting content, hope can br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sketch of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Poets in sketch, as it were,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sketch drawing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 Guo Re xu in "see picture" in the paintings of song dynasty and the song before compare when there is this evaluation: "if of Buddha figures, horses and cattle, aspects are almost as ancient; if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Lin Shi, flower bamboo birds fish, is the ancient less close." Although these sketch landscape CheFu is small, but it can "small in see big", simplify the image of the object in the works.

Key Words:The origin of;Humanistic feelings;Greatness in Trivialness;thriving ;Artistic conception

前言

在宋代绘画史中,其实并无“小品画”一说,只是到了现代,美术的功能直接为上层建筑服务,在创作反映时代、反映历史的大型主题性题材的同时,“小品画”这一词才应运而生。纵观宋代绘画史,“小品画”多是出现在南宋,尤以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他们以精湛的画艺描绘了居住在江南的南宋臣民冶游、访友、踏青、观潮等等闲适生活的同时,还画了不少与当时社会政治相关的题材。这些,往往都表现在一幅一尺或更小的画面中,以他们为代表的“又一变”院体风格几乎贯穿了整个南宋山水画坛,细腻精致、下笔豪放、笔墨苍劲这些都是他们的技艺展现。为何小小的画面中如何能以见得如此之大的意境?

一、宋代小品画起源 山水画对于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但是说到“小品”,那到底何谓“小品”呢,谈到“小品”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演员们。然而究其根源,我们可以发现“小品”二字最早始见于晋代,汉末魏晋六朝时期,在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盛行起来的时候。也就是说它最初是佛教用语,是与大品相对而言的。释氏《辨空经》中记载道:“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佛经有两种本子,一种是全本,一种是节本。全本称“大品”,节本称“小品”。

放眼中国画的历史,一般都是两种类型的创作作品:其一是精心构思、对象较多、结构复杂的宏伟巨作,因此多称为大件作品;其二则是从构图到笔墨形象都很简练,但是画面却赋予生动的意趣,往往称为小件小品。“小品”与“大作”比较起来,它更像一首短诗,一首小曲,能让你在深沉繁杂的世界中,感受那清新、活泼,即兴而作,笔简意深就是“小品画”的特点。

要说“小品画”的兴起还是在宋代,尤当北宋后期到南宋时期为盛。山水画在宋代更是达到顶峰,这也是归功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皇室的支持与推动。宋室南迁之后,宋代统治阶层对于绘画的热情,促成了绘画在南宋的继续发展。山水、花鸟、风俗画兴盛,绘画各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也为“小品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艺术氛围。南宋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小品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理学”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至南宋时发展到极盛,南宋“小品画”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迅速发展起来。南宋团扇的盛行,家居的需要等等,都也促进了“小品画”的发展。

二、宋代小品山水画所赋予的人文情怀

(一)“文人画”是“小品画”的前身,“小品画”是“文人画”的继承与发展 追溯“小品画”的发展过程还需从追溯“文人画”的发展开始。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东汉名画家张衡、蔡邕等,应属早期的文人型画家。南北朝时期著名绘画批判家姚最曰:“不学为人,自娱而已” 成为了“文人画”的中心论调,被历代文人尊为绘画的宗旨。到了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充满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水墨画,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到了南宋,文人山水画逐渐发生变化和转型:第一,文人山水画向“文人之画”回归,此时的文人山水画则可看作是院体山水画以外绘画的代称。第二,南宋文人山水画有借鉴院体山水画之长并与院体山水画结合之势。第三,南宋的文人画已普遍开始了在画面上题写,且有逐渐占据主位之势,不仅使“文”的意义得到了增强,且开绘画与诗、书、印结合之先河。所以说,“文人画”是“小品画”的前身,“小品画”是“文人画”的继承与发展。

(二)表现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的山水作品

北宋灭亡之后,皇室不得不南渡,这举国南渡造成了大量臣民颠沛流离的动荡

生活。因此出现了许多与之息息相关的作品。其中,尤其当“骡、雪猎、盘车”等图的南宋画家朱锐为典型,如他在《盘车图》中以瘦劲秃笔勾画渡江逃难的人流,车内驼满了粮草,人马牛车均往一个方向匆匆前进,真实的反映了“靖康之难”中老百姓逃离家园、急于逃命的情景。对于“靖康之难”后迁往杭州的朱锐而言,这段难忘的经历他是再熟悉不过了。①

回顾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对“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所作的阐述,他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颍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

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②

在这里,追求山水、归心自然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是发自乎内心的,但这些并非士人生活的全部。在国运变迁的纵横交错之际,艺术作品已经不能避免的具有关注现实之意味。例如:《柳塘呼犊》(图1),清澈的小溪旁,杨柳垂荫、青草茂密。一阵风来,将柳絮吹得犹如满天纷飞的绿雪。树下一名驼了背脊、衣衫褴履的老牧人,正瞇着眼、掩面伫着木杖打盹。牛喝足了水,迎着风,使尽全力,“哞-哞-”地叫着:像是要提醒老牧人,也像在呼唤顽皮、跑远的小牛:该回家啰!

如诗般的江南风光、如歌般的田园生

活,不只令现今的都会人心生向往,也是

许多的在朝为官 的宋代士大夫们,对于

“故乡”最美好的记忆。当他们告老还乡

时,最大的心愿之一,莫过于徜佯在这片

青草地上,伴随着自在悠闲的牛儿,作一

名安闲平凡的牧人。正如一位北宋诗人所

说的:“人生愿望无数,能达成的又有多

少呢?我想,若能拥有百亩良田以及一只

牛的陪伴,也就心满意足了吧!”

借助画面来抒发作者发自内心的呼

喊,寻求社会的安稳。

(图1)《柳塘呼犊图》

三、宋代小品画兴盛的原因

(一)统治阶级的干预

② 薛晔,宋室南渡与画风流变[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91-93. 同上

宋室南迁之后,宋代统治阶层对于绘画的热情,促成了绘画在南宋的继续发展 。宋代统治者对绘画艺术特别重视。首先,宋代历代皇帝都喜欢收藏书画。宋建国不久,宋太宗就开始大量收集古今名画。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一)载:“太宗皇帝,钦明睿智,富艺多才„„万机丰暇,屡购珍奇,太平兴国间,诏天下郡县搜访前哲墨迹图画。”之后的真宗、仁宗、神宗皆好鉴藏,内府所藏更是越来越丰富。徽宗赵佶继位后,集画比前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宋室南迁后,收藏画作之风丝毫未减。其次,高宗的趣味和对艺术风格兼容的态度。他不仅对搜访、收藏艺术品有很大的决心和兴趣,与此同时,又恢复了画院的建制,并尽力发展,以求绘画事业的兴盛,使得画院在规模上可比肩徽宗时期。③宋高宗在画艺上虽然不如其父徽宗,但他能善待画家,较为尊重画家的创作。这不仅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热情,同时也使南宋画院风格呈现出题材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宋代统治阶层对于绘画的热情,促成了绘画在南宋的继续发展。

(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山水、花鸟、风俗画兴盛,绘画各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也为“小品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艺术氛围。两宋的“山水小品画”,树取一枝,石取一角,溪出一湾,简率中透出清旷,景小而意多,物小而韵长。从一隅而至广袤,用微小的画面构图,表现宇宙的无限之意。

2、南宋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小品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虽说北宋经历了“靖康之难”,但是南宋建立以后,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和生产技术的传入,南宋的各方面技术都大大加强,尤其是农业方面,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同时,南宋的手工业生产也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瓷器制造业中心南迁,造船业空前发展等等。这些种种经济的发展,都大大对“小品画”的发展有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古籍中记载“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每日街市,不知货几何也。”可见当时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因此,南宋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小品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3、南宋团扇的盛行,家居的需要等等,都也促进了“小品画”的发展。

轻巧精致的团扇不仅可以用来驱蚊拂暑,而且成为南宋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装饰品。美女娇娘轻摇团扇,演绎妩媚;风流才俊手持团扇,以示风雅,宋人与团扇的这种绵绵情结,导致了南宋制扇业的空前发展。南宋临安城内有专门制作扇子的“扇子巷”,扇铺有“中瓦子前徐茂家扇子铺、炭桥下青蔑扇子铺、周家折操扇铺、陈家画团扇铺”等, 买卖昼夜不绝 (吴自牧《梦梁录》) 。制扇业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制扇工艺上,更体现在扇面取材形式的多样化上。“小品画”具有意趣盎然、生动写实、精雕细刻等诸多特点,这种艺术形式迎合了南宋人纤秀、优雅、精致的审美趣味,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扇面内容的制作上,这③ 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0):288-289.

从流传至今的大量以扇面形式存在的“小品画”中也可窥知一二。如梁楷的《秋柳双鸦图》(图2),夏圭的《松溪泛月图》(图3)。

由于年代的久远,保留至今的有关宋代的室内屏风已不复存在,但是在南宋绘

画中却能发现屏风家具中“小品画”的身影。

(图2)《秋柳双鸦图》 (图3)《松溪泛月图》

(三)人文素质的提高

“理学”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至南宋时发展到极盛,南宋“小品画”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迅速发展起来。理学以“穷理”为精髓, 其重要理论之一就是“格物致知”论。④什么是“格物致知”?程颐的解释是:“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⑤朱熹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⑥二者都要求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客观事物,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获取知识。在宋代理学家的极力倡导下,格物穷理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至南宋,理学更是作为正统思想而被宋人普遍接受。反映在绘画创作上,则是画家追求事物的“真”和万事之间的常理,“宋人善画,要以‘理’字为主。”⑦在以理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宋代绘画不断完善和发展着它的写实风格体系。南宋邓椿《画继》云:“画院盖一时所尚,专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则谓不合法度。”南宋“小品画”中,画家专注于大自然中的一枝半叶等细微情态的变化,以特写镜头的样式,精工细致的刻画出花鸟虫鱼的真实形态,展现出一幅幅逼真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这种对事物本体生命强烈的再现热情与一丝不苟的态度,正是画家“格物”精神在实践中的体现,南宋“小品画”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得以滋长繁茂。

④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5-19.

程颐, 程颢,河南程氏粹言[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卷一.

⑥ (宋) 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28卷)[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539.

⑦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宋之画学[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269.

四、小品山水画何以见得以小见大

“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这段出自姚最《续画品》的言论,指出团扇上画出的山川,不可能全部照着山川的

样子画下了,所以会有一定的提炼和修剪。

由此,我们可以判定,为了面对扇面特殊的

造型,必定要更改下以往层峦叠嶂、布置繁

密的全景构图。就会形成去其繁章、采其大

要的边角构图,艺术视角相应地从“以大观

小”走向“以小观大”,例如,南宋佚名的一

幅《钱塘秋潮图》(图4),虽然《钱塘秋潮图》

是宋人所绘的一幅“小品”,但画面生动形象

地刻画了钱塘江潮。这幅画的作者在仅有“咫

尺”的画面上却营造出“千里”的空间,而

且气势雄浑,真是难得一幅佳作。⑧

(图《钱塘秋潮图》 4)

“小品画”虽小,但其中大有学问,仅从“小品画”的学习者和创作者的角度来论,非有数十年的心智和深研不可为之,其中还包涵了学习者的知识、学养、才情、天赋、勤奋、方法等综合因素。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画好“小品画”需要画者乐在其中,方能体味个中滋味,并达到一定的高度。

当今的画坛有一种现象,不少人花数月或者一年的时间磨出一张精雕细刻的象模象样的工笔画来,并可一举在某个大展获奖,但无法在短时间内画出一张有品位的“小品画”来。难怪人们说“小品画”难,“小品人物画”更难。任何艺术形式必有其相对的艺术规律。总结前辈对于“小品画”的创作体验,归纳起来其艺术特点是简、情、趣。简,其中包涵题材、造型、构图、笔墨、意景等。题材的简练、造型的有趣、笔墨的趣味、构图的新颖、意景的隽永是“小品画”追求的目的。此外,学习者还要在有较高品位的基础上,找准一个感兴趣的题材,尽量不与人同,仿佛锤练十来个构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就会有一个自家的面貌出现。

(一)气候时令 ⑧ 左晰阳,浪游记乐:名画中的旅行[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2):28-29.

但凡生活在这个大自然下面的我们,各自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大自然,更是随着大自然的四季转换和日月运行而相应改变。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的我们,都是如此。而古人更是将他们发现的种种都写于古籍中,那些优美的文字无不给后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而且也给绘画带来了很多母题。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分春、夏、秋、冬四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以“冬”为例,他说:“冬有寒云欲雪,冬阴密雪,冬阴霰雪,翔风飘雪,山涧小雪,四溪远雪,雪后山家,雪中渔舍,舟沽酒,踏雪远沽,雪溪平远,又曰风雪平远,绝涧松雪,松轩醉雪,水榭吟风,皆冬题也。”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就冬季而言,画家们观察入微,对季节、天气变化有系统的认识,而郭熙也几乎状述了我们所见的各种题材。这一点在宋代“小品山水画”中有充分的体现。由朱锐所作的《雪溪行旅图》(图5)选择了冬雪初降时节的车行景象,树木萧索,河流尚未结冰,车轮在雪上打滑,人和牛在冰冷的河水中瑟瑟前行,虽然没有积雪的晕染,但季节特征描绘十分精到。又如南宋李东所作《雪江卖鱼图》(图6)此图绘白雪皑皑的严冬,一渔翁身着蓑衣,立于渔舟之上,一手持桨,一手提鱼出售,另有一人荷担执杖行于桥上,真实地反映了渔民的清苦生活,该图作者通过对寒林雪景的描绘、有力地烘托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此作用笔劲挺,构图玲珑别致,实乃李东的传世佳作。[8]季节令侯的刻画,体现了画家对“时间”的图绘性表达这都是源自日常生活和微观体验,才能在一个小小的画面中给观者产生如此气候时令之变化。

(图5)《雪溪行旅图》 (图6)《雪江卖鱼图》

(二)经营位置

早在六朝时期著名的美术评论家和肖像画家谢赫就已经对绘画做出了一个非

常详细的中国画理论体系。“经营位置”就出自谢赫的《古画品录》当中的“六法

论”,六法分别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谢赫将“经营位置”列在六法的第五位,,“经营位置”即构图设计。构图的好坏反映了画家思想水平,审美修养的高下。如前文所述,宋代“小品山水画”在空间经营上没有巨幅山水那么繁复,但也追求在不大的篇幅内营造或空旷、或悠远的空间效果,以有限言无限。这一点,在《钱塘秋潮图》(图4)、《雪江卖鱼图》(图6)中均有体现

《雪江卖鱼图》(图6)中,主体两位人物一左一右分别于画面的左右,使得观者很好的将注意力集中。《雪山行骑图》(图7)图绘寒山秀岭,巨石浑圆丰厚,气势雄伟壮观。古树挺拔,庙宇掩映于山腰,残雪挂满树冠。山下,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深山,河水湍急,拱桥横架。一人乘驴,旁有仆从牵驴伴行,正欲过桥,桥对面有一樵夫背负干柴持杖从深山里迎面走来。众人都是掩面怯寒之态,刻画甚为生动。⑨描绘行人在溪山小道上的身影,是宋代山水画家偏爱的题材之一,就空间经营而言,朱锐的《溪山行旅图》(图8)是十分成功的一幅。除了常见的陡坡、车辆、人物外,画家着力营造了阴雨乍收似降、涧水上涨的情境。从树叶扶疏的景象上看,时间当在暮秋时节。一队负重的车旅在缓缓渡过河水,对岸的陡坡上,是一个行人,和一个爬向高处、将要转弯的车辆。画家还利用常用的方法,以前景宽阔的河水和缓坡形成的横线条,拓展画面的空间。打破惯常的空间模式,利用特定时间形成的特定空间,是这幅画的引人之处。类似的手法在其《雪溪行旅图》中也有运用。小品的构图意义重大, 构图是宇宙秩序的微缩。在画学的各个层面中, 构图是最具有哲学意味的,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物象的再现, 不是具体形的问题,而是抽象的空间分布, 谁能在较小的空间里站住脚, 并有张扬之力, 是小品,画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画面经营不是画面面俱到。如何在小品画中处理藏与露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小中见大,方寸之间彰显国画精华,让观者留连忘返,这正是“小品山水画”独特之处。

(图7)雪山行骑图

⑨(图8)溪山行旅图 王念祥,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10):74-75.

(三)故事情节与叙事性

描绘特定时空中人物和动物的活动,而以某种叙事性情节组织画面,是宋代“小品山水画”的另一个特色。由于涧水上涨,《溪山行旅图》(图8)画面前方的车队只好在意外中前行,辕牛和驴子迈着试探性的步子,小心翼翼,车夫也只得离开车子,在河中央一边观望,一边企图指挥牛车过河。车尾的后座上,一只(大概是)略显恐慌的狗,向后看着骑驴的年老男子。我们借此可以想象在进入湍急的河水之前,老人、车夫、动物的空间位置及彼此的关系。⑩非常态时空里更为紧张的场面出现在《雪溪行旅图》(图5)中。一组车旅刚刚走出前景山石的背后,加入了全画热闹的场面,车夫似乎还没有因前方的交通堵塞而做出停止的决定,倒是一个年龄稍长的男子,从车后探头,观察前面的车旅。三只牛仰着头,或许刚刚经历了一番不小的折腾。中景上的两组车队构成了作品情节的高潮。天气突变后,栈桥雪泥堆积,举步维艰,将要走下栈桥的车队,由车夫在车厢前面鼎力刹车,另一个人缀压车尾,防止车子翻倒,带队的辕牛从重负中解脱后张鼻喘息,另外两只多少有点慌乱。在如此危急的情形之下,随后的车队只好等待。为防止牛队混乱随行,一个车夫已经回身到前方进行拦截,但三只牛腿部飞动的线条和动势,表明它们似乎还有点着急。与这一切慌乱形成对比的,是车尾人物的闲适,其衣着表明他地位稍高,或许之前他还在车厢里携书解闷,这时也忍不住探身向外看个究竟。他手里拿着的,或许是他的诗稿,或许是一张图画。远景处的车队已经成功地走下栈道,眼看将要渡过河水,却又遇到难题:辕牛看起来已经离开车子,由一名车夫牵引出河,拉车的重任交给另一名车夫,这一难题大概也在等待后面的车队。我们看到,时间、空间和人物在“小品”绘画中的呈现,正是在一个静态时空中,把握住了动态发展的矛盾冲突,以典型性的时空和动作的静态的物化来实现的,三者实际上不能完全分开。宋代小品山水画将人物的活动放在更为具体的自然和心理环境中,而且以画家的巧妙构思,以其叙事性特征,对后世绘画,尤其是院体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情景结合

小品意境不能浅,画虽小也不可轻心率意。唐代王维说:“咫尺之图, 写百千里之景, 方寸之间纳百川”, 比起巨作、长卷要难多了。画家用什么样的心胸去描绘是关键。这是指山水,准确地控制画面, 驾驭笔墨有以一当十之功效。画家要有博大的胸怀和不凡的气魄与胆识。

结语

宋代的“小品山水画”,尤其是南宋时期,在北宋山水画的基础上得到了本质的改变。首先从技法形式上而言,表现在对北方大山叠嶂式的全景山水构图进行了提炼。再者将主要对象放在桥、屋、人、物等上面,利用精巧细致的局部描绘在画面上达到令人吃惊的平衡。 ⑩ 吕澎,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3-74.

笔者同样非常喜欢北宋山水那些宏伟的山水画,仿佛让本人置身于群山峻岭中,如同卧游11在终山之中,感受那大自然的威严。但是宇宙间万象俱陈,某事物之美不分宏观微观。且看一个小小瓢虫,背上那几颗光彩夺目的星点,足可与绚丽华贵的孔雀开屏相比美。俗谚“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小品画别看它画面不大,从艺术角度看,却与大画平起平坐,丝毫不差。在某种情况下,具有特殊地位,更加受人宠爱器重。

小品画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笔墨精练,意趣无穷,以微缩营造画面,以浓缩体现画情,最能显示画家高深的功力和素养,是画家思想感情的结晶。读之神往,一如老酒之醇,新茶之香。艺术享受,非同一般。12

作小品画,曾让我聚精会神,不经意间行笔自如,寸笔之间见百里之遥,或在漫不经心见神韵。真乃不可多得之境界。

总而言之,小品画多以情趣笔墨胜,宜久看慢看细看,在较长时间观赏过程中,逐渐捕捉它的内涵神韵。我们身为现代人,不要浮躁于那些莫须有之物,多关注古画,能让我们更加的稳重。 11

12 出自宋朝宗炳的《画山水序》 陈野,南宋绘画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323-324

参考文献

[1]薛晔,宋室南渡与画风流变[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91-93.

[2]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0):288-289.

[3]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5-19.

[4]程颐, 程颢,河南程氏粹言[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卷一.

[5](宋) 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28卷)[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539.

[6]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宋之画学[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269.

[7]左晰阳,浪游记乐:名画中的旅行[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2):28-29.

[8]王念祥,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10):76-77.

[9]吕澎,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3-74.

[10]陈野,南宋绘画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323-324.


相关内容

  • 为苏州园林艺术点个赞
    (2015-10-15 05:57:33) 转载▼ 标签: 园林 苏州园林 留园 环秀山庄 拙政园 分类: 旅游观光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正是探亲和旅游的好时光.我们于9月26日出发,先后到了苏州.无锡和南京.短短八天的"自由行& ...
  • 新中式景观分析
    经历了古典园林辉煌后的我国园林,到了近现代,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激烈演进,以及西方园林景观概念的传入,其发展之路几度调整,从全部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浮躁冒进到探索寻求新时代中式园林的实践尝试.重拾古典园林精髓.创造城市精神,一批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 ...
  • 中日古典园林对比
    中日古典园林的比较 --留园和桂离宫 摘要: 园林景观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用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 知和思维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人类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不同地域会带来景观表现上的各种差异,即使 ...
  •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 ...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 第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 ...
  • 略谈古代茶具之演变过程
    纵观古代茶具演变之路 -读<图观天下-茶具>有感 对于懂茶爱茶之人来说,但凡论及泡一壶好茶的要义何在,那么茶具必然是要强调的.正所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想要使茶叶的香气,汤色,口感,和外形呈现最好的状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 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 ...
  • 毕业设计-----设计说明滨水公园
    风吹过的地方有我对你的思念云飘过的地方我追寻你的身影海浪想起沙滩有我祝福你的歌喉 毕业设计-----设计说明 环艺专业文稿 2009-05-23 20:54:44 阅读665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滨水公园设计 摘 要 畅春园景观设计从生态 ...
  • 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解答技巧
    [语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转走背拿满分) 答题技巧 考纲陈述: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 ...
  • 中华文明史 习题和答案
    第一讲 古代建筑 1.先秦时期的城市建筑的代表有哪些? (1)燕下都 (2)吴都阖闾 (3)赵都邯郸 (4)鲁城 (5)齐都临淄 2.秦汉时期住宅有哪些特点? 汉代人重视社会等级.贵族的宅第,外有正门,共有左.中.右三部分组成,屋顶中央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