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资料 - 范文中心

温病学资料

10/15

《温病学》 复习资料

 

1. 整体上把握章节目录,明白大体教学计划。

【第一章:以记忆为主; 第二章: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 第三章:全书构架重要上篇:

组成,掌握不同温病致病规律; 第四章:全书理论核心,精华; 第五章:掌握,

是学习诊断温病的工具; 第六章:自习为主,对全书的方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

七章:不讲】

【第八章——第十一章:临床,考试重点;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串讲; 第十四中篇:

章——第十八章:自学为主。】

下篇:拔高,深入

第一章 绪论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战国时期至唐代是温病学的萌芽阶段;

宋金元时代是温病学的成长阶段;

明清时代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温病学的发展阶段。

3.记忆部分:1)《内经》“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录;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2)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导源于宋・郭雍《伤寒补亡论》

3)宋代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三因制宜。 。

4)元末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热病不得混称伤寒”标

志着温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刘河间:名完素。在外感热病方面提出创新论、 立新法、制新方。

被后世作为“寒凉派”的鼻祖。

5.明清时代

1)明末医家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瘟疫论》

2)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 《温热论》

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

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舌验齿”,“辩斑疹白pei”等温病独特诊断方法;

薛生白: 《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吴鞠通: 《温病条辨》,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焦”辩证理论。提出了一整套三焦分证的

治则,治法和方剂。

王孟英: 《温热经纬》——是集温病学大成之作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1. 温病: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具有明

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 温病的特点:

一)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二) 

三) 

四) 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1起病急,传变快;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3易化燥伤阴; 4易内陷生变

(变证:闭窍,动风,出血,厥脱)

3. 温病的分类(划分标准):

根据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

湿热类:湿温、伏暑、暑湿。

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新感温病:感受时令病邪即时而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

温病。如风温、秋燥。

伏邪温病:感受外邪后未立即发病,邪伏体内经过一个以上季节后才发病,初起即病

发于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

新感引动伏邪:发病初起既有里热见症,同时又兼有卫表见症。

4.重点:太阳伤寒,太阳中风与温病初期的鉴别比较:

太阳伤寒 太阳中风 温病初期

共有症状: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症状——表证 发热,恶寒(恶风)无汗 发热,微恶风寒,汗出 发热,微恶风寒,

无汗或少汗

症状——肺系 喘逆 鼻鸣 咳嗽

症状——舌 淡红,苔薄白 淡红,苔薄白 舌边尖红,苔薄

白欠润

症状——脉 脉浮紧(数) 脉浮缓(数) 脉浮数 病机 风寒束表,卫气被遏, 风寒外袭,卫气不固, 风热外袭,

营阴郁滞 营阴失守 肺卫郁热

如何区别

发热重,恶寒轻 恶寒重,发热轻 身热痛,口微渴

关键 抓热象

辨咽喉 不红 不红 红肿痛 辨舌 不红 不红 舌边尖红 辨尺肤 不凉 不凉 热甚

脉象 浮紧而数 浮缓而数 脉浮不紧不缓(温病

不紧不缓而动数)

温病初起特征: 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咽微痛;尺肤热,舌边红;脉浮数。

5..温病与温疫:其概念区别就在于其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大小强弱,即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大流行的称为温疫,不传染或传染性小呈散在发生的则称温病。

6.温毒概念:1)即指病名又指病因;

2)作为病名主要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外感热

病。它除了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

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

风热病邪:多发于冬春季节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病变以肺为中心;

2)损伤肺胃阴津;

3)病情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

暑热病邪: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发于夏季

感受暑热病邪或暑热夹湿之病邪即时而发的温病称暑温。

致病特点:1)发病可径犯阳明;

2)易于耗气伤津;

3)易致闭窍动风,易直中心肝;

4)易夹湿邪、寒邪为患,郁阻气机。

湿热病邪:多发于长夏季节(脾腻主湿存)。

致病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2)病位以脾胃为中心:a 发病途径:从口鼻而入;b 同气相求:

从病性上看都属于土;c 从病因上看:太阴内伤生湿又感受

湿热邪气而“内外合邪”;d 病程中多拘留于脾胃,病机重

心在中焦脾胃;e 病程后期:多出现胃气不舒,脾气未醒。

3)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湿为阴,热为阳→→A.湿温热伏——矛盾性(湿多热少)

a 身热不扬;b 发热而脉濡缓(缓:相对缓慢,

比正常要快,但未到其本应之数);c 发热而色

淡黄;d 发热而不烦躁,反表情淡漠;e 口干不

欲饮;f 大便数日不下,但不干结。

B.热蒸湿动,蒙上流下——广泛性(热多湿少) 头面——头重如裹,表情淡漠,神情呆钝; 上焦气滞,胸闷;

中焦脾胃气机不通——胃脘痞塞不通; 下焦气滞不通——腹部胀满;

湿阻肠道——大便粘腻不爽;

湿阻膀胱——小便不利。

燥热病邪:多发于秋季 (久晴无雨,气候干燥);

温病学范畴指的是温燥;

致病特点:1)病位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病变轻,愈后好。

温热病邪:是一种能引起在春节发病,病初即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征的病邪。

致病特点: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2)病情较重而易闭窍;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2.温病的病理要点:气郁、痰生、血瘀、气虚。

第四章 温病的辩证理论

1.卫气营血理论:(临床表现、辩证要点、病理特点)

卫分证:病变部位:肺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有咳嗽,口微渴,舌苔

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辩证要点: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

病理特点: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卫分证的真谛:六淫邪气,只要影响卫气的功能,引起卫气温煦司开合的功

能障碍,就有表证(发热与微恶风寒并见)

气分证:是指主管各脏腑各个功能之气失调的一类证候。(外感病里证)

病变部位: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除了心、心包、肝和肾) 临床表现: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

数有力等。

辩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营分证:病变部位:心包、心营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阴得阴助或阳得阳助),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

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辩证要点: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营分证时是干亢无汗的,营分阴已伤,作汗无源。

★血分证:临床表现:灼热夜甚(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

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伤阴更重)。

辩证要点:斑疹密布,出血及舌质深绛。

2.卫气营血四分证区别:

四分证 病位 

卫 

气 

营 

血 浅 较深 深 极深  病理特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止。(热瘀交结,无形之热邪易与有形之邪交结) 病情 轻 较重 重 危重 正邪对比 正盛邪弱 正邪俱盛 邪盛正损 邪盛正虚 病程 短 较长 长 极长  ;   病理特点:邪正剧争,热炽阴伤——温热性温病

3.温热病邪的传变规律:①顺传:卫——气——营——血(理想状态); 

②跳跃传(逆传):卫——营;卫——血;气——血; 

③同病:卫营同病←银翘散加减,气营血同病←加减玉女煎

4.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相同点:1)皆为温病辩证纲领,说明邪气盛衰,正气强弱,病情轻重,病位浅深,证

候的归类,病机发展,传变过程,疾病预后,为立法方药提供依据,在这

方面两者是统一的。 

        2)四分辩证从横向概况了温病由浅至深,气血的病理变化、传变的“四阶段”,            三焦辨证从纵向概况了温病脏腑由实致虚病理变化、传变的“三层次”

        3)反映的内容,证候大部分相同。 

不同点:1)上焦病包括肺,而病证又有卫、气分之别;

        2)心包证在上焦,但属营分范围;  。  

        4)下焦病,肝肾属于血分,但膀胱湿热证属气分。

于上焦,传于中焦,终于下焦。) 

                分类:上焦:肺,心(心包) 

                      中焦:脾,胃,肠 

                      下焦:肝,肾 

6.注意三焦辩证表中上、中焦。P49 

7.上焦危重证:1)在上焦证时,邪热犯肺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化源欲绝。 

                 临床表现:喘促鼻扇,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心衰,

粉红色泡沫样痰),面色反黑,烦躁欲绝等。(脱证) 

              2)上焦心包闭郁证: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8.中焦两种危证:a阳明太实,土克水,死(危重); 

            b脾有发黄,秽浊塞窍,死(湿热困脾,旁积于肝胆,熏蒸肝胆,胆汁外

溢,蒙蔽心包)。 

9.下焦证转归:第一种:阴液得复,正气渐旺,余邪渐退; 

              第二种:真阴枯竭,阴阳离决(油尽灯枯),《温病条辨》“在下焦则无非邪

热深入,消烁津液,涸尽而死也” 

         5.三焦辨证划分:依据:“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神”符合临床温病的传变与发展。(始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的特色诊法 

1.望舌:知道是什么舌,相应病理——卫、气分看舌苔(厚薄、润燥、腻、颜色)

营、血分看舌质(颜色) 

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体正,红活而泽; 

    浊气+津液)。  辨舌苔:舌苔是胃气熏蒸于舌面而形成(阳气+

            舌苔变化过程:白——黑(火极似水) 

        )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温邪客于肺卫; 白苔:1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表邪未解,津液已伤; 

              3)苔白厚而粘腻——湿与热搏,浊邪上泛;

              4)苔白厚而干燥——胃燥津伤,脾湿未化;

              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遏热伏  ; (邪热被气分湿浊阻滞,不能外达,而

被逼入荫、营阴); 

              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7)白苔如碱状——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8)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 

              9)白霉苔——秽浊偏盛,胃气衰败。  

黄苔:从白苔热化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标志。【舌苔的

变化的一个过程:白——黄白相间——黄(淡黄—金黄—老黄)】 

   薄黄苔:有在卫分亦有在营分,辩是否有伤寒;

   苔黄干燥:气分热燥,津液已伤;     黄白相见苔:初入卫分,表邪未罢(卫→气转变); 

        4)下焦病,肝肾属于血分,但膀胱湿热证属气分。

于上焦,传于中焦,终于下焦。) 

                分类:上焦:肺,心(心包) 

                      中焦:脾,胃,肠 

                      下焦:肝,肾 

6.注意三焦辩证表中上、中焦。P49 

7.上焦危重证:1)在上焦证时,邪热犯肺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化源欲绝。 

                 临床表现:喘促鼻扇,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心衰,

粉红色泡沫样痰),面色反黑,烦躁欲绝等。(脱证) 

              2)上焦心包闭郁证: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8.中焦两种危证:a阳明太实,土克水,死(危重); 

            b脾有发黄,秽浊塞窍,死(湿热困脾,旁积于肝胆,熏蒸肝胆,胆汁外

溢,蒙蔽心包)。 

9.下焦证转归:第一种:阴液得复,正气渐旺,余邪渐退; 

              第二种:真阴枯竭,阴阳离决(油尽灯枯),《温病条辨》“在下焦则无非邪

热深入,消烁津液,涸尽而死也” 

         5.三焦辨证划分:依据:“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神”符合临床温病的传变与发展。(始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的特色诊法 

1.望舌:知道是什么舌,相应病理——卫、气分看舌苔(厚薄、润燥、腻、颜色)

营、血分看舌质(颜色) 

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体正,红活而泽; 

    浊气+津液)。  辨舌苔:舌苔是胃气熏蒸于舌面而形成(阳气+

            舌苔变化过程:白——黑(火极似水) 

        )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温邪客于肺卫; 白苔:1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表邪未解,津液已伤; 

              3)苔白厚而粘腻——湿与热搏,浊邪上泛;

              4)苔白厚而干燥——胃燥津伤,脾湿未化;

              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遏热伏  ; (邪热被气分湿浊阻滞,不能外达,而

被逼入荫、营阴); 

              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7)白苔如碱状——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8)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 

              9)白霉苔——秽浊偏盛,胃气衰败。  

黄苔:从白苔热化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标志。【舌苔的

变化的一个过程:白——黄白相间——黄(淡黄—金黄—老黄)】 

   薄黄苔:有在卫分亦有在营分,辩是否有伤寒;

   苔黄干燥:气分热燥,津液已伤;     黄白相见苔:初入卫分,表邪未罢(卫→气转变); 

分布 多起自(上腭)口腔,继而耳后,头面

背部,逐渐至胸腹四肢 

多外感风热,肺经郁热,热窜营分,血

形成机理 郁肌表血络, 

肺气(卫)→营分 多见胸腹继见四肢 外感温热,阳明热炽,内迫营血,血热妄行,外发肌肉; 气→血 

疹为太阴风热 

透发征兆 灼热,烦躁,无汗,舌红绛苔薄白,脉

伏浅躁动,兼胸闷,咳嗽,喷嚏 斑为阳明热毒 灼热,烦躁不安,无汗,舌燥绛,苔黄,脉伏或躁动,兼耳聋闷瞀 

 注:1)斑与疹的关键鉴别是病理不同,疹是充血性改变,斑是出血性改变;

2)叶天士“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气外露的表现; :既是邪热波及或深入营血的重要标志,也是邪”

   :“宜见”是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得以外透;叶天士论斑疹“宜见不宜见多”

“不宜见多“是指斑疹过于稠密为热毒深重的表现,提示病情危重;

            审视形态;注意疏密;结合脉证;重视变化;

珍珠,突出皮肤。P66 

        成因:湿热性温病病邪在气分留连日久,外熏于肌肤;

           其透发为汗出一次而透发一批,如此反复多次;    3)斑疹的顺逆:观察色泽:P65—66 雷少逸:“红轻,紫重,黑危” :是在湿热性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内含少量浆液,色如3.白Pei

温病常见症状: 

1.发热 

 

卫分 发热类型 发热微恶风寒 

寒热往来 

壮热 

日晡潮热 

身热不扬 身热夜甚灼热 病理特点 温邪郁闭卫表,卫阳失于温煦 邪郁少阳(募原),表里不和 里热炽盛,蒸腾于外 腑实热结 湿遏热伏,湿热郁蒸 营(血)热盛阴伤 

阴虚生内热 

余热留伏阴分 气分 营血分 低热 夜热早凉 

继而复热; 2.)时有汗出:指汗随热势起伏而出,一般表现为热盛而汗出,汗出热减,汗出异常:1

             2)战汗:概念:指热势持续壮热日久的病人突然先出现全身战栗,继之全身

大汗淋漓,汗出后热势骤降; 

                     病机:邪气久在气分留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

不语;4)神志昏蒙(湿热类);5)神志如狂。 

4.痉:P75(实肝风与虚肝风) 

  3.神志异常(哪些是湿热类,那些是温热类):P74 1)烦躁不安;2)神昏谵语;3)昏聩热盛发痉(实肝风) 阴虚发痉(虚肝风) 

手足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儋儋大临床表现 手足频繁有力抽搐,颈项强直,牙关

分布 多起自(上腭)口腔,继而耳后,头面

背部,逐渐至胸腹四肢 

多外感风热,肺经郁热,热窜营分,血

形成机理 郁肌表血络, 

肺气(卫)→营分 多见胸腹继见四肢 外感温热,阳明热炽,内迫营血,血热妄行,外发肌肉; 气→血 

疹为太阴风热 

透发征兆 灼热,烦躁,无汗,舌红绛苔薄白,脉

伏浅躁动,兼胸闷,咳嗽,喷嚏 斑为阳明热毒 灼热,烦躁不安,无汗,舌燥绛,苔黄,脉伏或躁动,兼耳聋闷瞀 

 注:1)斑与疹的关键鉴别是病理不同,疹是充血性改变,斑是出血性改变;

2)叶天士“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气外露的表现; :既是邪热波及或深入营血的重要标志,也是邪”

   :“宜见”是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得以外透;叶天士论斑疹“宜见不宜见多”

“不宜见多“是指斑疹过于稠密为热毒深重的表现,提示病情危重;

            审视形态;注意疏密;结合脉证;重视变化;

珍珠,突出皮肤。P66 

        成因:湿热性温病病邪在气分留连日久,外熏于肌肤;

           其透发为汗出一次而透发一批,如此反复多次;    3)斑疹的顺逆:观察色泽:P65—66 雷少逸:“红轻,紫重,黑危” :是在湿热性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内含少量浆液,色如3.白Pei

温病常见症状: 

1.发热 

 

卫分 发热类型 发热微恶风寒 

寒热往来 

壮热 

日晡潮热 

身热不扬 身热夜甚灼热 病理特点 温邪郁闭卫表,卫阳失于温煦 邪郁少阳(募原),表里不和 里热炽盛,蒸腾于外 腑实热结 湿遏热伏,湿热郁蒸 营(血)热盛阴伤 

阴虚生内热 

余热留伏阴分 气分 营血分 低热 夜热早凉 

继而复热; 2.)时有汗出:指汗随热势起伏而出,一般表现为热盛而汗出,汗出热减,汗出异常:1

             2)战汗:概念:指热势持续壮热日久的病人突然先出现全身战栗,继之全身

大汗淋漓,汗出后热势骤降; 

                     病机:邪气久在气分留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

不语;4)神志昏蒙(湿热类);5)神志如狂。 

4.痉:P75(实肝风与虚肝风) 

  3.神志异常(哪些是湿热类,那些是温热类):P74 1)烦躁不安;2)神昏谵语;3)昏聩热盛发痉(实肝风) 阴虚发痉(虚肝风) 

手足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儋儋大临床表现 手足频繁有力抽搐,颈项强直,牙关

治法 重清透表热,解表力较强,辛凉平剂 辛凉宣降肺气,止咳力较强,辛凉轻剂 

(二)肺热炽盛: 

   1)邪热壅肺:证候: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咯痰黄稠或带血,舌红苔黄,脉数, 

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 

                 风热之邪入里,邪热壅阻肺经气分之证。 

                 治法:宣热清肺 

                 方药:麻杏甘石汤(热、咳、喘);千金苇茎汤(可用于肺热化火,或肺 

痈将成之时,咯吐腥臭脓痰者)。 

麻杏甘石热饮宁,止咳干喘使痰清,右大于左咏洪数,喉哑声嘶用必灵,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2)肺热腑实(痰热腑实) 

               证候: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之肺肠并病证。

               辩证要点:以喘促痰壅,潮热便秘同具为主症。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宣白承气汤(黄世仁带着瓜皮帽)石膏、大黄、杏仁、瓜蒌皮

宣白承气汤石膏,大黄杏仁和栝楼。

  3)肺热移肠(肺肠同病) 

                  证候: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而不硬满, 

苔黄,脉数。 

                  为肺胃邪热下移大肠所致。(热邪自找出路,以伤津液为代价,并气随 

液脱,急则治其标)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升清阳止泻利)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数。 

                  肺经气分热邪外窜肌肤,波及营络所致。 

                  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

之疼痛,便秘,苔黄滑,脉滑数有力。 

                  邪热入里,与痰博结于胸脘而成。 

                  治法:清热化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汤加枳实汤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忧,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小陷胸汤)       4)肺热发疹:证候:身热,咳嗽,胸闷,肌肤发疹,疹点红润,苔薄白,舌质红,脉 (三)痰热结胸:证候:身热面赤,渴欲饮凉,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 

(四)邪入阳明: 

1)热炽阳明:证候:壮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病变部位在阳明胃经,其热势为无形邪热弥漫。

                  治法:清热生津 

                  方药:白虎汤(为清泄阳明胃热的代表方剂) 

 

                       (粳米可增加汤液中的石膏晶体粒数,对石膏有助溶作用)                   注:吴鞠通提出白虎汤“四禁”(二脉二症):“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 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

也。” ①脉浮弦而细者:阴虚外感之体,若只伤肺胃之阴可用加减 

葳蕤汤;若肾水素亏,应加入甘寒、咸寒之品“先安未受邪之地”, 

防其内陷生变;  ②脉沉者,一为沉实有力,多为阳明腑实,治当 

攻下,非白虎所及;一为沉而无力,多见于肾阳衰微,火不归原,

水伏湿邪;一为热已入营,营阴伤,不可再清气;

源作汗,不能单用白虎大寒清热之剂。 

 ,  2)热结肠腑:证候: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热结旁流)

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苔老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裂,脉沉 

实有力。 

                 多由肺经邪热不解,传入胃肠,与肠中积滞糟粕相结而成。

                 治法:软坚攻下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芒硝、大黄,留中泻热)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3)胃热阴伤:证候:身热自汗,面赤,口舌干燥而渴,虚烦不眠,气短神疲,身重难 

以转侧,时时泛恶,纳谷不馨,苔黄而燥,舌红而干,脉细数。 

                 为胃热津伤之证 

                 治法:清泄胃热,保护胃阴 

                 方药: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真寒假热;  ③不渴者,一为湿热未化燥伤阴,不能用白虎,以防   ④汗不出者, 一为伤寒表不解,虽见高热,不能用白虎;一为温病津液大亏,无 

(七)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证候:低热或不发热,干咳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 

脉细。  

多见于风温病恢复期,以肺胃阴伤更为突出

                  治法:滋养肺胃,清涤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五汁饮) 

                  注:阳明热炽:白虎汤→→热盛阴伤:竹叶石膏汤→→纯阴伤:沙

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五)热入心包 

1)热陷心包:证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舌蹇,舌色鲜泽

(舌绛),脉细数。 

          多因气分、营血分邪热传入心包所致,也可于病变初期。

          治法:清心凉营,泄热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三宝 

                    三宝比较:  

三宝 

安宫牛黄丸(最凉) 

紫雪丹(次之) 功能同 皆有清热解毒,透络开窍,苏醒神志功能异 清心豁痰解毒 止痉熄风通下 

开窍醒神芳香辟秽 适应证 热盛神昏,痰涎壅盛 热盛神昏兼动风便秘 秽浊之邪昏迷,热象不显 

 至宝丹(又次之) 之功,凉开之功 清宫汤用莲子心,犀角麦冬与玄参,竹叶连翘透心热,或加沥胆菖郁金。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证候: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 

燥,脉数沉实。 

                   为手厥阴心包与手阳明大肠俱病之证。 

                   治法:清心开窍,攻下腑实。 

                   方药:牛黄承气汤:用安宫牛黄丸二丸,以水化开,调生大黄末

牛黄承气条辨方,安宫丸内调大黄。

证候:身体灼热,神志昏愦,倦卧,气息短促,汗多,脉散大或细数(六)正气外脱: 

无力;或发热骤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不止,虚烦燥

扰,气息短促,舌淡,脉微细欲绝。 

                    可见于热陷心包之后,由邪热内闭于心包,继而正气外脱。即“内

闭外脱”。 

治法:益气敛阴固脱或回阳固脱,如属内闭外脱者,配合清心开窍

方药:生脉散,参附汤,属内闭外脱者配合安宫牛黄丸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酌。  9g 

第九章              春温 

1. 春温:感受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发生于春季,以发病急骤,初起即有明显的里热证

候,病情较重,变化较多,后期可伤及肝肾阴液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种急性热病,

本病严重者可以出现神昏,痉厥,斑疹,出血等危重证候。

2. 常见证型诊治:  

(一)初发证治: 

: 1)气分郁热(胆腑郁热)

  证候: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 

脉象弦数。 

  春温初发热郁气分,多为邪热郁于少阳胆腑。“伏于少阴, 

发于少阳”。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2)卫气同病:证候: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痉痛,心烦口渴,腹胀,

大便干燥,唇焦,舌苔黄厚焦燥甚有芒刺,脉象滑数或弦数。 

邪郁于里,新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之邪郁热所致的卫气

同病之证,属表里同病之类。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 

   3)热灼营分:证候: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咽燥口干反不 

甚渴,舌质红绛苔厚或无苔,脉细数。 

                  营热较盛,营阴受损,心神被扰。  

                  治法: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为清泄营热的基本方) 

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表证解而气分里热更盛。   (二)邪盛气分:春温病的气分证,既可见于初发,也有是从卫气同病证发展而来,其时

●1)热灼胸膈:证候:身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

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郁热充斥,化火灼津。 

 辩证要点:以身热,胸膈灼热如焚,心烦,唇焦咽燥,舌红,苔黄为主

症。 

 治法:清泄膈热(清透并举,上下兼顾) 

 方药:凉膈散(大黄、芒硝、甘草、栀子、薄荷、连翘、竹叶、黄芩、

白蜜)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实服之消。   

2)阳明热炽:白虎汤 

●3)热结肠腑:证候: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灰黑焦燥起刺,脉象沉细; 

或伴见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

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

数。 

                   治法:总的治法:通腑泄热。 

                   方药:阳明腑实,热结液亏者,宜攻下腑实,增液滋阴,用增液承气

汤;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温病阴亏实热结,养阴泄热肠道通。

汤;(唯一一方用海参,大补阴液) 

热结肠腑,小肠热盛者,宜通腑泻小肠火热,用导赤承气汤。

水舟停”之证,需用“增水行舟”之方,用增液汤。  ● 若邪热已去,仅见津液亏损而引起的肠燥便秘,即属“无 增水行舟: 阳明腑实,气液俱亏者,宜攻补兼施,正邪合法,用新加黄龙 ; 或伴见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舌红脉

(三)热炽营血(春温病出现营分证是病情较为危重的表现)。 

   1)气营(血)两燔:证候: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烦躁扰,甚或谵语,

斑疹隐隐。 

甚或大渴引饮,头痛如劈,骨节烦痛,烦躁不安,甚则

昏狂谵妄或发斑吐衄,舌绛苔黄燥,脉滑数、弦数或洪

大有力。 

本证气分邪热未解,入于营血分,营热,血热又盛,热邪燔炽

于气营(血),故名曰:“两燔”属气营(血)同病之证。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1)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加减玉女

煎)——气营两清 

实寓白虎汤加增液汤之意(是以清营汤中三药:玄参、

麦冬、生地养阴作用的用量,而不是用增液承气汤中三

药清热的用量)。 

加减玉女煎石膏,麦冬知母生玄参。

(2)化斑汤(白虎汤加犀角、玄参而成)——气血两清

化斑玄犀和白虎,凉血解毒燔热清。

(3)清瘟败毒饮(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及犀角

地黄汤四方组合而成)——气血两燔重证,暑热疫

广布十二经,退其淫热。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温邪泄毒亦滋阴。  十二经气血皆热,抓阳明,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 

2)热盛动血:证候: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

黑,或吐衄便血,舌质红绛,脉数。(若血大量亡失,气亦失,

则脉散大无根,导致脱证) 

本证为热毒炽盛于血分,破血妄行之候,属典型的血分证。

治法: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 

散血包括两层含义:a活血(即流动),b养阴(即稀释,补充) 

方药: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丹皮、芍药)(是治疗血分证的代表方) 

(白芍:酸寒,养血柔肝滋阴;赤芍:微苦寒,凉血活血,故本方

用赤芍) 

(选择题)身热夜甚,少腹坚满,按之疼痛,有急迫难耐感,小便3)热与血结:证候:

自利,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乱,口干而漱水不欲咽(瘀热

而致口渴专有名词),舌紫绛色暗或有瘀斑,脉象沉实而涩。  

热毒内陷血分,热于血结,蓄于下焦所致。

治法:泄热通结,活血逐瘀 

方药: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当归芍,丹皮大黄与芒硝。 

(四)热入心包:与风温相类,清宫汤送服三宝 

(五)阳气暴脱(不考) 

(六)热盛动风:证候:高热不退,头痛头胀,烦渴,烦闷躁扰,甚则狂乱,神昏,手

足抽搐,或见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痉厥),舌干红绛,脉弦数。 

热邪内陷,深入足厥阴肝经,热盛动风之候。

治法:清热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方药:羚角钩藤汤(治标) 

凉肝:羚羊角,钩藤;    散肝:桑叶,菊花;   化痰:川贝,

竹茹;   养阴:生地,白芍,甘草;    安神:茯神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注:动风,肝热是标,由哪里引起的,合上治本的药物。   

(七)热灼真阴(肾阴被热邪所劫夺,多为温病后期,下焦证候) 

1)真阴亏损:证候:身热不甚,目久不适,午后面部潮红,或颧赤,手足心热甚于

手足背,咽干齿黑,或心悸,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暗

痿软,脉虚软或结代。 

为春温病后期真阴亏损之证 

治法:滋补肝肾,润养阴液(乙癸同源) 

方药: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加白芍而成)——以复

脉(肝肾)中之阴 

2)阴虚风动:证候:低热,手指蠕动,或口角颤动,或瘛瘲,或两目上视或斜视,筋

惕肉瞤,甚心中作痛,时时欲脱,形消神倦,齿黑唇裂,

或光绛,脉虚弱或细促。 

邪热久耗真阴所致的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证候。

治法:滋阴养血,潜阳息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而成)

祛邪之品) 

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加鸡子黄、五味子而成)为治疗肝肾阴虚,

虚风内动重证之主方。本分适用于纯虚无邪,阴虚致极,阴阳时

时欲脱之虚风内动之重证。 

三甲复脉蛎龟鳖,地芍麻仁胶草麦;温邪伤阴肢痉挛,息风潜阳又养阴。

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用五味子,滋阴息风是妙方。 (无 舌干绛

3)阴虚火炽:证候:身热不甚,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春温后期,邪热久羁而灼伤肾阴,心火亢盛之候(水火失济,肾阴耗伤)。 

治法:清心火,育肾阴 

方药:黄连阿胶汤(黄芩、黄连、阿胶、白芍、鸡子黄)

而外悍亢阳。 

鸡子黄交通心肾,上通心气,下达肾气。 

先煮芩、连、芍,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

日三服。 

黄连阿胶伤寒汤,黄芩白芍鸡子黄。  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以芍药从阿胶,内护真阴

(八)邪留阴分:证候: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略数。 

多见于春温后期,属正气已虚,余邪留伏阴分之证。

治法:滋阴清热,搜邪透络(清、养、透) 

 

方药: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青蒿鳖甲地知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营血) 阳分热易清,阴分邪气非咸寒之物不能到。(阴分:肝肾,脉内

吴鞠通:本分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

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第十章         暑温 

1.暑温:由暑热病邪引起的,发生于夏季,以起病急骤,初起即见阳明热盛(壮热、烦渴、

汗多、脉洪大)表现,病程中易耗气伤津,多化火、动风、生痰之变为临床特征的

一种急性外感热病。本病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由于暑邪有

夹湿与不夹湿之别,故又将其中夹湿者称为暑湿。 

a有明显的季节性;        b发病初起即以里热证表现的新感温病。 

2.治法:张凤奎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记忆,解释,代表方) 

暑温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热盛,当以辛寒之剂清泄暑热。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继而伤及津气,则宜甘寒之剂以清热生津。如:王氏清暑益气汤;

如:生脉散、连梅汤。  后期暑热渐解,津气耗伤未复者,又当以甘酸之品以益气敛津,酸苦之品以泄热生津。 

3.“暑气通于心”,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应清心涤暑,导热下行,给暑热外出之机,亦是治暑大法之一。 

王纶——“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特别是兼夹湿邪者,更应注意导湿下行。 4.常见证型诊治 

(一)气分证治 

1)暑温本病 

(1)暑人阳明:证候:壮热汗多,口渴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或背微恶寒,苔黄

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见于暑温初起,为暑热之邪侵入阳明气分,邪正剧烈交争所致。

治法:清泄暑热。津气受伤者兼以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2)暑伤津气:证候:身热心烦,小溲色黄,口渴自汗,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

燥,脉虚无力。 

为暑热亢盛,津气耗伤所致。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王氏清署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权衡暑热于正虚之孰轻孰重。 

(3)津气欲脱:证候:身热骤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 

津气耗伤过甚所致的津气欲脱之候。 

治法:补敛津气,扶正固脱 

方药:生脉散 

(4)热结肠腑:调胃承气汤,解毒承气汤 

2)暑温夹湿 

(1)暑湿在卫:证候:身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痠楚,无汗或微汗,脘痞,

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

闷,心中烦,时有呕恶,舌苔薄腻,脉象浮弦。

暑湿之邪郁遏肌表之证。 

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方药: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前方辛温合以甘淡,意在透邪达表而化湿,适用于暑热之象轻者,

后方辛温配伍辛凉,重在解表寒清暑湿,适用于寒邪外束而暑湿

内郁之证。)   若兼寒湿者,可见发热无汗,恶寒,甚则寒战,身形拘急,胸脘痞

(2)暑湿困阻中焦:证候: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着,脉洪大。 

暑热盛于阳明,兼有湿困太阴之证,其性质属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 

湿温身重汗出多,白虎汤方加苍术。

 ★ (3)暑湿弥漫三焦:证候:身热面赤,耳聋眩晕,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胸闷脘痞,

恶心呕吐,大便溏臭,小便短赤,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滑数。 (病例题)     

暑湿弥漫三焦,邪在气分,暑湿均盛之候。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金

汁、白通草) 

三石汤用石膏寒,竹茹银花金汁添,滑石通草杏仁配,暑湿弥漫病可痊。 

(二)营血分证治: 

1)暑入心营:证候:灼热烦躁,夜寐不安,时有谵语,舌蹇肢厥,舌红绛,脉细数; 

或猝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舌绛脉数。 

暑属火热之邪,“暑气通于心”,中人最速,极易内陷心营(暑热犯于心营

而致) 

治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暑厥:(答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暑热之邪猝中心营而内闭心包所致,一病即发昏厥为

特征,证见猝然昏倒,不知(醒)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临床称

之为暑厥,又称“中暑”。 

2)气营两燔:证候:壮热,头痛入劈,口渴饮冷,心烦躁扰,甚或谵语,神昏,或有斑

疹隐隐,舌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大有力。

方药:加减玉女煎  

3)暑热动风:羚角钩藤汤 

暑风:暑热亢盛,引动肝风之证,以痉厥为特征,可见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神志不

清,或喉有痰壅。小儿暑风称之为暑痫。 

4)暑入血分:证候:灼热躁扰,神昏谵语,斑疹密布,色呈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出

血)或兼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绛苔焦。 

暑热火毒燔灼血分,内陷心包,生痰动风之重险证候。

治法:凉血解毒,开窍息风 

方药:神犀丹 

神犀丹中犀玄参,芩蒲地银板蓝根,翘豉金汁天花粉,紫草合治热毒深。

注:豆豉对卫气营血四阶段都能解郁。   

5)暑伤肺络:证候:灼热烦渴,咳嗽气粗或喘促,咯血或痰中带血丝,烦躁,舌质红,

苔黄而干,脉象细数。 

为暑热犯肺,损伤阳络所致,多见于气分暑热炽盛不解之后。

治法:凉血安络,清暑保肺 

方药:犀角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教材上的);犀角地黄汤和银翘散(老师

讲的)  

暑瘵:以骤然咯血,咳嗽等为特征,为暑热犯肺,损伤阳络所致,与痨瘵相似。 

(三)后期证治: 

1)●暑伤心肾:证候:心热烦躁,消渴不已,肢体麻痹,舌红,苔薄黄或薄黑而干,脉

细数。 

本证为暑热久羁,耗伤肾阴,致水火不济之候,多见于暑温的后期。

治法:清心泻火,滋肾养阴 方药:连梅汤(黄连、乌梅、麦冬、生地、阿胶)

黄连阿胶汤以失眠为主症,本方以消渴为主症。

  连梅可使少阴调,暑入厥阴麻痹疗。麦地阿胶先紫雪,神迷心热燥烦消  。 黄连阿胶汤 连梅汤 

证候特点 

病理要点 

治法 心烦不得眠 邪热盛,阴伤少 泄热为主 消渴不已,肢体麻痹 阴伤显著,邪热不盛,筋骨失于阴血荣养 养阴滋肾 

2)暑湿伤气:证候: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四肢困倦,神疲乏力,小便短赤,

大便溏薄,舌苔腻,脉大无力或濡滑带数。 

本证系暑温夹湿证出现暑湿犹盛,元气已耗之候,或平素脾胃气虚有湿感

受暑热邪气。 

治法:清暑化湿,培元和中 

方药:东垣清暑益气汤 

东垣清暑益气汤,参芪归术加草苍;升葛泽曲麦味合,青陈黄柏共成方。

两个清暑益气汤相比较:本方与王氏清暑益气汤同治暑病气阴两伤之证。后者清暑热之力较强,并在益气外,注重养阴生津,宜于暑热亢盛而伤津耗气之征;而本分清暑生津之力较逊,在益气培中的同时,侧重于健脾燥湿,治暑湿伤气或元气本虚,又感受暑湿者。 3)余邪未净 

(1)暑湿未净,蒙扰清阳:证候:低热未除,头目不清,昏眩微胀,口渴不甚,舌淡 

红,苔黄腻。 

此为暑湿余邪未净之证。 

治法:清化暑湿余邪 

方药:清络饮 

(2)暑热未净,痰瘀滞络:证候:低热不退,心悸烦躁,手足颤动,神情呆钝,默默

不语,甚则痴呆,失语,失明,耳聋,或见手足拘

挛,肢体强直,瘫痪等。 

本证见于暑温后期。记住两个阻滞的症状表现①痰热阻滞

包络,清窍失灵,则见神情呆钝,甚或痴呆,默默不语。

②痰瘀留滞经络,筋脉失利,则见手足拘挛,肢体强直,

瘫痪。(久病入络) 

治法:清透余热,化痰祛瘀搜络 

方药:三甲散加减。 

三甲二鳖与穿山,柴胡桃仁与僵蚕,痰瘀阻络后遗症,通络化痰理气先。

5.暑温一篇中出现咯血的四个证:1)蒙扰清阳:清络饮+凉血止咳、化痰; 

2)弥漫三焦:清中焦阳明暑热(治本以止血); 

3)暑伤肺络:犀角地黄汤和银翘散; 

4)暑入血分:犀角地黄汤或神犀丹。 

   

第十一章        湿温 

1.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

脉缓为主要特征。起病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主要稽留于气分,以脾胃

为病变中心。四时均可见,但以夏秋季节雨湿较盛,气候炎热之时未多。

2.治法治则:1)宣上(湿重——辛温宣透); 

2)畅中(湿重——辛温开郁;并重——辛温苦温,苦寒并进;热重——苦

寒清热);  

3)渗下(渗湿泄热)a通阳开气,畅通气机;b调和脾胃(尤其恢复期)。 

3.湿温初起“三禁”:在湿温初起时,禁辛温峻汗、禁苦寒攻下、禁滋腻养阴三种治法4.常见证型诊治:  吴鞠通《温病条辨》:“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一)湿重于热 

1)湿遏卫、气:证候: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

饥,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卫气同病,内外和邪,湿重热轻。本证见于湿温之初起,既有湿郁卫表

的表证,又有湿郁卫气,脾湿不运的里证。

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方药: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藿朴夏苓三仁添,猪苓泽泻豆豉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苔白腻厚浊或如积粉,脉缓。 

湿温初起,邪阻膜原,湿浊偏盛。 

治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方药:达原饮或雷氏宣透膜原法(治脾胃以治膜原) 

 

达原草果厚槟榔,知芩芍草四味襄,藿夏姜入知芍去,外透燥湿止呕强。宣透膜原病有湿,寒甚热微重四肢;身疼有汗脘闷夏,槟芩果朴草藿姜。

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 

湿浊偏盛,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治法:燥湿化浊 

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 

芳香化浊藿佩兰,厚朴腹皮荷叶鲜,陈皮半夏化湿浊,暑秽伤人病可痊。

湿热浊邪郁结肠道,气机痹阻,传导失司。 

    2)邪阻膜原:证候: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3)邪困中焦:证候: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神知如蒙,苔垢腻。 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证候:少腹硬满,大便不通(便秘)与阳明腑实证相比较:本证为湿浊郁闭肠道,腹满多无按痛,舌苔垢腻;阳明证:有腹部按痛,苔多黄厚而焦躁。

治法:宣透气机,清化湿浊 

方药:宣清导浊汤 

宣清导浊二苓淡,蚕沙皂荚水石寒,湿滞大肠舌苔腻,化湿清热气机宣。 

(二)湿热并重 

1)湿热困阻中焦:证候: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

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湿郁化热,湿热并重,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是湿温病湿热并重,

湿热交蒸,郁阻中焦脾胃的代表证型。 

治法:清化湿热,辛开苦降 

方药:王氏连朴饮 

连朴饮内用豆豉,菖蒲半夏芦根栀;胸脘痞闷兼吐泻,湿热为病皆可医。

2)湿热蕴毒:证候: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痠倦怠,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

黄,苔黄而腻,脉滑数。

湿热交蒸,热势渐盛,蕴酿成毒,充斥气分,上至咽喉,旁积肝胆。

毒的特征体现:肿(咽喉肿痛)、赤(小便黄赤)、黄(身目发黄)。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利咽

方药: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疫之主方”。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候: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

时或谵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湿热酿蒸成痰,痰浊蒙蔽心包络。

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方药: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紫宝丹

菖蒲郁金紫金片,栀翘通竹沥灯丹,湿热酿痰心包蔽,送服苏合至宝丹。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熏陆荜檀襄;犀冰术沉诃香附,再加龙脑温开方。 

本方由叶天士创制,是治疗湿热蕴毒的代表方剂,王孟英称其为“治湿温时 痰热较重,服紫宝丹;湿浊偏盛而热势不显者,服苏合香丸。

(三)热重于湿:白虎加苍术汤

(四)化燥入血:犀角地黄汤

(五)湿从寒化:四加减正气散或五加减正气散

(六)后期证治:

1)湿胜阳微:扶阳逐湿汤,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2)余邪未净:证候: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

病机:余邪未净,胃气未舒,脾气未醒。

治法: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方药:薛氏五叶芦根汤(肺胃)

五叶芦根用冬瓜,藿佩荷薄与枇杷。 

清络饮偏于头面,本分偏于脾胃。

9.热闭心包证与痰蒙心包证的比较:

病性

病因

病理

病程阶段

特点

治法

代表方

10三湿热证型区别:

相同点

不同点 湿重于热 热闭心包证 温热病证 温热病邪 温热炼液为痰,痰热内闭,热郁偏重 营分,上焦 灼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绛,脉细数 清心凉营,化痰开窍 清宫汤送三宝 痰蒙心包证 湿热病证 湿热病邪 湿热酿痰蒙蔽,痰湿偏重 气分,中上焦 身热不退,神识昏蒙,时清时昧,似清似昧,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利湿清热,芳香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紫宝丹或苏合香丸 湿困中焦 湿热困阻中焦 湿热邪气侵犯三焦脾胃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 热重于湿

身热不扬

脘痞腹胀,恶心呕吐

临床表现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

渴喜热饮

大便溏泄,小便混浊

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方药

燥湿化浊 雷氏芳香化浊法 发热汗出不解 脘闷呕吐,心中烦闷 口渴不易多饮 便溏色黄,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缓 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王氏连朴饮 高热汗出,面赤气粗 脘痞身重 口渴易饮 小便短赤 苔黄微腻,脉滑数 清泄阳明胃热,兼化太阴脾湿 白虎加苍术汤

可能出现的名词解释题:

1.新感温病:感受时令病邪即时而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

病。如风温、秋燥。

2.伏邪温病:感受外邪后未立即发病,邪伏体内经过一个以上季节后才发病,初起即病发

于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

3.温病与温疫:其概念区别就在于其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大小强弱,即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大流行的称为温疫,不传染或传染性小呈散在发生的则称温病。

4.温毒概念:1)即指病名又指病因

2)作为病名主要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外感热

病。它除了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

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5.时有汗出:指汗随热势起伏而出,一般表现为热盛而汗出,汗出热减,继而复热;

出后热势骤降; 

                     病机:邪气久在气分留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

用“增水行舟”之方,用增液汤。   6.战汗:概念:指热势持续壮热日久的病人突然先出现全身战栗,继之全身大汗淋漓,汗7.增水行舟:若邪热已去,仅见津液亏损而引起的肠燥便秘,即属“无水舟停”之证,需

8.暑厥:(答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暑热之邪猝中心营而内闭心包所致,一病即发昏厥

为特征,证见猝然昏倒,不知(醒)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临

床称之为暑厥,又称“中暑”。 

9.暑风:暑热亢盛,引动肝风之证,以痉厥为特征,可见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神志

不清,或喉有痰壅。小儿暑风称之为暑痫。 

10.暑瘵:以骤然咯血,咳嗽等为特征,为暑热犯肺,损伤阳络所致,与痨瘵相似。 

11.温病: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具有明 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相关内容

  •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滦南县2009-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效果,为制定和调整预防麻疹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资料进行 ...
  • 神经内科实习指南
    神经内科实习指南 一.研究范围及进展 预防的学科.由于传统的习惯和治疗的需要,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和某些肌肉疾病(如 认识能力,多少年来,人类为探索其奥秘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正因为如此,人类对神经系统及其疾病的认识,也在随着医 ...
  • 卫生综合研究生考试大纲
    卫生综合研究生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流行病学 一.考试目的: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全面考察考生对流行病学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 (一)基础知识: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 ...
  • 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
    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 陈 敏1 徐江1 梁君2 (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口腔科,新疆石河子,832008:2新疆军区69006部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牙体牙髓病学是一门操作技能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牙体牙髓实验 ...
  • 循证医学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循征医学: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以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 系统评价:是一种综合文献的研究方法,即按照特定的问题 ...
  • 牙体牙髓病学临床病例分析的TBL教学
    摘要:目的 探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教学法应用于牙体牙髓临床病例分析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方法 将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2009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TBL组)和对照组(传统讲授组),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及临床病例分析闭卷考试. ...
  • 德保县一起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及控制
    应用预防医学2015年4月第21卷第2期J Applied Prev Med, April 2015, Vol 21No.2 107 ·调查研究· 文章编号:1673-758X(2015)02-0107-02 中图分类号:R 511.11 ...
  • 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 病例编码□□□□ 1. 一般情况 1.1姓名: ,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 1.2性别 (1) 男 (2) 女 1.3年龄(岁.月) 1.4职业 (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 ...
  • 不明原因肺炎概述与病例筛查
    不明原因肺炎概述与病例筛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邓伟吾 一.不明原因肺炎的定义 肺炎是指肺实质的炎症,在影像学上有肺实质的炎症性浸润或阴影.根据引起的肺炎的原 因.环境背景.持续时间等,肺炎有多种分类方法. 本文所讲不明原因肺炎 ...
  • 20**年-20**年北京大学卫生综合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医学部2016卫生综合 一名词解释50分 1.prebiotic 2.N-nitrosomines 3.systematic error 4. 土壤环境容量 5.GZB/T 6.randomized block design 7.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