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范文中心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14

  【摘 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晶,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和谐社会的涵义以及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发展历程;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时期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他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思想奠定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三)、成熟时期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四)、形成时期   2005年2月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十六大以来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任务。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原则、目标任务等。十七大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构建和谐社会。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深化,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思想指导。   (二)、实践意义   在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由“三位一体”变为“四位一体”,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内环境的稳定这样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文利(1987.10―),女,山西朔州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相关内容

  •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引言: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哲人贤达都对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一.对 ...
  • 和谐社会矛盾是新型社会矛盾
    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矛盾是新型社会矛盾 张江明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型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矛盾的斗 争性与同一性有新内涵.新变化和新发展:和谐居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 ...
  •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 ...
  • 辩证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邸乘光(1954― ),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摘 要]邓小平"南方谈话&quo ...
  • 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作者:吉雨太盛 江淮论坛 2000年06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拟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说作一 ...
  •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5课
    15课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
  • 社会管理创新实质上是一场政府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最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 然而,社会管理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 ...
  •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学分: 3学分 主讲教师:陈红霞 指定教材: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 ...
  • 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
    作者:<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课题组 法学家 1999年12期 在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关键时刻,党和国家提出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当前全国的 ...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学产生的直接要源和关键因素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涂尔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