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重点句翻译解析 - 范文中心

国学经典选读重点句翻译解析

08/12

P27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① 有子:孔子的学生,名若、字有子。

② 为人:作为一个人。

③ 弟:悌也,指尊重兄长。

④ 犯上:冒犯上级、长辈。

⑤ 作乱:即兴忤逆之事。

⑥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否定句宾语前置。

⑦ 务本:务,努力追求;本,根本。

⑧ 道:道路。

翻译:

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和长辈,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和长辈,但却喜欢作乱的人,从来没有过。君子应努力从根本做起,根本确立了,修养的道路也就确立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解析:

强调孝悌为“仁”之根本,认为一个人只有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做起,才能达到“仁”的美好德行,因此要培养仁德,必须从孝悌入手。

P28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① 弟:孝悌。

② 谨:言语恭敬。

翻译:

孔子说:“作为年轻人,无论在家还是出门都要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说话恭敬而真诚,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解析:

要求弟子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仁爱大众并努力学习。

P30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① 何如:怎么样。

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其意思是:(君子的自我修养)如同

加工象牙,切了还要磋,使其更加平滑;如同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使其更加细腻。 ③ 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④ 往:过去的事情。

翻译: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德的完善,富裕而又爱好礼节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您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你已经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了。”

解析:

提倡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P32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① 道:同“导”,治理,引导。

② 齐:整齐,约束,划一。

③ 免:免罪,免刑,免祸。

④ 耻:廉耻之心。

⑤ 格:归服,亲近。

翻译:

孔子说:“用政令法规来引导老百姓,用刑罚制裁来使老百姓的行为整齐划一,老百姓只要免于法律的惩罚,就不会有羞耻感;用道德引导老百姓,用礼节礼仪约束老百姓的行为而使之符合规范,老百姓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羞耻感,并且加以改正。

解析:

德治礼治相配合,结果优于法治。只用政策和刑罚来管理人民,只能管治人们的行为而不能管治其内心,这时人们只会想方设法地逃避制裁,而心中毫无羞耻感;而德治和礼治则能真正从根本上使人改正和悔过。

P3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① 喻:晓喻,明白,懂得。

翻译: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解析:

主张君子重义。(此条有多解,可以不拘泥,多查阅资料。)

P3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注释:

① 游:离家出游,主要指游学,游宦。

② 方:方向,方位。

翻译: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到远方求学或做官。(一定要)外出远行,必须有一定的方位。” 解析:

这是古人行孝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对此内容不能僵化地理解。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离开父母发展都是一件难以避免的事,但经常与父母联系,告诉他们自己的情况,让他们放心,同时尽量多抽时间陪陪父母,却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孝道。

P39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释:

① 惧:忧惧,担心。

翻译: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刻记在心中。一来是为父母已有的年寿感到高兴,二来为父母年寿的逝去感到恐惧。”

解析:

因为时光流逝,父母在世间的时日一天天在减少,能与我们相伴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当高兴和恐惧相伴,这种矛盾的心情,是每一个孝子都会感受到的。只有感受到这种心情,才会时刻提醒自己珍惜与父母相伴的时光,及时行孝。

P4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① 宰予:即宰我,孔子弟子。

② 枵:本指用灰泥抹墙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指粉刷墙壁。

③ 诛:谴责,职责,责备。

④ 是:代词,这,此。

翻译: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解析:

提倡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P4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 孔文子:魏国的执政上卿。姓孔,名圉,字仲叔,“文”是谥号,“子”是对他的尊称。 ②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翻译:

子贡问:“孔圉的(谥号)为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他机智敏锐而爱好学习,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辱,这就是他可以得到‘文’这个谥号的原因。”

解析:

文者,学问也。一个人只要能勤学好问,那么长此以往,一定能成为有学问之人。这是孔子的观点。由此可见,对于有没有学问,孔子不是简单从结果来看的,而是更看重过程。从结果来看,人的年寿有限,所面对的时势也不同,有时终其一生也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但只要他整个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哪怕最后没有实现,也是值得肯定的。

P43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

① 质:质朴、朴实的内容,内在的思想感情。

② 文:文采,华丽的装饰,外在的礼仪。

③ 史:这里指言辞华丽,浮夸虚饰。

④ 彬彬:有礼貌,配合恰当。

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朴实多于外在的文采,就未免显得粗野;如果外在的文采多于内在的朴实,又难免显得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解析:

强调文质彬彬(配合恰当),才能成为君子。(此条有多解,可上网查阅。)

P44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 尧舜:传说中的上古两位贤明君王。

② 病:忧虑,犯难。

③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近,指切近的生活,自身。譬,打比方。 翻译:

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施予百姓,又能救助大众,怎么样?可以称之为仁吗?”

孔子说:“这哪里是仁,简直是圣啊!尧和舜都忧虑做不到这些!其实仁就是,自己想要立身而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通达而帮助他人通达。能够从眼前的情况联想到他人,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现仁德的方法了。”

解析:

我们很多人都和子贡一样,把仁理解为“博施广济”,因此觉得遥不可及。其实正如孔子所说,博施广济是圣人才能达到的状态,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只要从身边做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可以一步步地通向仁了。

P4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 饭:名词作动词,吃。

②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称胳膊。(医学生都懂)

③ 枕:名词作动词,枕着,当枕头。

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曲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做不正当的事情而谋取的富贵,于我来说,如同天上的浮云。”

解析:

以自我为例,提倡安贫乐道。也表明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P4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① 兴:兴起,勃发,激励。

翻译:

孔子说:“用《诗经》激励心智,用礼仪作为立足的根本,用音乐来完善道德修养。” 解析:

提出诗、礼、乐的重要性。(有很多学术论文对此有深刻探讨,可上网查阅。)

P57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翻译:

曾子说:“君子以讲习诗书文章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帮助培养自己的仁德。”

※对于“以友辅仁”有两层含义,既有借助朋友辅助自身修养仁德的意思,也有友善理敬的对待一切人,包括严厉批判或激烈反对自己的人,都以友善仁爱的态度对待之,而不是当成坏人,恶人毁伤之。这种“友”的态度,对仁德的养成是有辅助作用的。

解析: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P5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 莒父:鲁国的城邑名。

翻译:

子夏在莒父做行政长官,问处理政治的道理。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求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解析:

此章强调为政所必须避免的两大问题,即急于求成和贪图小利。急于求成,事情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

P60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注释:

① 德:恩惠,恩德。

② 怨:怨恨,仇怨。

翻译:

有的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拿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解析:

此章的关键在于弄清三个概念: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和以德报德。以德报怨者,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佛教中的“以身饲虎”,它是建立在原罪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牺牲和忍让的精神。在儒家理念中,这种思想并不可取。一来,它不符合人性,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二来,如果对怨者报以德,那么对德者该如何呢?如果毫无分别,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所以儒家反对“以德报怨”,主张“以直报怨”,也就是以公平正直之道对待怨者,既不夹杂私怨,也不过于忍让。而“以德报德”则是用恩德回报恩德,这种回报是不计厚薄的。

P61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注释:

① 善:使动用法,使…完善。

② 利:使动用法,使…精良。

翻译:

子贡问如何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让他的事情完善,必须先使他的工具精良。居住在一个国家,就要尊奉有贤德的大夫,友爱那些有仁德的读书人。”

解析:

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的修养从表面上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助,人以贤友为助。”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P62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注释:

① 躬自:自身,自己。

② 厚:这里指厚责,重责。

翻译:

孔子说:“多多反省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解析:

与人相处的一条重要原则,即多反省自己,少要求他人和责备他人,这样才能少一点抱怨,少一点被抱怨。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不是因为别人真的对不起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对别人有太多的要求。相反,如果我们凡事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他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了,而别人也就不会因为我们的无理抱怨而怨恨我们了。

P65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注释:

① 谅:诚信,诚恳。

② 便辟:习惯于装模作样,内心并无真诚。

③ 善柔:善于阿谀奉承。

④ 便佞:习惯于花言巧语。

翻译: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守信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是有益的;工于伪装讨好的朋友,善于曲柔逢迎的朋友,善于言辞能说会道的朋友,是有害的。”

解析:

此句表面上是讲交友之道,其实也是为人之道。因为人以类聚,要交怎样的朋友,自己也应该是怎样的人。

P68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翻译:

孔子说:“学生们为何不学习《诗经》呢? 《诗经》可以兴发情感,可以懂得博观天地,可以懂得和别人相处,可以抒发心中的怨恨。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远处讲,可以懂得如何事奉君主,而且还能多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

解析: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此句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P6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注释:

① 厉:严肃不苟。

翻译: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远看过去是一副非常严肃的样子,接近之后又很温和,听他说话又非常严肃不苟。”

解析:

为什么君子会有三种变化呢?是君子善变吗?不是的。是因为不同时空不同境遇下的最佳状态是不一样的。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要将随时权变和恪守中道结合起来,在不同时候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合理的应对方案。在这里,君子远远望过去之所以严肃,是因为君子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丝不苟;而接近之后觉得很温和,是因为君子待人亲切温和;而听其讨论问题又非常严厉,是因为君子做人做事坚持原则,义正而辞严。一般认为这段话是子夏描述他的老师孔子的,因此后人也常用这段话来形容自己的老师。

P20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 斯:这。

② 恶已:恶,丑。已,通“矣”。

③ 形:相显现。

④ 倾:相依附。

⑤ 音声:合奏为音,单奏为声。

⑥ 前后相随:前后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顺序,前随后,后随前。

⑦ 圣人:指统治者。处,执行。事,政事。

⑧ 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 有:占有。

⑪ 恃:依仗。

翻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对立相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附,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政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以其为依仗,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劳不会失去。

解析:

① 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②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P20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① 上:最。

②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 几:接近。

④ 渊:沉静、深沉。

⑤ 与:施予。

⑥ 正:政。

⑦ 时:有利的时机。

⑧ 尤:过失。

翻译: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真实诚恳,为政善于有效治理,处事善于灵活应变,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因为他不争,所以没有怨恨。 解析: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P210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②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③ 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④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⑤ 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 爽" 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⑥ 驰骋:马纵横奔走。畋:本意为打猎,这里引申为打猎之地。狂:疯。

⑦ 妨:伤害,迫害。

⑧ 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 腹" 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 目" 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⑨ 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彼" 指" 为目" 的生活;" 此" 指" 为腹" 的生活。

翻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宝物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解析:

老子认为圣人不应贪欲奢移、纵情声色,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我们今天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应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

(也有认为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的说法,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只要给人们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彻底的文化否定论。)

P21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

① 物:指道。

② 混:浑然,指原始,浑朴的状态。

③ 寂寥:无声音、无形体。

④ 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⑤ 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⑥ 天地母:一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⑦ 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⑧ 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⑨ 反:一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⑩ 人亦大:一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

⑪ 域中:天地之间。

⑫ 道法自然:道取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翻译: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无声无形,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叫做“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然,也就是自己如此的状态。

解析:

① “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

② “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

③ “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P222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① 反:“返”,循环往复,自然界日月运行,春夏秋冬的交替,都是往来循环,老子认为这就是道的运动。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② 有:指有形质,天地。这里的有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有”字。

③ 无:指道。这里的无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相同。但不同于“有无相生”的“无”。此处的“无”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翻译: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有形的天地,有形的天地产生于无形的道。

解析:

此章讲“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方式。

① 反者道之动,即“道”是不断从本根出发而向对立面运行,最后又复归本根,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运行的。万物由“道”而生,因此万物的运行也遵循这一规律。 ② 弱者道之用,即“道”对万物的作用是柔弱的,没有外力压迫的感觉的。

③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天下万物都来自于“道”,是“道”由无形质的状态落实到有形质的过程。

P22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① 一:道就是一。道是绝对无偶的,《说文》“唯始太初,道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② 二:指阴阳二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

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③ 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指和气。 ④ 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⑤ 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

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和气)。

⑥ 孤:孤单。寡:寡德。不谷:不善。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⑦ 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

指导思想的意思。

翻译: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生和气,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和气。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主旨:

此章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解的“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

P223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① 身:指生命。货,指财富。

② 亡:失去。病,有害。

③ 费:耗费。

⑤ 知足不辱:今本没有“故”字,据帛书补之。

翻译:

名誉和生命,哪一样离我们更亲近呢?生命和财富,哪一样更为贵重?得到和失去(名利),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解析:

此章为老子宣传的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知乐,这样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难;反之,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之可悲下场。

P224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释:

① 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

② 弊:衰败,衰竭。

③ 冲:虚,空虚。

④ 屈:曲。

⑤ 讷:言语迟钝。

⑥ 清净:无欲无为。正,通“政”,指君主。

翻译: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活动战胜寒冷,静止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作为天下的君主。

解析:

这一章阐释老子的辩证法,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相反的两方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状态。而当一种状态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它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与本质截然相反的状态。除此之外,相反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制衡的,如躁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因此,正确的生存法则不是努力改变事物的状态,而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P228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① 正:正当,此处指无为、清净之道。

② 奇:奇巧,诡秘。

③ 取:治理。

④ 忌讳:禁忌、避讳。

⑤ 滋:长,更加。昏,乱。

⑥ 伎:通“技”。

⑦ 章:彰显。

⑧ 自化:自我感化,顺从。

翻译: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这种无为的思想从而来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解析:

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乱不安,严峻的现实使他感到统治者依仗权势、武力、肆意横行,为所欲为,造成天下“民弥贫”、“国有滋昏”、“盗贼多有”的混乱局面。所以老子提出了“无为”、“无静”、“无事”、“无欲”的治国方案。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不可能被执政者所接受,也绝对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总之,这一章是他对“无为”的社会政治观点的概括,充满了脱离实际的幻想成分。但这对于头脑清醒的统治者为政治民,是会有益处的。

P23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① 持:维持,掌握。

② 兆:事物的起因。

③ 泮:散,解。

④ 毫末:细小的萌芽。

⑤ 累土:堆土。

⑥ 几:将要。

⑦ 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翻译: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物品,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解析: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整理人

16 中八 孙冬梅

16 中八 吴一杰


相关内容

  •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
    1.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研究方向及就业解析(转) 与其他不少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 ...
  • 英语专业考研方向及就业形势分析
    英语专业研究生11大热门研究方向,就业形势分析 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方向.口译学方 ...
  •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作者:刘梦溪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期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知识界甚至广大民众的关注.关于国学与传统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这次我想讲的是,在传统文化与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张力和互动.现在大家已经逐 ...
  • 国学经典选读
    国学经典选读>单项选择题 1. 子曰:"君子不器."--此句恰当的意思是( C ) A.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B.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可以随便装东西." ...
  • 诵读经典光亮人生
    [摘 要]自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来,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推广,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仍有一些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 ...
  •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1.7上午政治不多说 1.7下午的翻硕英语 第一题20个单选30分 难度还行 主要是单词要背好了 第二部分是阅读5篇40分 前三篇是15个选择 很简单~~第四篇根据阅读给了两句话要让判断正误 True ,False or Not given ...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
  •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关概念界定 1.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2.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像古代 ...
  • 语文版八年级下期中试卷
    2014----2015学年八年级(2)期中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36分) 1.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1分) A.立锥之地 长久之计 眼泪盈眶 B.背乡离井 红的黄的 又苦又涩 C.俯拾皆是 极端贪困 无依无靠 D.清脆甜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