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 - 范文中心

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

02/06

铁马金戈平生梦 爱国豪气心底词

——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

在南宋初年面临金人进犯、中原沦陷、国家危急的形势下,辛弃疾坚决主张北伐恢复,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爱国词。他的爱国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热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以及英雄失路、有志难成的忧愤不平。词风刚健豪放,苍凉悲壮,豪气冲天。

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内容。他的爱国词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抒发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中高度表现了他抗战复国的激情,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他的民族使命感极强,“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 为韩南涧尚书寿》“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即使是仕途失意,也难忘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

(二) 谴责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

北望中原,百姓陷于战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收复。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摸鱼儿》中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等词也表现对南宋朝廷的那些苟安妥协、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的轻蔑。

(三)抒发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通过咏古伤今抒发爱国情怀,词中有一股英雄气,同时也体现出英雄的悲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苦闷,象阴霾密布时的低气压使人窒息,也象魔魇一般折磨着辛弃疾。对于自己的失意,更是频频发出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天。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满江红》的感伤、悲愤之言。

辛弃疾的爱国词贯注着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慨,感伤的失意情怀,这一切构成了他爱国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辛弃疾常通过丰富奇崛的意象、自然贴切的比兴和典故,变

化多端的独特风格,倾诉深沉的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的报国之志。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大量军事意象群的出现。

本身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体验。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诸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和“红旗铁马响春冰”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

(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惯于使用典故。

《菩萨蛮》词人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赣江流水起兴,联想到几十年前金兵入侵江西,人民被屠杀蹂躏的惨状,是以鹧鸪自比,借以抒发自己决不北去向金人屈膝的坚定信念,匠心独运。“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托为蛾眉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典故的大量使用,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相融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借用典故,悼古伤今,既感喟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下片用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故事,告诫当朝权相没有充分准备不可轻率北伐。词的最后借廉颇的典故自况,概括了词人一生的坎坷遭遇,表明自己虽然年老体弱,报国的雄心依然。又如《满江红•倦客新丰》他把自己比作“貂裘敝,征尘满目”的苏秦,抒发自己壮志难申。辛弃疾通过比兴象征、用典入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使之更具感染力。

(三)风格多样,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内容的博大精深,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其爱国词多样化的风格。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都兼收并蓄。写豪气,是以深婉之笔出之,写柔情,又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摸鱼儿》就是摧刚为柔,表面是伤春惜春的柔情,实则深含不屈不饶的刚健豪气;再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陈郁跌宕之致。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用幽默感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如《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写贤愚的颠倒错位,《千年调》(卮酒向人时)表现官场上圆滑而没有骨气的和事佬,都极富幽默感,冷嘲热讽,痛快淋漓,诙谐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

总言之,抗金复国是其爱国词之主旋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基本思想内容。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并在自己的词创作中推层出新,增强词作的艺术表现力,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


相关内容

  • 辛弃疾词作风格辨析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中兴词人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词人.辛词以其内容的博大精深.情感的深挚雄浑.风格的多样性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后人欣赏辛词,大都把辛词归入豪放一类.其实,辛词的风格多样,非豪放一词能 ...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_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高中 学科:语文 课时:1 学生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熟读成诵,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课题] 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 ...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 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 ...
  • 灿烂的宋元文化
    教案: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情况,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 ...
  • 量子论和古代文学对立统一的概述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王禹偁的散文<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用竹楼含蓄地表现出一种愤懑不平的心情,表达了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居陋自持的情操志趣. 2.文学史上"宋初三体"是指白体.晚唐体和 ...
  • 浅析辛弃疾豪放词作中英雄气概的具体表现
    摘 要: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豪迈慷慨.沉郁悲壮,展现了一位矢志抗金的英雄的豪情壮志,也显露出一位失路英雄的悲愤抑郁.这种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感染了一代代华夏儿女.辛弃疾豪放词作中的英雄气概具体表现在其内容和题材的选取.景物的 ...
  • 破阵子教案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 2.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辛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情感,并达到背诵目的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 ...
  • 课文理解与阅读
    课文理解与阅读 (一)望江南 1 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三四句的诗意. 望穿秋水 2 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上?情感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你觉得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盼亲人不归的失望与怅惘. 情感上经历了希望-失望-肠断的过程.艺术上清新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