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动_韦伯和吉登斯行动理论之比较 - 范文中心

社会行动_韦伯和吉登斯行动理论之比较

11/01

2010年7月 学 术 交 流 Ju,l2010总第196期 第7期 AcademicExchange SerialNo.196 No.7

社会行动:韦伯和吉登斯行动理论之比较

张广利,王登峰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

[摘 要]社会行动一直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个主题,马克斯 韦伯首次揭示出人类社会行

动的理性化特征,并按理性程度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对于把人类的思维方式从神学中

解脱出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吉登斯作为社会理论发展的批判继承者,在对社会行动理性化反思的

基础上,对社会行动内涵、无意识社会行动、行动的合理化、行动意外后果的应对等问题进行了全

新诠释和分析。他把社会行动看作是一种持续绵延的行动流,是一种能动,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

之间抽离出了一种实践意识,亦把社会行动分为本能行动、实践行动和话语行动,把合理化作为解

释社会行动的依据,赋予了行动者更多的主动性,深化和发展了社会行动理论。就此对韦伯和吉

登斯的社会行动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够准确把握社会行动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韦伯;吉登斯;社会行动;能动;行动后果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0)07-0135-05

当前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行动研究呈现出了理性化反思和感性化的趋势。马克斯 韦伯作为理解社会学理论大师,首次揭示出人类社会行动的理性化特征,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对于把人类的思维方式从神学中解脱出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理性化行为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世界各个方面,理性化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负面影响开始显露出来,人类行为被理性化异化,并陷入了理性化的束缚中,哈贝马斯称之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当代社会学理论界开始对理性化进行反思,吉登斯作为当今社会理论界的大师,是社会理论发展的批判继承者,他对社会行动的全新诠释和分析,呈现出理性化反思和感性化的趋势。

一、社会行动与能动

一直以来,社会行动都是社会学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社会行为,通过对社会行动意义的研究来理解和把握社会的整体,并将其作为理解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起点。韦伯认为社会是由行动者构成的,要研究社会就要研究行动者,而要研究行动者就需研究行动者的社会行动,并且社会行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所谓社会行动是指向他人过去、现在或未来的行为。例如对过去他人攻击的报复,对目前他人攻击的防卫或对未来他人可能攻击的预防等。这里所指的他人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多数人或完全陌生的人[1]。从中可以看出,韦伯的社会行动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行动者赋予行动以主观意义,二是社会行动是指向他人的。即社会行动实质上是行动者不仅要赋予其行动一定的意义,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人的行动并在行动过程中以他人的行动为取向。在韦伯看来:社会行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其主观意向性,并将行动的意向性作

[收稿日期]2010-05-10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社会学建设资助项目(B501)

[作者简介]张广利(1963-),男,上海人,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社会学研究。

135

为理解社会行动的关键环节,强调了行动者的主体性。但是,韦伯为了使其研究具有客观性,他在后来的研究中采用了一种客观主义的取向,用价值中立、理想类型等来理解社会行动,从而将人的主体性从这个概念中被抽象掉了,使社会行动变成是一种需要支配或角色期待下的行为。

吉登斯在阐述行动概念的过程中,不仅把行动看作是一种持续绵延的行动流,而且把行动本身看作是一种能动行为。吉登斯认为在他之前没有真正的行动理论,为了将他所研究的行动与传统的行动概念相区分,他将行动称为能动,认为社会行动者作为一名社会成员,首要的资格是具有能动性。在其结构化理论中,他通过能动的定义赋予了社会行动全新的内容,并使其具有了动态性和时间性特征。他认为,能动并不是指一系列分散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相反,它指的是一种 连续的!行为流,是行动者实际上或预期对不断进行的事件的干预流[2]46。这样,就使行动者的指向性扩大,并赋予了行动者更多的主动性和控制权,深化和发展了韦伯的社会行动概念。

首先,社会行动概念内涵的丰富。韦伯的社会行动仅仅指向行动者及行动本身,吉登斯社会行动(能动)的指向是事件世界,事件世界包括行动者本身、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他人的行动即能动的对象等。行动者通过对其自身、社会和物理情境状况、行动对象等三者进行反思性监控,并适时调节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行动者自身行为符合特定的情境要求和规范。

第二,社会行动能动性的拓展。以韦伯为代表的解释社会学往往把能动性看作是一种意图性。吉登斯在建构结构化理论的过程中指出,∀在那些可以视作能动作用实例的实践里,它也只是在某种描述下才是有意图的。因为这种判定混淆了确定能动作用与给出行为描述这两种过程;对于个体实施的行动,我们不能错误地将它可以被描述的特性当成个体对它持续的监控过程。#[3]69即能动性不仅仅指人们在做事情时所具有的意图,而应首先指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能力。能动性涉及个人充当实施者的那些实践,即在行为既有顺序的任一阶段,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行事。吉登斯对能动性的解释,表明他把能动性看作是一种所做而不是一种所欲,拓展了韦伯对社会行动能动性的解释。

第三,强调行动与举动的差别及行动的反思性。韦伯的社会行动指的是一种有意图的行动,将行动等同于有意图的行动,且有意义的举动又等同于有意图的后果,把考察个人的主观意图作为研究目的。而吉登斯认为,行动不是举动,举动强调的是行动中已经完成的部分,与行动的时间特性相比,举动更强调的是其空间的特性。行动是一个我们不断地加以监控和∀理性化#的过程,是一种行为流,只有当行动者对其行动进行反思性监控的时候,才能将这种绵延的行动流切断,将其范畴化或碎片化为各种片断或离散的部分,而这些片断或离散的部分就是举动。吉登斯强调,行动的反思性监控是在行动者的活动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行为的目的性或意图性。社会生活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以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为特征的,而实践的连续性则是以反思性为前提的,而反思性则是因为存在着实践的连续性,因此人类行动者以认知能力和共同知识为特点的反思性与实践的连续性不间断的过程导致了社会秩序的生产与再生产。行动者在这个过程里维持着对自己的反思性监控,而这种监控对于行动者在他们整个日常生活习以为常地维续着对行动的控制是十分关键的,并构成了行动者所做事情的一种内在要素。

第四,强调社会行动的过程性和动态性。韦伯的社会行动比较注重对社会行动性质的探讨,也就是对社会行动的静态分析。而吉登斯的社会行动(能动)更强调社会行动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吉登斯认为行动是一种生活体验的连续流,强调的是行动具有过程性的一面。有目的的社会行动(能动)并不是由一堆或一系列单个分离的意图、理由或动机组成的,就像人们的认知一样,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为流[3]62。吉登斯将社会行动(能动)看作是绵延不断的持续的过程,主要是从意识对行动监控的持续性上强调其动态性的,因为反思性监控处于整个的日常行为流中,使得社会行动(能动)突显动态的特征。

第五,社会行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在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中,社会行动尽管是以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动为取向的,但与吉登斯社会行动(能动)中的时间意义存在很大差异。韦伯的社会行动本身不存在时间上的持续性,而吉登斯的社会行动(能动)本身是持续的,是行动者在一个时间段内持续不断地对事件的干预,社会行动(能动)的连续性必然引出社会行动(能动)本身在时间上的持续性。

二、意识与行动

人类的意识一般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大类,相应地,社会行动也分为了无意识行动和有意识行动。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是用理解、沟通、体验等方法来研究社会行动,研究社会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及意义的关联性。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在特定的主观意愿支配下展开的,而人们的主观意愿又是在特定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结构、理想选择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要想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就必须先理解人的主观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主观意愿及其支配下的社会行动进行理解。并且,理解应是建立在行动者对其行动意义或动机具有明确认识的前提下,这也是作为人的行动所具有的特点。然而,在现实中,人们的行动往往并不是都被明确地赋予了某种意义的,行动者对其行动常常处于半意识的或完全无意识的状态。虽然韦伯也敏锐地意识到社会生活中的行动并非完全是有意识的,而且也很难区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边界。为了实现对社会行动的科学研究,他并没有对无意识行动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而是将无意识的行为、前意识的行为或出乎本能的行为排除在社会行动之外,重点分析了目的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相比较而言,吉登斯在该方面的研究则更详细、系统和完整。

吉登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抽离出了一种实践意识,他认为人的行动存在无意识成分,动机与行

[4]457,472动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吉登斯在批判吸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基础上,把行动者

的意识结构划分为无意识、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三个层次。无意识动机源自行动者的本体安全系统,在普通日常生活中即蕴藏着这种本体性安全,它是激发行动动机的原动力,体现了行动者在控制行动方面具有的潜意识。实际上,有意识的行动和无意识的行动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作为本能无意识的本体安全系统通常在有意识层面之下处于无意识的潜伏状态,只有当本体安全系统受到威胁时,才会以不安全的有意识状态出现。人们焦虑感的产生即是本体安全系统受到威胁,通常来源于日常例行化行动受到破坏或出现紧急境况。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其例行化行动都是在行动者无意识下做出的,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动机激发过程。例行化行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绝大多数的日常活动是例行化行动,行动者通过完成各种例行化行动,维持了一种本体安全感。相对于无意识而言,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则属于有意识范畴,相应地,社会行动亦分为本能行动、实践行动和话语行动。

[3]22实践意识是指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须言明就知道如何进行的那种意识。它是

介于无意识和话语意识之间的一种只做不说的意识,实践意识主要表现为行动者对日常生活中的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认知,是行动者对于各种特定情境所具有的一种自觉的共有知识,并通过其行动得到生产和再生产。吉登斯认为,实践意识与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反思性监控密切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具有特定的控制关系。没有行动者对自己、他人和互动情境的从不间断的反思性监控,实践意识行动就不可能维系和延续,而没有在时空上连续的社会实践行动,反思性监控就会失去中介而无所凭据。

[3]138所谓反思性监控就是指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征。反思性监控是例行性的,行动者

可以借由对自己用话语、表情和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有意控制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的行动者。这种反思性监控不仅仅指向行动者自身,还包含着对他人行动的期待以及对共同在场的互动情景的监控。这种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大多发生在实践意识层面,而只在有限的程度上体现于话语层面,即话语意识。话语意识是行动者关于自身行动的社会条件所能说出或给出言语表述的意识,即具有话语形式的自觉意识。也就是说,行动者并不需要对其所有行动都进行解释和说明,但必须对预期他人就其行动所提出的问题时刻保持着解释和说明的能力。实践意识与话语意识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二者之间的转化通常是通过合理的言说来实现的,即行动者对自身活动的依据保持解释和说明的能力。只有当行动者受到外界刺激回应这种刺激的时候实践意识才上升为一种话语意识,即以一种话语的形式提供自身行动的理由。话语意识作为行动合理化的基础,正是有了行动的话语意识,行动者才会对其行动进行合

[3]110理化解释。吉登斯正是通过构建例行化活动、本体性安全、实践意识、话语意识、能动性等一系列概念,将有意识行动和无意识行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善和超越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2]48-50 三、工具理性与合理化

工具理性与合理化这两个概念都是为了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而提出的,但二者存在较大差异,主要

137

表现在解释和说明的主体与标准方面。

理性化是韦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分析人类行为和社会的重要范畴。他将人类的社会行动分为理性行动与非理性行动,将人类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行为从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不断转化为理性行动,尤其是理性化程度最高的目的合理性行动,是人类社会行动发展的运动方向,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在韦伯的研究中,理性化更多地指涉的是工具理性,因而韦伯指涉的理性在内涵上只是效用的度量。韦伯认为,工具理性是行动者对行动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有效性的计算。如果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是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先决条件,行动所涉及的程序都已得到了验证,达到目标的手段是明确的,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行动者对手段的选择也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那么,行动者的行动就必然服从于某种规律或规则。通过对这种规律或规则的分析,就可以把握行动者的主观动机,进而对人类行为的理解达到因果解释的水平,即达到科学解释和说明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韦伯的工具理性主要是研究者或他人对行动者的行动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依据,解释和说明的主体是研究者或他人,解释的依据是工具理性。

但在工具理性的预设下,西方资本主义的理性化发展最终不得不陷入个人意义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出现这种悖论的原因是工具理性往往会促使个人、组织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利己而不损人,常常会给其他人、其他组织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公共物品、共有资源,人们往往存有为我所用的观念,而很少考虑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导致对它们的过度使用,甚至直接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对它们的破坏上。人们渴望着自由、全面的发展,可惜的是工具理性恰恰束缚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工具理性却压抑了人们的感情和道德,使人们成了工具和目的的奴隶。

吉登斯认为,工具理性的概念指的是行动者为了达到一个确定的实践目的而千方百计地精确计算出合理手段的过程,是无需与他人交流的,它只是走向一个固定目标而系统建立起来的伦理原则。而合理化是行动者根据他人的提问对行动过程进行的解释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者并不需要对大部分的行动做出解释说明,但是行动者必须具备对其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一般来说,行动者对预期他人所提出的问题,都具有为行动说明缘由的能力[5]。很显然,吉登斯行动理论中的合理化主要是行动者自己对其行动进行解释说明的依据和能力。解释和说明的主体是行动者自己,解释的依据是合理化,也就是对其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理性等而做出的合理化的解释和说明。

从工具理性到合理化,反映了对社会行动的分类标准发生了改变,即从手段结果之间有效性的标准变为对行动能否给出别人可接受的解释和说明的标准,并赋予行动者更多的主动性。行动者对行动的解释体现了行动和意识的结合,将行动者的主观意识和外显的行动结合起来,这就使合理化的概念对社会行动的解释和说明具有更全面和更强劲的解释力。

四、行动意外后果的应对

有意图的社会行动会导致出乎行动者意料的后果是人类活动的特有现象,韦伯和吉登斯都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但他们在分析角度和应对策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韦伯通过对人类行为理性化倾向分析后认为,理性化对于把人类的思维方式从神学中解脱出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理性行为却最终导致了非理性的意外结果。在韦伯看来,随着目的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越来越广泛地侵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引发的非理性结果,即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也就是说,现代社会追逐理性原则,理性行动成为最具支配性的社会行动,而随着诸价值领域的分化、终极价值的隐退,所有社会关系只有以形式理性才得到控制,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意义的散失、人性的压抑萎缩和自由的丧失等非理性的意外后果。为此,韦伯提出通过强化∀责任伦理#和∀心志伦理#来加以应对。所谓心志伦理注重的是行动的意图、动机和用心是否高尚和善良,是否符合某种道德标准。而责任伦理强调的是实现该目标的手段和目的性的过程以及行动所产生后果的价值,它建立在以人为本位的道德基础上,注重公德,注重私人对群体的伦理关系。也就是说,行动者应切实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韦伯认为,∀责任伦理#和∀心志伦理#可以使行动者受到伦理的约束,行动者只

要根据∀责任伦理#和∀心志伦理#的要求采取行动,就会考虑到行动的后果并为之负责。因为行动的目的是既定的,实现目的的手段也是既定的,行动者应该无条件承担行动意外后果的责任。但事实是,现代社会中行动的意外后果是不能预料的,行动者的责任也是不能弥补其损失的。因此,韦伯提出的强化∀责任伦理#和∀心志伦理#的应对策略并无太大实效。

吉登斯在应对行动意外后果方面,更注重提高行动者的风险意识和对理性行动的弥补。吉登斯将行动的意外后果的范围扩展到风险,直接把现代社会的意外和风险与专家知识的特征及其运用联系起来,从而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吉登斯将行动的意外后果定义为非意图后果,主要包括三种情况:第一,行动的∀接续效应#,即某一初始情境引发了一系列后继事件的累积,这些事件的累积导致出乎意料的后果。第二,由各种有意图行为的复合造成的∀不合人意的效应#,即多个有意行动聚合在一起的最终结果偏离了每个人的意图。

[3]74-75第三,行动的意外后果又构成行动者下一步行动的未被认识到的条件。吉登斯通过对人类行动

意外后果的分析发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有意图的行动产生的意外后果是无法避免的。既然行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意外后果,行动者更多的是该如何保护自己,采取预防措施,提高风险意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吉登斯使用了人化环境或社会化自然的概念来描述风险产生的实践基础,关注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重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为了预防和医治那些危害社会的意外后果和风险,强烈主张建立一套有序的社会制度以规避和化解风险。因为现有的风险计算方法,经济补偿方法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通过提高现代性的反思能力来建构应对现代社会风险的新机制,即能够在制度失范的风险社会建立起一套有序的制度和规范,既能增加对风险的预警机制又能对社会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因而吉登斯提出了通过建设生活政治、对话民主、积极福利、后科层组织、积极信任、纯粹关系等一系列自称具有∀乌托邦现实主义#色彩的激进对策,应对行动的意外后果和现代社会风险。相比较而言,在应对行动的意外后果问题上,韦伯认为应该用感性弥补理性的不足,故提出了∀责任伦理#和∀心志伦理#使行动受到伦理的约束,吉登斯构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的方案解救这个社会。但他们的应对策略离社会现实还有一定距离。总体而言,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对行动意外后果的研究还不充分,仍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侯钧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16

[2] 田启波 吉登斯现代社会理论变迁思想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6

[3] [英]安东尼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

[4] 乔纳森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 高宣扬 当代社会理论(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69

SocialAction:ComparingWeber!sandGiddens!TheoriesofAction

ZhangGuangli,WangDengfeng

(SchoolofSocialandPublicAdministration,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237,China)Abstract:Socialactionhaslongbeenakeyissueintheresearchofsociology.MarxWeberforthefirsttimerevealedtherationalcharacteristicsofhumansocialbehaviors,andaccordingtorationallevels,heclassifieditintofourtypes,playinganimportantroleforhumanthinkingtoliberateitfromtheology.Asthecriticalsuc cessorofsocialdevelopmenttheory,Giddens,onthebasisofrethinkingrationalizationofsocialaction,inter pretedandanalyzedtheconnotationofsocialaction,unconscioussocialaction,rationalityofaction,andcountermeasureagainstunintendedconsequencesofaction.Heregardedsocialactionasakindofcontinuousactionflowandadrivethatcouldbeabstractedtoapracticalawarenessbetweenconsciousnessanduncon sciousness,classifiedsocialactiontoinstinctbehavior,practiceactionanddiscourseaction,andhealsotrea tedrationalityasthegroundtoexpoundsocialaction,deepenedanddevelopedsocialactiontheorybygrantingactormoreinitiative.ThepaperundertakestocompareWeber!sandGiddens!socialactiontheories,expec tingtograspthetrendofstudyingsocialaction.

Keywords:Weber;Giddens;socialaction;drive;initiative∃责任编辑:常延廷%

139


相关内容

  • 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在逻辑_董才生
    长白学刊2008年第3期 总第141期 CHANGBAIJOURNALNo.32008 SumNo.141 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在逻辑 董才生,王远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为解决长期困扰社会学理论界的&qu ...
  • 社会结构的政治与文化意义
    2008-10-07 10:24   南方报网 作者:朱国伟 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部分.社会结构的变化,其结果在具有不同政治和文化构造的社会中将有所不同. 这里贝尔实际上为 ...
  • 公共管理必读书目
    公共管理必读书目 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范式的确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泰罗:&l ...
  •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 ...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 ...
  • 韦伯的层级官僚制理论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Weber'S bureaucracy theory)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于20世纪初提出了官僚制理论.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 ...
  • 社会学 复习笔记
    考试类型 名词解释 4个 选择 15个 简答3个 论述1个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社会学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运行的基础 1. 人口:指特定时间.特定区域所在的人口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 ...
  • 法律本土化_一种法社会学的视角
    2001年2月第23卷第1期 文章编号:1001-2397(2001)01-0083-04 现 代 法 学Vol.23,No.1 观点回应 法律本土化:一种法社会学的视角 谭岳奇 (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法律现 ...
  • 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MPA 知识体系中的管理学 ------对管理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疏理与讨论 讲解人:陈东平 引言: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源远流长 管理从19世纪末开始形成一门学科,至今才100年. 但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纵观管理思想发 ...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学产生的直接要源和关键因素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涂尔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