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逻辑] - 范文中心

[中国的逻辑]

05/18

  本书作者加藤嘉一,1984年出生于日本伊豆,专栏作家、时政评论员。2003年“非典”高峰时期来到中国,从“零”开始在北京生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庆应义塾大学SFC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如今,他已然成为中日交流的民间大使,以活动策划人、主持人、同声传译、谈判人等身份促进中日民间交流。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之前在北京大学接见了加藤。   他有日本人的勤奋与能量、中国人的八面玲珑。他是新锐的国际政治观察家,在民间外交中争得重要话语权。他以活跃的发言、敏锐的思考、流利的语言,试探着两国的底线;他激起无数反对声浪,却也迫使两国的政界和年轻人正视自己。他以20岁的狂气扎根草根,用40岁的视野记录着中国变革的欣喜与阵痛。城市、经济、改革、奥数、蜗居、体改、户口、妇女、帅男、地震、学费、网论、世博、成功、地铁、服务、民工、礼让、红包……他的特立独行和观察所得,为现实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角度和有意味的观照。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存在,中国有它特有的模式,有它特有的速度,有它特有的逻辑。你生于斯长于斯,你眼里的中国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不是你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那么,不妨来看看这个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当然,他不是外人,他来中国八年了,他都是北大硕士毕业生了,他已经是中日问题专家了。   加藤嘉一最新力作《中国的逻辑》,尖锐而不乏真诚地直指中国的问题。你可以不喜欢他这个人,但你有必要读读他的观点。在发展和成长面前,情绪只是幼稚的表现。


相关内容

  • 课题成果简介
    成果简介 一.成果主要内容 项目组成员在调研.实践基础上分析了逻辑在中国的社会化水平.逻辑在地方高校的现状,探讨了社会化偏低的原因和走出困境的途径.在详细分析地方高校改革必要性和可能性基础上,确立了嵌入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教学改革方向,制定了教 ...
  • 金灿荣:美国歧视逻辑伤得不是中国是自己
    金灿荣:美国歧视逻辑伤得不是中国是自己 10月22日美国当地华文媒体报道指出,美国广播公司深夜脱口秀节目中,一名儿童在回答主持人吉米•凯梅尔(Jimmy Kimmel)的提问,美国如何偿还欠中国的1.3万亿美元时,脱口而出, "要 ...
  • 论"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
    作者:朱炳元 长白学刊 2015年12期 [中图分类号]D6: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15)05-0001-04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 ...
  • [原理]记忆能力训练三
    丁卯.记忆方法 第一.提取 1.定义 第一步,梳理梳理一下你的知识.先归类,然后划出重点.小到几章的文章,大到一本书,一个学科,整个知识体系,都是这样子的.这一步,可称之为"提取".(jiyifa支点作:[指导]初学者如 ...
  • [中国人的思维危机]读书笔记
    中国常见思维错误:专家教授发表荒唐言论,"两会"上少数提案很雷人,某些部门的少数制度和政策有偏差,作者认为都与他们的思维有关.中国人的思维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思辨力不足对个体的影响:① ...
  • 关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思考(上)
    关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思考(上) 新中国建立后,曾经在50年代初和60年代 初,两次起草民法典,均因政治运动而中断.现在看来,主要是不具备制定民法典的经济基 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运作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没有民法 存 ...
  • 双代号与单代号网络计划图的绘制
    双代号与单代号网络计划图的绘制 嘉应学院 王莺歌 摘要: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双代号与单代号网络计划的异同,介绍了两者的绘制技巧. 关键词:双代号网络计划:单代号网络计划:虚工作 网络计划技术是现代生产管理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 法.网络计划自引进以 ...
  • 解释法律与法律解释
    解释法律与法律解释晖Ξ 内容提要:.解释法律是要探求法律这,是需要用哲学方法来说明法律的过程,因而是一个哲学命题;,因而是一个法学命题. 关键词:解释法律 法律解释 法哲学 法理学 解释法律与法律解释这两个概念,如果不是研究者咬文嚼字,则常 ...
  • 十年课改基本失败
    十年课改基本失败 来源:<校长>杂志 新课程改革理念,已历经10年了.现在,进行改革或宣布基本失败已经是时候了."自主.合作.探究"不可能是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教师培训却需要"自主.合作.探究 ...
  • 逻辑错误,三段论等
    一.自相矛盾 逻辑.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常见于一支队伍对立论没有统一,或者部分队员对立论没有吃透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不需举例. 二.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他有以下几种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