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抱朴---简单做人,轻松生活 - 范文中心

见素抱朴---简单做人,轻松生活

05/13

见素抱朴---简单做人,轻松生活.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见素抱朴---简单做人,轻松生活

简单做人,轻松生活

最近准备一份讲稿,主要谈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减压问题。现在社会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很多人都常常会抱怨工作太累,压力太大,手头太紧,人际关系太复杂,遇到的不平事太多,幸福越来越远,快乐越来越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自己快乐起来,简简单单地享受生活,我看还是多从《道德经》中找找智慧和答案吧。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三句著名的话:“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这本是老子提出的三项治国之策,实际上也是简单做人和缓解我们心理压力的最佳准则。

“见素抱朴” 即:人应该外表单纯,内心质朴。所谓“素”与“朴”都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要使人永远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 。我们都羡慕生长在儿童和学生时代,那时只有单纯的吃和玩,单纯的思想。毫不保留地说,现在社会太复杂,越往上越复杂,越变老越复杂。对于复杂的人事,当然你必须要用复杂的心态相待,但是你要知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邪抗邪以暴抗暴,必然是挣得个鱼死网破,结果是心太累!

所以你应该就选择“见素抱朴”的心态,面对复杂,始终表现单纯和无所谓的心态,存心淳朴,将欲望和恩怨都看的轻一些。没什么大不了的事。问题和困难来了,先别急着解决,缓缓神,静观其变,或悄然以退,总比苦思攻破之法或执意迎难而上让人轻松。很多时候,想法决定了心情。简单的想法面对复杂的问题,有化繁为简之效。处事如此,处人亦如此。即使占着理,退一退,日子轻松而惬意。

老子认为:用简单的想法面对复杂的问题,要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我们遇到的事情或困难也许本身并不复杂,是我们自己思想不够单纯质朴,把并不复杂的事情或困难复杂化了,才导致我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话又说回来,即便我们遇到了什么一时难以解决的事情或困难,或静观其变,或悄然以退,总比苦思冥想破解之法或执意迎难而上要轻松吧。

明末崇祯年间,有个人画了一幅画,上面立着一棵松树,松树下面一块大石,大石之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意境深远。后来有个人拿着这幅画,来请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题字。苍雪大师一看,马上提起笔来写道: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这一

首诗,以一个方外之人超然的心境,将所有人生哲学、历史哲学,一切的生命现象,都包括尽了。人生如同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一来一往。就算是传说中的神仙,也有他们的执著,也有他们一个比一个高明之处。这样一代一代,世世相传,输赢二字永远也没有定论的时候。所以做事的最高境界,不是偏要争个输赢和高低,有时即使你表面上赢了,实际上你可能在其他方面输了,永远记住,有得必有失。

再谈为什么要选择“少私寡欲”。 这里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私,就是私心,二是欲,就是欲望。私心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个人如果私心太多,就会病魔缠身,做任何事都必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思夜虑,心不得其安。这就是病从心起的原因。

对于欲望,人当然需要欲望,人的欲望不可绝,但也不可多和杂,古人常告诉我们无欲则刚的道理,就是说纵欲必然会“闯祸染病”。人生主要有三种欲望:欲情、欲物、欲官。如果少欲情,则情不乱,家庭和;如果少欲物,就是少欲财和钱,则不会图财害命;如果少欲官,则不会投机钻营。这样人才能够知其荣,守其辱,安其分,图其志,才会身心健康,安然处世。

人生是有限的,私欲是无尽的,以有限的人生追求无尽的私欲,好比饮鸩止渴。少私寡欲,不追逐名利,看轻身外之物,便可无欲则刚,泰然屹立在世间,行正道,道真言,做真人。比行走于酒席,阿谀奉承,比奔波于官场,苦苦钻营,比打拼在商海,劳心算计要实在。

所以我们要提倡生活要简单化,思想先行,思想首先得简单化。以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心态面对诱惑,面对复杂,会发现你的人生自此步入了刚强,坦然,豁达的境界。

有个故事:从前有个地主,家财万贯,丰衣足食,因为总是担心家里的钱财会不会被贼偷,被匪抢,被火烧,被水淹,被亲戚朋友借,所以整天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一家人活的很不快乐。相反,邻居家一对靠卖豆腐养家糊口的夫妻,获得却是开心滋润,每天晚上,丈夫都会给妻子唱歌。地主的儿子问地主:“人家那么穷,怎么过得那么开心”地主说:“我有办法让他们不开心”,于是地主晚上溜到卖豆腐的那家人门口,偷偷地放下了一袋钱,第二天卖豆腐的夫妻看见了那袋钱,就拿回自己家,又怕失主来要,又怕官府追查,整天提心吊胆,从此以后,再也听不见卖豆腐那家传出歌声了。

老子认为“少私寡欲”,保持恬淡为上,知足常乐,不去追名逐利,可使精神内守,抗病能力增强。他还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由于贪得无厌,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他希望人们放弃物欲的外在诱惑,追求恬淡宁静,保持内心安足,以免伤身损寿。

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在官位上得了不义之财,虽然内心上可以满足你的物质需求,但是总有内心不安的时刻,所以有些干坏事太多的人,总睡不好安心的觉。实际上你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人一定要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在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安西县境内的戈壁滩上,有一座形似长城的陈列馆,别看它很简陋,却是安西县反腐倡廉的教育基地,这里珍藏着清代传世之宝--人皮鼓、人皮碗,这是康熙大帝惩治腐败的杰作!

据说当年康熙大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到西北巡游时,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发现了一片绿洲,碧水西流,河旁有两棵参天大树,树上挂着金光耀眼的皇冠、玉带,旁边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城池,恰似人间仙境。 梦醒后,急忙命人按自己梦中情形绘了一张图,遂派人拿着图到西部查访,几经寻找,终于在茫茫戈壁的桥湾一带找到了这一梦中的景像:碧水西流,河旁有两棵高大的胡杨树,树上挂着草帽和草腰带,与康熙梦中的情景十分吻合,惟一不足的是少了那座金碧辉煌的城池。 查访的人把这一情况汇报了康熙。康熙听后不禁大喜,便从中央拨巨款派当时的大臣程金山父子到此督修一座军事防御城,用于加强西部军事防务。

程氏父子领命到达这荒凉偏远的地方后,抬眼望去,沙丘连绵,千里无人烟.心想:康熙帝日里万机,哪还有闲功夫来此巡游呢!于是便动了私心,在建设工程时,大肆贪污银款,草草修了一座小土城便交了差。 几年后,康熙派一钦差大臣到西边巡察,,可是来到此处,看到的只有一个小而又小的土城子。 于是,这位巡边钦差把自己所看到的如实上奏了圣上,康熙听到汇报后,龙颜大怒,批示一查到底,待查明真相后,康熙毫不手软,立即下令将程金山父子处死。为了杀一儆佰,康熙别出心裁,命人将程金山和他两个儿子的头颅割下,并取下三人后背的皮,做成了两件可以展览的警示作品.人皮鼓和人头碗。具体做法是:将程金山两个儿子的头盖骨反扣在一起,中间用白银雕刻成二龙戏珠镶成鼓架,上下鼓面用他们脊背上的皮蒙制而成一个人皮鼓,再用程金山本人的后脑勺做成一个人头碗。为了能够长久警示后人,康熙大帝又拨出专款,在离桥湾城(当年程氏父子建的那小土城)西北200多米处修了一座皇家寺院,起名永宁寺。寺院里不但悬挂着那两件用贪官身体器官做的人皮鼓和人

头碗,还供着康熙大帝的龙袍马褂,并派专人值班,每日击人皮鼓以警示后人!多少年过去了,现在,那人皮鼓和人头碗依然在桥湾城的永宁寺珍藏着,供游人参观。

“绝学无忧”从字面上理解是说:如果弃绝了学问和学业,就不会有什么忧患和烦恼了。是的,一个人如果放弃了学习,也就放弃了思考,一个不会思考的人,就如同白痴,何忧之有啊?实际上老子的“绝学无忧”是一种学习的境界和更深的学习之道。

老子所说的“绝”,其实就是绝招的“绝”,是指至符合自然规律和法则的知识和理论,一种学习大道。老子认为只有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独到学问,才能获得对私欲无所冲动的自由。这种具有绝学独到的人,才是一种“道”,这个道就是商道,官道,和做人之道。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就是人学习知识后不要较真,不要钻到死书本里去。读死书,所谓读死书潜台词就是,只会呆呆的读书,却不懂得将书中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人,那么他读那些书是没用的。一个人读了书却不懂得运用和一个死人没多大分别了。确实书本知识只是死的学问,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后,产生的道理,才是更有实际的意义。如果老套书本的内容和空理论,而不知实际更不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的深刻体验,也是今人的读书指南。

我们学习时不应该犯本本主义,本本主义亦称“教条主义”。就是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读书也好,观察现实社会也好,要提倡多元思维、逆向思维,不管是什么权威理论,只有禁得起质疑和推敲,才是可信、可靠的。现在还有很多人是从单向思维的樊篱中走过来,视野狭窄,头脑僵化,只知一种主义、一个思想。眼前的世界是平面的、凝固的,一旦国门打开,把耳闻目睹的现实,与奉为经典的书本一对照,很多地方都对不上号,就觉得光读书不接触实际是不行的。

真正的“绝学无忧”就是学问已经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不需要再执着于学问的事情,不需要去钻牛角尖,不需要旁征博引,只凭自然,只凭现有的学问就可以化解任何难

题,那是多么简单和自然的事情啊。

做人、做事,这也许就是人生的两大课题吧。我们每一天都在忙碌,做的是事,而这些事情之中,又体现着你做人的原则,体现着你人格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简单做人,轻松生活!

见素抱朴

发 音 xiàn sù bào pǔ

释 义 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出 处 《老子》曰:“见素抱朴”。老子《道德经》新解:“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见素抱朴” 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老子认为“少和寡欲”,“去甚、去奢、去泰”,保持恬淡为上,知足常乐,不去追逐荣利,可使精神内守,抗病能力增强。他还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由于贪得无厌,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他希望人们放弃物欲的外在诱惑,追求恬淡宁静,保持内心安足,以免伤身损寿。


相关内容

  • [道德经]名言选译讲解
    <道德经>名言选译讲解 给大家介绍一些老子的名言.为什么要学习老子名言呢?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 ...
  • "圣人为腹不为目"释义辑述
    [摘要]历代注家对于<道德经>的注解纷繁歧互,其中对"圣人为腹不为目"一句的疏释歧义尤多.本文系统梳理了汉晋以来诸家释义,辑述其要,以见其意蕴之丰和释义之博,以求为准确理解其语意所指提供参考. [关键词]&l ...
  • 做人的基本原则
    做人的基本原则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 每一 ...
  •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对于幸福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辞海>中这样界定幸福:"幸福是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在此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幸福既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N自我实现. ...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粹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头都在诸子百家.而诸子百家,其根本皆归于<易经>.诸子百家,都以<易>为最高经典:中国传统的一切学术,都以<易经>为思想基础.<易经>又名<易>和<周易&g ...
  • [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问题拓展单1
    <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问题拓展-评价单 设计人: 龙建新 课时数:2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 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 ...
  • 道家_道教自然主义哲学及生态伦理思想_秦永红
    第十六卷第四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16 No142001年10月 JOURNALOF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Oct12001 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及生态伦理思想 秦永红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
  • 快乐与发展
    "快乐"和"发展"是落实规程精神所追求的两个核心价值.落实纲要,实施快乐与发展的教育,就要关注和爱护幼儿的天性,促进幼儿的本能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是我们对幼儿.对幼儿教 ...
  • 我们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对机遇的把握
    在这个把回头看作软弱和耻辱的世界上.走德再远,也终究达不到想要的永远.走得再近,也终究回不到想要的梦境.人永远是一群被内心的遗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夹在生命的单行道上,走不远,也回不去.我们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对机遇的把握.没有学不好的知识 ...
  • 老子名言精选
    老子名言精选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