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故事:艺术家解读吴山明 - 范文中心

背后的故事:艺术家解读吴山明

12/04

艺术家背后的故事

内核论—

解读

吴山明

艺术档案

吴山明,1941年生,浙江省浦江县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人物画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国家邮票评审委员、文化部文化艺术品鉴定委员。兼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荣誉教授。曾任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院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院造型艺术学部主任。

□钟琦 嗣索

“剥开层层果壳,我看到了最初的那个内核。”

吴山明说,要探究艺术这个果子,最终是要寻找到里面的内核。他说自己虽然还没完全掌握这个核,但已确确实实看到了它的存在。

和吴山明老师谈话,你会发觉这是一件极为有意思的事。大多数时候都是吴老师在说,我们在听,这倒不是因为他当惯了老师,一开口便停不下来;而是,他仿佛生来就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没等你开口就已猜到你心中所想。于是,当他把你想知道的事娓娓道来时,那些如老照片般泛黄的往事忽然就有了各种颜

色,如同有了鲜活生命般血肉丰满了起来。

画乡墨缘

1941年,在浦江县一个叫前吴村的小村子里,吴山明出生了,从此他和笔墨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生在这里多少有点宿命的意味,因为这虽是个少有人知的小村子,却曾隐逸过一位元代大儒——吴莱。村里自古崇尚耕读,吴山明一家更是书香世家:和他同宗同族的就有大画家吴茀之,而吴山明的祖父也曾当过浦江县的文官。

一片灵秀的山水,一群文人的后裔,于是难免就引出一些和书画有关的故事。吴山明就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童年的记忆犹如一条清亮的小溪,蜿蜒流淌,触动了他心里对艺术的最初的向往。当然那时候的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今后的路会走向何方,但童年的点点滴滴却成为他心里一幅最单纯而生动的画。小时候的他和吴茀之的侄孙吴战垒是最要好的伙伴,两人又都喜欢画画,于是闲置的晒谷场、村里的断墙残壁都成了他们天然的画板。他们在那里画着各种各样喜欢的图案,有亲眼所见的,有心中所想的,只要是喜欢的就毫不顾及地一气画上„„于是,整个明晃晃的童年就在那个安静的小村子里,被画在了墙上,留在了地上。 吴山明和他的小伙伴因为涂涂画画而成了村里皆知的小画家。而他们的随意乱涂慢慢变得得心应手,就算是那些复杂的人物也能画得栩栩如生。村里每年过节的时候都有做香包的传统,香包上往往会印一些佛像来祈福消灾。而绘制这些佛像的任务就落到了吴山明他们身上。每次画完画,村里人总会送他们一些礼物表示感谢,有时候是几张毛边纸,有时候是几个香包,这对孩子们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因此每每有这样的任务吴山明都乐此不疲。

没有任何人的指导,凭着对画画的无比兴趣,他们从春画到冬,完全把画画当作一种不可缺少的游戏。沉浸在其中,没有太多的目的,他们感受到的只有获

得的乐趣。此时,在吴山明的心中,仿佛有一颗正在萌发的种子,只要遇到了水和阳光就能抽芽猛长。

接触大师

解放前,吴山明随父亲来到杭州,就住在柳浪闻莺附近的红门局。房子是潘天寿转租的,而楼上就住着吴茀之一家。吴茀之当时在美院任教,经常出入他家的就有潘天寿、诸乐三等人。当时几位大师接受了为美院收藏、鉴别古画的任务。他们常常是在茶香墨韵中侃侃而谈,而年纪尚幼的吴山明则凑到一旁听。虽然不一定懂他们所谈论的内容,但在这难得的机遇中,吴山明的视野开阔了,大师们言谈间的举止风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搬到杭州以后,能让吴山明画画的地方没有以前多了。于是,家门前那条长长的弄堂便成了他习惯作画的地方。常常是他剥下弄堂墙上的石灰,然后在地上一路画过来,从弄堂走过的人都能欣赏到他的“杰作”。一次,吴茀之从美院下班回来,看到一地的菩萨、奔马、鬼子的漫画头像,深觉有趣。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吴山明画的,便把他叫到跟前。吴茀之让他不要学别人画,让他凭自己的想法再画一张。吴山明不敢怠慢,趴在书房整整一天,把学校去郊外野营的场景细细画了下来。吴茀之看过之后直夸好,还说:“小孩子就是要画自己的东西才有意思。”

从小就接触过很多大画家的吴山明对与黄宾虹老人的偶遇记忆犹新。初一时学校少先队去宝石山搞活动,在山下,吴山明遇到一位正在画画的老人。老人穿了身宽松的睡衣,头上戴着毛线帽,一边走还一边画着画。同学们一见有位老画家,便把他们的小画家吴山明推到老人面前。老人见到他问:“你喜欢画画?”吴山明点点头。“画画好啊„„画画好啊„„”老人感叹到。这次巧遇让吴山明记住了这位老画家,可直到考进美院附中以后他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国画大师黄宾虹,可惜那时黄老已经去世。于是,为黄老画幅画就成了吴山明心中一个挥之

不去的念头,这也是他后来创作多幅以黄老为主题的作品的缘由。

和大师们的接触使得吴山明对绘画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他心中的那颗种子在不知不觉中,朝着阳光的方向慢慢抽芽了。

艺术殿堂

1955年, 对吴山明来说是特别的一年,因为他跨越了重重障碍,终于考入中国美院附中,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

美院附中的考试相当严格,他记得报名的三、四百人中只录取二十名。吴山明发现,报名的人中有许多人为这次考试已苦练多时。当时考试的内容为一张素描、一张创作。吴山明从来没有画过素描,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下笔迅速毫不犹豫,他心里已凉了大半,只觉得:这下完蛋了„„于是在勉强完成素描后,他又画了那张曾被吴茀之称赞的《野营》,两张画一起交了上去。从画室出来,吴山明原本已经十分灰心,但口试时老师一句“过两天来看结果”又让他不敢放弃这一丝希望。忐忑不安地等到发榜那天,吴山明紧张地查找着自己的名字,结果真的有他!原来正是《野营》那张画打动了阅卷老师,因为美院附中作为“未来画家的摇篮”,特别看重学生的创作潜质,而吴山明这幅画背后的灵气帮他实现了进入美院附中的梦想。

在附中的4年,吴山明不知画秃了多少笔,磨出了多少茧,当年凭感觉在墙上乱涂一气的孩子成了技艺全面的画者。在附中的学习是艰苦的,但同学们学画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星期天老师为了让同学们能好好休息特意把画室的门锁上,但吴山明他们为了多练习,往往拨开窗上的插梢,从窗口爬进教室。然而一群少年跳进教室后却赫然发现前一天的习作旁已有老师的批改,原来老师到的比他们更早。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吴山明如海绵吸水般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稚嫩的幼苗在吸取养分后渐渐长成一棵秀丽挺拔的树。

附中二年级的时候,吴山明和同学傅伯星创作的民间故事连环画在天津《连环画报》上发表了,初次的成功让他们雀跃不已。报社给了他们70多元的稿费,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吴山明还记得当他到银行取钱时,一旁的工作人员都以诧异的眼神看着这个和银行柜台差不多高的孩子。也许正是这次连环画的成功,促成了吴山明对人物画的选择。

成熟反思

附中毕业后吴山明以其优秀的成绩直升美院国画系。虽然正赶上文革的闹剧,学习环境大不如前,但吴山明仍然坚持每天的练习。当时美院组织下乡搞“三同”(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农村的劳动生活里,吴山明汲取了创作的养料。他和农民们一起“双抢”,一起到公社开会,一起收蚕茧去卖„„就在那个时候他创作了题材新颖的《飞雪迎春》,这幅作品在当时的权威杂志《美术》上发表,为他赢得了最早的声誉。而以连环画作为大学生毕业创作的,吴山明也是第一人。他和同学创作的《卢镇豪家史》把连环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毕业作品展上,作品受到了陈毅元帅的称赞。多年不懈的耕耘,终于使吴山明的艺术之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他面对这些累累硕果似乎并没有满足。

美院的学习为吴山明打下了深厚的水墨基础,毕业后他又尝试了磨漆画的技法,用色强烈而浓郁。扎实的基础和不断丰富的绘画技巧让他开始了对绘画本质的探索。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吴山明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但似乎仍缺少一个窥得绘画真谛的契机。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吴山明入甘南藏区时找到了这个等待已久的契机。

藏区未开垦的原始大地给了吴山明巨大的冲击,扑面而来的都是未经雕饰的粗犷朴拙之气。这和他之前在云南等地的写生完全不同。用中国画的水墨来表现南方的秀美似乎毫不费力,吴山明也画得从容应手。可一旦到了北方,踏上这片

土地的时候,他觉得手中的笔似乎不那么顺畅了。当然,如果他用尽色彩和技法去描绘,也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能不能只用水墨来表现这种浓烈的原始本质呢?吴山明思索着„„在藏区画画往往要用“争分夺秒”来形容。藏民的游牧生活使得他们下马没多久又要匆匆走了。而且藏区风沙大,气候干燥,很多时候还没画几笔墨就干了。在这种情况下,吴山明没时间研磨,只得把砚台用水泡一下,然后迅速地完成他的速写。很偶然的一次,吴山明拿出几天没用的砚台,用水泡开后他突然发现了淡宿墨中以前很少注意到的清亮,可不可以用它来画呢?他隐隐感到这将是一个新的开端。

回到杭州后,吴山明一连把自己关在屋子里40多天,不停地尝试用新方法来作画,画废的稿纸堆满了墙角。他摈弃了原本已经成熟的技法,用宿墨和湿笔来表现高原苍茫挺拔的气魄。刚开始他的画被夫人称为“脏兮兮的”,因为宿墨的特点就是脏、黑、板、结,最容易把中国画的缺点表现出来。但宿墨除了浓重之外还可以透、润、亮,吴山明在传统宿墨的基础上研究出淡宿墨的技法,这是他对中国画的一大贡献,也使他的画风为之一变。人们评价吴山明的画“体正、气长、格清”,不断的追寻探索终于使他的画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深度。

朋友看了吴山明的画以后深感震动,于是问他是不是已经看到了什么。吴山明说,对艺术的追求就像剥一个果子,剥开层层果肉之后才能看到最初的那个内核。要探究艺术这个特殊的果子,最终是要寻找到里面的果核。他说自己虽然还没完全地掌握这个核,但已确确实实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相关内容

  • 杭州的小吃
    综述 中国人餐桌上的变化 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国人餐桌的"内容"正悄然发生变化,由原来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 80年代,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结束了粮食 ...
  • 晏几道[蝶恋花]"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全词翻译
    晏几道<蝶恋花>"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 泪"全词翻译 晏几道<蝶恋花>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蝶恋花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 ...
  • 游良耀:名家对程门立雪的解读
    历代名家解读"程门立雪" 游良耀 罗琴 游酢.杨时同是二程高弟,他们"倡道东南",开闽学先河,三传至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被后人同尊为"闽学鼻祖". "程门立雪" ...
  •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 建筑师 马少军\刘丰\郑慧娜\齐星\蔡晓南\王晓萍\崔秋荣\ 翁巧莉\王金献\周苏波\徐新阳\沈萱旖地点/ 浙江杭州 设计/ 2006-2008年 / 竣工/2009年业主 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管理委会基 ...
  • [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问题拓展单1
    <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问题拓展-评价单 设计人: 龙建新 课时数:2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 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 ...
  • 20XX年[红楼梦]图书出版述评
    红楼梦学刊 微信号:hlmxkzzs 新朋友们点击标题下蓝色字"红楼梦学刊"关注 小提示:点击右上角"..."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2015年是红学史上备受关注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继热热闹闹的2005&q ...
  • 一个纸团的故事
    一个纸团的故事 学校生活中的许多突发事件,孩子们身上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都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展开德育活动的最佳契机.当然,只有那些随时关注孩子成长.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老师,才能有这样的敏感性,才能有这样的智慧,并及时地捕捉教育的契机,随机施教 ...
  • 精选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两篇
    精选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两篇 本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 ...
  • [第十放映室·恭贺20**年]解说词转载三
    第十放映室·恭贺2011>解说词转载三(2011-01-20 10:39:33) 2010年的暑期档和国庆档期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小高潮,本年度几部口碑和票房都不错的影片,都纷纷选择在这个档期上映,开始在市场上形成和好莱坞引进大片势均力 ...
  • 曹禺戏剧赏析
    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 曹禺简介 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上的地位 曹禺戏剧艺术成熟的外部环境原因 曹禺戏剧艺术大融合的艺术境界 创作理念 经典杰作 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