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 范文中心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05/19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理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能力目标:体会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并试着运用。情感目标:体会文中科学精神的内涵,受到启发并思考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二、重难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并试着运用“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三、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五个生字,理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等词语的意思。能力目标:明确课文提出的观点,概括课文列举的三个具体事例。情感目标:对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感兴趣,愿意去探索。二、     重难点学会本课五个生字,理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等词语的意思。明确课文提出的观点,概括课文列举的三个具体事例。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题引入 (培养质疑能力;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谈论自己的见解及疑惑 3、梳理问题(预设): *“真理”是什么? *必须要提“一百个问号”才能找到真理吗? *课文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1、读课题 2、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或疑惑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达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2、指导生字的书写。 3、引导学生再次读书,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表扬好的解词方法。(预设)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4、引导学生三读课文,理清脉络: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这个观点出现在课文哪里? *作者运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吗? *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你能试着给课文分一下段吗? 1、主动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倾听、评价。 2、交流对生字的识记方法,提醒大家要注意的生字。 3、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伙伴交流并解答。 4、三读课文,先自己试着理清脉络,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向大家汇报。   三、总结读文收获 (激起继续探究的兴趣) 1、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问题,试着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读懂。(预设) *怎样才能提出“一百个问号”? *是不是只要提出“一百个问号”就一定能找到真理? 1、先自己思考,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2、思考、交流。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能力目标:体会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并试着运用。情感目标:体会文中科学精神的内涵,受到启发并思考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二、重难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并试着运用“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复习;激趣)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回忆本文的观点,总结写法: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而且以观点命题,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讲一个在生活遇到的,很感兴趣但不知道答案的“为什么”,并思考自己没有从中找到真理的原因。 3、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寻找真理的道路到底该如何走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下。 1、读题,回忆课文的观点以及观点出现的地方。 2、回想生活中的问号,进行交流,思考自己没有从中找到真理的原因。(预设) *没有继续探索。 *知识能力有限,不会解答。 *没探索出来就放弃了。 *不知道该怎样去寻找答案。 二、研读课文,受到启示(理解观点含义,体会写作方法) 1、文中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来解释、证明这个观点,它们分别是什么?   2、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点拨: *这些现象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司空见惯”。           3、看来要想找到真理首先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可是我们也观察、思考了,为什么却没有找到真理呢?从“问题”到“真理”的道路该如何走呢? 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具体事例,看看他们发现现象后都做了些什么,是怎样一步步找到真理的。请画出有关的语句,想一想:你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发现了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下面打上着重号,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想法或感悟。 点拨:这一连串的问题就叫“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反复的试验与研究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寻找真理的道路并不容易,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做支撑。 4、至此,寻找真理的道路你找到了吗?谁来概括地讲一讲?       5、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各指什么,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6、在科学史上,从细小的生活现象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引导学生举例。思考这些事例对自己的启示。 指点写法: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别人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观点。 7、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到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指点写法:课文最后又一次重申了自己的观点,令我们印象更加深刻。 1、默读课文,找到课文列举的三个具体事例,回顾它们主要讲什么。 2、再默读课文,发现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预设: *它们都是讲科学家发现真理的。 *它们都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事例中的人物都是从生活中的小现象发现真理的。 3、根据阅读提示潜心读文,发现从“问题”到“真理”的道路: “一连串的问题”和“反复的实验与研究”                         4、从事例中概括寻找真理的过程:先关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从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地发问,不断地解决疑问;最后,找到真理。 5、读第二自然段,明白这一段是对观点的解释,思考“?”和“!”各指什么,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6、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事例。思考这些事例对自己的启示。     7、读课文,找到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总观全文,我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总结写法:先提出观点,再用具体的事例来解释、证明观点,最后重申观点。 四、小练笔(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写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是成功之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注意:描述的具体事例一定要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例的描述要能突出重点。 2、评读一篇小练笔,指导学生如何修改 1、根据小练笔的提示进行练笔。               2、听评小练笔,知道应该从“描述的具体事例一定要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例的描述要能突出重点。”两方面来修改。   五、作业 出示作业: 1、跟伙伴交流自己的小练笔,进行修改。 2、摘抄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再找一些类似的科普故事读一读。 读作业


相关内容

  •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学奕>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识文言文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语言现象,领悟其言简意赅的表达特点及蕴涵的深刻哲理,感悟我国古代的历史文明.首先,以情感 ...
  • 批注方法集锦
    批注方法集锦 一.解决生字新词.阅读中发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注上拼音,并对这个字或词解释也要看一遍,并在书上注出. 二.理解重点的语句.阅读时,站在自己的立场,联系上下文,对一些意义深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写出言外之意. 三.点画出文章 ...
  •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阅读答案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 ...
  • 哲学经典名言
    1.时间是真理最伟大的朋友,偏见是真理最大的敌人,谦逊是真理永恒的伴侣.(查,利匀顿) 2.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3.表的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的美才能经久不衰.(歌德) 4.最大的无聊,就是为无聊费尽辛劳.(莎士比亚) ...
  • 揭示宇宙.生命起源与发展秘密的科学理论
    > 点击下载文稿[内容同下文] 讲义122: 现在我们详细了解性质宇宙学第一个颠覆我们常规印象的实验.也是这个实验代表性质宇宙学正式迈向科学的舞台. 根据某个网站的实验民意测试,2万个人中绝大部分都认为是胡说八道,大概几十人认为有意思 ...
  • 马恩列毛主义是紧密统一的 科学理论体系
    马恩列毛主义是紧密统一的 科学理论体系 --人类社会步入了患难境地就是否定了马克思和马恩列毛主义的严重后果 马克思主义就是建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和站在劳动者阶级并服务于劳动者阶级的政治立场上,追求主观与客观的 ...
  • [借生日]教学反思
    <借生日>给我的启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发生浓厚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注意力高度集中,整节课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特点是好动,当 ...
  • 1921年7月,中共一大:红船,从嘉兴南湖扬帆起航
    "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95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南湖的一条小船上.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怀着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信念,积极投身中国革命,但在之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各代表最终的归属又大不一样 ...
  • 科学史纲要复习
    第一章 科学的前史 科学的萌芽 第一章 科学的前史 第一节 巫术.神话和原始宗教 第二节 第一节 巫术.神话和原始宗教 有史记载的各民族的先民都曾经历过神话自然观的认识自然的阶段. 神话自然观: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形态.运动形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