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入门笔记4:群体理性,个人理性与环保 - 范文中心

博弈论入门笔记4:群体理性,个人理性与环保

05/26

博弈论入门笔记的最后一篇,终于要谈到一点更接近现实的东西。

首先再回顾纳什均衡的含义:任何人的策略相对于其他人都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在达到纳什均衡时,一个参与者任何的策略改变都会导致一个对自身比现在更差的结果。

对纳什均衡很有意思的一个观察结论是,这是一种博弈结果,它只是说,在纳什均衡的情况下,你做出的改变都是对个人不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纳什均衡是最好的选择。比如qwerty键盘。有没有比这种键盘更好的输入方式?答案肯定是有,但是如果任何其他人都还在使用这种键盘,那么你个人改变使用键盘的习惯,就可能导致一种不兼容。这样,最终的结果是你自己无法被抛弃。

这里说到的问题其实是纳什均衡的无效率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纳什均衡时从博弈出发的,他追求的是个人相对他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个人相对他人利益最大化的总和未必就能促进社会本身的发展。

再换一种说法,纳什均衡表现的是个体理性,但个体理性未必是一个社会整体的最好选择。个体理性不同于群体理性。

以囚徒困境的例子为例。如果两名囚犯合作,那么他们的支付结果是(2,2),但是,由于任何一个人背叛合作就可能使自己的支付变成0,使得对手变为-10,那么从个体理性出发,任何人不敢采取合作策略,因为如果自己采取合作策略,对方就可能使你的支付变成-10。这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乎,囚犯都会选择不合作。这样,纳什均衡达成,每个人的支付是(1,1)。

从这个例子上就看出,如果从群体理性出发,双方合作是最好的选择;但从个体理性出发,双方都不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这就说明,个体理性不同于群体理性。个体理性的总和可能小于群体理性。

在环保问题上,这个问题非常明显。例如,虽然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环保,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好。但是,在没有任何约束之下,一个人做出环保的举动是有代价的。比如,你每天改为做公交,减少污染排放,这样总的污染是下降的,但是,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别人可能继续开车,这样他既没有让自己增加交通成本,而且有均摊了污染下降的好处。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你也不是傻子,你也不想我做了好事,但是却被别人占有了,所以你也不要环保了,继续污染。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你还有可能变本加厉污染,因为只要你比别人污染的更多,你总体上获得的效用就可能更多。别人也不傻,如此循环,于是污染终于越来越严重。

个体理性不同于群体理性,这一点并不是得到普遍认可的。比如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就说,每个人的自利最终会增进社会的总体福利。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这是成立的。但是,直到博弈论出现,这一观点才受到了更多的质疑。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名单上可以看出博弈论后来的胜出。在上世纪70-80年代,诺奖得主是哈耶克,贝克尔,弗里德曼等自由派经济学者,但在后来,纳什,马斯金,罗斯,以及最新的梯若尔都是博弈论的大家。当然在此之前,肯尼斯阿罗等人也是博弈论的运用者。

既然个体理性不等于群体理性甚至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下降,那么怎么做呢?从刚才环保的例子看,一个导致污染的原因其实可能是约束的缺乏或者策略的缺失。于是,从社会整体福利的角度看,要达到社会理性的最大,就必须有强制手段。这些手段总结为一下几点:

1 改变博弈的策略

博弈论是从博弈规则出发,导出结果。反过来,我们可以反过来,看好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改变规则。一个例子是医院与青年医生的配对,研究者是诺奖得主罗斯。

2 建立契约

违背契约的遭受惩罚。使得违约受益小于惩罚。这点比较简单。

但是诉讼成本过高有时候也会妨碍契约效力。有时候也无法建立契约,比如全球变暖。

3 长期关系

很多时候是无法建立契约的。这时候可能通过建立长期联系来提供总收益。

这一策略的原理是,你可以获得一次性收益,但代价是付出所有未来收益,而未来收益远高于一次性收益,于是因为惧怕损失,你必须保持长期关系。

举个例子,旅游区的一家饭馆,因为人人可能只来一次,所以非常有漫天要价恶劣服务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一旦你有问题,用餐者会马上通过社交媒体让你名誉扫地,如此你的生意就没法做了。

说到这,博弈论入门笔记基本到此结束了。最后是一个对博弈论的总结笔记:

1 博弈论提供一个总的原则,适应于所有社会问题的解决

2 纳什均衡的出现原因众多,无论参与者是理性,不理性,还是无智商,都有可能达成纳什均衡。

3在不同的应用中,博弈论的预测力量并不一样。相对越复杂的情况,比如选举,博弈论的预测能力就越差。

4 博弈论的预测能力虽然不完美,但是是有用的。以选举为例,博弈论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洞察,提供思考的出发点(投票中位数理论)。人们不可能总是达成纳什均衡,但是稳定的行为模式即纳什均衡还是经常观察得到。

5 最重要的是,个体理性和群体理性不一致。因此为了社会的总体福利,需要解决个体理性和群体理性的不一致问题。


相关内容

  •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组织社会学十讲> 周雪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第一讲导论: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 一.引子:介绍全书的写作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和局限. 目的:介绍西方(美)组织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使用的逻辑.概念.分析 ...
  •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十章知识要点
    第10i .决策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 孙子兵法· 谋攻> 决策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依据评定准则和标准,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 ...
  • 社会学 复习笔记
    考试类型 名词解释 4个 选择 15个 简答3个 论述1个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社会学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运行的基础 1. 人口:指特定时间.特定区域所在的人口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 ...
  • 1.概述(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离散条件下对称协调博弈随机稳定性研究1 张良桥2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04博,广东 广州 Lingnan college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摘要:许多学者研究过离散条件下对称协调 ...
  • 感悟经典阅读之美
    感悟经典阅读之美 享受快乐读书人生 殷金菊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中午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对读书的看法.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昆山属于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名仕辈出之地.大家耳熟能详的"昆山三贤&qu ...
  • "坏小孩定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所属栏目:经济述评  作者:李强 蔡根女  本文浏览次数:14 本文在"坏小孩定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从定理中得出了文化建设的三点启示. 一."坏小孩定理"综述 "坏小孩定理& ...
  • 网络群体间极化博弈现象的形成及原因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群体间极化博弈现象的形成及原因浅析 作者:王敏利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05期 [摘 要]近几年大量出现在网络中的粉丝掐架事件中,粉丝群体的唇枪舌战充斥着极 ...
  • 与群体行为下的经济人假设理论分析
    基于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下的"经济人"假设理论分析 张纯洪1.赵英才2 (1.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5) [摘 要]在明确了对个体行为进行评价的主体以及行为评价时点的 ...
  • 演化经济学面临思维转向:从生物演化到社会演化
    [摘要] 目前演化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物演化思维,它使用生物学隐喻和还原论方法,将自然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引入到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中.但实际上,人类世界与自然界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表现在行动主体.演化特性.演化动力.演化进程以及演化结果 ...
  • 从两个博弈论的例子浅谈理性问题
    5经济师62006年第9期 p 新人新作 从两个博弈论的例子浅谈理性问题 p 蔡宏标 王 陈 摘 要:经济学是一门建立在完全理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学科, 有关完全理性假设一直备受争议, 文章引用两个博弈论的例子(拍卖.海滩占位) , 说明人们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