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创作的基本知识(下) - 范文中心

对联创作的基本知识(下)

05/25

十八、回文

使联语的上下联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回文法。回文法楹联写作极不容易,写好就更不容易,不过一旦写好了,就能产生引人注目的效果。用回文法制作的楹联常见的有两种格式:

一是上下联是中间为界,两边用字相同,这样不论倒读正读,联意都是一样的,这种联一般称为对称回文。在回文法楹联中,这种格式最为常见。试举几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前门出租车租出门前。

我爱邻居邻爱我;

水傍鱼活鱼傍水。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称回文中,还有一种谐音回文,其文字虽不能倒排,但字音倒读却与顺读一样。谐音回文中,最有名的首推传说为唐寅所作的一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二是上下联使用不同的字,但顺读倒读均能读通,有点类似于回文诗,此种联称为反复回文。这种楹联顺读倒读往往会产生联意上的不同。如: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这副写景楹联把春风吹拂红花送来阵阵花香、细雨滋润春树大地一派澄清的盛景描绘的很细腻生动。如果将该联倒读,则为:

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联意则变成了蓝天连碧树,春景润春雨;大地红香满,花儿随风舞。我们仿佛能够感觉到春雨春风中送来的阵阵清香。

十九、列品

列品法有点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排比,要求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类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成联,所列举的事物之间不掺杂任何间隔词语。使用列品方法,可以强化对联所吟咏的事物,收到其它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请看下联: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只将几种事物和谐地列举出来,不加任何渲染,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悠远的艺术空间。

请看浙江莫干山十二生肖公园联: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上联列十二地支,下联列十二种动物,此外不加一字一语,干净利索,自然出奇。

再看清代窦垿所撰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列举杜、范、滕、吕四人史事,“五言绝唱”,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两字关情”指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忧”、“乐”二字,“百废俱兴”是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今岳阳)时的政绩,“三过必醉”指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岳阳醉酒的轶事;下联列洞庭湖等四处风景特征应对,上下数百年,纵横上千里,使读者对岳阳楼这一千古名楼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堪称联中佳对。

列品与排比、分总两种制联方法有相似之处,其异同点参排比、分总法简介。

二十、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这种制联方法称作排比法。运用排比仅限于上下联的内部,而以长联较多。运用排比法要注意排比的事物要有内容上的联系,而且要求次序须有规律,给人以审美之感。

请看李联芳题武昌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尽留下残阳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作者利用排比之法,将武汉三镇的主要胜迹囊括无作。联语颇富文采,只是因其历史之局限,格调及情绪较为低沉。

再看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写的桂林小广寒楼联:

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拟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楼,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块垒;

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篇遐想,弄甘陇亩,士乐缥湘,工展宏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

该联上联写桂林之胜景,“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八个排比句式衬托得其风光无与伦比;下联叙桂林的名胜,“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令人向往,引人入胜。全联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借景抒情,颂今怀古,对仗工整,文采斐然,堪称佳构。

排比法与列品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相关、相似事物的罗列。所不同的是,排比法要求各分句间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既可以说是当句对的进一步扩展,也可以看作是列品法的特殊形式。

二十一、分总

像列品法排列物品那样组句,但有分述有总述的制联方法称为分总法。使用分总法,必须集三个以上的物品并列排列,而且中间不用其它词语混杂间隔。分总法主要有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形式。

1.先总后分

请看北宋文学家刘攽对王安石联:

三代夏商周;

四诗风雅颂。

刘攽才华出众,王安石有意以此联难他,然刘稍思片刻便对出了下联。此联难度在于解决下联总括数目与列品数目字、义与上联的矛盾,或多或少都很难成对。刘以巧取胜,别开洞天,从《诗经》中独辟蹊径。风、雅、颂为《诗经》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雅分大雅、小雅,历史上通称为四诗。以“四诗”对“三代”,以“风雅颂”对“夏商周”,妙语惊人,被称为传世绝对。

2.先分后总

请看一副春联: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即是先分后总式。上联先列松、竹、梅,再以文人雅称“岁寒三友”总之;下联亦然,桃、李、杏在初春相继开花,且有红、白、粉等不同颜色,古人常以之代春,故曰“春暖一家”。

邓琰的自题碧山书屋联也属此类: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作者在这副联中,上下嫌分别用九种事物排列,这种对法又称连环法,此联即为九连环,环环相扣,节奏紧凑,音调铿锵,回环跌宕,气势宏大,可谓波澜壮阔,在对联中是不多见的。制作这种对联,应当注意上下联所排列的事物、结构必须一致,比如上联是偏正结构,下联也应当采用偏正结构。

二十二、组串

组串,或称串组,就是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起来,从而使之表示出某种意思。用组串法制作的对联,常见的有组串人名、地名、植物名、词牌名等。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这副对联是一爱国人士为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而写的。乍一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三个国名,下联则是中国的三个城市名。但其更深层的意思,上联是中国胜利地打败了日本(这里捷克转义为克敌),下联是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这样,就用三个国名和三个城市名,巧妙地组合成一副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这是在1982年,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春节征联活动中,择优选出的一副对联。上联为出句,下联为首选对句。上下联各由三个人名连缀成句,意义连贯,毫无生硬之感,堪称组串佳对。

再看由词牌组串的一副巧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联中串出六个词、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描绘出了一幅美人轻移莲步,观月赏景的美丽卷。

二十三、集引

集引,就是收集和引用的意思。楹联创作中的集引法,是指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句、词句、文章佳句、成语、格言以及书名、刊名、影视名等,运用在自己楹联之中,“活”用前人佳句,构成新的意境。比如大家经常见到这样一副春联:

飞雪迎春到;

风雨送春归。

该联就是集引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而成。集引联有的全联皆是摘引他人词语,像上联就是;有的联中部分摘引他人词语,如“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上联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佳句,下联乃作者董必武自撰;还有的将集引的内容简化压缩后用于联语之中,如“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上联之“后乐先忧”与下联之“昔闻今上”,乃分别简化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杜甫《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而来。

用集引法制作楹联,可供集引的内容很多,如前人佳句、成语俗语、人名地名、书籍报刊、戏剧电影等等,试举数例于下:

梅花欢喜漫天雪;

玉宇澄清万里埃。(集毛泽东诗句)

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

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集毛泽东词句)

沧海横流,云蒸霞蔚;

春风得意,人寿年丰。(集成语)

十分货物十分价;

一寸光阴一寸金。(集俗语)

《中华少年》《探索》《大自然》;

《风流一代》《追求》《健与美》。(集刊名)

《马兰花》《苦菜花》《白莲花》《蒙根花》《五朵金花》《战地黄花》《生活的浪花》《繁花似锦》;

《雁荡山》《杜鹃山》《六盘山》《火焰山》《雪海银山》《万水千山》《沸腾的群山》《江山多娇》。(集电影名)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女贞子”“打马”过“淮山”。(集中药名)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牛迎辇,翠雀凌霄。(集花卉名)

二十四、用典

将联语之意寓历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以表达联语的思想内容的作联方法叫用典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可用的典故很多,比如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因此,用典法在联语制作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大家看一看李渔所著《笠翁对韵》,就会发现其中近一半的内容是用典,比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等等。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制作中也不例外,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如下联: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当代文人中是制联较多的,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喜欢用典。上联是郭老为济南辛弃疾祠的题联,其中“铁板铜琵”、“美芹”、“悲黍”等,分别出自俞文豹《吹剑续录》、《列子.杨朱》、《诗经.王风》之中典故,通过用典和描写,评述了辛弃疾词章的豪放和艺术成就的高超,赞扬了辛弃疾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的豪情壮志,典故起了很好的烘托和强化作用。再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此联为赵朴初同志所作,联中用了五个典故:“老柏”系指岳飞墓前的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皆出自岳飞《满江红》词。

在对联中用好典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用典准确、恰当,有的放矢,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以蔡锷比周瑜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作李靖。全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二十五、无情

无情联是巧妙联中最有趣味性,最能体现“对”这一特点的一类对联。其特点是上、下联中相应最小的词素贴得很近,对得很工,但是词义各异,相去甚远,简直对不起来。一般对联讲究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偏偏不相关。它有两个标准,一是类别要互不相干,二是内容上要离题千里。

请看下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这是一副风格奇特的即席对。说的是清朝某年科考,试题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粗心将“昧”字写成“妹”字,嘲为上联。评卷先生见此,不禁失笑,于是顺手批曰:“哥哥你错了”。此联以回答方式出现,寄无限情趣于对话中,待你发现精妙处,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此联奇中见奇,考生误将“昧”置成“妹”,音同而意迥,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奇在阅卷先生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竟以妹妹身份出现,称此考生为“哥哥”以戏之,宛若含羞怯之意曰“你错了”。无情之格中含有情之态,真乃楹坛之佳品。

无情对,多为字与字严格相对,而联句立意却风马牛不相及,造成一种对联艺术的差距美。

请看下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上联是院中花开的景象,下联则是人文称呼,句意相去甚远。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对得异常工稳。“庭”与“阁”为宫室小类工对,“前”与“下”同为方位词,“花”与“李”同属植物类,“始”与“先”同为副词作状语,“放”与“生”则是动词相对。字字工对却意远千里,这正是无情对的妙处。

再看下联:

树已半残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这也是一副无情佳对。上下句意义毫不相干,上联为一古诗句,是说要爱护树木,不要乱伐残树。下联却以萧何献策定汉业的历史故事相对,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在字性上结成缘份,有天造地设之妙。上联尾字“斧”是工具,下联尾字“刘”指兵器,在本句中则指汉高祖刘邦;“树”对“萧”,萧,植物名即艾蒿,乃植物小类相对;“已”对“何”,为虚词相对;“半残”对“三策”为数量词相对;“休纵”对“定安”都为虚词相对。联中惟“残”与“策”乍看不似工对,但二字在这里均可视为动词,“残”为伤害之意,“策”有拄、扶之意,仍然对仗工整.

二十六、两兼

两兼即指在一副对联中一个字可与前后的字同时组词,在读时可读成两种组合句式,两种效果。

请看下联: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巧在以不同句式的读法读出不同的效果,若按三、二句式读,可读出两个人名的名字:李东阳和柳下惠。李东阳,明代诗人,天顺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此人秉性温和,善依附周旋。柳下惠,春秋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吏),以善讲贵族礼节和坐怀不乱而著称。联以“气暖”、“风和”喻二人,十分贴切、自然。如按二、三式去读,其意义则变成了这样的意思:李树的东边阳气暖,柳树的下边惠风和。

不管以何种句式读,对仗、结构都很工整。其一,“李东阳”对“柳下惠”,人名相对,“气暖”对“风和”,主谓语词组相对。其二,“李”对“柳”是植物对,“东”对“下”方位对,“阳气”对“惠风”偏正词组对,“暖”对“和”形容词相对。

再看下联: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据说此联为著名画家吴湖帆讽刺汉奸梁鸿志、吴用威所做。孟光是梁鸿的妻子,《后汉书.逸民传》记载:梁鸿每归,妻子孟光为其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夫妻相敬相爱的故事。吴用是梁山宋江的军师,足智多谋,计谋迭出。上联“梁鸿”、“梁鸿志”均为人名,下联“吴用”、“吴用威”也均为人名。名套名,以乱读者视觉。作者将梁鸿夫妻的故事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讽梁鸿志,下联亦然。作者撰联之时乃抗战胜利,外寇投降、汉奸失宠之时,以此联喻之,大快人心。

二十七、衬托

将楹联的创作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其它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为衬托法,或映衬法。被衬托的对象称为主体,做衬的事物称衬体。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的楹联,主题含蓄,耐人寻味。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方法。正衬的日的是使被衬托的主题在形象上更加鲜明。如: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这是一副悼念周总理的挽联。全联用“日月”、“山岳”、“湖海”等来映衬总理之丰功伟绩,形象之高大,联语错落有致,当称佳对。

再看孙中山挽黄兴联: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死后何堪。

《晋书.刘元海载记》:“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指随何、陆贾、绛侯周勃、灌婴同是辅刘邦的大臣;“九等”,古代将士分为九品;夷惠指伯夷、柳下惠等古贤人;“彭殇”,指彭祖、殇子。作者旨在挽黄兴,却以古人兴亡衬之,实旨未写古人,“此才不易”褒在黄兴。下联写彭祖之寿,只在惋惜黄兴之青春夭折。作者情感悲绝,可谓一字一泣也。

再看一联: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此联相传为一个屠夫所写。有一年除夕,他家中穷得连过年之物也难以准备,便满怀愤懑之情写了这样一副楹联。全联以鼠的“潜踪去”与狗的“放胆眠”,明白如画地映衬出家中的穷苦因境,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与无奈。

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从反面衬托主题。

如下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此联为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全联巧用反义词相对,旨在使读者明了褒贬之意,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曹的赞颂。

二十八、借代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在楹联创作中,为了简明扼要地说明一个事物,也常采用借代手法,即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原体,而借用另外一种与其有可换关系的名称。借代与本体有可换关系,借体可以代表本体。如:

家有万金不算富;

命里五子还是孤。

传说古时一老翁无人养老,遂贴出此联,外人不解,老翁说:“我有十个女儿,人称女儿千金,我不是家有万金吗?我有十个女婿,都说女婿半子,我不是命里五子吗?可女儿女婿都不管我,岂能算富不孤!”这里就是以“千金”指代女儿,“半子”指代女婿。老人的对联贴出后,女儿女婿十分惭愧,乃争相赡养。由此看来,楹联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又如:

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祗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

这是一副表示对诗圣杜甫思念之情的楹联,其中以“陇右词臣”指代诗仙李白,以“咸阳节度”指代对杜甫多有帮助的严武。再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旧时小旅店常见的楹联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副楹联中的“二十八”、“三十三”乃是借用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和“三十三天”,指代“宿”和“天”,别有一番情趣。

湖南醴陵红拂墓有一联

红拂有灵应惜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红拂,原为隋朝宰相杨素侍姬,钟情于李靖,随李靖于军中,后病逝于醴陵。下联的“香”在古时多喻妇女所用饰品,故古诗文中常借称为妇女。此处代称红拂,此是以物代人。

二十九、拟声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也称摹声。它是通过模拟人物、动物、神仙、器物等事物的声音的手法来取得一种艺术效果。有这样一副别致有趣的对联:

独榄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看上去这不失为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你会发现另有所指。原来,上联是由乐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谐音化出,不过这种读音只是浙江地区的方言而已。

又如,旧时有一讽刺袁世凯称帝的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情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上下联均是模拟锣鼓的敲击声。“当”拟小锣声,“庆“拟小钹声,“情”拟大钹声,“狂”拟大锣声。从内容上来讲,“普天同庆”当然应是“当庆”,“举国情狂”,“情狂”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情狂”二字是贬义词,有指男女苟合之意。用在窃国大盗袁世凯及其追随者身上很合乎情理。

以上二联是模拟人物、器物之声,下面一联则是模拟动物之声,请看: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一个;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无半杯。

“谷多谷多”是仿母鸡的叫声,“酒醉酒醉”是仿小鸟的叫声。联语意境含蓄,生活气息犹浓,读之情趣盎然。

三十、绘态

绘态也称摹状。即是描绘人们对客观事物情状的感觉的方法。它直观地临摹事物的情状、声音和色彩等。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多用于讽刺、诙谐联中。

如:

著!著!著!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圣明。

此联是讽刺清道光年间两个军机大臣潘世恩和穆彰阿的。他们惯于阿谀奉承,凡是皇帝说的话,他俩无不头。“著!著!著!”“是!是!是!”是对二人奴颜形象的描绘。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形象生动。

近年有人写了一副嘲讽“妻管严”联: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呶嘴:哦哦哦,噢噢噢。

作者以漫画的手法,刻划出这种对母逆、对妻纵的面孔。上、下联尾重用六个语气词,绘形绘声,妙不可言。

再看一副于谦反讥和尚联:

三丫成鼓架;

一秃似擂槌。   传说明代于谦自幼聪慧。一天,一过路的和尚见了在门口游玩的于谦,摸着他头上的小爪髻,出上联逗他。没想到于谦却马上以下联进行反讥。全联对于谦爪髻、和尚秃头的描绘可谓维妙维肖,但于谦的下联却未免有点刻薄。

三十一、假称

假称也称借称。是作者有意将对联中要表达的意思,将有关的对象用第一人称说出来。

如一庙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土,空费了多少钱财。

联语借庙中泥塑木雕的菩萨口吻,说出作者劝世良言。言辞诙谐、有趣,容易被人接受。

杭州岳飞墓有一联这样写道: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如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至今朝。

清道光年间.有人在杭州岳飞墓前题此联悬挂,形象地表现了一对奸贼互相埋怨,垢厉的口吻,真是刻画入微,维妙维肖。

还有—副为道土写的挽联: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回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脚朝天莫怪天尊。

作者借道教鼻祖老子的口吻成联,意在讽刺道士的寄生生涯,天尊亦指老子,唐朝老子被封为“太清道德天尊”。

三十二、比拟

根据感情的需要,作者特意以人喻物,或者以物喻人,或把甲当作乙来描绘,这种制联方法称为比拟法。通常人们将被比拟的对象称为主体,比拟的部分称拟体。运用比拟法,可以使楹联更加生动,意味深长。比拟法有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

与文学修辞方法一样,拟人法也是把没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绘,从而使所描绘的事物人格化,增强感情色彩。如下面一副挽联:

杨柳春风怀逸致;

梨花寒食动哀思。

作者把杨柳、春风、梨花、寒食等植物、时令都人格化了,宛如它们也如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一样,对死者寄予无限的哀思。

2.拟物

与拟人法相反,拟物是将人当作物来描绘。拟物的目的较为复杂,有的褒扬,有的讽刺,有的调侃。请看下联:

红莲开并蒂;

彩凤喜双飞。

作者将一对新婚夫妇比作“红莲”、“彩凤”,因红莲、彩凤之类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是美丽、吉祥的象征,把喜庆中的新人喻为红莲、彩凤,是符合情理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

三十三、比喻

在修辞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喻,无论诗词曲赋、散文韵文,这一方法可说无处不在。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在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

1.明喻

这种形式多带有比喻词,以“如”、“像”、“似”、“若”等连接本体和喻体。请看下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件具体的事件,来比喻“学”和“心”这两件难以捉摸的事物,使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抽像为具体、模糊为清晰,比喻贴切,富于哲理。

再看下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吗?

2.隐喻

即省去比喻词,隐去了比喻的形迹。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隐喻的形式却是相合的关系。如: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3.借喻

即把比喻的事体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在联中不出现。借喻的喻体不能取代本体,只是相似而已。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三十四、夸张

与比喻一样,夸张也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将其巧妙地夸大或缩小,以造成一种奇观效果,如运用得法,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言过其实”的语言,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的制联方法就是夸张法。夸张可分两种,一种是把所要表达的事物从性质、状态、数量等方面直接夸大或缩小,类似的描写叫做单纯夸张;另一种是通过比喻、比拟、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夸张法,称作间接夸张。

请看下联: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两盏海底眠。

一看就知这是悬挂于酒店的楹联。作者借助于自己的想象,把酒店中酒的威力作了极力的夸张,这在生活中是不真实的,但在艺术创作中却是真实的,因为这正是夸张的效果,通过夸张,把所要表达的内容,尽情地表现出来了,其效果必“三碗不过岗”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看一副名胜联:

声驱千骑急;

气卷万山来。

这是钱塘江观潮亭联。联语以“千骑急”、“万山来”极力夸张潮势之汹涌,“潮”与“骑”、“山”虽无共同之处,但利用“千骑急”和“万山来”之气势,来形容“潮”之涨落之势,在艺术表现上仍给的以真切之感,不愧为写潮佳作。

再如下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此联巧妙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突发联想,借题发挥。作者在夸张的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突出对联的艺术色彩,属于间接夸张。

还有的对联运用借代、比拟等形式进行夸张,都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运用夸张务比做到合乎情理才会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三十五、对称

对称亦称玻璃对,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

有一玻璃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清代梁章钜《楹联续语》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

请看下联:

文同画竹两三个;

丁固生松十八公。

此联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的文同为宋代大画家.以善画竹和山水著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恰似“个”字。丁固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说:“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下联出句为1990年辽宁营口市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征联:

山水林田,至营口宜赏美景;

桑蚕米果,出盖县富甲关东。

出句写营口市的环境特点,对句写盖县(营口辖)的农土特产。对句在句式、词性等方面与出句基本相对,用玻璃对式相对,实属不易。

三十六、换位

换位法是为了某种需要,故意将句子中的词语作对换位置的一种修辞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可国民党军队却一退再退,大吃大喝。当时有人写一副对联讽之:

前方吃紧;

后方紧吃。

这副对联通俗、直白、语句精短。仅八个字,一个“前方”,一个“后方”;一个“吃紧”,一个“紧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两种势态。上联“吃紧”,指情况紧张。下联做了—下换位,则变为大吃大喝,不可终日的意思。稍动一字,差之千里。从中不仅领会作者遣词之妙。同时,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看来好联不在辞众,而在意法之妙。

1905年,慈禧七十大寿,章太炎为此写了一副寿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

作者在联尾,故意将“有庆”、“无疆”二词做换位处理,其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联尾句变成了只为一人祝寿歌舞,却使黎民百姓膏血全枯;下联尾句变成了每次到慈禧庆寿之际,总是被割掉疆土之时。作者对慈禧进行了尖锐、辛辣的讥讽,无情地揭露了慈禧不顾百姓死活和国土沦亡的卑劣行径,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乾隆五十五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乾隆一行北巡热河。一日,在万松岭住下,准备去承德为自己祝寿。随行的有纪晓岚等几位重臣。其中有一位叫彭羡门的出一上联,想难一难纪晓岚。联曰: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此联很有深度,这年正是乾隆八十岁,而十八公喻指万松岭的松树,故将松字拆成“十八公”,与前面的八十正好颠倒换位,纪听后,随即以对: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帝王所居之所称“九重”,时逢重阳节又称“重九”,也正好与“九重”换位。此句实属难得,非大家不能为之。

三十七、偏旁

所谓偏旁法,是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以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成联。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

请看下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怀怕忆情。

出句是一副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副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许出嫁。当时无人应对,其女也“寂寞”而死。下联为近人所对,平仄似乎欠妥,但做为巧对,是可以的。

虎门有一副对联:

烟锁河堤柳;

炮镇海城楼。

与上联不同的是,上联上下句各用一个同旁,此联则在对仗处使用同旁,独具特色。联语自然贴切,如诗如画,而且字义贯通,意境高远,实属难得之佳作。

再请看下联: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上联“王老者”三字带有土字旁,说一身土气实不为过,下联“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语言谈谐,令人发笑。

三十八、绕口

采用汉语一字多音,异字同音的特点组成复杂的有趣联语,以造成变读绕口的效果,这种制联方法称作绕口法。

请看下联: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据说这是一位叫徐晞的文人和太守的应对。出句为太守求对联,对句是徐的即兴应对。出句除“北”外,其它字的韵母都是“u”,下联字的韵母都是“i”。对句高出句一筹,而内容更为丰富、自然。

清代楹坛大家梁章钜写过一副联: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呼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为押韵对,只是对句的“娱”押“ü”韵,与“粗”、“疏”相比,稍有变韵之嫌。

再如: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上联“西湖”与“锡壶”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却声韵相同。下联“进士”、“近视”也然。作者采用了同音异词之妙,组装成联,使二词相互关联,读之上口,又别有情趣。

三十九、互文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请看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上联写生,下联写死,从两个方面入笔,却写的都是一种精神,是说她生与死都是伟大而光荣的。

再看下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人生处事,要谦虚谨慎,小事要通融马虎,大事要坚持原则。联语借用了两个古人为典,从两个方面去写,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互文的一种。

再请看: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此联写做人之道,应刚直不阿、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不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作者在上联以“玉”自誉,下联以“瓦”点化。两个角度,一种精神,闻声见物,令人叹止,乃精妙之笔。

四十、反语

反语即是将意义相同或相反的两个或几个词组成联,从而产生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对联中极为常用。它含蓄有味,能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

例如,在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城内有人写了这么一副春联:

许多豪杰;

如此江山。

“豪杰”的本意是指才能出众的人。但联中却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军阀。“如此江山”原为褒意,在这里喻为军阀混战中的破碎山河。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

红黑炭火,烫冷热美酒,名传远近;

大小布匹,裁老少新装,美化短长。

这是为一门两店写的对联。一店是酒馆,一店为裁缝铺。作者抓住两种事物的特点,发挥开去,使生意性质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种手法对于二者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副运用技巧非常高妙的反语对联。

再看下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这是蒲松龄早年应对一位姓石的塾师先生的对联。据说,一日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当面质问学生不该这样来辱驾老师,蒲松龄从容地解释道:我是按老师的联属对的,如果写得有错,请老师指教。老师再仔细分析,发现联中用的反语属对,可以说是对得天衣无缝,挑不出半点毛病,无言以对,只好拂袖而去。

四十一、越递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

1.阶升法

请看下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联传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再看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学校题联:

认请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作者从事物最初层次着笔,不断向中高层次递进,采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法,给人们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文字工整,立意也巧。

2.阶降法

请看下联: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此联以戏谑为快,不免有狂妄不当之弊。但其手法却为独特。把所评对象分别以“生”、“净”、“丑”、“末”、“耍手”、“奴婢”对号入座。用的是阶降的手法。

也有一联,是采用阶升、阶降两种手法同时运用的。

例如: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上联使用了阶升法,下联使用阶降法。这两种方法层次清楚,能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

四十二、物色

物色即饰“物“以“色”,在巧联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反映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对联的深刻内涵。

如下联:

鹅黄鸭绿鸡冠紫;

鹭白鸦青鹤顶红。

将自然界中最能表现颜色的几种禽鸟入联,虽多种颜色堆砌却不觉生硬,语言自然,风格绮丽,被人喜爱。

有一关帝庙联不仅使用物色,还是一副迭字对:

赤面赤心扶赤帝;

青灯青史映青山。

物色应注重色彩在联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显出其特色。

请看下联:

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

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枝,停浮玉殿金宫。

其中色彩字绿、黄、红、黑、青、白、翠、紫、丹、碧、玉、金,几乎占去联中一半,把一个凌紫阁的建筑过程细微地描绘出来。

四十三、数字

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的作用主要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下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用数应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

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一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美和谐的艺术体裁,有巧夺天工之妙。

四十四、方位

所谓方位法,即在对联中重用方位词,以造成描写空间上的特殊效果。常用的方位词主要是“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等。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大江东去;

爽气西来。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再看下联: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向右翻。

联句中巧妙嵌用了“北南西东,前后左右”八个方位词,其实真正表达方位的只有“北”、“南”、“东”、“西”,其余的方位词与别的词搭配,词义产生了变化。比如“西瓜”是瓜名,《左传》是书名,两者与方位无关系,“思前想后”是时间范畴词,其意义与方位词关系不甚紧密,然而读起来仍和谐统一。或许,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

再看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四十五、虚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四十六、联绵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迭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例如: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词。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

再如: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福州春意亭联:

莺啼燕语芳菲节;

蝶影蜂声浪漫诗。

江西蓝桥公园佳婚事联:

有情终配鸳鸯侣;

相爱总结连理枝。

再有杭州梅竹亭联:

雪里梅花红烂漫;

霜间竹叶碧玲珑。

第一联中“芳菲”对“浪漫”,第二联中“鸳鸯”对“连理”,第三联中“烂漫”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四十七、标点

所谓标点法,即在对联中突出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多以符号代替数字使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下面是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的一副对联:

全联仅用两个标点符号成联,隐含着极深沉的意义。上联一个“?”,下联一个“!”,如果不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是难以评断其内在的含义的。全联没有文字却胜过千言万语。可说是楹联史上最短的对联。

请看下联:

??????

!!!!!!

1949年,南京大专院校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国民党特务镇压学生运动,打死两名学生。在举行的追悼会上就有这样—副无字联。对联巧用12个标点,并采用层盖手法,问叹相对,悲痛交织,情感层层递进。上联是向反动当局质问,血泪控诉;下联是写向反动势力讨还血债的决心,真乃“此处无声胜有声”。

1948年3月,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中央大学教授乔大北撰写一联嘲讽之:

费国民血汁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联语直抒胸襟,愤不可遏,骂得痛快淋漓,有理有据。作者为国人鸣不平,怒目之态跃然纸上。上联的一个“?”是说南京政府盘剥了人民多少资财,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不得而知。作者的无限愤懑,也许就在这一“?”中。

四十八、其他

1.倒顺法  2.制谜法  3.易词法  4.同出法  5.连环法

6.落帘法  7.卷帘法  8.脱靴法  9.婉曲法  10.同划法

----------------------------------------------------------------------          -

1.倒顺法

将联语中的某些字来回反复使用,使楹联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趣,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倒顺法。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此联以“水、车、风、扇”前后倒顺回读成联,并利用词性的活用变化,产生了回环往复之趣,形象地描绘以“水车车水”和“风扇扇风”的形态,富于哲理和生活情趣。

喜爱对联的朋友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秀才进京应试,路遇一富家小姐对联招亲,其上联是: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联语以“走马灯”倒顺回读成联,巧妙而又工整,秀才对此印象很深。应试时发现有一题正是要求对联,其联是: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联中以“飞虎旗”倒顺回读成联,形象逼真地描绘了“飞虎旗”的静态和动态。秀才以“走马灯”对之,考取了功名,回程途中又以“飞虎旗”对招亲联,娶得了佳人。一联成就其功名姻缘,岂不妙哉?

2.制谜法

为了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创作意图,有时在楹联中不直说,而是隐寓于上联语之中,要“捕捉”其联意,和猜谜语一样,一要费一番思索的,用这种方法制作楹联叫制谜法。用制谜法所创作的楹联实际上就是谜目的谜语楹联。这种楹联往往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是楹联本身的宣示之意,是比较明确的含义;一重是其深层之义,是在联语背后所隐寓的含义。这样的楹联,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宣传性等多种效果兼备,在民间更为多见。常见的制谜语的楹联,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联中隐字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这副楹联所表现的似是讲农家小孩爬树取鸟蛋,描绘相当形象生动,凡农家孩子多有体会。其实这是一副谜语联,上联隐一“攀”字,利用隐示法,先隐示“木木”,利用象形法,隐示“大”和“爻”,再加一“手”字,则组成“攀”字;下联用同样的方法,将“幺幺、木、白”隐示出来,可组合成“乐(繁体)”字,颇富巧思。

(2)联中隐事

雄鸡鲤鱼猪婆肉;

香菇木耳曲子耙。

相传此联出自湖北某地的一个杂货铺。楹联中所列举的六味食品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也是一般杂货铺里常有出售的食品。该联所隐示的是“开门大发”之意。这样的楹联看似粗俗平常,实则匠心独具,耐人寻味。

(3)联中隐物

万顷波涛乘骑过;

不胜将军弃甲逃。

该联上联指“海马”,下联指“酱(败将)”,在谜语联中,这种写意隐物的楹联是很多的。

(4)联中隐物指事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此联为苏州王鳌与松江徐阶的戏谑联,上下联似乎是讲吹笛弹琴之事,实则上联所要表达的一层意思是指“吹火筒”,下联则隐指“弹棉花”一事。这样的楹联均能一语二用,语意双关,联意含蓄。

3.易词法

易词,即在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接着又做词组使用。有的是将一个固定的词分离,重新组句,达成原词异义的效果。

请看: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膏药”和“脾气”是两个固定词,在联中,作者突发异想,将两词分离成与原来词义截然不同的词来,让人大开眼界,去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劝导,让人改掉脾气才是高人。据说这是一副中药店联,只当给患者吃了一付舒心丸。

请看下面一副联: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此联是康有为为纪念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撰写的一副挽联。谭嗣同字复生,与康均为同盟会成员。上联的第一个“复生”,为谭的字,是名词。第二个即是再生之意,偏正结构。下联第—个有为是作者的名字,是名词,第二个“有为”含有所作为之意,也是偏正结构。联不仅对得好,更巧的将是二人的名字做了巧妙的组合。

4.同出法

同出即将出于同一事物的几个词语巧妙地组合到联中,使上、下联各表其意而又互相对应。

如:

荷叶莲花藕;

真丝蛹茧蚕。

荷叶、莲花、藕为同一根上长出来的东西。真丝、蛹、茧、蚕也是同一动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变化的不同形态,只是“真”对“荷”有些不妥。

下联也属同出手法,比上联显得更准确、工稳。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上联写木炭,下联写大米,相传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少年时随父到御花园玩,与弘治皇帝的一副妙对。

5.连环法

即联中巧用同字、谐音、同旁等不同的修辞方法,嵌成联句环环相套的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符合这一特定要求的联句即为连环式。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联中出句“灯”与“登”、“各”与“阁”既音同,而且“登”、“各”又各自是灯(古字“燈”)、“阁”字的偏旁。对句中的“椅”和“倚”是同偏旁,“同”又是“桐”的偏旁,读音相同而且“移”和“椅”声母也相同,符合出句的要求。

6.落帘法

即在联句中以同一词语开头,又以同一词语或谐音结尾,使联句现出一种文字和音韵的美感。

请看下联:

教无所教偏成教;

官不成官却是官。

联句以“教”、“官”二字起头,又以“教”、“官”二字结尾。落帘格与回文格不同,落帘格联不能倒读。此联为讽刺清末教官一职,此职当时无足轻重,但为此官者又非鄙则吝,故有人以此联讽之。文字幽默苛刻,嘲讽轻快得体。

明大学土解缙曾写过这样一副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此联的上半句为落帘式,重在谐音。“蒲”、“桃”的谐音为“葡萄”,“梅”、“桂”的谐音是“玫瑰”。而后半段的“本”、“香”亦为落帘式却重在同音。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一副应答对,也属落帘式: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黄二人为挚友,一天他俩在松下下棋,忽有松子落到棋盘上.苏东坡信口念出上联,黄庭坚知是让自己对下句。对联上句下句各以“松”、“棋”、“柳”、“钓”引出上半句,下半句对以同样的字落笔,前后遥遥相衬,形成鲜明的对称美。另外后半句的“子”、“丝”也同样具备落帘效果。联句构思精美,立意新颖,形象鲜明、生动、自然,对仗亦工。

7.卷帘法

卷帘也称倒叙、逆挽。即与小说、散文中的倒叙法相似,是一种先说后事,后说先事的方法。很像帘子倒卷而上.所以称卷帘格。

例如: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上联先说从军归来之况,下联再说离家从军之事。

8.脱靴法

在联句中形成先抑后扬、先引后拔、(缺)如西安莲湖公园奇园茶社联:

奇乎!不奇,不奇也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奇园茶社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梅永和夫妇建的秘密交通站。当时此联挂出世人不解,解放后人们才知道此联的真正含义。作者王超北是我情报处负责人。联语不但使用了脱靴法,还运用了嵌名法,四处嵌名,不显雕琢。

9.婉曲法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迥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

请看一副旧联:

月无贫富家家有;

燕不炎凉岁岁来。

联中两句为折体。作者故意将本体隐去不说。联中要说的意思是:还笊钗颐瞧逗沂?没有的,只有月亮和燕子不嫌弃我们,常光顾这里,暗喻世态的炎凉。联语通过月和燕而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10.同划法

同划,联中均由同笔划数的汉字组成。

古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繁体)。

这不是一副普通的迎春联。其妙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其中的每个字都是由九划组成,这是对联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古人称“消寒迎春联”。因从冬至(一九)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上、下联句笔划正好是八十一划。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写上下联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完,至此,严冬已去,春到人间。故此,称此联为“消寒迎春联”。

这种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古来以其难方显得此对珍奇。此联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所以历来为人们称为联中上品,颇受一些人的喜爱。有人说它:“是对联写作的—个奇迹”,此话不虚。


相关内容

  • 对联的创作与谋篇
    对联的创作与谋篇 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对联的独立单 ...
  •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 ...
  • 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长沙师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一. 课程性质 <汉语言文学>是为培训湖南导游人员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是解决旅游市场不断增长的对导游人员的需要,规范加强全省的导游教育工作.使导游人员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 ...
  • 语文创新作业例说
    语文创新作业例说 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 陈志平 摘要:创新语文作业要紧紧围绕"语"和"文"展开,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能动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利用传统文化和网络平台,充分信任学生,不断调动学生积极 ...
  • 汉字的来历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 ...
  • 语文智力题
    唯愿每一位同学在竞赛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感受语文魅力! 答卷注意事项:答题时间60分钟,不延时.请安排好答题时间,不要在个别难题上浪费过多时间.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错选.漏选不扣分) 1.<四库全书>是哪位皇帝下令编纂 ...
  • 妙裁诗词入楹联
    妙裁诗词入楹联 诗词和楹联均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丽奇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以至唐诗.宋词.元曲,其悠久的历史.多姿的风格.深厚的思想.丰富的情趣,让人目不暇接.心醉其间:而几乎从诗歌诞生的那时起,楹联 ...
  • 醉里得真如
    有关酒的诗和散文我写过不少,因而造成我"酒量不浅"的印象,其实我好酒而不善饮,喜欢那种三五知友畅叙时杯酒交欢的气氛,平时在家中很少喝酒,偶尔独饮也仅浅酌一两杯至微醺而止.老友痖弦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洛夫近年热 ...
  • 挽联:从鲁迅到巴金
    我国文学诸门类中,形制最为短小而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对联.对联之中,最能感动人心者,应数挽联.挽联不仅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又为优良的民族习俗,而且於逝者意义非凡.一副好的挽联,远胜於已成官样文章的长篇悼词.悼词过后便无人记起,而好挽联却是可以流 ...
  •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读后感(更改篇)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读后感语言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其功能.从王蒙的<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当中显示,语言最常见的功能就是表达.交流.记录以及记忆的功能.我们的日常对话就是语言在发挥表达,交流的功能.我们把语言写到纸上,或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