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 千古教子良方 - 范文中心

[三字经]里的十个典故 千古教子良方

02/23

一、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二、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断机》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孟母断机

三、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四、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囊萤映雪

五、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六、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孔融让梨》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让梨

七、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八、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负薪挂角

九、头悬梁——《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十、锥刺股——《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360doc_1


相关内容

  • [三字经]经典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
  • 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基本资料 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作者: 罗家法编著 出版社: 出版年: 2009.05 页数: 定价: CNY15.00 装帧: ISAN: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合格家长 行为指南 特别提醒 父母导航 正确引导 育儿禁忌 教子有方 ...
  •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三字经文本)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全文1145字,要想流利地背诵三字经全文不是容易的事情,把三字经全文(三字经文本)发布到我的网站上,供免费下载和学习. <三字经>全文(三字经文本)人之初 ...
  • 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漫画故事教材教法
    作者:刘力谢玲玲 课程·教材·教法 1999年05期 一.引言 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强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古代中国的传统作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重视德目的教学,注入式地进行.小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只求背诵,不 ...
  • 带木字旁的男孩名字
    文章来源: 带木字旁的男孩名字 带木字旁的男孩名字?想好给您的宝宝起一个什么样的好名字了吗?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带金字旁的男孩名字,您需要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佳名."取名 ...
  • 二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二年级推荐阅读书目 历史.典故: 1. <成语故事>(插图注音对照) 2. <中国成语故事>(图文版) 3. <中华儿童成语故事>(上.下) 4. <百家姓 三字经 千字文 弟子规> 5. & ...
  • (32)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诗五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诗五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0-05-19 19:45:30) 转载▼ 标签: 教育 练习题 <诗五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饮酒(其五)> 1.适中的"心远&qu ...
  • 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作者:叶同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11期 考场作文中提供的任何话题,都具有多角性.本文从典故和成语这两种语言形式入手,谈谈典故和成语的多角性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以此 ...
  • 中医胎教学说的源流和特点
    中医胎教学说的源流和特点王新智 摘要:中国胎教学说源远流长.殷周时期中国就有有关胎教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先哲对胎教理论探讨甚多,以后胎教学说推陈出新.日新月异.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外象内感"理论,其科 ...
  • [声律启蒙]教学记  第一周
    第一周  熟诵一东韵 一册<声律启蒙>在手,单是读,就要吓退多少人,何况是儿童!何况你还要求他们学写诗!太多的典故,太多的生僻字词,全都成了拦路虎,使多少人畏难而退,就算硬着头皮往下念,也很快心生厌倦,这样的阅读有什么效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