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 范文中心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08/17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内容

●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

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 ● 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黄秉维:“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

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

● 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中国、埃及、巴比伦、

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 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

地理志、地图、专论等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

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 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

学思想争论的重点。

● 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

● 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

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

● 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

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 地理学科学性质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领域和范畴,研究对象和任务,其基础理论和核心的探索,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辩,也是地理学思想的活跃领域。 ● 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 ● 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 詹姆斯(P. E. 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 ● 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 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 ● 哈维(D. 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

——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 地理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 ● 从地理学发轫初期,各种哲学观念就渗透于地理学领域,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促进了地理

学思想的活跃。

● 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新的科学哲学理论逐渐取代了以往的哲学观念,有益于地理学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是地理学思想中的有机组分。

第一讲 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解

一、地理学与科学的萌芽

● 科学的萌芽大致始于四方面

● 对周围地域环境的认识与研究,即早期的区域研究(横向的地理研究)。 ● 历史的研究或称为编年的研究(纵向的研究)。

● 对技术与数理的研究,如最早的数学与天文学等(方法手段的研究)。 ● 哲学,与上述三者相结合,着重探讨一些共性问题。 基本论点

● 早期的地理研究在人类科学历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 就发展历史而言,地理科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形成于公元前(埃拉托色尼,前276-前194),是以对人类周围地域的认识研究作为客体,其以后的发展历史主要也是围绕区域而展开的。

二、地理科学是一门学科体系

● 1987年10月钱学森在中国科学院地学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上,从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

史出发,从哲学、系统论的高度,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地理科学”的思想。 ● “地理科学是一门学科体系,是现代科学体系十大部门之一,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

列。”

●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地理系统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要运用“从定性到定

量的综合集成法”来研究。

● 三个层次——基础理论层次、直接应用的技术性层次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技术理论层次。 三、地理学科成熟的标志

● 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科学家 ● 有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 ● 有本门学科特点的方法

● 为国民经济服务中发挥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的作用 ● 有大量本门学科的成果资料的积累(数量、质量) 四、地理学科体系(见下图1)

1、区域(空间)方向——区域(空间)地理学

● 通过对各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该区域的结构、功能、

特征及时空规律,从而把握区域内人地之间的作用机制。

是地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方向,长期以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2、理论方向——理论地理学(通论地理学,普通地理学原理等) ● 注重从理论上探讨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的作用、功能及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的结

构、特征。

● 探讨不同层次(尺度)地理环境的时空(分布、变化等)规律。

● 注重探讨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学科体系、方法论、学科发展史、学

科哲学基础等地理学的重大理论问题。

● 包括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大部门学科。

3、历史(时间序列)方向——历史地理学 ● 从时间序列来揭示地理环境演进过程。

4、应用方向——应用地理学

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最活跃和最有发展生命力。 5、方法论学科领域

表 1 地理学科体系(一种划分方法)

图1 地理学的金字塔结构(陈传康、刘南威等) 地理哲学

●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 三层次——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地理学,二级综合地理学 ● 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实践地理学 ● 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环境地理学 图2 《理论地理学概论》中的地理学体系(王铮,1994)

● 第一层次——环境动力学(环境地学的理论核心,部分内容属于模式地理学,重点在于

地理环境过程及环境对这种过程的贡献及其机理),区域动力学(重点在空间相互作用基础上的空间动力学、区域结构类型及其演变规律)

● 第二层次——模式地理学(研究某种特殊的地理事物类型:工业、城市、山地、沙漠、

冰川、交通、商业、地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

● 第三层次——现代地理学的应用层次(区域地理学、工程地理学等)

图3《地理学引论》中的地理学体系(白光润,1989)

图4《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的地理学体系(林超/杨吾扬) 图5《现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学体系(蔡建明,1992)

根据发生学原则——各分支学科的发生、发展次序给出

图6 《现代地理学图书分类法的探讨》(王祥珩,广州地理学)

图7 《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2001,

2009)

图8《理论地理学》(牛文元,1992)

图9《论地理学体系建设》(杨开忠,1991 )

图10 《理论地理学的科学问题》(杨吾扬,1989)

元地理学——从元理论(一般理论的理论)角度研究地理学,由元理论和一般理论两个层次构成。将地理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地理学本身的工具性的理论即元地理学(地理学思想史、地理学哲学、地理学方法论等分支学科) 图11《地理科学》(吴传钧,1995)

五、地理学的理论结构

● 1、地理基本要素——地理学问题表述所必要的指标

● 方向:正对的位置:自一点向外引伸的路线,顺着箭头的方向。地理学上所讲的方向和

平时所说的方向不完全一样,它主要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东是与地球自转一致

的方向,西是与地球自转相反的方向,地球上的南北方向是有极点的,指向南极的为南方,指向北极的为北方。

● 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所处的方位。地理位置是用来界定地理事物间的各种时间空

间位置的地理专业术语。

● 距离:距离是指(两物体)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或相隔的长度。 ● 覆盖度:指林地中灌木等对于地表遮盖占据的地表面积与总林地地表面积之比。植被覆

盖率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 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简单的说, 郁

闭度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地表空间上某种事物的数量,是进行有关空间分布的研究最常用的

指标。

● 强度:作用力以及某个量(如电场、电流、磁化、辐射或放射性)的强弱程度。 ● 时间: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 ● ······ 2、地理学基本概念 ● 尺度:一般指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

尺度。此外还有组织尺度,指在由生态学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组成的等级系统中的位置。

●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 区域: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所划分的空间范围称为地理区域。同一地点在不同的地理条

件下可能属于多个地理区域,比如:上海市,从所属地形区来看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角度来看属于季风区。不同地点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可能属于同一个地理区域,比如:济南市属于山东省,南京市属于江苏省,但是从我国的地势来看,他们却同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上。

● 景观(环境、空间结构):是由在各个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的

最简单的单元地域所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的总体,这种相互作用决定景观动态。

● 时空耦合:是四维向量的充分表达,除了高度、经度、纬度(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外,

还有时间维的同时考虑。

● 网络: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用于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亦即在一个地理系

统中,通过无数“通道”互相联结的一组地理空间位置 ● 等级:指按某一标准区分的高下差别。

● 模型(自然或人文现象所构成的一种格局):指能将地理环境的信息集合起来,并且把

实体加以理性的概念化,求得在物理属性、力学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等方面的尽可能相似,最终加以高度概括的各种方式的抽象表达。

● 循环(地理过程):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 相互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

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并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广泛应用。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正视事物

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 „„

3、地理学基本公理

● 集群公理——各种群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两种地理区域:均质区域(形式区域)、

功能区域(作用区域)——两种地理区划的类型划分基础。 ● 势能扩散公理——地理运动和地理过程的原动力。

● 距离衰减公理——包含了事物之间接触性和近便性的计量。 ● 序动公理——集聚向环境发生作用的地理过程依从一定程序。

● 时空对耦公理——地理体在时间上的变化(演替或波动)与地理体在空间上的变化(更

替或共轭)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表2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公理基础

六、地理学的研究视角

● 《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

● 通过地方(水平)、空间(垂直)和尺度的透镜观察世界的地理学方法。

● 地理学的综合领域(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离的边界)—

—“环境—社会动态”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环境动态与自然系统,人类社会动态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

● 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和认知的方法的空间表述。

● 学科研究前沿——城乡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流行病学、人类学、心态学、环境

科学、保育生态学、国际关系等领域都广泛应用地理学的视角。

七、地理学的基本价值

● 1、地理学的哲学价值

● 为哲学研究提供某些基础——以客观世界为基础,地理环境演化发展过程,地理环境空

间地域分异等,充满否定之否定规律、数量和质量变化规律等,发生学思想,生命有机

体概念。

● 为哲学研究提供一些准确而科学的答案——世界观,多种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共生)。 ● 部分解决了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充分利用人类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之间,

以及地理环境内部的正、负因果关系网,人的主观调控。

地理学的方法丰富了哲学方法——空间研究角度和方法,时空统一观,唯物史观,系统科学思想与方法。

2、地理学的科学价值

● 对近代科学发展的贡献——知识基础,地球整体性认识等,哥白尼日心说,牛顿万有引

力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等。

● 整体观念——对当前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

● 跨学科属性——决定了对综合性问题解决的作用——具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

性。

● 地理学基本规律的作用——地域分异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人文地理规律等。

● 地理学重大理论突破的作用——自然地带学说—土壤发生学,现实沉积环境研究成果—

地质学成岩、成矿理论,青藏高原隆起研究等。

●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在科学大厦中的地位——空间系统。

3、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在资源调查、边远地区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 编制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城市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为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提供科学依据

● 地理学在区域发展预测、风险决策中已表现出一定的作用。

● 参加国土整治、主体功能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在空间上和时序上合理开发利用国土

资源提供了基本科学依据。

● 进行旅游规划和设计。

● 参加区域治理的实践,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 区域研究为制定某些政策提供依据

4、地理学的教育价值

● 地理与个人教育

● 知识和理解方面

● 技能方面——读写能力、口头表述能力、计算能力、图解能力等,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

——空间度量,理解国际事务等

● 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平等、平衡、可持续发展等。

● 地理与国际、环境和发展教育

● 国际教育——国际度量、全球观点,全球相互依赖性与合作,权利与义务。 ● 环境与发展教育——强化环境教育、发展教育。

第二讲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内容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

地域系统

●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跨学科的大课题,地理学研究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重点在于

将人地关系统地域系统的优化落实到地区综合发展基础上,探求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控机理。

● 其研究内容包括:

● 人地关系的形成过程、结构和发展趋向的理论。 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的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与风险分析。 两大关系间相互作用和物质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整的途径与对策。 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以及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结构潜力,及特定

的地域系统演变趋势。

● 地域分异规划和地域类型分析。

● 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

二、人地关系学说的考察

● 1、地理环境决定论

● 人类的身心、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

支配的观点。

● [古希腊] 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注意人(性格、智慧)

与气候的关系。

● 18世纪[法]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根据气候修改法律。

● 19世纪中叶[英]历史学家巴克尔——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 [德]地理学家拉采尔19世纪末《人类地理学》——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 [美]地理学家森普尔(拉采尔学生)——夸大和突出地理环境作用,介绍到美国。亨廷

顿《文明与气候》——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作用。

二战后[澳]地理学家泰勒——批评“老式”的决定论,提出“决定行为论”(“有限决定论”)

2、地理环境可能论

● 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自然环境仅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机会,人类具有相

当大的选择自由的观念。

● [法]维达尔—白兰士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

不能用环境的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可供利用的可能性,而生活方式则是决定人类集团选择哪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 [法]历史学家费夫尔1922年《历史学的地理导论》——自然界没有必然性,但到处都

存在着可能性,人类作为可能性的主人,才是利用它们的主宰。

● [法]白吕纳(维达尔学生)1910年《人地学原理》——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

是人与自然的媒介,心理因素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创造出不同的人为事实。

● [英]斯帕特提出折衷观点(“或然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

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

3、地理环境适应论(“生态调节论”)

●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

适应。

● [英]罗士培1930年创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和利用的可能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即从不同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两个方向——一是人群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 [美]巴罗斯1923年将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地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

环境的适应,分析人类活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调节论”)。 ● 19世纪末以来人类学者——在研究中认识到人类分布特性与环境分布特性之间存在一

定的因果关系——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研究重点亦为人类社会如何协调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和人口增长使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力量增强,而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日益明显。人类生态学于70年代重新兴起,80年代始“协调论”(主张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受到广泛重视。

4、文化景观论

● 地理学应从研究文化景观来分析人地关系——文化景观是地面上可以感觉到的人文现

象的形态,人文地理学应该研究这种人类及其劳动所创造的能反映人类集团的文化和经济的景观。

● 拉采尔最先系统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历史景观)——主张对土地、村落、城镇及道路

等进行分类,以便了解其分布、相互联系和历史起源。

● [德]施吕特尔1906年提出来文化景观论——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区别,要求文化景

观当作从自然景观演化来的现象进行研究。文化景观可分为可动的(人以及货物等)和不可动的(通过文化作用于景观的全部效果来反映,如道路等)

幻灯片49

● [美]索尔1925年《景观的形态》将文化景观定义——由于人类活动添加在自然景观上

的形态。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是解释文化景观。

● [美]惠特尔1929年提出“相继占用”概念——地理学不应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而是研究一个地区内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

● 但有一些地理学家提出异议

● 赫特纳反对施吕特尔关于地理学限于研究景观的可见现象的观点。

● 哈特向对文化景观提出疑义,认为在任何地方只有一种景观,如果那里没有人,就不是

文化景观,如果人类已进入,自然景观就不复存在。另外,认为文化景观论不是建立在逻辑的和地理学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等。

5、人地共生论

● [美]马什《人和自然:或被人类行动改变了的自然地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

必须谨慎,以保持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 [苏]马克西莫夫——“人过去在改造,现在仍在改造。但是,技术补充生物圈,并作为

统一的运动体系内的组成部分与之相互作用。形成这种技术圈与生物圈的共生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本质上崭新的全球现象,同时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新阶段。”

● [英]Bennett和Chorley 《环境系统》——人类对长时间、大范围和大规模的能流和物

流没有能力调节,而只有通过共生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平共处。

● [苏]索恰瓦《地理系统学说导论》——阐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共生,以及共同创造的思

想。

● 人类对处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共生”。

三、人地关系的历史分析

● 1、农牧业产生以前的阶段

●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原始共生——动物社会

● 2、原始农牧业及小农经济阶段——农业文明

●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顺应

● 3、工业革命阶段

●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改造——人类与自然环境多表现“互害”状态

● 4、向建设理想环境的过渡阶段

人类和自然环境协调共生。

四、人地关系的实证分析

● 1、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命活动的作用

● 地理环境为人类种属的形成及分化提供客观基础。

● 人体素质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 地理环境以短期效应直接影响人体素质,使遗传优势得到实现。

● 地理环境以长期效应间接影响身体素质,使短期效应得到积累,形成遗传上的优(劣)

势。

在封闭的人口环境系统中,人口的增减完全取决于死亡率和出生率——地理环境对死亡率和出生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 自然环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为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资源

为中心的地理环境对部门产业的性质和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 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社会分工和劳动地域分工提

供客观基础(地域分异导致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有形区位”差异或“有形区位优势”),也是参与劳动地域分工形成的内因机制。

● 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成为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发展的内在因素

和基础,直接影响经济地域(区域)的类型和结构。

●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深刻影响着未来经济活动。

3、地理环境对人类政治军事活动的作用

● 地理环境往往与受其影响的人文环境共同决定“政治区位”的优劣势——国都的选定,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

● 人类战争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自然地理位置和自然

条件在人类军事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军事行动的组织和实施等。

● 随着社会发展,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将更多地让位于人文环境的影响。

4、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地理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口数量和文化(文明)的时间长短。

●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形成不同的文化提供了选择性——大陆文化与孤岛文化、海洋文化,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形成等。

● 古代文明和经济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变迁有关——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任何一个社会条

件下的文明都只有一定的承受力,任何文明都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适应,共同创造的结果——我国历史上的四次农牧对立(游牧居民向农业区的扩张),北胜南败与我国地理环境及区域差异有关。

● 地理环境为社会结构类型的一个因素——东、西方封建结构的区别与地理环境有关。东

方封建结构的超稳定性与地理环境及其受人类干预少有密切关系(形成内向的封建经济共同体)。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与地理环境造成的开放环境,小国并雄,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的贸易等有重要关系。

五、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

● 1、共生的涵义

● [苏]维尔茨基1945年提出“智慧圈”概念——人类始终在改造自然,但“技术圈不应

该去毁坏而应当遵循生物圈的组织原则,补充生物圈,并作为统一的运动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而形成技术圈与生物圈的共生。

● [苏]索恰瓦《地理系统学说导论》——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指人类对于提高自然力的有

益作用的努力,使潜藏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有益的可能性得到发挥。

[英]本耐特等《环境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分为调节和共生。调节指短时间和小范围内对小规模的能流和物流进行的人为控制,而人类长时间、大范围和大规模的能流和物流没有能力调节,只有通过共生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协调共生。 ● [中]马世骏——“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想

● 人类与地理环境共生应当是人类社会使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互相促进,不断

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

● 人类不断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不断与自然界一起共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

活的次生地理环境——“人与自然界新的同盟”。

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类型

● 开放系统的熵方程

● Ds=dsi+dse

● Ds 为系统的熵变。

● Dsi 为系统内部熵产生,依热力学第二定律, Dsi>0。

● Dse 为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熵交换,即“熵流”,可正、可负、可为0。

● 如Ds=dsi+dse -dsi

● 如Ds=dsi+dse>0,系统有序度降低,则有两种情况: dse>0 ; dse |dse| 。 ● 如Ds=dsi+dse=0, dse= -dsi,系统有序度基本不变。

——但重要的是时间的积累,即对Ds=dsi+dse进行积分。

幻灯片67

●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类型

● 理想状态——人类系统和地理系统均向有序性增强方向发展。

● 不理想型——人地冲突型,经济衰退,地理环境恶化等。

3、人地共生的原理

● 熵流限制或约束

● 耗散结构——负熵流的输入,是开放系统维持有序和不断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人地系统

的共生必须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负熵。

● 因果反馈关系

● 系统动力学——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特别是因果反馈关系)——

正因果反馈关系使系统远离初始状态而发展,负因果关系使系统克服外界干扰保持初始状态而稳定。

4、人地共生的实现

●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设计,通过调整系统的结构或输入、输出,使共生系统内部及

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协调。

● 尽可能减少人类技术经济系统从地理环境系统获得的负熵和向地理环境系统输出正熵

量。

● 改变自然的结构,加快物质、能量流动的速度,提高地理环境的承受、转化能力。 ● 在某些情况下,技术系统还应向地理环境系统输送负熵,使共生系统与外在环境间的矛

盾得到缓解。

● 人地系统的因果反馈关系——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设计

● 负反馈关系占优势是维持人地系统稳定状态的重要条件。

● 正反馈关系自我强化的特性,是人地系统发展的重要条件——向功能提高的方向发展。 ● 依据正负反馈关系的耦合效应,借助自然的力量和依靠人为的力量,建立理想人工生态

系统。

小结:景观生态设计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基本途径之一。

第三讲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动力

● 地理环境的变化

● 人类需要与社会发展——现代区域问题(环境、人口与资源、区域发展等)。 ● 科学技术——多层次、多角度的辩证的综合,综合与分化并存的学科。

● 哲学思想——传统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系统科学等的发展。

● 科学共同体和大地理学家的作用——地理学家组织(科学与研究机构、学会、教育机构

等)。

二、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与流派

● 1. 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 信息社会的产物。

● 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面临全球性与区域性的问题,任何部门地理学不能单独解决,

需要各学科协同作战,特别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统一,充分发挥地理学固有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

理论化和数量化——从单纯的类型归纳向理论演绎、从一般的实验分析向模拟实验、分析模式化,从人工制图向自动化制图。

● 行为化和生态化

● 1960年代行为科学的出现与发展——波及到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以及地理学等。

各种不同人群对地球表面现象的感应以及采取的相应行为不同,研究这些感应、行为的规律,使地理决策和预测更符合实际情况(感应地理、行为地理)。

● “生态系统”概念引入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生态化(新自然地理、景观生态学),

以及生态化进入人文地理、城市生态系统、地域经济系统、农业地域结构、文化生态等领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2. 现代地理学的主要流派

● 区域学派——将地域分异论引入区域的自然、人文现象的研究,并逐步与区域的空间结

构、功能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联系起来,通过区域整体结构的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分析,研究区域各要素的变化规律——现代地理学的基础与核心

● 综合景观学派——从发生学的观点,用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在学科分类与应用方面

都有长足发展,已逐渐成为土地系统综合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 生态环境学派——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研究人地关系问题,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

与发展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处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效应时,取得明显效果,已成为当前地理学研究的一个全球性热点。

● 数量、区位学派——采用数理方法研究地理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运

用归纳、演绎的推理方式来论证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中一部分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研究工、商、运输业等的布局问题,称为区位学派。往往把地理环境中的复杂问题过于简单化,因而不能反映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有待进一步总完善、提高。

三、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 地理学与相邻科学的交叉和融合

● 地理学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趋合理、协调、统一——克服“二元论”。

● 地理学中微观机制的地理过程研究将进一步深入发展——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

化为动态、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及其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化调控及预测预报。

● 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拓展应用研究领域。

● 研究方法、手段不断革新。

● 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研究——辩证综合的地理学,综合集成方法。

四、现代地理学的前沿课题

● 1. 地理环境演变及其效应研究

● 全新世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特别是近2000年来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 ●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极地、高山、冻土圈的综合研究。

●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

● 环境质量评价、预测与区划的综合研究。

自然灾害及减轻对策的地理研究等。

2. 区域发展的综合研究

●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力布局.

● 农村发展机制。

● 城市发展与城镇体系的研究。

● 区域综合开发与区域规划。

● 经济与社会文化结构的时空演变。

● 国土开发整治的宏观调控。

● 重点区域(黄河流域、西北干旱区、东南沿海快速发展区等)生态与环境演变机理及调

控等。

3. 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

●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与调控。

● 自然地理过程。

● 化学元素地理过程及其效应。

● 自然地理系统的综合研究。

● 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论研究。

4. 地理信息与技术研究

● 地理学中的地图学研究。

● 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研究。

● 地理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战略等。


相关内容

  •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505
    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旅游心理学> 课程标准 编 者: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研组 审 核 人: 课程负责人: 编制日期: 2013年 月 日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 ...
  • 初二地理期末工作总结
    初二期末工作总结 闫继梅 本学期,紧扣<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期初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012年会考,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1.制定了切实可行有效的工作计划及复习计划并圆满完成. 期初,全体地理教师 ...
  •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主要以" 人" 和" 群体" 为管理对象的学科,其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可以说任何一个需要" 效率与公平" 的组织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 国 ...
  • 多媒体CAI课件的用户界面设计
    一.引言 多媒体CAI课件的用户界面设计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其设计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理论,需要由学科教师.教学设计专家.美工.多媒体制作等专业人员来协作完成.但由于在人力. ...
  • [光电效应]教学设计
    <光电效应>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本课题为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5)第五章波和粒子第一节,高三理科班课程,学时一课时. ·学习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解释理论--光电效应方程. ·本课教材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方面,本课作为后 ...
  • 恪尽职守,甘于奉献
    恪尽职守,甘于奉献 几度秋雁南飞,几番花开花落.转眼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近30个春秋, --勤奋敬业是师德应有之义 其间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和初中地理教学.在这三十年中,我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满工作量代课,各项工作完好而无缺漏,受到同志们的好 ...
  •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
    黄淮学院<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的基础知识,正确理解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护理工作中的仪容礼仪.服饰礼仪 ...
  •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
  • 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方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 学 方 案 廊 坊 二 中 李 占 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和西 ...
  • 小学数学说课
    小学数学说课 说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说课,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说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教育素质,反映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理念的把握.对于数学教材的理解.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执行能力.很多学校和教研机构经常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