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 范文中心

九下文言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06/11

曹刿论战

1. 生字读音。

曹刿( guì)请见 又何间( jiàn )焉 肉食者鄙(b ǐ) 弗(f ú)敢专也

小惠未徧( biàn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 ú) 战于长勺(Ch ángsh áo )

登轼(sh ì)而望之 夫(f ú)战 望其旗靡(m ǐ)

2.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

【倒装句】 宾语前置:何以战?‚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状语后置:战于长勺。‚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 重点字词:

【伐】攻打。【请]请求。【见]接见。【间]jian ,参与。【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弗]不【专】独自专有。【对]指臣对君说话。【偏】 同‚遍‛,遍及。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孚】为人所信服。 【福】动词,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察】(—一)明察,弄清楚。【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乘】乘坐一辆战车。【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败绩】大败。 [鼓]动词,击鼓进军。【驰】驱车(追赶)【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靡】倒下。【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遂】于是,就。[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测】推测,估计【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故]原因,缘故。 【伏】埋伏。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作】振作。[再]第二次。

4.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 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 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5. 一词多义

【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所以 (故逐之)

【从】听 (民弗从) 跟随 (战则请从)

【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

【以】凭借 (何以战) 按照 (必以信)

【请】请求 (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 (战则请从)

【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 (公与之乘)

【安】 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加】戴上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6.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

7. 成语

(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2)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3)辙乱旗靡:车迹错乱, 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4)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曹刿论战

1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中国历史上如这样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还有如: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等。

2、全文分三段,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先决条件。 可分二层:A :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析:‚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对象和作战性质。 揭示‚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个‚鄙‛字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远谋‛二字又为下文描写曹刿的深谋远虑张本,成为全篇文眼。‚请见‛二字表现出曹刿积极参与国事的精神。

B :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是围绕‚可以战‛一问展开的,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措施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并以‚忠之属也‛进行了评价肯定,实则也是肯定了庄公这一措施做到了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析:文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1写庄公,以‚将鼓‛‚将驰‛同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2‚齐师败绩‛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析:1‚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庄公完全不懂军事,印证了开头所说的‚肉食者鄙‛

2曹刿认为作战时发动进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敌方辙乱旗靡之时。 3揭示‚齐人三鼓‛后曹刿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揭示曹刿在‚齐师败绩‛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本段论述中可见曹刿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术时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3、人物形象:

曹刿:是个具有爱国思想,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过人谋略的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他政治工作上缺乏远见,军事上无知,但他能取信于民,善于用人并采纳意见(善于纳谏)。

4、详略安排: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启示:

A :关于战争的启示: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B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给人的启发:如: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对待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6、归纳: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的哪些呢?其中让你感受最深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鲁国获胜的原因如:庄公能做到取信于民,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又善于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并任用了曹刿这样在政治和军事上有‚远谋‛的人;曹刿在作战中善于观察敌情,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了战机。

(七)(2012·黄石)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完成第29~33题。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2)公将鼓之( )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4)今日是也( )

3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

A.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31.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 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3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3. 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从人物性格特点何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

【基础知识】

1. 读音。 邹忌(zōu jì) 修八尺有(y òu )余 形貌昳(y ì)丽 朝(zh āo )服衣冠

窥(kuī) 镜 谤(bàng) 讥于市朝(cháo) 时时而间(jiàn) 进 期(j ī)年之后

2. 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

3.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4.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今:讽刺。)

(2)窥镜 (古:照,看。今:偷看。)

(3)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地点。)

(3)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指责。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4)谤讥于市朝 (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5)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今:自私)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或表示大约。古:没有谁;没有什么。今:不,不要。)

(7)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长, 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8)明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今:第二天或未来。)

(9)朝服衣冠(古:穿戴。今:穿)

5.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忌不自信。(语句可调整为‚忌不信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语句可调整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3)省略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主语、宾语,(邹忌)与(之)坐谈。与坐谈,介宾。之,代词宾语)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文意把握:

1、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这是邹忌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

2对邹忌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区别为:

妻:回答中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语气。

妾: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仍用反问句,表现出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回答中无‚君美甚‛三个字,不用反问,只平淡地肯定,表示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3‚忌不自信‛一句既写出了邹忌不偏听偏信的态度,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邹忌两次‚窥镜‛的心理分别是A :自得 B:自惭

5此段表现出邹忌虽有点虚荣,但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品质。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析:1邹忌怎样成功说服齐王————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即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类比之中)

2邹忌的劝说方式(成功说服齐王的原因)————邹忌采取了委婉劝说的方式,巧妙设喻类比,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3邹忌的劝说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气势,环环相扣,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析:1此部分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2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令初下,门庭若市‛说明进谏人多,齐王治政问题很大;‚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说明了齐王渐渐采纳了很多意见,正在不断改进方法;‚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进谏,国家大治。

3齐王接受邹忌的劝谏后,齐国出现的局面————人们争相进谏,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4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进谏的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百姓意义,使齐国内政修明。

5由全文看,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修明政治,实现大治。

6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可受到的启示如:

A :游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能刺激对方,又要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B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C :要正视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应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7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难,需要气度和胸怀,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八)(2012·盐城)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魏文侯从谏》,完成第34~37题。

【甲】(见教材原文)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 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为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击:魏文侯的儿子。②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③任座:人名,魏国大臣。④趋:快走。

34. 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2)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指责 )

(3)不以封君之弟 (用、把、拿)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同‚返‛,使……返回(仅答出‚返回‛或‚同‘返’‛也可)

35.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

(1)今 齐 地 方 千 里 今齐地 / 方千里

(2)文 侯 问 于 群臣(曰)文侯 / 问于群臣(曰)

36.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答:

37. 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

(1)方式相同处:

(2)方式不同处:

(3)规劝结果:

愚公移山

【基础知识】

1. 古今异义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用手指;曾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苦 古义:愁 今义:痛苦

2. 一词多义

(1)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2)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3) 且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4) 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5)而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3. 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5)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4.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②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④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⑤何苦而不平?

(2)被动句 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3)省略句 ①(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③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

④一厝(于) 朔东,一厝(于)雍南。

文意把握:

1、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第一段作用:交待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的移山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他自信能移走两座大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是关心商量的语气;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这两个人物都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分别从侧面和反面衬托了愚公精神的伟大。

5、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大勇,有远大抱负(他的移山是要造福他人及子孙后代),有坚强的信心,(他的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

智叟:他鼠目寸光,自作聪明。(他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

6、课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1对比:A :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更突出愚公的坚定信念和大智大勇。

B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表现了愚公移山的事业得到了众人的拥护)与智叟‚笑而止之‛对比,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2衬托:A :写太行、王屋二山的伟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衬托了愚公的气魄和移山劳动的艰巨。(侧面烘托愚公的形象,有力的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

B :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7、人物命名:

愚公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反衬出愚公形象的高大,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8、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如:是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9、神话结尾: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

(九)阅读《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完成第38~41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

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38. 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惩山北之塞( ) 固不可彻( ) 甚矣,汝之不惠( ) 虎亦寻卒去( )

39.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答:

40. 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2分) 答: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

《诗经二首》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注意读音:

雎鸠(j ū jiū) 窈窕(y ǎo tiǎo ) 逑(qi ú) 荇(x ìng )菜 寤寐(w ù mâi )

2、 译诗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3、 诗句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4、 主题: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5. 表现手法: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蒹葭》

三、品读·欣赏

1. 请谈初读诗歌的感受。(各抒己见)

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嘛!

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

【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4. 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5. 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点拨】《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内容分析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蒹葭》属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五、表现手法

1.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 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相关内容

  • 20**年下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及寒假作业
    给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我校从2011年1月22日至2月17日放寒假.为使学生过一个平安.充实.愉快.有意义的寒假,学校建议和相关要求如下,望各位家长予以配合. 一.建议 1.指导孩子制定假期计划, ...
  • 古代文言文
    专题讲座 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付 华 (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语文特级教师 )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 ...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 ...
  •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目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目标(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三中学  叶桂娴) 1.  掌握200个左右词语(1-5单元)的形.音.义,并能按一定的要求(指定话题.修辞.关联词)联词成句. 2.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练出一手好的硬笔字,提高书写速度. 3. ...
  •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20**年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2015 一.初中常见错别字举例 莫明其妙 (名) 不加思索 (假) 费寝忘食(废) 再接再励 (厉) 变本加利 (厉) 掩旗息鼓 (偃) 别出新裁(心) 谈笑风声 (生) 流光溢采 (彩) 沤心沥血 (呕) 大相经庭(径 ...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安红强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 ...
  •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1.7上午政治不多说 1.7下午的翻硕英语 第一题20个单选30分 难度还行 主要是单词要背好了 第二部分是阅读5篇40分 前三篇是15个选择 很简单~~第四篇根据阅读给了两句话要让判断正误 True ,False or Not given ...
  •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一)<童趣>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故]所以.[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
  •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 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 的理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