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范文中心

第5课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09/12

教学课题 教学课时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第 5 课时

时间 主备教师

2013 年 4 月 18 日 孙淑云

1.感悟诗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读诗 歌想画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

2.全诗气势豪放,节奏急促有力,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 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及手段

会读会背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动态修改部分

多媒体出示本课古 诗: 一、导入 君不见走马川,雪 平沙茫茫黄入 由《白雪歌》引入。这首诗中描绘了塞外风雪和军旅生活。今天 海边, 间。。。。 我们再走进这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反映边塞生活的另一首诗歌 车师西门伫献捷。 简介:这首诗是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任西北庭节度 板书课题。 判官时写的。这期 间, 封常清曾几次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兵作战。 岑参对当时 1.读“温馨点击”,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征战的艰苦胜利的 欢乐, 都有比较深的 教师补充: 体会, 曾经写了不少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 诗歌来反映 活动过程 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天宝三年进士 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 庭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 活深有体验。肃宗朝拜右补阙。长安 收复后,转起居舍人,以上书指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代宗朝 入蜀,两任嘉州刺史。罢官后客居成都。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 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因 而成了边塞诗派 的代表。岑参是盛唐时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与高适 齐名,并称为“高岑”。大历元年(766 年)任嘉州刺史,以后 朗诵诗歌。 (1) 教师范读课文。

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学生介 绍) 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 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 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 播仙,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赏析边塞诗,要了解他们从大 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 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 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解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获取了哪些知识? (地点,人物,事件,边塞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 理解。】 2.朗诵诗歌。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 3.检查读书情况。 教师讲述: 这首诗除首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韵,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韵, 这就与通常的双句换韵和隔句押韵大不相同。它的节奏急促,变 化灵活,读起来也很顺口,给人以苍凉,慷慨激昂的感觉。 教师试着指点:平沙莽莽黄如天。(苍凉)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豪情). 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习,重在朗读,要引导学生反复读。】 三、分析诗意,感悟意境。 1.根据“文意”理解诗意,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讨论。 教师点拨: 烟尘飞:发生战争。烟:烽烟。 汉家:代指唐朝。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停顿和节奏。 (2)学生轻声朗读 课文,要求读准字 音,读顺诗句。

金甲:指金属做的铠甲。 军行:行军。 拨:碰撞。 五花连钱:均为名马。又指马身上斑纹。 草檄: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 虏骑:指敌骑。 接:交锋。 2.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教师引入:刚才同学们提到这是一首边塞诗-----出征,那么诗歌 中围绕出征写了哪些内容?请你谈谈。 (1) 写西域风沙的险恶, 表现行军的艰苦。 (写西域风沙险恶图) (2)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将军出征图) (3)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冒雪行军图) (4)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出师胜利图) 教师讲述:在这天寒地冻的边塞,封将军为何要出征呢? (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 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师:我们刚才领悟到这首诗还写了军旅生活,你从诗歌中可以看 出这支军队如何呢? 明确:A 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 身作则。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B 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天气的恶劣,同时也是大 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可以看出他们不畏严寒。 C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表现他们 必胜的信心及豪迈的战斗气势., 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 断,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 最后一句“车师西门伫献捷”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紧 扣了诗歌的题“奉送、出征”大家再想象一下:凯旋时会是怎样 的一幅画面?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体会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 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

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

斗必 胜的气氛。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 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夸张 与贴切的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塞外的画面。 (欣赏画面)配乐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提示对全诗有个大体的了解,边读边想, 边读边体会,进入古诗所描绘的境界。领悟战争的残酷与艰辛, 感受胜利的来之不易。】 四、背诵古诗。 学生背诵。

教后记(主要记录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通过教师讲解古诗,大多数学生能基本上对本首诗有个大体的了解,但对辞的辞义 在理解上仍有一定难度,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相关内容

  • 唐代诗人 边塞诗派2
    导读:诗人之达者"(<旧唐书>),诗人将近体诗的声律引入古体诗中,是唐代都督府之一,正衬托出诗人勇往直前的豪气和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开朗豁达,另外<塞上听吹笛>没有半点通常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忧伤哀怨,岂为妻子谋? ...
  • 描写沙漠优美诗句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君不见 走描写沙漠优美诗句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
  •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1.唐诗
    1.唐诗 课型:新授课 授课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教师讲授 教学目标: 1. 背诵唐诗,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 了解五首唐诗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 3. 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教学重难点:了 ...
  • 飞花令:含"花"字的诗句
    飞花令:含"花"字的诗句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
  • 人生必背古诗140首注译赏析
    草(白居易) 长恨歌(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放言(白居易) 官仓鼠(曹邺) 七步诗(曹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逢入京使(岑参) 暮秋山行(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陈子昂) 春夕(崔涂) ...
  • 经典诵读200篇(篇目)
    1 关雎(关关雎鸠)★ 2 蒹葭(蒹葭苍苍)★ 3 相鼠(相鼠有皮) 4 无衣(岂曰无衣) 5 子衿(青青子衿) 6 式微 (式微式微) 7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8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 9 <古诗十九首>(其一)( ...
  •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531dc00102vefe.html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 ...
  • 唐之韵(之五)--边塞诗人(下)
    唐之韵(之五) --边塞诗人(下) 唐诗系列 2008-04-18 0716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他在<别韦参军&g ...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 整理:童蕾莎 七年级上册: 课内: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 ...
  • 11.名诗名句分类汇总--带修辞手法的古诗
    带修辞手法的诗句 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1.比喻 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