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 范文中心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06/21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http://www.cqjyj.gov.cn 2009年9月2日

摘要:本文将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角度思考如何在山城建设符合山城文化的宜居城市。本文将主要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融合的历史必然性、融合应遵循的特点及对演绎山城文化的宜居城市建设构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和阐述。

关键词:城市文化 城市建设 山城文化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我国居民点迎来了其新时代——“城郭沟池以为固”[1]的时代,我国早期城市便逐步产生了。可以说,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一个土耳其的诗人曾这样形容过“城市”,他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怎样的城市才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不断积累留存历史文化记忆的城市,还是不断现代化更新的城市。毫无疑问,多数人的回答必是在保有历史记忆中不断更新的城市。这是一个理想状态,至少对于高速现代化革新的中国城市而言。看看改革开放后的神州大地,各大城市不约而同的拆除“破旧”的房子,修建起钢筋水泥土的模板房,“千城一面”由此得来。而重庆也难免俗,在借三峡开发东风之际,努力打造西南国际大都会,站在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你很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其街景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大致相同。城市样板化、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我们不用在努力记忆居住城市的模样,因为不管在哪,它都是一样的。当然,造成这一局面是有历史背景的。为尽快改变长期贫穷落后的困境,我们的决策者不得不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与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这两个命题中做出选择,我们以牺牲前者而成全后者。但在重庆直辖10年其GDP 年均增速为10.21%[2]、城市地方性文化也快消失殆尽之际,在对旧城改造、打造两江新区之时,不管是地方决策者还是普通民众都不得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重新理性地思考重庆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问题,它们是否一定对立?是否已适时在冲突中取得融合?又该如何融合才能把“314”总体部署落到实处?

一、 城市文化在与城市建设的冲突中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有社会学家指出,其实宜居城市并不只是意味着提供一系列如街道、高楼、照明、市内公共交通、通讯以及学校、医院、法院和警察局等各种市政设施,更确切地说,宜居城市更应该是精神的寄托物,某种习俗与传统的载体,它深入到那些使其得以形成的人们的生命进程之中。我们可以想象,能系留重庆人情感的东西是什么?也许是一块块磨得圆滑的石头台阶、一棵棵石壁上黄桷树、一段段江滨的鹅卵石滩,更难得的是一段城墙等等,触景可生情的城市情结会带给一个城市无穷的精神活力,会让重庆人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从根本上

应该是融合的。在我们对其对立性建设几十年后,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已经到了融合回归的历史阶段性时刻。而在中央拨款4万亿刺激经济之际,重庆更应珍惜此重要机会重现山城文化建设风貌。

(一)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规律

在大家的惯性认识里,普遍发达国家都是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且对此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不管是欧美还是日韩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复苏发展时期,人们顾不上、也认识不到文化历史保护问题。农村人口拥入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拓宽马路,盖起新楼房。但是不久人们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建筑改善了,环境却恶化了。推土机随意改变着城镇的面貌,若干文物建筑可能被保存,但历史环境被破坏,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欧洲人开始对过去这一阶段所走的道路进行反思[3],日本在直下而上的民意推动下出台了《文化财保存法》促使日本的城市文化保护走上了法制化道路[4],英国成立了 “英格兰遗产”组织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登记和保护[5]。在几十年对历史文化破坏性的城市建设中,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现代化进程终于从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对立到融合的道路上。可以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发展规律。 直辖后的重庆对商业城市的理解与演绎方面是相当纯熟的,曾经万家灯火的长江码头,现在已成功脱胎为霓虹闪烁的西南大都会。但与其他城市一样,重庆的城市发展也是以牺牲山城独有的文化特性为代价的。吊脚楼建筑群、古城墙的所剩无几[6],跳伞塔、巴曼子将军坟等文物遗迹的破败不堪。生态环境破坏了可以人为调节,但历史遗迹破坏了就再也无法复原,正如陈丹青所说“问题已不是如何抉择,而是没有抉择的余地和余裕”,重庆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已经到了我们无法抉择的城市进程发展阶段。

(二)市民对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再认识

历经了抗日外损、内战内耗,中国人民过了太久的贫穷落后日子,大家都渴望从一家几口十平米的房子搬入三室二厅的宽房子。可以说中国快节奏样板化的都市建设是绝大部分民众同意并参与其间的。牺牲历史文化进行城市建设理由虽然是正当的,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当过去熟悉的东西一下子都消失后,人们又为之大惊失色。例如,巴西在20世纪60年代初建造了一个全新的首都——巴西利亚,当时的设计及规划在世界上获得很高的评价。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到了1 9 8 0 年代实行双休制度以后,问题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即一到周末,人们就迫不及待纷纷离开这座新城,回到里约热内卢,从而留下一座空城,同时新城还引发一些治安及城市管理问题。当时巴西媒体报道说:巴西利亚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回家去了!这则故事说明人类一种怀

旧的情结,人的天性中,存在着多样性,复杂性,其中包含着不断与先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欲望与冲突,这就是精神家园的“回家”意念[7]。而且对传统风貌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降低这些住户的生活质量,实际上在欧洲的这些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民居当中仍然住着居民,他们的内部设施是完全可以现代化的,只需要保护房屋的外貌和立面。因此,在迁入新居后,城市居民必将重新对城市这个“家”进行定义,必将重新唤起对城市历史的记忆。

当大多数的重庆人民受惠于重庆直辖的快速发展,住进了小区高层阁子间后,一本《失踪的上清寺》引起了重庆市民寻找重庆以及对山城价值的挖掘。保护生态环境,只影响到人的肌体,保护历史环境却涉及人的心灵,所以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更为重要的内容。在市民已经对“城市”有了再认识时,重庆已经到了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的民意需求时刻。

(三)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具有无形及有形价值

正如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所说:“这些建筑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属于我们的祖先,还将属于我们的子孙。„,我们只不过是后代的托管人而已。”可以说,城市文化本身具有不可估量的无形价值。而如果善加利用,还可转化为巨大的有形价值。如意大利维罗那始建于罗马帝国时代的古斗兽场,1913年开始用作露天歌剧院;巴拉比埃宫殿于1980年并始改建为会议中心;奥地利维也纳的老皇宫被用作国家图书馆,晚上举行小规模的音乐会;德国纽伦堡的护城河内,安排为居民休息的绿色下沉空间,与地铁、地下过街道相连,一年一度的啤酒节也在这里举行。更多的古建筑被改建为博物馆,如维罗那的古城堡博物馆、维琴察的建筑博物馆、巴拉蒂奥展览馆等。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往往在古老的建筑内办公[8]。而商业和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又使得这些地方游客如织,巨大的旅游效益由此产生。因此,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并不是我们惯常考虑的对立不可调和,其恰当的融合必将取得双赢的局面。

很多人都说重庆是个“文化沙漠”,其实是对重庆的误读,其实重庆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没有用文化包装自己。3000年前重庆已有人类居住,巴渝文化在此诞生,同时重庆有“开九门闭八门”的古城墙格局、反映重庆人坚毅不拔的吊脚楼建筑群„这些都为重庆的山城独特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唯有此两者的融合,当游客来重庆的时候,他们才会看到一个属于重庆风貌的城市,而不是上海、香港在重庆的翻版,而这同时也能成为重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城市规划中再现城市文化的应遵循的三个特点

(一)旧城保护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旧城保护的完整性即指在旧城改造时尽量保持旧城原貌,同时再修葺配套设施或重建时应保持与周围环境、建筑的颜色、风格、文化的协调一致。重庆集中了历史古迹与历史街区的当属渝中区,现渝中区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来发展,上半城所在的地方以解放碑为中心的重庆最繁华的

地区之一,由于经济发展的重任导致渝中区寸土寸金,而历史文化古迹已经让位于经济要么被拆毁、要么被高楼林立的建筑群所掩埋,旧城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已难再复。庆幸的是,渝中区政府已经注意到此点,其已成立渝中半岛下半城城市更新课题研究小组,准备恢复湖广会馆、白象街、十八梯的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形成“三片两线”多点的规划格局[9]。此举甚好,但笔者认为既然是恢复历史街区,居民能在此居住是最主要的,因此将规划方案公布,充分调取民意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不仅仅是专家、政府官员的话语表决。同时对旧城的保护,意大利的经验较为可取,其对维罗那将古城内的建筑按其价值分类为:修复、修复和改善、改善、局部改造、改造、拆除后重建、拆除后不建、外观受到限制的新建,采取维修外表、更新内部、改善市政设施的方式进行恢复。

(二)新旧的连续性和呼应性

在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后,旧城保护与城市人口扩张必将成矛盾,因此,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采取新城扩张以解决此矛盾。如,维罗那于1890年废除不在城外建设的法律后,城市扩张了4倍。重庆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直辖市,现在有3200万人,1200万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有2000万,重庆目前的城市化率46.7%。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到2020年,全市城市人口会超过2200万,农村人口会下降到1000万,整个城市化率会达到70%以上。也就是说,将有1000万农村人变城里人[10]。而总面积约为947平方公里的两江新区将会缓解城市人口与旧城保护之间的矛盾。只是在延续和保护城市特色文化时,新旧的连续性和呼应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保护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还必须建立稳定的经济支撑渠道,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不可能持久的。因此在保护方式上就必须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纵观各国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民众参与,发挥私人作用。调动民间和私人的积极性, 是欧洲国家的普遍做法。在法国,直接由国家管理的重点文物古迹不足5 %,近一半由市级部门管理,而半数为私人管理,如巴黎艾菲尔铁塔。意大利文物保护的模式是政府负责保护,私人或企业进行管理和经营,这种模式大大地调动私人和企业的积极性。瑞士巴塞尔具有2000 多年历史,是欧洲最具有吸引力和保存完好的古城之一,这里曾发生过一件鲜为人知的事件,这事件本身充分体现国家与个人保护文物过程中的关系。主人公托米.莫里卡曾买下了一所房子,后在装修时发现地下古建筑物遗迹,立即停工报告了政府。经专家考察后证实,这是古罗马时代城墙遗迹,建于11世纪,后挖掘出土古城墙文物达50多件。政府将所有的老石头完整的保存下来了,但并没有收回主人购买的房子或使她搬迁,而是和她签了一份协议书,即:房子的整个地下古遗迹产权归国家所有,其所购置的地面房子产权所有权不变,国家与她各出资一半,把老城墙地面建筑改建成为酒吧让

她经营(后命名为:魔窟酒吧),地下部分由她维护,可以免费向公众开放,但不得有丝毫改变。莫尼卡花费了7 0 0万瑞郎,地下用的2 0 万瑞郎全由国家支付。国家控制规划,对古迹的修缮,包括长、宽、高和展出介绍都作严格的控制,每年3 次检查保护状况。最后,文物得到了保护,私人的利益也没有受到侵害,也尽到了公民应尽的义务。类似于这样的事例在欧洲发达国家文物保护过程中还有许多。二是设立保护基金,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如,英国建筑遗产基金(Architectural Heritage Fund )是1976年注册的慈善基金, 专用于促进文物建筑保护的非盈利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关于地区建筑物保护咨询,认定慈善基金支持的文化遗产具体对象,给予保护对象提供适当的低息贷款,为保护、修复古建筑提供资金信息源。澳大利亚布什遗产基金会(the Australianbush heritage fund)于1990年成立,是一个全国性非盈利性组织,其目标是获取并管理适当的土地以保护其自然价值,目前大约有4000名支持者,其中约有300名定期捐赠者,澳大利亚政府可以给予其捐赠者低税。三是与新城开发获利挂钩。因旧城改造主要是历史恢复性的,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因此该项目对开发商并无吸引力。为此,政府可把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捆绑招标,或是给予开发商新区开发的优惠政策来促使其对旧城进行改造。四是争取国际支持。如全球遗产基金(global heritage fund )是私人的非盈利组织,长时期支持着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绽放山城文化特性的宜居城市规划构想

山城文化到底应该怎样的一种文化,笔者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有着爽直、热情、吃苦耐闹的巴渝文化,表现天地合一精神的道家文化以及坚持真理、刚直不阿的红岩文化。这些山城文化如何才能恰如其分的融入城市规划之中呢?

(一)旧城的原貌维新——吊脚楼的保护与创新

建筑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国际的。而任何一种建筑风格只有加入了生活理念才具备艺术性和生命力。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凌空飞绝壁”的吊脚楼为此具备了独特地理景观。而吊脚楼也是巴渝人在悬崖中求生存的智慧和坚强,是巴渝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重庆吊脚楼下部的悬空部分为“虚”,即为“阴”;上部的实体空间为“实”,即为“阳”。这种阴阳交泰之美,是建筑与自然共同“生机勃勃”的最好写照,也是对道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的最佳注解之一[11]。 因此,可以说,吊脚楼是山城文化的集中体现。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吊脚楼已经快淹没消失于经济发展的洪潮之中。但事实上,老房子并非只是残砖破瓦,垃圾一堆。有艺术价值和传统特色的老建筑往往饱含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承载着社区居民的灵魂,延续着一个地方的文脉,它所维系的人文生态

甚至影响和造就着城市(村庄)的气质和性格。因此在重现山城文化的城市建设中,吊脚楼保护与创新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1、非商业中心的吊脚楼原文化的延续。目前,还具有成片的吊脚楼群主要集中在渝中区的下半城。而渝中区也启动了维修计划。但对于旧城区的吊脚楼保护,不仅牵涉到建筑本身的保护改造问题,更多的还要涉及现有居民的搬迁问题,所耗费用甚巨,如果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正如前所述的保护多样性,在此可通过各项政策鼓励居民参与,做到对吊脚楼的保护和利用的双重效果。因为现仍居住在旧城区的居民多为下岗、低收入群体,因此在确定维修方案时,可由居民申请展现山城特色文化的经营项目,如酒馆、家庭旅店、茶馆、戏馆等,获得批准后,由政府、专家、居民共同确定维修设计图,并且有政府、居民各出资一半进行修建。这样一来及缓解了就业压力,也减轻了政府旧城维护的资金压力,同时也使得吊脚楼焕发了新生命。并且由政府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旧城改造和利用是不同于基于商业开发的重建(如,由小天鹅重建的洪崖洞景区),因为旧有的吊脚楼民居群在经过精心整治和优化环境以后,它能够完整地保留原有风貌,而且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闲散中带有历史厚重感。这种旅游风味才是符合现代人旅游理念及国际旅游大趋势的。

2、商业中心的吊脚楼文化与进驻的品牌文化融合。目前,商业中心的吊脚楼可谓是少之又少,笔者在渝中上半城还能看见的主要是在枇杷山公园一带,每每经过还觉得别有一番韵味。这片吊脚楼是否已成为渝中区经济增长的阻碍,是否只有被拆迁的命运?笔者认为其商业价值是巨大的。曾经,渝中区是重庆的经济中心,而现在江北、沙坪坝的商业崛起,已经使得渝中区倍感压力,但比较各区发展,都有同质竞争的趋势。而渝中区现较有优势的是其更加高档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地位。那么在引进世界顶级品牌时,是否可充分利用所剩无几的吊脚楼。因为顶级品牌自身就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而在其入驻世界各地区域时,除了考虑经济承受力外,可能本身也在寻求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如果把重庆的吊脚楼文化与入驻的品牌文化相衔接,在外观上保有吊脚楼的外形,而在内部充分展示品牌文化,这不仅能形成的高级商圈,同时还可能会冲撞出的新的文化。

(二)打造独具山城魅力的两江新区

两江新区包括江北区的江北中心区、江溉片区、唐家沱-寸滩片区与鱼嘴-复胜片区;渝北区的北部新区、龙溪片区、两路地区、木耳-古路片区以及龙兴-石船片区;北碚区的蔡家片区与水土-复兴片区,其究竟应是怎样的一幅图画,是浦东的洋气,是香港的繁华,抑或是巴黎的浪漫?笔者认为,只要注意了新旧的连续性和呼应性,而不是一味的求新,两江新区将有自己的容颜、自己的性格。一是要保护新区中原有的历史建筑。城市中最原始的一段围墙、第一条马路、第一

段铁轨等等,这些都构成人们认识历史的强有力媒介。虽然许多这样的构筑物已不再使用,但它们应该被认为是未来城市中有意义的一部分,以体现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如,纽约南街巷滨水区域开发中,也将“历史保护与复兴”作为开发主题,对遗留下来的码头、旧建筑、桥梁、灯塔等加以修缮或者进行审慎的改造,以图创造一种具有历史感的场所。纽约甘特里公园甚至将遗弃的工业构筑物略做修饰,作为公园的标志。二是采取整体开发,协调各个地块、不同时期的建筑。如悉尼达令港项目采用整体开发的策略,使新区与临近的中国城、娱乐中心、动力科学馆等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一些项目还通过环境设计来加强整体的气氛,例如,用统一设计和制作的建筑来划分公共空间与半公共空间。格兰威尔岛开发中,利用不用的颜色来标识建筑不同的功能,从而在视觉上将整个岛区整合为一体。三是充分研究和挖掘山城地域文化的特质,如在重庆有着悠久历史的道家文化,其阴阳八卦、天地合一的理念也可引入新区规划及建筑风格。

(三)在时空倒流的巴渝古街中穿行

在城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完全保存了原来的风貌。法国巴黎旧城区基本保存了原有的布局和历史风貌。美国按照独立战争前的样子,恢复和保护了威廉斯堡18 世纪风光的古城镇。日本在1971年专门发布了《关于古都历史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前苏联在1949 年公布了历史名城名单,把这些城市置于建筑纪念物管理总局的特殊监督之下。重庆保存较完整的古镇主要是瓷器口古镇。如果经合理修复,渝中区下半城也可有可圈可点的古街。目前古镇的开发主要是休闲、娱乐、旅游商业贸易,这与全国其他地方古镇没有多大区别。怎样才能让这些古镇焕发独特魅力呢?笔者认为地方文化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这除了会让外地游人有历史穿越感外,本地人也会因此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对此建议有三:

1、在古街古屋中建立巴渝主题历史博物馆。如建盐文化博物馆:盐巴的发展史,不仅铭刻了巴人的光荣与梦想,更是巴人兴衰的见证者;建兵器博物馆:武王伐纣,巴人行军作战以短之剑力挫楚人长剑,龙水刀产生以及抗战和三线建设时期,重庆成为中国兵器重要制造地;建巫文化博物馆:《山海经》诞生于“巫”,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屈原也与“巫”有着关系,道教和丰都鬼城更是“巫”的衍生品。“巫”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他成了天文、地理、医学、农耕等科学的开端。在古镇上建立专题博物馆不仅克服了目前重庆博物馆的粗线条,也可让人在休闲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对博物馆可采取平时免费开放和周末收费的经营制度。也可由私人获得行政许可后投资经营。

2、建立巴渝生活体验馆。文化不仅可以通过静的方式展现,还可以通过动态的方式生动体现。就近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成都宽窄巷子的“原真生活体验馆”,其以博物馆的形态再现老成

都的生活,通过方言、小吃、礼仪等对成都原真生活断面进行复原和展示,并通过参与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可以在这里回到老成都生活情景中,体验老成都的生活乐趣。

3、巴渝专题文化节。巴渝文化在五千年的巫溪就已经开始萌芽产生,其具有的悠久历史。因此巴渝文化具有许多可挖掘的题材。如巴渝歌舞,巴渝歌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歌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 而巴渝歌舞的外部表现具有很强的征服、冲击力———用力踏地吼唱。汉代还为巴渝舞配了4篇舞曲: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辞。而在2007年,由14名武术高手组成的重庆市代表队表演的“巴渝武舞”还获得了“2007第二届香港国际武术大赛”“特别金奖”与“最佳创意奖”。因此,如果能在古街上确立专题文化节,不仅赋予古镇更生动的历史意义和商机,同时也起到了普及地方文化知识的的作用。

[1] 《礼记·礼运》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把“314”总体部署落到实处》 陶卫红 张雪峰 摘自《决策管理》2008年 04期

[3] 《 欧洲历史文化古城保护》 2007-11-01 国外城市规划 2002年第4期

[4] www.csup.gov.cn 2003-10-28 长沙市规划管理局

[5]《国外古建筑保护之历史过程》张芝年

http://www.memoryofchina.org/bbs/read.php?tid=5004

[6] 旧时的重庆城门只剩下通远门和东水门还保留得较为完好

[7]《国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策略鸟瞰》谢友宁 盛志伟,载于《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第20卷第1期

[8] www.csup.gov.cn 2003-10-28 长沙市规划管理局

[9]三片是指湖广会馆片区、十八梯片区和储奇门经巴县衙门至白象街片区三个主要风貌片区,两带则是指打造从顺城街经储奇门、白象街到湖广会馆的历史传统风貌保护带,以及沿解放东路至陕西路的重庆开埠文化风貌保护带。

[10]重庆:建中国城乡统筹试验区示范中西部 ,来源于龙华

网 http://www.ce.cn/cysc/agriculture/czxz/200703/20/t20070320_10755752.shtml

[11] 《风水美学里的吊脚楼》摘自《小城镇建设》2004年第5期,总第220期


相关内容

  • 对高层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分析
    [摘要]我国正处于转型过渡时期的城市建筑设计中,到处都充斤着新旧价值观念的角力与中外地域文化的碰撞.这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导致的人们价值观.世界观的频繁更新,人们的文化和审美的积淀周期正越来越短.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外立面的设计 ...
  •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
    摘要: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凸显.本文在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及其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湟文化对河湟地区乃至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河湟地区文化影响下的河湟地区乃至青海省的经济发 ...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学产生的直接要源和关键因素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涂尔干 ...
  • 桂林旅游文化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桂林旅游文化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桂林既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文化底蕴深厚, 又是享 誉"山水甲天下"的山水旅游名城.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桂林旅游文化已形成 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近几十年来,桂林旅游 ...
  • 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
    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我国也不例外.跨国企业的成功往往和他们企业管理多元文化的能力有关,而失败也是如此,中国企业在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同时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全球化与本 ...
  •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人教版选修1)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案 (人教版 选修1)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 ...
  •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理念的提出,与我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有关,大学作为一个微缩的社会,有它自己独具特殊性的人际生态,人与人之间往往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冲突:学生个体的丰富性所带来的对大学文化认同性不同的冲突:师生关系的复杂性带来的传统师生 ...
  • 专题十一 文明的交融与冲突
    专题十一 文明的交融与冲突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从人类文明纵向演进的过程看:由采集狩猎时代到农业社会的渐进,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嬗变,由工业社会到信息时代的飞跃,其总体趋势特征包括 ( ) ①文明由 ...
  • 从达尔富尔危机透视气候变化下的生态冲突
    ・热点透视・ 从达尔富尔危机 透视气候变化下的生态冲突水 李岩王礼茂 内容提要达尔富尔危机始于2003年2月.这场冲突的矛盾根源是达尔富尔的环境难 以承载本地居民与外来生态移民的共同需求,由此引发双方对生存资源的争夺.气候变化是达尔富尔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