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的提高思路 - 范文中心

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的提高思路

03/30

第31卷,第5期20I1年5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pectroscopyandSpectralAnalysis

V01.31,No.5。ppll61・1167

May,2011

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的提高思路

木丽萍1’2,袁

丹2,环

敏1,陈志坚弘,肖立新2,曲波2,龚旗煌2。

1.大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2.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摘要能源问题是目前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丁业的发展,地球上已探明可使用的化学燃料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等.Fj趋枯竭。太阳能的利用已引起各国的重视。光伏器件是太阳能利用的最为莺要的手段之一,有机太阳电池在此类器件中将承担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低的光电转换效率是阻碍其产业化的瓶颈。为此简要综述了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的两个思路,并指出r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有机太阳电池;能最转换效率;光吸收;表面等离子激元中图分类号:TN87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4/j.issn.i000-0593(2011}05—1161-07

提出了自己的能源计划,国家国务院新闻办2007年12月26

引言

能源问题是目前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

日发表1r《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将可再牛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提出到2010年使叮再生能源消费鼋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

光伏器件(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利用的最为莺要的手段之一,它是基于半导体的光伏(photovohage)效应实现将光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器件。自1954年美陶贝尔实验窄首次成功研制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它的研究和开发得到r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已进入了第三代。第一代是单品和多晶硅光伏电池,现在仍是太阳能电池产业的主流,市场占有率约94%。为r降低晶体硅的昂贵的材料成本,使用比较廉价的非晶硅、铜铟硒和碲化镉等薄膜材料为工作介质的第二代太阳能电池逐渐发展起来。市场占有率约5.6%[s“]。目前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还比较高,其主要成本为材料和制备费。就我国技术水平,其光电转化成本预测为约5元/度,比煤电成本高十余倍。为r真正实现具有可竞争的成本/效率比值,需要对已有的技术有所突破,这促使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概念的诞生【7J。根据不同的理念,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研制具有极高能昔转化效率的电池。第二类是在转化效率到达适中~15%~20%的情况下,尽量压低成本,发展廉价的材料,包括功能组分和封装,实现常温常压大批量生产。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和工业的发展,地球上已探明可使用的化学燃料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等,日趋枯竭。据报道地球.t探明的石油储量仅可持续使用约45年,天然气约61年,煤约216年。而我国能源更为紧缺,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煤炭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1|。同时,在化学燃料能源的消耗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性的污染。最近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诺贝尔奖得主Smalley列出今后50年中人类面临最大的10个问题,能源和环境均在其列,并且能源居于榜首[2]。要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源问题急待解决。占地球总能量99%以上的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洁净无污,日益成为绿色能源的首选c3“]。地球每年接受来自太阳的能量为~3×1024焦耳/年,是全球年总能耗的上万倍。换言之,使用能量转化效率为10%的太阳能电池板覆盖伞球面积的0.1%所提供的能龟足可满足目前世界需求[2]。太阳能的利用已引起各国的重视。2006年6月美国提出的“阳光美国计划”。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11月22日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日本在光伏技术领域,近年来一直是世界的先驱与模范,其光伏产业远超欧美。我国也

收稿日期:2010-05-10。修订日期:2010-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674011.60677002.10934001)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B307000,2009CB930504)资

作者简介:木丽萍。女,1963年生,云南大理学院副教授

*通讯联系人

e-mail:zjchen@pkII.edu.crl;qhgong@pku.edu∞

116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第31卷

photovoltaicdevices,OPVs)在此类器件中将承担极其重要的角色。

OPVs(包括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材料)相对于无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很多的优点:有机材料廉价,容易合成,可根据需要对分子进行化学修饰。有机材料具有高的光吸收系数,可制备超薄(~100nm)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容易实现常温常压大面积成膜,比如旋涂、丝网印刷、喷墨打印、电化学成膜和自组装成膜等技术。町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以上优点已成为当今叮再生能源中最有前途的一种[8],这些无叮比拟的优点引起人们对它研究的浓厚兴趣。

有机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OPVs急待解决的最大M题之一:如何在不大最增加成

本的情况下,提高能瞳转化效率。OPVs的转化效率JF比于:

’?p

0:2舢孕昂孕,弘为光子吸收率,孕为激子产牛率,璃为激子分离形成自由电荷载流子率,琅为自由电荷收集率。璃h和协足限制转化效率的主要矛盾因素;在有机半导体中,光激发形成激子,即在库仑力作用下束缚在一起的电子一空穴对。激子的结合能约为0.2~1.0eVt…,因此激子不会自动解离形成一}|I移动的电子和空穴,只有在足够强的电场作用下,激子才能分离形成自由电荷载流子。在电子给体和受体的界面处。势能的骤变产牛强J廿j域电场(E=一grad(U))Hol。所以只有传输到界面处的激子才能分离。在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电荷载流子与激子的传输能力取决于相邻分子的外轨道的霞叠程度,相对于无机半导体中原子轨道的重叠,这种耦合1}常微弱,所以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电荷载流子的迁移率比无机半导体低几个贳级。研究发现激子在有机材料中的扩散长度仅有5~10nm[11’1引。激子分离率随有机层厚度呈指数骤减。这要求OPVs的有机工作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激子扩散长度,以保证激子的有效分离。同时,为了保证对太阳光的充分吸收,义要求有机上作层厚大于或等于l/a~100l'frEt

或(口为有机工作材料的吸收系数)。这一对矛盾限制了

OPVs的能最转化效率。

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提高OPVs的能量转化效率?最早ff:现的单纯由一种纯有机化合物夹在两电极之间制成的单质结器件,由于激子的扩散长度远远小于光吸收的厚

度,使得产生的激子容易复合,闪此光电转换效率很低(≤

1%)。后来将P型半导体材料(电子给体Donor)和n璎半导体材料(电子受体Aeeeptor)复合,即p-n异质结璎太阳能电池【l3。”J,发现不同电子亲合力的两种材料的界面电子空穴对

的解离非常有效.Tang【18]在1986年首次报道了结构为

ITO/CuPc/PVf芘衍乍物)/hg的双层有机太RI电池就是单异质结。其转换效率接近1%,填允因子FF达到0.65。然而,在双层结构中双层膜所能提供的界面面积非常自.限。产生的光生载流子也有限,载流子需要在两层中传输一段距离才能到达电极进行收集,即便膜的有效厚度仅为20nm左右,仍有大螭离界面较远的光生激子还没扩散到界面就发生了复合,且自.机半导体的电阻i又较大,电荷的收集率很难到达100%,从lfli限制了光电效率的提高。一种新的互穿网络

(interpentratingnetwork)结构——将电子给体材料与电子受

体材料允分混合,复合体中给体与受体的接触面积最大化。给、受体之间形成r异质结界呵.使得绝大多数激子能在界面附近形成,使j乓在复合前町以纠达界面进行电荷分离,光伏效率进一步提高。这种异质结称为体相片质结(bulk—het—eroiunction)。Yu等利用MEH—PPV与C。混合,制备体异质结光伏器件,电荷收集率为29%,能馈转换效率达到了2.9%【l9|。接着。人们制备r各种材料体系的体棚异质结结构电池,研究发现。此结构的光敏层的形貌对电池件能起着关键作用,人们便通过改变各种1=艺条件来优化光敏层的形貌。

以聚噻酚衍牛物为电子给体和以Cf;。衍牛物为电子受体的体栩异质结OPVs足H前报道的转化效率最高的单单元结

构体系,通过优化处理,如退火,J£能最转化效率仅可达4%~5%[zo-zzj。即便是叠啦元结构。比如2007年Heeger研

究组在Science卜报道r聚苯二噻酚一苯并嚷蓖氮(poly[2,

6一(4,4一bis一(2一ethylhexyl)一4H—cyclopenta[2,l—b;43,4-b’]di—thiophene)一al卜4。7-(2,1,3-benzothiadiazole)]):碳60衍生物(E6,6-1一phenyl-C6lbutyricacid

methyl

ester)和聚嚷酚(IX)-

Iy(s-hcxylthiophcne)):碳70衍牛物([6,6-1一phenyl-C.1bu—

tyric

acidmethylester)的褥单元太阳能电池,J£效率也仅为

6.7%f2引,距进入实用阶段的lO%【2扎还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器件结构复杂。

2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能最转化效率的两个思路

阳光的吸收能力和电荷载流子的迁移率滔嚣]

改善有机材料的吸收光子的波长范闱。太阿I光波长范周约为350

l500

nln,波长大于700nm的光子能毓还有很

多。所以聚合物能带间隙应该在1.8eV以下,才能有效地捕获太阳能。因此,合成窄能隙聚合物足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能鼍转化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人们通过增加分子的j£轭长度.以及引入各种推、掩电子基团来调整材料的能级结构,合成窄能隙聚合物.提高光敏层对太阳光的吸收。Compose等f2"合成的聚合物聚[5,7一二(3一辛基一2一嚷吩)-3,4-嚷吩并二嗪](PB3()TP)(Schemel),eV,与PCBM混合的复合膜在太阳光300

~900nl'n波长范嗣吸收很强。在600rim处有最大吸收。Sun

等L3阳以噻吩为主要构筑单元,合成的系列x形寡聚物

(Scheme2)。研究发现该聚物与CBM混合物的紫外吸收随

着寡聚物中噻吩段长度的增大发牛红移并变宽。

但有机材料带隙缩小的程度往往小于HOMO能级提高

的幅度.导致r更低的开路电睬k。如f:例【27]中K仪为

V。窄化聚合物能隙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Inj步降低聚

率聚合物太l;II能电池都是在能隙相对比较宽的聚合物上得到的。

2.1通过功能分子的化学修饰或物理掺杂,改善材料对太

膜的能隙为1.450.35

合物LUMO和HOMO能级的过程,因此H前高能墩转化效

第5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163

Schemel

单纯提高光敏层对太阳光的吸收,电池能鼍转化效率的提高并不显著。Colladet等【3Ij所合成的系列噻吩对苯乙烯撑类聚合物(Scheme3),乙烯键的引入降低了聚合物的能隙(在1.55~2.30eV之间),噻吩和双键上不同取代基的推拉电子作用,使聚合物的吸收波段和能级町在较大范围内调节。但与PCBM混合制备的本体异质结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不很高。研究发现,该类聚合物的载流子迁移率对电池性能

的影响更加显著。而载流子的迁移和物质分子量、化学结构、链长以及侧链的体积有关【32|。Zhang等【33J合成的基于芴和噻吩片段的窄能隙聚合物(Scheme4),数均分子量为

405.0

000,有合适的LUM0和HoM0能级(分别足一3.4和一eV),吸收波长拓展到了近红外Ⅸ域,还有较高的载流子

V,

迁移率,由其制备的本体异质结电池,开路电压为0.59能量转化效率为2.2%,有很好的综合性能。

1164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第31卷

共轭聚合物与C∞或C鼬衍生物掺杂的太阳能电池是最为普遍和效率最高的电池类型,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掺杂过程中,共轭聚合物与C∞或C。衍生物的兼容性一汽是个难题,会}l{现相分离及C∞或Cso衍牛物的团簇现象,减少给/受体的有效接触面积,载流子传输通道町能存在不连续等陷阱,影响电荷的传输,降低光电转换效率。两极聚合物

(doublecablepolymer)足采用受电子物质和给电子物质通过

共价键连在同一分子上,电池的微态可控制,能形成微米或纳米级均匀分布的各自连续两相,使电子和窄穴传输得到兼容m]。Ramos等[35]把C柏挂接在末端含乙炔基的寡聚对苯撑乙烯卜然后再聚合,用此材料制备的电池器件填充因子0.29,开路电雎0.83V,短路电流密度0.42mA・L1ri-2,与原来聚合物和C。构成的电池性能[3638]比较,各项性能如开路电JK和短路电流值都有所提高。近年来,这种以共价键将C∞直接连接到共轭聚合物中的设计思路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注意,彳H如何解决增加Go含最与聚合物溶解性之间矛盾,避免两者之间的相互f扰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仍是关键。科学家们还在PPV支链上接l二三苯胺[3川,主链E接环庚—i烯酮【蚰。以及--2(环氧乙烷)TEO-PPVf37]等形成两极聚

合物。还有寓勒稀吡咯烷一双噻吩[4¨,肌气≈42j,PPV-b-

Ps【32]等各种两极聚合物材料。

无机纳米材料电子迁移率高,并町利用量子尺寸效应来调控吸收光谱,使其在整个町见光范围都有吸收。Janssen等【43]2004年用ZnO与MDMO-PPV制备了能基转换效率达1.6%的共混型太阳能电池。研究发现,在ZnO与MDMO-PPV的界面之间,电子和守穴能实现高速有效的分离,加之ZnO高的电子迁移率,电池能达到较高的效率。除了ZnO,还有TK)2c“】,Cdse【‘5】,CdTeL46|,Pb粤26-等都可作为电子受体与有机给体复合。这些体系大大拓宽了人们对OPVs材料结构没计的思路,从而使得有机太阳能电池各种材料的性能得到小断的改善。

目前我们国家,如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理化所、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等离子体所、长春应化所、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都做出了非常优秀的工作。如中科院李永舫教授研究组L47-Mj从聚噻吩的侧基改性人手,将双键通过嚷吩或苯环引入到聚嚷吩类材料中,利用侧基双键和嚷吩丰链的共轭作用,减小聚噻吩的能隙,太阳光吸收范围得到拓展,得到r一些综合性能优良的体相异质结给体材料。香港浸会大学(HongKong

Baptist

University)的研究组

报道了铂多炔基化合物,通过分子改性,降低材料的能级带隙(1.85eV),使得材料吸收光谱和太阡l发射光谱更好地重叠,提高对太阳光的吸收能力,从而改善OPVs的能繁转化效率(4.1%,未经退火处理)[2引。最近.本研究小组使用红外光敏荆掺杂,改善器件对近红外光照射的响应,提高红外波段的光电流mJ。

2.2在OPVs中引进介观光学结构。利用其对电磁波的调镧

和场的局域增强等效应,提高对太阳光的吸收。改善透明电极到工作介质层的透光率。减少电子给体和受体之间几何距离。增加给体和受体的界面。使激子更

有效地分离.减少串电阻和增加支电阻。提高光电转

化效率‘5埔]

自从Ebbesen等发现由于表而等离子激元和光场相互耦合作用,平行光照射哑波长小孔阵列金属薄膜出现r异常的透射增强效应【5引,市即引起人们对介观光学研究的浓厚兴趣。金属/介质表面等离子激元(SP,Surfaceplasmons)・即光场和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ffji产生的电子集体振荡。町以对光场的分布和传输进行调制,产生众多奇异的光学现象和效应,如光学透射异常增强、哑波长波导、全光调制器、荧光增强、拉曼增强效应等等。此研究已成为现代光学领域中热点之一。随着纳米技术的进步,微纳结构的制备工艺越来越简便,成本越米越低。使得介观光学结构在光电功能器件巾的应用成为Ⅱ丁能。澳大利哑研究人员MA

Green

(UniversityofSouthWales)在硅太阳能电池表面制备一层银

纳米颗粒,研究了表而等离子激元对器件性能的改善【57。,在入射光的激励下,银纳米颗粒表面形成局域表面等离子激元

(10calsurfaceplasmons,USP)。在银颗粒的LSP共振波长附

近,入射光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吸收。另外,SP在纵向上为隐失波,在介质层内有一定穿透深度,有利于电荷载流子克服电极/半导体f'日】肖特幕势牟,增大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纳米多孔结构,则Ti()2层町以同时作为波导结构层和光吸收层。当满足激发TiQ层波导模式的条件时,多孔层的吸收光强在某些角度得到增加,从而直接观察到燃料敏化电池的短路电流的增加。在他们的实验中,通过这种结构产生的光强比直接照射产牛光强增加19倍左右。这是符合变换矩阵的理沦计算的。美1日科学家Morfa等【s9]在以P3HT和PCBM为给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在IT()阳极与缓冲层nrfl时,短路电流较大。对外量子效率的研究发现,只有在1~2rlrfl范嗣内的颗粒对器件的外镀子效率有贡献.颗粒太大时。外量子效率反而减小。与没自.银纳米颗粒相比,器件的响应波长发牛红移,从而有利于吸收波长较长的光谱。韩国科学家在通过简单快速的脉冲一电流电沉积方法在PEI)()T和自.效层(P3HT/PCBM)中加入13nm均匀大小的Ag纳米粒子。可以增加总的能量转换03膜,目的是防止染料激发出的电子被局域在l-面的银颗粒|:。电子柬曝光系统制备一层椭nnl,中心m。通过

德国科学家Di】rr等fs副在染料敏华电池巾将Ti()2层制作为PEI)OT:PSS之『HJ蒸镀一层Ag颗粒,并研究j£大小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他们指出与无银颗粒相比,银颗粒使短路电流有所增加,银颗粒大小在1~3效率从3.05%~3.69%.效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在金属纳米层附近由于表面等离子激元增强导致共轭聚合物吸收的增强。他们还指出用这种电沉积方法制作金属纳米层。能够简单的控制金属纳米粒子的密度和大小。Hagglund等㈣一用电子书曝光制备可以控制形状的金纳米颗粒,过程为先在玻璃

摹板七镀上一层50姗厚的Ti02薄膜,再吸附一层染料,

在此基础上,蒸镀一层Alz球状Au颗粒,长轴矩轴和商分别为120,40,20到中心的问距在长轴和短轴方向分别为200和100

测精表明吸收峰和入射光的偏振有很大关系,沿着Au椭球颗粒的长轴方向的光吸收相对沿着椭球短轴方向的偏振光吸收有一个红移,从只有dye和只有Au的TiOz膜的电导图可

第5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165

知,染料电池中起作用的确实足染料吸收电子转移给TiOz,而不是直接Ti(J2吸收光产生的。Ma[61]利用激光丁涉刻蚀技术制造出了周期为450nm颗粒直径为100am的金膜周期结构。另外还证明r通过对周期性纳米会颗粒膜加热会减小纳米点和得到更好的纳米点町运用于太辟l能电池。

普林斯顿大学Forrest教授在叠单元结构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间引入纳米银团簇层。增强光吸收,提高器件性能。纳米银闭簇层不仅可以做双层电池的复合中心。还町以在纳米束的表面产生等离激元(SPP)而增加吸收,SPP增强范围在Ag层10RITI的范围。实验表明在5

mTl

结构的有机光电器件中,利用相应的边界条件,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得到器件中的表面等离子激元的色散关系和不同模式的能量分布。在实验f:观察到不同结构的金属_二维薄膜对光吸收和光致发光的增强效应。分析r不¨闪素对增强效应的贡献。研究表明适当的复合微纳结构自.希望应用于光伏器件,增加光的俘获效率,也可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高量子效率‘e引。

3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利用介观光学结构和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耦合和场增强效应,提高OPVs的能量转化效率的研究是近儿年才开始的,相关的工作报道还不太多,但是人们对此课题的关注与日俱增。此研究领域克满r机遇和挑战。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比如:

(1)目前对()PVs中表面等离子激元,及其与光场的相互作用和对OPVs性能影响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比如。局域和非局域表面等离子激元对激子的传输、激子的分离和电荷载流子在有机介质中传输的影响,不¨会属/介质微纳异质结构的形貌,如周期性、尺度大小和对称性等,对表面等离子激元行为的影响,如何从理论卜设计最佳介观光学结构,最大程度上提高OPVs的性能等问题,还镒要进一步研究。

(2)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增强光吸收,对照明光的入射角和波长有较强的选择性。光波和表面等离子激冗波的强烈耦合只发生在满足动量守恒条件下,即

Ag层附近10im-i

的有机电介质范围有入射光场的增强,其中纳米粒子卒问,形状,还有有复介电常数的电介质在决定增强强度都很重要,他们并在理论l:分析了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激元的J乓振吸收增强等效应和金属颗粒的尺度和形貌的依赖关系【l¨。Heidel等【62j将红荧烯材料制作的光吸收大线用于基于酞菁铜和C∞的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通过表面等离子激,e极化和辐射实现能最转换并将天线吸收的光耦合进太阳能电池中,极大地增强了吸收峰之间的谱隙吸收。

以上几个例子,均是使用局域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场增强效应,也町以利用非局域表面等离子激兀效应。比如,可蔑接使用具有介观光学结构金属薄膜作为电极。通过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共振耦合增加光吸收【5“,在满足动量守恒条件下,光波和表匝等离子激元波发生强烈耦合,表面等离子波町沿金属/介质表面传播百微米鼍级的路程,极大地增加工作介质对入射太阳光的有效吸收长度。Moulin等[631研究r硅太阳能电池中作为背电极的银纳米颗粒电极分布状态对光强吸收的影响,指f“不管纳米银颗粒是彼此分离的还是连结在一起,都能在长波段减少反射.另外还指}l{,作为背电极的银纳米颗粒应该有电介质包裹以减少光学损失。美同科学家Lagemaat等阳]实现利用乳胶刻蚀技术制作的有纳米孔结构的透明银电极,当纳米孔直径为92mn时产生表面等离子激元增强导致的内量子效率的极大增强,从而导致光电转换的增加,而且这样的纳米孔结构的透明电极有很大的可能用于替代ITO透明电极,来应对地球上稀缺的铟资源问题。Haug等[65]也报道他们研究不同电介质环境对银层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的影响,他们测域r卒气,氧化锌,和无定形硅这三种材料和银层接触面的光谱反射率,得到由于介质和金属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产生的吸收在能量低于1.9eV时最容易发生,另外还指ff{对于硅太阳能电池,在硅层和银反射层之问加上一层氧化锌缓冲层町以减少吸收损失。

作者也作了一些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平面介观光学

Km№叫Med岫+mK=旦si阳,

m=0,士1,士2,…

K。为SP波的波失,K为光栅的波矢.口为光波的辐射角度,所以介观光学结构对吸收增强只能对一定的波长和一定的入射角有效。但是太阳光从近紫外到红外具有非常宽的光谱分布,同时太阳能电池往往工作在小同的阳光入射角下。这要求人们设计和制备对宽谱带都有良好响应的微纳结构,以便有效地提高OPVs性能。

(3)OPVs中介观结构制备方法单一并且工艺复杂;在OPVs中实现有机/金属、金属/卒气两种模式的SPP的交叉耦合,以及光吸收增强,必须在金属阴极中引入介观光学微结构,目前文献中的制备方法多为光刻、离子刻蚀、加热团簇、电化学腐蚀等等,很多不能有效地应用于有机薄膜,需要发展更多和更简便的制备方法。

[1]ZHANGZheng-hua,LI[2]MichaelGratzeL[3]HUANG

Ling-lan,YEChu-ping,eta(张正华,李陵岚,叶楚乎,等).SolarBattery(有机太阳电池与塑料太阳电池).

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jt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ChemistryLetters,2005.34(1):&

Chun-hui,LIFu-you。HUANGYan-yi(黄春辉。李富友,黄岩谊).UltrathinFilmsforOptiesandElectronics(光电功能超薄

膜).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CJt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LEIYong-quan(雷永泉).NewEnergyMaterials(新能源材料).Tianjin:Thniin

UniversityPress(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116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eanEI.I

第3l卷

[5][6][7][8][9]

[10]

Shahee几MRSBulletin。2005。30:10.

Ju.一feng。WANGSi—cheng,ZHANGMi—i,etal(李俊峰。王斯成,张敏青。等).ChineseSolarPVReport2007(中国光伏发展报

告・2007).Beijing;ChinaEntironmentalSciencePrcs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BrownAS,GI'eetrlBrabecCScharber

M八PhysicaE,2002,14(1--2):31,

J,SariciftciNS,HummelenJCAdv.FuncLMater.,2001。11(1):15.MC.WuhlbacherD,KoppeM,etaLAdvMater,2006,18(6):789.

GunesS,NeugebauerH。SariciftciN&Chem.Rev..2007,107:1324.Xue

[11]D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E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3[41][42][43][44][45][46][47][48][49][50]

[51]

JG,UchidaS,RandBP,eta1.JournalofAppliedPhysics,2004,96:7519.

RJournalofAppliedPhysics。2003。93:3693.

al(黄颂羽,邓慧华,蓝闽波,等).ChineseJoumaIofChemicalPhysics(化学物理

PeumansP,YakimovA,ForrestS

HUANGSong-yu,Dl二NGHui—hua,LANMin-bo,et

学报)。1997,10(2):150.

HUANG

Bo-sheng(黄宝圣).JoumalofChemicalEducation(化学教育),2002,23(7):7.

Gang,CA()Yong(邓先字。俞钢,曹镛).Research&ProgressofSSESolidStateElectronics(固体电子学研究

DENGXian-yu,YU

与进展),2002,22(3){249.

BrabecCJ,SaridftciNS.HummelenJeAdv.FunctSU

Mater。2001,ll:15.

Meng-chan,Y1l小xin.WANGYang.etal(苏梦蟾,衣立新,汪洋。等).SpectroscopyandSpectral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28(4):740.TangC

W,VanslykeS八Appl.Phys.Lett..1986,48(2):183.

JC。elaLScience.1995。270(5243):1789.

YuG,GaoG,Hummelen

Materials,2008,7:158.

YoungkyooKim。SteffanCook。SachelanMTuladhat,etaLNatureMater.2006。5:197.

TraceyMClarke,AmyMBaUantyne,JennyNelson。elaLAdv.Funct.Mater,2008,18:4029.

MafianoCampoy-Quiles。TobyFerenczi,TizianoAgostinelli,etaLNature

Jin

Young

Kim,Kwanghee

I艘,Nelson

ECoates,eta1.Science,2007,317(5835):222.

CoaldeyKevin

M,McGeheeMichaelD.Chem.Mater.,2004,16(23):4533.

Tian,JingaiYan,eta1.Macromoleeules,2005,38:244.

RenqiangYang,Renyu

GiselaI.Schulz。XiwenChen.StevenHoldcroft.AppLPhys.I.ett。2009。94:023302.

WongWY,WangXZ。He乙Nature

Materials,2007。6:521.

Chem.Mater.,2005。17:4031.

molecules。2007.40(1):65.

McDonaldSA,KonstantatosG。ZhangSG。etaLNatureMatierials,2005.4:138.

CamposL

M,TontchevaA,GunesS,etaL

SunXB,ZhouY

H,WuWC,etaLPhys.Chem.B,2006,110(15):7720.S.CleijTJ。etaL

ColladetK。Fourier

Macro

SchilinskyP,AsawapiromU。ScherfU,etaLZhang

Chem.Mater.,2005,17(8):2175.

F,MammoW,AnderssonLM,etaLAdv.Mater.,2006.18(16):2169.

U。MelserC,ela1.SyntheticMetals.2001.121(卜3):1541.

MT,vanDuFenJKJ,etaLJ.ArrLChem.Soc.,2001,123:6714.

80erBDe。StalmachRamosAM,Rispens

RomanLS,AnderssonMR。YohannesT.el

a1.Adv.Mater.。1997。9:1164.

MattoussiH,RubnerMF,ZhouF,etaLAppLPhys.Lett..2000,77:1540.ShaheenSE.BrabecCJ,SariciftciNS,elaLAppl.Phys.LetL,2001,78:841.WangHaiqiao,Dual3Lian・QiuYong,etaLAppLPolynfLSci.t2002。83:2195.

TakagiK,NishikawaY.KunisadaH,etaLCravino

Chem.Lett..2001,787:1244.

Metals。2001.121(1-3):1555.

A。Ze嘣G,Neugebauer

H。el

a1.Synthetic

I.uzzatiS,ScharbetBeek

M.CatellaniM.etaLSynth.MeL,2003,139(3):731.

WJE.WienkMM。JanssenRA

J.Adv.Mater.。2004,16:1009.

ArangoAC,CarterSA,BrockPJ.Appl.Phys.I七tt..1999,74(12):1698.

HuynhWU,DittmerJJ.AlivisatosAP.Science.2002.295:2425.

KumarS,NannT

J.Mater.Res.。2004,19(7):1990.

MacromoL

RapidCommun.,2006,27(10):793.

ZhouEJ.TanZ,YangCH,etaLHou

JH.HuoI。J.HeC。ela1.Macromolecules,2006。39(2):594.

ZhouEJ,TanZ,YangY,eta1.Macromoleeules.2007,40(6):1831.HOR

JH,TanZ。HeYJ.etaL

JH.HeYJ,et

TanZ.HouLu

Macromlolecules.2006.39(14):4657.a1.Macromoleeules,2007,40(6):1868.

[52][53][543

JS.ZhengY,ChenZJ.etaLAppliedPhysicsLetters.2007.91:201107.

Fan.RichardR1.unt.StephenRForrest.AppliedPhysicsLetters,2008,92:053310.

Yang

RomanLS。lnganasO,GranlundT,etaL

AdvancedMaterials,2000。12:189.

第5期Es5][56]

[57][583[593

光i蒋学与光谱分析

1167

KfistoferTvingstedt。Nils-KristerPersson。Ollelnganas.AppliedPhysicsLetters,2007,91:113514.EbbesenT

W,1.ezecHJ,GhaemiHF。eta1.Nature.1998,391:667.

a1.JournalofAppliedPhysics,2007,101:093105.

PillaiS.CatchpoleKR,TrupkeT,et

Durr

M.MengesB,KnollW。eta1.AppliedPhysicsLetters。2007.91:021113.

Reilly.AppliedPhysicsLetters,2008。92:013504.

AnthonyJMorfa.KathyI。Rowlen,ThomasH

[603[61][62][63][64]

[65][66]

CarIhagglund.MichaelZach,BengtKasemo.AppliedPhysicsLetters。2008,92:013113.

MaF。HongMH.TanI,SAppliedPhysicsA—MaterialsScience&Processing.2008,93:907.

HeidelTD.Mapel

JK.SinghM,eta1.AppliedPhysicsLetters,2007。91:093506.

MoulinE,SukmanowskiJ.LuoP,eta1.JournalofNon-CrystallineSolids。2008,354:2488.

ReillyTH。vandeI.agemaatJ。TenentRC,etaLHaugFJ,SoderstromT。Cubero()。etaL

AppliedPhysicsLetters,2008,92:243304.

JoumalOfAppliedPhysics,2008。104:064509.

WangZiyao,ChenZhijian,I.anZhihao,etaLAppliedPhysics[.etters,2007,90:151119.

ImprovementofthePowerConversionEfficiencyinOrganicSolarCells

MULi-pin91~,YUANDanz。HUANMinl,CHENZhi-jian2’,XIAOLi—xinz,QU1302,GONGQi-huaIl92’1.DaliCollege,Dali

671003,China

2.StateKeyLaboratoryforArtificialMicrostructuresandMesoscopicPhysics,DepartmentofPhysics,Peking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EnergyismostimportantissueintheworldnOWbecausethechemicalenergy(oil,naturalgas,coal

are

et

a1)is

on

the

edgeofdepleting.ManyCountries

way

tO

now

payingattention

one

to

the

use

of

sun

power.Photovoltaicdevice

it’S

is

themostimportant

make

use

of

sun

energy.Organic

solarcellis

promisingkindofphotovoltaicdevice.though

to

lowpowerconversion

efficiencyhampersitscommercialization.Thispaperbrieflyreviewedtwoways

organic

improvethepowerconversionefficiencyof

solarcellsandpointed

out

theunsolvedproblems.

Keywords

Organicsolarcells;Powerconversionefficiency;Lightabsorbing;Surfaceplasmon

(ReceivedMay10。2010;acceptedAug,.20,2010)

*Corresponding

author

敬告读者——《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已全文上网

从2008年第7期开始在《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网站(www.gpxygpfx.corn)“在线期刊’’栏内发布《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全文,读者可方便地免费下载摘要和PDF全文,欢迎浏览、检索本刊"-3期的全部内容;并陆续刊出自2004年以后出版的各期摘要和PDF全文内容。2009年起《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每期出版日期改为每月1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社

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的提高思路

作者:作者单位:

木丽萍, 袁丹, 环敏, 陈志坚, 肖立新, 曲波, 龚旗煌, MU Li-ping, YUAN Dan, HUAN Min, CHEN Zhi-jian, XIAO Li-xin, QU Bo, GONG Qi-huang

木丽萍,MU Li-ping(大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3;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袁丹,陈志坚,肖立新,曲波,龚旗煌,YUAN Dan,CHEN Zhi-jian,XIAOLi-xin,QU Bo,GONG Qi-huang(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环敏,HUAN Min(大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3)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11,31(5)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pxygpfx201105002.aspx


相关内容

  • 化学与常规能源
    化学与常规能源 主要内容 柴薪(生物质能)--第一代主体能源 • 煤--最主要的固体燃料 • 石油和天然气 • 化学电池 • 能源利用的化学本质 电.汽油.太阳能都属于什么? 电灯发光需要什么? 汽车行驶需要燃烧什么? 人造卫星正常运转需要 ...
  •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意义
    1.研究目的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作为催化剂,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生物反应器. 本文通过一定室型MFC反应器,选择最优的电极材料,并对电极间距,电极面积进行参数调整,进一步对反应器构型,循环流速,膜结构和反应条件进行优 ...
  •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相关曲线分析 一.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一)光 1.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同化CO2的速度也相应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 ...
  •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2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 ...
  • [化学反应原理]高考题
    (14广东33) (17分)H 2O 2是一种绿色氧化还原试剂,在化学研究中应用广泛. 某小组拟在同浓度Fe 3+的催化下,探究H 2O 2浓度对H 2O 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限选试剂与仪器:30% H2O 2.0.1mol∙L-1Fe ...
  • 新型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新型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功能材料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如农业.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功能材料种类繁 ...
  • 怎样面对能源危机能源
    全世界每天消耗8400万桶石油,美国占其中的1/4.与此同时,大气中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含量导致永冻土融化,冰架坍塌.气候学家警告说,如果排放量保持目前水平,下一代人将面临史无前例的环境灾难.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解决方案能够一招见效.在几十 ...
  • 物理教学总结教学反思2
    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人在本学期担任九年级物理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按照开学初制定的复习计划,对物理学科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复习.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努力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 ...
  • 高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第Ⅰ卷(单选题,共30题45分) 1.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