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导学案 - 范文中心

项羽本纪导学案

05/30

项羽本纪导学案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课题:项羽本纪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翻译课文。

2、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正确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司马迁对待项羽的态度和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惋惜和同情。 二、

文题背景:

1、题解:按照《史记》的体例,“本纪”为纪帝王当国的事。项羽虽未成帝业,但秦亡汉兴之间,他在一个时期内发号施令,权威同帝王一样,所以也把他列入“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七篇。

2、背景: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之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死于东城。

3. 知识链接

《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1、请括段落内容。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太史评论(第9自然段)

2、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有何寓意?

(项羽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所戮。

用意有对人物铺垫的作用: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3、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两件。一是少时学习情况。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4、如何理解司马迁的评论?

(评论了项羽成功的失败的原因,表现了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同时也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刚愎自用,不知反省的缺点,表现出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1、

比较“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的写法,试分析司马迁采用不同写法的原因,从而探讨两次战争的描写,对刻画项羽形象的作用。

(两次战争描写,表现了项羽英雄性格的不同侧面,所以司马迁分别采用了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法。两次战争都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但前次战争是项羽生平功业的顶峰,故而侧重展现其将帅神威形象;后一战争是其生平事业的终点,故而侧重展现其“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末路英雄形象。)

2、 霸王别姬这段描写对表现项羽起何作用?

(起到丰富人物性格的作用,表现出人物的多侧面,让我们知道项羽一方面是一个刚性的威猛枭雄,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他的柔性的儿女情长。写到人物心灵深处,写出人性,突出一个“情”字。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富。)

3、

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鸿门宴》《高祖本纪》,请说说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也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不给功臣封赏),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

4、本文有几处使用了侧面描写,试找到有关文字,并分析。

(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歌数阕,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莫敢”,是因为惧怕,表现出人物的神威,气势的慑众;“莫能”,是不忍心看,表现的是凄惨和末路。“辟易数里”,夸张手法,突出其气势。)

5、比较项羽和刘邦初见秦始皇说的话,于细微之中可以看出两位英雄有怎样的共性和个性?

(都胸有大志,刘邦的含蓄,项羽的率直和口无遮拦。)

6、比较《垓下歌》和《大风歌》,看看有怎样不同的情境和心境?

(《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酬躇满志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其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愁思与悲哀。)

7、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请赏析其中的韵味。

(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接着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人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

8、司马迁不可能接触到项羽,很多材料是他的听说,但是有些材料是无法获取的,就需要合理推测和具体想像,试分析本文中哪些材料是属于能知道的?哪些材料是属于推测和想像的?再说说这给我们写人物有怎样的启发?

(结局是知道的,过程有大量的推测和想像;大事情是可以知道的,对话和细节是推测和想像的,外在的材料可能是知道的,内心的活动是推测和想像的。具体到本文,项羽看到秦始皇和他叔叔项梁的对话,大可能是切合主人翁的个性的合理想像;再如“巨鹿之战”后,诸侯见项羽,非常惧怕他“莫敢仰视”是事实,但“无不膝行而前,”却是合理夸张,这样的夸张文章里还有多处,但这些夸张却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四面楚歌后项羽的心理活动以及“霸王别姬”的唱和想像的成分就更大。有了这些推测和想像,人物的性格更丰富,人物的形象更生动,故事的叙述更精彩,艺术感染力更强盛,所以写人物一定要写出个性,写故事一定要写出波澜。这样看来,《史记》的人物传记已经有了小说的雏形。这也启发我们,在写人物时,一定要有合理的推测和想像,写到人物心灵深处,写出人性,突出人“情”,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富,使故事更精彩。)

二、即时作业

(一)翻译下列语句

1、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4、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6、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7、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8、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9、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二)下列两首诗是咏项羽的,请赏析其中的思想情感。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说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李清照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以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为背景诗人盛赞项羽的英雄精神。诗歌慷慨雄健、掷地有声。)

三、

文言知识预习

(一) 给划线的字注音

翦(

)

栎阳(

)

狱掾(

)

力能扛鼎(

)

会稽(

)

惮(

)

釜甑(

)

惴恐(

)

垓下

(

)

虞姬(

)

骓(

)

麾下(

)

刈旗(

)

披靡(

)

嗔目(

)

绐(

)

叱之(

)

自刎(

)

蹂践(

)

舣船(

)

(二) 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乃持项王头视鲁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乘埶起陇亩之中

直夜溃围南出

骑皆伏曰

(三)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

1、以故事得已

(

)

2、吾知公长者

(

)

3、 愿为诸君快战

(

)

4、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

5、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

6、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


相关内容

  • 楚汉之争相关成语
    成语: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 ...
  • 历史读书笔记
    历史读书笔记-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在写完<史记.孔子世家>时,最后引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八个字现在树碑仁寿县城高峰天街公园中心位置.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二十来岁游历沅湘苏 ...
  • 韩军说[项羽之死]
    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必得益于能力――韩军.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项羽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板书) 一.教材简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l ...
  • 人教版必修一 鸿门宴(第一课时) 教案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2.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过程与方法 3.略读课 ...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07-02-03 21:57:09) 霸王別姬的故事妇孺皆知. <史记·项羽本纪>中关於"霸王别姬"故事仅有寥寥数笔: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 ...
  • 太史公自序
    从前颛顼统治天下时,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时,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 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时,程琳.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成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代掌 ...
  •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高祖,①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②字季.③父曰太公,④母曰刘媪.⑤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⑥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讳邦."张晏曰:"礼谥法无 ...
  •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 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 ...
  •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_读_史记_淮阴侯列传_刘玲娣
    DOI:10.13388/j.cnki.ysaj.2004.04.015 2004年7月第17卷 第4期 阴山学刊 YINSHANACADEMICJOURNALJuly.2004Vol.17 No.4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 ---读< ...
  • 重点名言名句
    重点名言名句 必修五提炼 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苏轼)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