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解:汉武帝真的"独尊儒术"吗? - 范文中心

刘三解:汉武帝真的"独尊儒术"吗?

04/03

别骂儒家 究竟是谁扼杀了百家争鸣?

这个题目太简单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能给出答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过,请注意,这八个字首见于《资治通鉴》,北宋作品,西汉人的说法则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或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看着有点像吧?

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西汉儒宗董仲舒是教科书认定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他的《天人三策》说道: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通俗地说,“统一”就是硬道理,现在思想传承太多、知识分子观点各不相同,妨碍了统一。所以,董仲舒建议,凡是不在《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艺”范围内、孔子学说之外的思想,都要堵塞他们上升的空间。

按照我们今天的眼光,“孔子之术”、“六艺之科”肯定是儒学,研究这个的一定是儒家,但在汉朝是这样吗?

据《汉书·艺文志》,西汉学问家刘向、刘歆父子受命整理官藏图书,编成目录《七略》7卷,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六艺略》与《诸子略》并列,诸子之中,儒家又为十家九流中一类,与墨家、法家、阴阳家并列,不过孔老夫子的《论语》,和《孝经》、《尔雅》、《史籀》、《仓颉》肩并肩进了《六艺略》。

这个西汉末年的目录编篡方式,也说明董仲舒所说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确实是超乎其余儒家学问,进了当时学术的第一梯队。

儒家的一部分火了,是否说明儒家就“独尊”了?

来来来,我们看一下西汉人是如何“推明孔氏”的。在当时流行一时的纬书《春秋演孔图》中,记录了孔子的“标准像”:

“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龟脊虎掌,胼肩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汪头,阜脥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面如蒙倛,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龙蹬,手握天文,足履度字(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胸文曰:‘制作定世符运’。”

作为正常人,就不用一条条对照现实了。

按照以上的描述,孔圣人身高10尺,以河南殷墟出土的西周骨尺21.92厘米计算,孔子身高2.19米;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孔子身高9.6尺,也有2.10米。这身高,在当时绝对是巨人级别的,不过还属正常。

龙凤虎龟形象集于一身,脸面如同带着驱鬼的面具,眉毛和霓虹灯似的,胸前有字……这还有人样吗?

在当时人看来,没人样没关系,圣贤就该有异相,所以“尧眉八彩、舜目重瞳、文王四乳、苍颉四目、禹耳三漏”,孔圣人身为受命“素王”,没这个模样反倒不对了。

这个“素王”,也就是该当却没当上的帝王的天定使命是什么?

“得麟之后,天下血书鲁端门曰:趍作法,孔圣没。周姬亡,慧东出。秦政起,胡破术。书纪散,孔不绝。子夏明日往视之,血书飞为赤乌,化为白书,署曰演孔图,中有作图制法之状。”(语出《春秋演孔图》)

这个就是著名的“端门受命”,孔子作成《春秋》后不久去世,秦朝统一天下,胡亥失国,焚书坑儒,孔门复兴……不知情地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推背图》?

“经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赤受命,苍天权,周灭火起,薪采得麟。孔子曰:丘览史记,援引古图,推集天变,为汉帝制法,陈叙图录。”(语出《春秋汉含孳》)

意思是,孔子碰到麒麟之后,启动了天命转移程序,所以专门研究历史和天意,为汉朝的皇帝们写出《春秋》做执政的指导思想。

这不是穿越吗?

孔子是个人,不是神仙,可偏偏西汉的很多儒生要把他说成神仙,而且是专门为汉帝国服务的神仙。

所谓的“推明孔氏”确实如此,推人成神,还不够尊崇?问题是,满嘴喷着怪力乱神,匍匐在皇权面前的走狗们,即使他是“儒生”,传递的还是“儒术”吗?

“推明孔氏”说完,再聊聊“表章六经”。

六经和六艺,虽然都带个六字,内涵却并不相同。六经、六艺的指向都是《诗》、《书》等经典,但前者在《礼记》中有评论,六本书各有的各的作用,比如以《诗经》教育可使人“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就要靠《尚书》。

反观“六艺”,按照上文中《六艺略》中的记录,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大门类:

其一,六经的诸家传承版本和解释,比如《易经》研究有13家,294篇;《春秋》则有23家,948篇。

其二,孔子有关的言论、作品,比如《论语》的传承版本和注解,共有12家,229篇。

其三,《孝经》、《尔雅》等原传记博士的执掌,孝经共11家,59篇。

其四,“小学”概念的作品,即书法、识字类的读本,10家,45篇。

在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真的是要禁绝儒家之外的学问吗?

答案是否定的,仔细看《诸子略》,墨家、法家、道家等九家的著作,在汉武帝之后,仍旧存世,《汉书·艺文志》中记录即有诸子189家,共4324篇。

随带的,还有相应的评价: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去与流裔。”

翻译过来,就是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追溯其学术根本,其实仍是六经所出。

这才是儒家的态度。

而所谓的“绝其道”,绝的不是学术的道,而是当官的道。

当然,如果你认为做学问就是为了当官,不当官就算学问没用,ok,你赢了,请关网页。

《张家山汉简》中有一条《史律》,不是写历史的律,而是书吏选拔的制度:

“试史学童以十五篇,能风(讽)书五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有(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其八体课太史,太史诵课,取最一人以为其县令史,殿者勿以为史。三岁壹并课,取最一人以为尚书卒史。”

这里说的,其实是汉高祖、吕后时期更加偏向秦制的制度,一个最基础的抄写员,要经过一系列的基础教育,其最高的课本则为《史籀篇》和《仓颉篇》,按照当时律法规定,必须在学童17岁之后才可修习。

在《四民月令》记载的汉代蒙学中,有《急就》、《三仓》、《九九》、《六甲》等课本,前二者是识字读本,《九九》是算术书,《六甲》则是书法书。

而这些,其实都在“小学”部分中,而符合标准的,能背诵5000字或者9000字以上的学童,通过考核后能够担任最低等的公职。

再进一步来看,被汉武帝废除的传记博士所执掌的《论语》、《尔雅》、《孝经》,按照王国维在《汉魏博士考》中的考证,《论语》、《孝经》在西汉是受经者、不受经者都要诵习的“义务教育”课本,没有必要再以五经博士的方式抬举其地位。

最高一层,则是六经,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因《乐经》失传),规定博士官设置弟子50人,免除徭役赋税专心学习,同时还允许地方官员推荐“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好青年来做博士的旁听生。

教育之后是考核,满一年后考试,“通一经”以上就补文学掌故缺,特别优秀的可以做郎中,考试的标准就是比谁背诵的多,最终按成绩选官。

看到这儿,是不是觉得儒家非常阴险地垄断了所有知识分子的上升渠道?

事实是,“六经”并非为儒家所独有,墨家的祖师爷墨翟最初师从的是儒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老师是大儒荀子,兵家的吴起也是曾参的学生。

当年读的课本,举的例子,智慧的源泉,终归离不开这几本大书,起码《庄子》的《天运》、《天下》和《徐无鬼》篇,《商君书》的《农战》篇都有触及六经。

在实用主义的“术”的层面,或许诸子百家并不兼容,但在知识架构的层面,在一个抱着竹简、木犊,看两本书要用车装的时代,拿六经作为“最大公约数”一定是坏的选择吗?

更何况,在汉武帝前后的时代里,儒生里并不缺少“蝙蝠”一样的人物,比如董仲舒治《春秋》知名,也迷信阴阳五行、灾异感应,融合了阴阳家的套路;公孙弘也以《公羊春秋》入仕,却是文法吏出身,也有法家的色彩;至于张汤这种投皇帝所好,找博士弟子用《春秋》、《尚书》解释法条的,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综上所述,汉武帝所谓的“推明孔氏”是为了神化他自己的统治地位,又有儒生主动迎合,自然狼狈为奸;而“表章六经”的终极目的是寻求选官制度的标准稳定和兼容性,当然也与汉武帝个人喜好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这些都算不上“独尊儒术”,按照《汉书·刑法志》的记载:

“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各郡国一年受刑死者过万。

这样的举国大监狱,不要说拿《春秋》决狱,就是拿出《圣经》释刑,也不可能是儒家思想指导出的国家,正如西汉名臣汲黯对汉武帝招引儒者的评价: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这句话,戳在死穴上了。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刘三解

版权申明:本文系凤凰新闻客户端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并通知mayj@ifeng.com

--------喜欢本文,就分享吧:)---------

点击页底“阅读原文”↓↓↓,移步凤凰新闻客户端,乐享更多精彩!


相关内容

  • 汉武帝罪己诏有何含义,汉武帝的故事
    让购物,成为职业www.fenglingou.com 汉武帝罪己诏有何含义,汉武帝的故事 汉武帝罪己诏 后世将汉武帝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素有"秦皇汉武"这一称号.从汉武帝文韬武略来看,他的确是位英明神武的帝王.但是,汉武帝 ...
  • 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 我们在研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清代的考据学家在他们的小学训诂著作中所引用的材料,几乎遍及先秦两汉经史子集各种著作,但所引的唐宋诗词则屈指可数.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在经 ...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 ...
  •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次月考试题
    _ __ __ __ __ _ 名 姓 __ __ __ __ __ _ 号 考 _ __ __ __ _ 级 班 ___ __ __ __ __ __ __ _ _初一历史单元达标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A 组 一.单项 ...
  • 五经博士的设置与儒学尊崇地位的形成
    五经博士的设置与儒学尊崇地位的形成.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2006年第10期 (总第321期)EDUCATIONAL RES ...
  •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 [例题]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
  • 稷下学宫齐文化的模式.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齐文化是一支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其后,便与鲁文化等融为一体.她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对齐文化的模式.特点及其历史意义作一探讨,以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 ...
  • 试论民间文学故事孟姜女的儒法文化意蕴
    摘要:孟姜女故事的主题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通过不断演进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动人,从宣传儒家忠节思想以对照法家的刻薄寡恩中,突出了暴政造成的社会悲剧,表达了广大人民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孟姜女 儒家 法家 法治 孟姜女的 ...
  •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1997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马作武 (中山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副教授 广州 510275)X 1摘 要2 儒家提倡的/礼治0./德治0./人治0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 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 ...
  • 汉朝历代皇帝
    汉朝历代皇帝 (不包括王莽建立的新朝) 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 ①汉高祖刘邦,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