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 - 范文中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

09/0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课外对比阅读 L Y L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3题 。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4分)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意思。(4分) 皆曰“仁君。”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击:魏文侯的儿子。②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③人名,魏国的大臣④快走。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____ (2)面刺..寡人之过者 _____ (3)不以.封君之弟 ____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

之 ___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_____________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译文:_______________

3.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6 (1)方式相同处:_________________ (2)方式不同处:______

(3)规劝结果: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4题。(共8分)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元嘉末,为湘东王国常侍。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①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②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浮图③,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

(选自《南史·虞愿传》,有改动)

【注】① 以:因为,由于。 ② 罢:离开。 ③ 浮图:佛塔。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2分)

⑪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私: ⑫ 愿徐去无异容 徐: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

⑪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

⑫ 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译文:

3.邹忌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2分)

4.面对帝王的错误,邹忌和虞愿都有所进谏,二人的方法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种?说说原因?

(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 今日不雨.( ) (3)王之蔽.甚矣( ) (4)故愿王熟.

计之也(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译文: 3、文段理解。

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 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 。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 ”字就是明证。(4分) 4、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2分)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资治通鉴·晋纪》两段选文,完成1~4题。(共12分)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三年①春,帝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问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②;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③不如桓、灵也。”帝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注释: ①三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 ②官库:公家的库房。 ③殆:几乎。 1.解释下列短语。(2分) (1)期年..之后: (2)皆朝于.齐: (3)喟.然: (4)固.

为胜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译文:

(2)朕可方汉之何帝?译文:

3.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作为臣子要向君王进谏。

B.甲、乙两个选段中进谏的语言都很生动感人,打动了君王的心。

C.甲段中“由此观之”与乙段中“以此言之”中“之”的意义不同、用法相同。 D.甲段中的威王是个明君,乙段中的司马炎是个昏君。 4.甲、乙两段的内容同为进谏,在进谏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4分) 五、甲文:邹忌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

“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 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

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战国策·齐策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1)皆以美于徐公 于: (2)王之蔽甚矣 蔽: 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3)时时而间进 间: (4)皇后何为若是 是: 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2.将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文: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2)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译文: (1)门庭若市: (2)不相说: (3)走: 3.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2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5分)(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译文: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3分)译文: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

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3分)

六、【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

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

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_(2)皆以美于徐公 以: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 反: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太宗曾罢朝①,怒曰:“会②杀此田舍汉③!”文德后④问:“谁触忤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⑥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⑦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⑧后宫,安敢不贺?” (选自《隋唐嘉话》) [注]①罢朝:停止了早朝 ②会:必然,一定 ③田舍汉:庄稼汉 ④ 文德后:文德皇后 ⑤ 忤:触犯 ⑥ 廷争:在朝廷上争谏 ⑦具:穿戴好 ⑧备数:充数(谦虚的说法)

4.甲、乙两文中邹忌和文德皇后的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5.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联系现实你会想到什么呢?(2分)

八、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0—20题。(共l4分)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②,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 ”是日,烹④阿大夫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阿:古地名。②辟:开垦。③鄄(juàn):古地名。④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⑤饰诈:掩饰,欺诈。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王之蔽甚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译文: (2)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译文: 3、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3分)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5分


相关内容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 (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 ...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四.了解<战国策> ...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海口实验中学初中部 李永建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 ...
  •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2
    1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 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 ...
  •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
  • 初中古文1 (1)
    <论语十则> 1.孔子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表明巩固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讲述 ...
  • 古文的人物形象和给我们的启示
    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给我们的启示 人物形象 1滕子京--旷达.胸襟开阔.能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不以己悲,积极从政. 2曹刿--从容.镇定.爱国.有勇有谋.深谋远虑.善于抓住战机.有政治远见,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 3鲁庄公--不懂军 ...
  • 古文古今异义_汇总
    初中古今异义汇总(呕心沥血之作) 七年级上古今异义 唯危楼一座 危 古义 高 今义 危险: 必将有盗 盗 古义 盗贼 今义 强盗 与友期行 期 古义 约定 今义 日期: 居十日 居 古义 经过 今义 居住 相委而去 委 古义 舍弃 今义 委 ...
  •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 ...
  • 20**年届中考语文专题训练:专题12: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义:()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通( ),义:() 3.便要还家 ()通(),义:() 4.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义:() ()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