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 - 范文中心

跨文化交际学

03/30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

1、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

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

有紧密的联系。P8

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

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

2、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

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3、 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

20世纪70年代。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跨文化交际专著的出现,专业协会的成立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刊。

4、 跨文化交际学的成熟

20世纪80年代。其标志是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基础

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P10

三、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

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

四、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1、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P14

2、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被引入中国。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重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语言与交际的关系

(2) 非语言交际

(3) 中西习俗对比

(4) 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

(5) 国民性研究

(6) 价值观研究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第三节 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

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1、 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2、 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3、 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

4、 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

5、 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 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二、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分两种:

(1) 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与文化语言不同的的人们惊醒有效而得体的

交往所需的综合能力。

其包括四个要素:①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②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③跨文化交际的态度

④跨文化意识(核心)

(2) 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

① 了解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

② 能解释在课文和教学材料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概念。

③ 能在安排课堂任务和课堂活动时考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

④ 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⑤ 能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有效地开展语言教学。

⑥ 能够帮助学习者客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文化不同和交际失误引起的各种困难。

⑦ 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下帮助学习者建立文化敏感意识。

三、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建议

1、 学好一门外语

2、 正确看待跨文化交际的经历和遇到的挑战及困难。

3、 尽量更多的去了解教学对象所来自的国家和你任教国家的文化及知识。

4、 接受跨文化交际训练。

5、 刘新身边周围的跨文化交际的事件和现象。

第一节 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二、文化的要素

1、 第一种分类:(与跨文化交际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核心)

2、 第二种分类:

象征符号、英雄人物、礼仪、价值观(核心)

三、文化的分类

1、 客观文化与主文化。

2、 主导文化与亚文化

四、文化的特点

1、 文化不是后天习得的。

2、 文化是共享的,并世代相传。

3、 大部分文化是无意识的。

4、 文化是象征性的。

5、 文化是动态的。

第二节 交际

一、交际的定义

1、 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使用象征符号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在状态。

2、 交际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但是这种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并非单纯的传递和接收的过程,而包含着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3、 交通是双方经由交换符号,来建立一个有相互依赖关系的互相影响的系统。

二、交际的要素

1、 传送者。信息的来源和发送者。

2、 信息。交际的内容。

3、 编码。指信息传送者在发出信息之前,在内心考虑要怎么样表达的过程。

4、 解码。指在信息发出后,接收信息的人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

5、 媒介。

6、 反馈。接收信息的人在解读信息后,做出的反应。

7、 噪音。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

三、交际的特点

1、 交际是象征性的。

2、 交际是动态的过程。

3、 交际涉及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4、 交际发生在意识的各个层面。

5、 交际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发生的。

第三节 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1、 SMP :文化影响人们的感知;文化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非语言行

为。

2、 GK :文化指导人们的交际行为;文化指导人们如何解释别人的交际行为。

二、文化与感知

感知是人们选择、组织、和解释外部客观刺激(信息)的方式,它赋予周围的世界以意义。人们感知的世界并不完全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他经过了人的感觉器官的过滤,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差别可能很大。这种感知的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受文化制约的,文化影响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

1、 首先,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选择。

2、 其次,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分类。

3、 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意义联想。

4、 最后,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解释。

三、文化与交际行为

四、关于本章,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 理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

3、 意识到人的交际行为受到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不是实际的行为,而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价值观是一套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系统;这些规则和标准是用来判断和指导人们行为的;价值观不是个人的喜好或者倾向,而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

二、价值观的种类

1、 终极性价值观:关于生命、生存等终极目标的价值观

2、 工具性价值观:关于道德和能力的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特点

1、 价值观属于深层文化

2、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南

3、 价值观既是稳定的也是变化的

4、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5、 价值观被违背时会引起感情上的强烈反应

第二节 价值观的理论研究

一、K&S的价值取向理论

1、 人性的本质

2、 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3、 时间的取向

4、 行动的取向

5、 人与人的关系

二、H 的文化尺度理论

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2、 权力距离

3、 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

4、 不确定性回避

5、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三、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

1、 定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指的是,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他们对于倾听者知道多少所交谈内容的一种理作当然的想法。

在低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对于所交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被告知所有事情。 在高语境交际中,听者已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

2、 低语境交流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有如下方面

(1) 不特别强调情景或语境

(2) 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明确的语言交流来传递

(3) 自我表达、流利的语言和雄辩的讲话收到推崇

(4) 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3、 高语境文化的交际特点

(1) 不强调明晰的语言信息

(2) 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景性的线索来传递(地点时机情景关系)

(3) 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交流中有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保持沉默的倾向

(4) 人们试图绕圈子,不直接说不

第三节 中美文化模式

一、中国文化模式

1、 集体主义

2、 以家庭为中心

3、 尊重传统

4、 等级观念

5、 面子观念

6、 重视人情

二、美国文化模式

1、 个体主义

2、 平等观念

3、 强调变化或进步

4、 物质享受

5、 科学与技术

6、 工作与娱乐

7、 竞争意识

三、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 当出现跨文化交际的误解或者障碍的时候,要先尝试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解释原因,

而不要简单地吧交际失败归结为人性的缺点或不良的动机。

2、 要理解被人的文化,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文化。

3、 文化模式和价值观是动态的,具有多样性,每种文化中都会存在逾期主流文化完全

不相同的亚文化,应避免对一种文化模式作简单化的概括。

4、 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文化的不同,学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价值

观的差异,要避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行文对错或好坏

5、 到一种新的文化中去的时候,要接触更多的人群,观察更多的事物。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

一、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

1、 基本观点:语言不仅表达和反映了思想,而且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

2、 三层含义:(1)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划分现实世界。

(2)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影响他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3)讲不同语言的人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二、语言与价值观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表达了文化;语言体现了文化;语言象征了文化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是语言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态度和价值取向。

第二节 语义与文化

一、词义与文化

1、 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的往往不是词语的概念的意义,而是附加意义。 词汇意义被大多数人分为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

2、 根据词汇的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把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词汇分为五种情况:重合词汇、平行词汇、全空缺词汇、半空缺词汇、冲突词汇。其中做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误解的词汇是那些半空缺词汇和冲突词汇。

二、颜色词、动物词、数字词

1、 颜色词:

2、 动物词:

3、 数字词:

三、禁忌与委婉语

四、敬语与谦词

第三节 语用与文化

一、礼貌原则与策略

1、 礼貌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原则;赞扬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同情原则

2、 (1)中国人礼貌的四个特征:尊重 谦逊 热情 文雅

(2)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准则:

①贬己尊人原则(最重要) ②称呼原则 ③文雅原则

④求同原则 ⑤德、言、行原则

3、 礼貌策略的使用程度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1) 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距离

(2) 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3) 言语行为的加强程度

二、称呼语

三、称赞语

四、道歉语

五、请求语

第四节 语言交际风格与文化

交际风格是指说话的特点。

一、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

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是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西方文化在交际风格方面最为显著的差别。

1、语言交际风格往往是价值观的外在反映。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对交际风格有直接的影响。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尊重个人隐私,喜欢使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

集体主义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喜欢采取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

2、交际风格还与面子的观念有关。东亚国家的人多采用间接的交际方式,主要是出于维护自己和对方面子的考虑。直接请求别人而别拒绝会让自己丢了面子,而且对方拒绝自己的请求也会感到不好意思。

二、谦虚与自信的交际风格

谦虚或自信的交际风格也是价值观的体现。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人的自信和争先精神,追求与众不同。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崇尚谦虚的美德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归纳与演绎的交际风格

四、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汉语教师要充分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善于思考和发

现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

2、 语言的含义与文化有密切关系。汉语教师要特别关注词语的内涵意义,特别是

处于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

3、 语境交际风格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

4、 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则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

第一节 非语言交际

一、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1、 定义:

(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

(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这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对环境利用形成

的非语言刺激。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2、分类:

(1)体态语(2)副语言(3)时间观念(4)空间利用。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1、 非语言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2、 非语言行为具有文化规约性

非语言行为与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的含义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每种非语言行为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规则。

3、 非语言行为受到语境制约

语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阶层、地位、教育程度、性别、年龄、个人爱好等。

4、 非语言行为具有模糊性

三、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1、 传达真实的内在感情

2、 营造交际印象

3、 进行会话管理

四、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的关系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相辅相成,非语言行为一般伴随着语言交际的进行而发生。 非语言焦急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支援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对于语言信息起着

重复(非语言行为重复语言信息)、补充(非语言行为对语言行为进行补充)、代替(非语言行为代替语言行为进行表达)、规范和否定(非语言行为可以体现出表达者口是心非的心理)的作用。

第二节 体态语与文化(看书)

体态语,又称为身体语言。包括外贸服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首饰、姿势、身体接触等。

第三节 时间观念与文化(看书)

时间观念,指的是人们如何对待和使用非正式的时间,例如人们对于准时、预约、计划性、最后期限等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第四节 空间利用与文化(看书)

第一节 文化适应

一、文化适应的模式

跨文化心理学把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分为四大类:旅游者、旅居者、移民者和难民。 旅居者是指在国外短暂居住的人,他们一段时间之后会回到自己的国家。主要注意这一种人群。

1、 BR 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个人改变自我的过程,而个人处理文化适应的策略主要是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个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二是个人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的不断互相作用,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

(1) 同化:这种模式是个人不希望保持原来的文化传统和身份,寻求新环境中

的人们多进行日常交往,试图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2) 分离:采取这种适应模式的人希望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文化习惯和

文化传统。

(3) 融合:采取这种适应模式的人希望在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同时也接受新

的文化的一些价值还念和行为方式,它们吸收和融合了两种文化中积极的方面。

(4) 边缘化:采取这种适应模式的人对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没有兴趣,也

不认同文墓地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 融合模式是最成功和最具适应性的策略。

3、 了解旅居者的文化适应模式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汉语教师在国外任教期间文化适应的特点,并寻找最佳的适应策略。

其次可以理解在中国留学学习的留学生文化适应的模式以及汉语学习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汉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并为他们创造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有利条件。

二、文化适应的过程

1、 蜜月期:适应度最高,心情愉悦,对新文化持正面态度。

2、 挫折期:又称“文化休克”阶段。心情最低谷,负面情绪极重。

3、 恢复期: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在慢慢接受,负面情绪逐渐消失。

4、 适应期:对文化差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文化差异持有更客观、更宽容的态度。心情平和愉快

三、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

1、 文化距离:指自身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大越小越小。

2、 个人性格特点:指个人性格因素中,与文化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对模糊性的忍受度,内在动机、灵活性、幽默感、内向与外向的性格特点。

3、 期望值:过高则会形成负面影响,过低则会形成正面影响

4、 社交支持:指包括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士的人的支持。没有社会网络的支持,人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5、 目的文化的知识:掌握越多目的文化的知识,越能促进文化适应。流利的目的国语言水平对文化适应有直接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文化休克

一、什么是文化休克

1、 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焦虑。

2、 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新的文化模式对于陌生人来说不是庇护所而是冒险的场所。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

三、文化休克与跨文化交际

1、 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交际能力降低、与别人的紧张关系更加严重。

2、 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然经历,是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看书)

四、文化休克的应对策略

1、 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学习目的国语言。

3、 了解目的文化的知识。

4、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5、 参加社会为文化的活动

6、 改变自己的思维

五、返乡休克(看书)

第三节 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学习

一、文化适应假说

1、 S 提出了“文化适应假说”。他认为,学习者只有适应了第二文化后才能系的第二语言,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学习的程度。

2、 社会距离,指的是学习者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社会距离”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因素。

(1) 社会距离包含的要素:

① 有文化地位vs 目的语文化地位

②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模式是融合、通话、分离还是边缘化?

③ 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④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是否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它的规模有多大?

⑤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是否一致

⑥ 两种文化对彼此的态度怎么样

⑦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中居住的时间有多久?

(2) 社会距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与接触的数量

二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可获得语言输入的开放程度

二、文化关键期假说

1、 含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

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2、 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出现在文化适应的第三个阶段——恢复期。

三、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 了解学生可能处于的文化适应阶段。

2、 了解学生可能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

3、 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4、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5、 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焦虑

第一节 刻板印象

一、什么是刻板印象

1、 含义:刻板印象又叫做“成见”或“定向观念”,是指对一个群体成员的概括性看法。

2、 特点:

(1) 刻板印象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部分。

(2) 刻板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

(3) 刻板印象的最大局限是以偏概全。

二、刻板印象的来源

三种来源:家庭和周围人的影响、大众传媒、个人的真实经历。

三、刻板印象与跨文化交际(看书)

四、如何克服刻板印象

1、 意识到刻板印象的存在

2、 改变懒惰和简单化的思维习惯,使概括的过程更加复杂。

3、 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

4、 试图寻找充分的证据和例外的情况

5、 对于来自其他文化的个人行为的描述,应采用叙述性语言,而不是对这一文化群体进行评价的简单概括。

第二节 偏见

一、什么是偏见

1、 含义:偏见是对一个群体的成员建立在错误而僵化的概括基础上的负面感情。

2、 特点:

(1) 偏见的核心是负面或敌对的感情的态度。

(2) 偏见很容易导致歧视

(3) 偏见非常顽固

二、偏见与跨文化交际

偏见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比刻板印象所带来的更加严重。

1、 诅咒 2、规避

3、 歧视 4、人身攻击

5、灭族

三、如何克服偏见

1、 坦诚面对自己的偏见

2、 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

3、 参加课程学习和培训

4、 在交际中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注意使用委婉而礼貌的称呼

第三节 种族中心主义

一、什么是种族中心主义

1、 含义:又叫“民族中心主义”或“文化中心主义”,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

种族中心主义指的是在思考和评价别的文化时,把自己的文化放在一切事物的中心

位置,并且以自己文化的框架作为衡量的标准

2、 表现:一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别的文化优越;二是以自己文化的价值观或规范来衡 量或评价别的文化。

3、 特点:

(1) 种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2) 种族中心主义具有毫无意识性。

(3) 种族中心主义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二、种族中心主义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1、 种族中心主义的形成与爱国主义有一定关系。

2、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相比,爱国主义是褒义的,民族主义则时有贬义,意味着狭隘和偏执。

种族中心主义VS 民族主义(看书202)

三、种族中心主义与跨文化交际

L 用“交集的距离”来说明种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 漠然 的交际距离。指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对对方的视角和感受不敏感,这是一种轻度的种族中心主义。

2、 回避 的交际距离。指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其它文化的成员的交往,这使中等程度的种族中心主义的表现。

3、 贬低 的交际距离。指使用语言表达对其他文化或群体的人的嘲笑、贬低、轻视的态度,这是比较严重的种族中心主义。

第四节 文化相对主义

一、什么是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每种文化中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思想、道德观、世界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

二、从种族中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的转变(看书)

否定阶段→辩护阶段→轻视阶段→接受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

三、发展移情能力

移情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1、关注和留心 2、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

3、了解自己的文化 4、以移情方式去交际

第一节 教学理念与方式

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

1、 以学生为中心

(1) 主要体现: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第二,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2) 特点:

① 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风格和目标

② 教学方法赋予学生一切控制权

③ 课程安排吸收了学生的意见,而不是教师自行确定教学目标

④ 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

⑤ 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

2、 以教师为中心

(1) 教师节定课程的设置、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

特点

(2) 教师是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和控制者。

二、教诲式教学与体验型学习

1、 以教师为中心和一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大多采用教诲式教学方式,知识学习的内容和结果。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更系统明晰,但使学生少有思考、讨论和质疑的机会。

2、 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大多采用体验型学习的教学模式,重视学习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三、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教学理念)

1、 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 以讲解和练习语法及词汇为中心内容

② 大多采用演绎法来讲授语言形式

③ 课堂活动以语言练习为主

④ 大量使用句型操练或翻译练习

⑤ 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纠错行为较多

⑥ 课堂上缺少学生之间的真实的交际性活动

2、 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多被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所采用。主要采用交际法和

任务型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有三个原则:交际原则、任务原则、意义原则。任务型教学法则是交际法的延伸和发展。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 任务把学生的关注点从单纯的语言形式引向真实世界的语境

② 任务特别强调交际目标

③ 任务的要素是精心设计的,而不是随意放在一起的

④ 任务的目标是具体的,所以能够准确确定哪个人物更成功

⑤ 任务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第二节 教师的角色和师生关系(看书)

一、教师的角色与素质

二、师生关系

第三节 课堂交际(看书)

一、课堂环境

二、课堂行为

三、课堂管理

第五节 学习的动机、风格与策略

一、学习动机

1、 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动机取向)

工具性动机是指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实际的目的,比如得到学分、获得文凭、能够阅读相关资料等。工具性动机在母语环境下的外语学习中更加普遍。

融合性动机是指学生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和文化感兴趣,希望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或融入目的语社会。融合性动机更适合目的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

2、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习完全处于内在的需要或者欲望。

外在动机是指为了追求外在的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学习。

二、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人们对所学的信息进行感知、记忆、处理和反应的一般方式。

下面分析集中有明显跨文化差异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

(1) 场独立与场依存风格

(2) 分析型与整体型风格

(3) 冲动型与深思型风格

(4) 视觉性、听觉型与动感型风格

三、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个人独特而具体的学习行为、步骤或技巧。

2、外语学习策略又可分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1)学习策略与语言的输入有关。

学习策略可分为三大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

(2)交际策略与语言的输出有关。

交际策略主要包括回避策略和补偿策略。


相关内容

  •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以苏州大学英语更高要求0班级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调查材料为佐证, 揭示了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 跨文化交际学笔记
    第一部分 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 ...
  •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孙楠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愈加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商务交际中也愈加凸显出来.本文着重从称呼.礼仪.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非语言交际等方面对中西方 ...
  • 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的顺应性研究
    2009年11月第30卷 第11期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Nov.2009Vol.30 No.11 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的顺应性研究 陈雅婷 ...
  • 真实性评价中真实性文化背景的研究
    真实性评价中真实性文化背景的研究 摘要:随着交际教学法的盛行,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真实性评价越来越受关注.与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同,真实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实际能力.掌握真实性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探讨了 ...
  • 符号的交际功能
    符号的交际功能 胡霞罗昕 (浙江大学.杭州:310028) 摘要:交际是符号的基本功能之一,符号的交际功能赋予了符号世界强大的生命力.从符号学的意义上说.人类的交际行为是指人们运用符号传情迭意,进行人际间的讯息交流和讯息共享的行为协调过程. ...
  • 20**年版英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新启示
    摘 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起着导向性作用.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屡陷困境,与课程标准中存在的缺陷有着直接联系.本文旨在解读英国2014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探究其在课程目标上的新特征,借鉴其改革经验,完善我国 ...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
  • 煲好语文学习的心灵鸡汤
    煲好语文学习的心灵鸡汤 作者:李晶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5期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而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 ...
  •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前言(1-9'ELA'1)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 息载体之一, 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 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