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_欧阳国文 - 范文中心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_欧阳国文

03/30

2007年第2期(总第105期)

福州党校学报NO.2,2007(GeneralNo.105)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Fuzhou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欧阳国文 陶维兵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环保意识的缺失、对GDP的崇拜等因素,正在引发整体性的环境恶化,孕育着生态危机。它在实践中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并进而促成了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失调,在理论上它也是文明的人类对生态的不文明,它的存在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统一 中国共产党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在党的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表明党的发展价值观的进一步科学化,表明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和谐重要基础的判断已成为党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执政理念。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是中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共同困境。1866年德国科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先提出了生态学概念,但该概念最初主要被界定为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它们所生

[1]

活于其中的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经历了其发展史上少有

的“黄金时代”,在经济高速连续增长的同时,亦伴随着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学逐渐脱离生物学领域,上升到对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关系的研究,从而催生出生态学政治化、社会化的潮流。绿党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的崛起,以及绿色和平组织的篷勃发展,正是这股潮流的典型表现。

尽管生态主义在理论上日臻完善,在实践上如火如荼,当代环境和生态问题仍然以不可遏止的速度和规模威胁着全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自69个国家的1700位科学家在1992年发出的一份警告指出:“人类与自然界正处于一种冲突之中。”种警告代表了人类对生态危机的正视。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生态问题的困扰。在时间上,中国生态问题与中国在各阶段的发展战略直接相

[2]

作者简介:欧阳国文,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马列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

陶维兵,男,湖北省委党校2004级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政党政治。

关。1949-1978年,中国奉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举国之力追求钢铁、粮食等经济指标的大幅增长,在“向大自然进军”的口号中大规模开荒、围湖、造田,特别是“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作为衡量现代化发展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但是,追赶式心态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片面追求政绩和各项经济指标数量上的增加,使很多地方政府出现了对GDP的祟拜,加之经济总量的成倍增长,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加,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日益认识到再也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意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既是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

就和谐的概念而言,在一般意义上,和谐就是中和、调和、和解和统一;在美学意义上,和谐是指事物的状态或关系达到相生相宜、相辅相成、和衷共济的美妙境界;在哲学意义上,和谐则既是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又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融关系。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来理解,和谐都包含着人类与所处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关系协调则为和谐,关系紧张、对峙、疏离,就是不和谐。因此,和谐社会必然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融关系,只有生态文明,才有社会和谐。

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是统一的,同时也是社会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

[3]

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事实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生产力决定论的色彩。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脱胎于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国家,又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扩展生产力、改造和支配自然的欲望。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如影随行。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紧张,中国经济的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度损耗和环境的过度承载为代价的,而自然也并不总是默默的单向承受者,它会以自然规律的形式把自身的过度负荷御载到其关系的对应方———人的身上,这样,人与自然就处于紧张的关系状态,甚至这种不和谐会进一步转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例如,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巨资治理污染,耗费了大量发展资金,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更成为本级财政的沉重包袱,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为污染而引起的民事、行政诉讼在快速增长,因政府处理环境污染不力而导致的所谓绿色冲突近年也频繁发生,如1989年浙闽械斗案和1992年兰州污染械斗案,都造成了当事人们之间的直接对峙甚至大打出手,直接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也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随着中国GDP存量的增速的加快,环境的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加,它们同样会更多地反映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来。因此,生态是否文明,决不是单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很可能继之引起整个社会关系的失调,同样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变量,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是统一的。

三、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正是基于对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统一性的深刻体认,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当然,这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实际上,在党的早期发展战略中,同样也有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精辟论断。

1990年,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时指出:自然环境保护很重要。1996年,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环境保护很重要,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于2000年5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系统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努力开创生产

[4]

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一次把生态与文明相联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5]

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抓紧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积极推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但是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这其中既有长期以来政策偏差的惯性,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很多地方政府尚未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正确关系,仍然是经济发展优先,环境保护可有可无,从而大大增加了环保执法的难度。因此,加大环保宣传和和环保执法力度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三是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国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土资源的稀缺性注定了人们对它的追求,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价值评估体系以及执法体系的缺陷甚至缺失,形成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漏洞,纵容、助长了资源使用主体的个体本位,国土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十分惊人。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强化环保违法整治力度,迫在眉睫。

通过以上措施,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继续努力,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理性的生态文明。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参考文献:

[1]彭学农.论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对唯物史观的启示

[J].理论月刊,2005,(11).

[2]彭学农.论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对唯物史观的启示

[J].理论月刊,2005,(11).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5.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3.

[5]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邓小平理论基本

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则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随后生态文明作为和谐社

会的主要特征,大大充实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至此,党在对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统一的理论认识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理论认识不断科学化的同时,党也在各项工作中努力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在具体措施上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及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人口过快增长对环境形成强大压力,为缓解压力就必须控制人口增长,这是作为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的不二选择。二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治污模式已经被世界各国证明是得不偿失的,最终有损于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前中国生产力水平出现新的不平衡,许多污染企业由沿海转向内地、由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的趋势正日益明显,并且符合很多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和放大个人政绩的需要,这是一种危险的趋向,必须坚决遏制。此外,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应该成为加快技术改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干预主体,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资源浪费。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起飞阶段,经济发展任务很重,经济发展的要求急迫,无形中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中央虽然致力于制止和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责任编辑:陈振锟


相关内容

  • 语文教学流派
    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研究 --假期培训,美丽的相遇 主讲教师:河南师范大学张正君教授 可爱的张正君讲授一开口,我就感觉不一般,嗯,张教授该属于亲之近之之师啊! 短暂的一个上午张教授与我们一起交流了当代语文教学流派: 一是情感派. 以于漪﹑欧阳代 ...
  •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2009皋11,El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Nov.,2009 (第ll期.总第151期)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No.11,GeneralNo.151)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欧婵娟 ...
  • 秦朝宰相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秦代书家.字通古.从荀卿学帝王术,西仕于秦,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为丞相.定郡县之制,下禁书令,变仓颉籀为小篆,后世称为"小篆之祖".李斯篆书&q ...
  • 欧阳坚:做讲政治讲忠诚讲宗旨讲担当知行合一者
    原标题:做讲政治讲忠诚讲宗旨讲担当的知行合一者 欧阳坚 甘肃日报报道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少数",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带头讲政治.讲忠诚.讲宗 ...
  • 论游牧文明在东方文化史上的作用_陈岗龙
    2014年11月第35卷 第6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MONGOLIASOCIALSCIENCES Nov.2014Vol.35 №.6 论游牧文明在东方文化史上的作用 陈岗龙 (北京大学 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
  • 古代文言文
    专题讲座 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付 华 (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语文特级教师 )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 ...
  • 福建乡土风情
    福清概况 福清简称"融",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一座置县历史长达1300多年的千年古邑,也是一座得益于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新兴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1990年撤县建市,现辖17镇7街475个村(社区),市域总面积2430平方公 ...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1.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 ...
  •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第10卷第4期 2007年12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m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ol.10,No.4Dec.,2007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 ...
  • 成都20**年届零诊语文word版及答案
    成都市2014级高中毕业班摸底诊断性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第II卷(表达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