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 - 范文中心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

10/04

苏轼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有过一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他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被排挤出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1079)又因为一语“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话,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为“谤讪朝廷”,在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在不断经历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 才得以蒙赦北归,结束漫长的游宦生涯。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道作为自己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图用一种豁达的气度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他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的超然物外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也有过“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其

二)的话,但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缺月即残月,疏桐,枝条疏朗的桐树,写作这首词的时间是十二月,(王文浩《苏诗总案》)树叶早经凋零,枝条变得疏朗起来,故称疏桐。残月

一弯,斜挂于枝条疏朗的桐树枝上,首句交代时间是在夜里。二句进一步顺笔交代,已经是漏断人静的时刻了。漏,漏壶。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是说漏壶的滴答的水声已经消歇,夜已正阑,万籁具静。这两句看起来似乎信笔娓娓而来的句子,可以说是既交代了时间,描写了央夜凄清景色,更重要的是为后文作了感情上的铺垫。试想,残月、疏桐、漏断、人静,该是多么冷清、寂寥和令游子伤怀的时辰啊!接下去作者自然沿着此时此景,象电影中的镜头移动,把更富有诗意和更具象征意义的景致推移到我们面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里有了人,但象在暗夜朦胧中只有一个线条和轮廓一样,使人难以辨识。总之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幽灵般夜游着,无人知晓。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

此词的上阕,只有22个字,然状物言情,熔铸一炉,景为情设,晴随景生,有“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把整个上阕合起来看,那个中夜不寐,独步凉月的“幽人”寂寞怅惘、愁绪盈怀的形象也就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也许是一言难尽吧,索性不说他了吧!可是上阕说的孤鸿,就不能不用些笔墨。如果说,上阕还有一个影恣绰约的人的话,那么到了下阕,人就完全象朦胧的月光一样淡去了,作者把笔墨从那“幽人”身上宕开,全部用到了鸿身上,至于人如何,作者完全把他付诸读者的想象,这是一种“不写”的艺术。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两句紧承上阕,首句写鸿被“幽人”惊醒,逡巡不进,回头顾盼。二句进而想象此刻的它孤独不群,形影相吊,满腹愁丝恨缕而不被理解。暗喻那个“幽人”(就是作者自己)宦途骞逆,去国怀乡,蛰居异地的愁怀的无可告语,更无人理解。这两句敷墨于物,用意在人,语语双关,不露痕迹。而尽“曲写”之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下阕乃至全词的“眼”,意思是想象那鸿不肯就木而栖,低徊踯躅于寂寞冷清的沙洲上。这里的“拣”字,是作者精心提炼殊见用心的字眼,作者把自己的遭际和孤鸿完全熔融而成为一体,写活了不逢时,遭冷落而又不愿苟合世俗、讨乖买宠的倔强性格特征。炼字如此,可谓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综观全词,不难看出作者切切实实的找到了抒发感情的突破口,以鸿喻人,曲抒怀抱,写的哀婉凄丽、楚楚动人。是苏轼言志抒情词作中的上品。词中写鸿笔触冷竣而苍凉,我们不难想象残月下那幽人悲凉神态和残破心理,这其实就是词人自己思想的观照。因为这与词人孤独寂寞蛰居生活中的独特感受不能不说是十分吻合的。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

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象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但把“拣尽寒枝不肯栖”附会为温氏女暗恋东坡的绮丽堇色故事,把作者借写鸿而别有寄托“以俗情附会”(《古今词话》),无疑就销尽了词的神韵,而与原作意旨大异其趣了。这首词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抒情的“曲”,有人称这上词作“雁词”、“孤鸿词”,词中敷墨于物(鸿),却处处让人感到是在写人;不直接写人的遭际、情绪,却让读者从鸿身上看到人的神貌,从而曲抒自己胸中块垒。这种别辟蹊径的侧面表现手法,其效果远比直接铺陈心迹来的深刻感人。黄庭坚说这首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题跋》),《蓼园词选》说它“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古人之论,今天看来,虽不免过誉,但也绝非庸俗的溢美。

在肯定这首词很高的艺术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词作通篇意境幽邃凄迷,缺少亮色,格调低沉,多少流露出落魄封建士大夫的孤傲情绪。


相关内容

  •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古代闺阁中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片段.词人用写生的妙笔 ...
  • 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篇一: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注释] 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前两句说,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 ...
  • 难忘的小学生活
    难忘的小学生活 [活动目标] 1.收集整理能表现自己学习生活的"成长袋".奖状.照片,回顾个人和集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激发自己对母校.老师的眷恋,体悟老师的培养之恩和殷切期待. 2.阅读"阅读材料"和 ...
  • 20**年中考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专题一:把握诗词意象,理解作者情感 考向互动探究与方法总结 真题典例 [2014·宁波]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东 坡① [宋]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东坡:苏轼在贬官 ...
  • 古诗词十首解析
    古诗词十首 1 七步诗[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 )的( )和( )来比喻( ),用( )来比喻( ),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 ). 2 鸟鸣涧(唐)王维 ...
  • 经典诵读200篇(篇目)
    1 关雎(关关雎鸠)★ 2 蒹葭(蒹葭苍苍)★ 3 相鼠(相鼠有皮) 4 无衣(岂曰无衣) 5 子衿(青青子衿) 6 式微 (式微式微) 7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8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 9 <古诗十九首>(其一)( ...
  • 诗歌鉴赏之语言
    诗歌鉴赏二 [考纲点击]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D级.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高层次是赏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一切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为语言的艺术,作为文学冠冕的诗歌更是如此. ...
  • [卜算子辛弃疾]阅读答案
    卜算子①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②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 ...
  •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8人评价) 8.3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原文: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
  • 宋词中的写意爱情
    宋词中的写意爱情 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去探究,是因为从接触古代文化以来,那种封建传统的社会以及严苛的礼教制度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用来描述古代婚姻不自由的句子太多太多,所以才使我对在这种背景下的婚姻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