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中水体的_文章美_ - 范文中心

苏州园林中水体的_文章美_

11/20

38

环境艺术

苏州园林中水体的“文章美”

文/郑 罡

网师园濯缨水阁

在观赏苏州园林中的水体时,人们会体会到其精神层面上的虚静之美。水平如镜时,水体收纳万象于其中,体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天机之美。虽说朱熹是借水喻文,但也同样适用于描述苏州园林中的碧水。水是柔的,水中的倒影相对于水是刚的;水是真实的,水中倒影则是虚幻的,刚柔、虚实完美融合在一起。

“园林离不开山,也离不开水。如果说,山是园林之骨,那么,水就可以说

[1]

而清道光年间的画家是园林的血脉。”

绘画中的山水关系,但也同样适用于园林美的构成。在园林中山石、建筑为固体形态,属刚;而水为液体形态,属柔。园林中山石建筑赋水以形,水则回报山石建筑以生意,从而达到“互妙”之作用。

在观赏苏州园林中的水体时,人们

会体会到其精神层面上的虚静之美。水平如镜时,水体收纳万象于其中,体现

[2]

的天机之美。虽出“天光云影共徘徊”

郑绩在其《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泉》中对水也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言论:“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 虽然这段话讲的是

说朱熹是借水喻文,但也同样适用于描述苏州园林中的碧水。水是柔的,水中的倒影相对于水是刚的;水是真实的,水中倒影则是虚幻的,刚柔、虚实完美

环境艺术

39

融合在一起。

水的倒影是迷人的,这是因为人在认识相对较近的物体时,一般情况下都

[3]

在美术学科基是从物体的颜色开始的。

倒影映在水中的景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就是“光学成像”,而用美学语言可以描述为亦真亦幻、似实还虚。这种“真实、变形、虚幻就是水中倒影的三

[5]

,这 “三美”均取于“虚”,所以美”

行。”天空和周围的一切景物都能如实地倒映于水中,后经过这“天下最高明的写生画家”——水体的二次创作,使其景物映于水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映”。

不管是圆明园还是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都有许多模仿苏州园林的痕迹。乾隆的《咏圆明园》中就有一首《纳景堂》诗,其序云:“镜水写形,遇似无心,而景自为纳,斯堂所纳,殆乎近之。”这里的“纳”,就是收集虚涵之美的空间所在;而《纳景堂》这首诗也写得极妙:“花木四时趣,风云朝暮情。一堂无意纳,万景自为呈。色是空中色,声皆静里声……”写出了虚涵美的理趣。其中“色是空中色,声皆静里声”一句可以说是 “唯道集虚”这个美学范畴的文学表达。

但这样的“虚涵”是需要“静观”才可以体会和感悟的,而这种“静”不单单是指声音的静,

更重要的还是心灵上

础课程之一的《色彩构成》一书中就有相关的表述:要想使互无干系的多种颜色变得协调统一,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在那些颜色中加入相同比例的另一种颜色,这样就可以使原本没有规律、没有关联的色彩变得协调。岸边的景色通过“水体”这一固有色的加入,其颜色便在不知不觉中统一化了,这一点无疑就是水中倒影迷人的原因之一吧。从某种程度上讲,园林中的水体其实是一位相当出色的画家,通过它的二次创作使得水中倒影从真实中走出来,映在水面之上,显得虚幻而美丽。微风吹过,波光晃动,涟漪随风,水中景物或摇曳、或分散、或屈曲、或嵌合,这一池碧水似乎隐藏着一种无穷的神异魅力,显出

[4]

的意趣来。“池塘倒影,拟入鲛宫。”

也可以说是这个“虚”带来了水中倒影的“三美”。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对水及其倒影作过如下的审美描述:

水,还由于它的灿烂的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水是第一流写生画家。水由于它的晶莹的透明而显得美……[6]

如此精准的描写体现出作者平日里对水的深入观察及思考。

苏州拙政园有倒影楼,游者行于溪畔、廊间,可观楼影倒映水中的美景,不时有一叶小舟行于倒映在水面上的天光云影之中,周围有游鱼数尾嬉戏于小舟之旁,真好似“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

40

环境艺术

的静,而心静来自悠闲,也就是说只有闲者才能静于观取,从而使自身融入这绝美的意境之中。在苏州的南半园有一联:

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

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

这一联深深地道出了“闲”与“静”的关系,只有 “闲”,才可以感受到海阔天空,才能达到气静神怡的境界。

在网师园中有一座中国园林中最小的桥——引静桥,这座桥虽只需数步便可渡过,但却能由它引人入静。桥的一边是回廊数转,另一边是可观湖面的开阔台榭,在那里可远眺假山、楼台。因此桥已临水面,步于桥上,可见池水如翠,如踏水而行,游者好似只需数步便可由喧嚣步入静怡,从烦忧步入忘忧,达到“万物静观皆有得”的状态。也只有静下来的水面才可以将咫尺之水变成广阔开朗之池,这在《南田画跋》中就

有说明:“意贵乎远,不静不远。”

[7]

“静”对于苏州园林水体美的接受心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审美主体的接受本身也是一种创造。

对于欣赏水体所需的“静”的审美心境,有一段精彩的文字不可不提,那就是袁中道《爽籁亭记》中的一段:

其初至也,气浮意嚣,耳与泉不深入,风柯谷鸟,犹得而乱之。及瞑而息焉,收吾视,反吾听,万缘俱却,嗒焉丧偶,而后泉之变态百出。初如哀松碎

玉,已如

山园记》.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2004.351页

作者简介:郑罡,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

筑学院讲师

实习编辑:刘广锋


相关内容

  • 外来植物引种对昆明滇池滨湖园林湿地的影响
    摘要:指出了滇池滨湖园林湿地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生态服务功能极为重要.阐述了外来植物引种对滇池滨湖园林湿地的影响,并针对外来植物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提出了相关政策,以期为恢复湿地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外来植物引种 ...
  • 园林规划苏州实习报告
    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综合实习报告 --苏州部分 实习行程安排: 2012年5月19日-22日 第一天:参观考察沧浪亭.网师园. 第二天:参观考察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 第三天:参观考察留园.虎丘风景区. 第四天:参观考察环形山庄.艺圃. ...
  • 庭院鱼池设计之中国水景艺术
    庭院鱼池设计之中国水景艺术 来源: 河南省恒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由于水景具备的独特魅力以及人类亲水的天性使然,自古以来,人类就热衷于将水景植入日常居住.游玩场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宗教观和艺术审美观,由此也 ...
  • 草坪的各种应用方法,设计师的利器
    草坪在园林布局中作配景来使用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对地形.水体.建筑及乔.灌木.园路.小品等园林景观都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对比与调和.烘托及陪衬的作用和效果. 1.草坪与地形 当草坪与地形配合使用时,草坪与地形融为一体.用草坪来烘托地形变化的美 ...
  • 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第26卷 第2期2011年4月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GRICU LTU RE Vo l. 26, N o 2A pr. , 2011 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河道景观 ...
  •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2. 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的类型. 能力目标 1. 能准确分析各类园林绿地的性质及功能: 2.能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进行各类城市园林绿地的规 ...
  • 园林植物造景与环境的关系初探
    摘要:园林植物造景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环境,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环境建设意义重大,植物造景具有鲜明的景观特色,既美化了环境满足了视觉审美功能,又改善了环境,保护了环境资源,因此,在城市绿化中,植物造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探讨了环境与园林 ...
  • 北京海淀20**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1]
    2013年海淀区九年级第一次语文中考模拟题 2013.5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中日古典园林对比
    中日古典园林的比较 --留园和桂离宫 摘要: 园林景观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用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 知和思维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人类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不同地域会带来景观表现上的各种差异,即使 ...
  • 城市污染土壤与园林绿化对策
    摘要:城市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将通过分析城市土壤污染的来源及特征.植物修复机理,提出城市园林绿化对策,以期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土壤污染:园林绿化:生态环境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