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 范文中心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01/06

《学奕》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识文言文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语言现象,领悟其言简意赅的表达特点及蕴涵的深刻哲理,感悟我国古代的历史文明。首先,以情感鲜明、语言生动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以各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带读、自由读、指名读,帮助学生读通文章,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书后注释自读自悟,再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有分歧的意见,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质疑。在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议,通过评议研讨,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同时对句子的表达要体现多元性,不要千篇一律,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达。最后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不仅积累语言,而且在诵读中感悟古代汉语的语言美、韵味美。学生们学得兴致勃勃,意犹未尽!我与学生分享着快乐!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一、激活起点。学生是第一次正式学习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和《论语》的方法导入,让学生重温古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

生感和畏惧感;

二、孕伏方法。学习新课,我先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1、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2、根据注释和现代字词的意思理解课文意思。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上述方法共同翻译两句话,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理解古文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其余句子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文内容,达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解寓意。因为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便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感悟,比如,两小儿喜欢探索、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夫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整堂课可以说是按教师事先设计的思路下来了,学生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完成了老师设定的目标。课后,总觉得还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课文读得准确、流利,意思也弄明白了,但他们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吗?有的老师说我讲课的语速太快了,我承认,因为从一上课我就在担心,假如学生不按老师的思路来,或者在某一环节耽误了时间,事先安排的目标可能就完成不了,因此心里总希望学生能按老师的思路进行,并不希望他们有太多的问题深入探究;课后我还调查了学生,有的同学说:“按老师朗读的停顿提示朗读我们没

有掌握好”,是啊,仅凭教师朗读一遍就能掌握好停顿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不容易的,更何况他们是第一次学习古文,假如事先把划好停顿提示的课文打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参照着读,岂不是会更好一些?

《匆匆》课后反思

语文是充满“诗意”与“美”的艺术,因而,语文教学也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课堂是应该飞扬着灵性,飘溢着诗意,流露着美感,给人以享受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充满“美感”的课堂应该是我们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努力凸现“美”,做到:

一、营造氛围美。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中我恰时恰度地利用潺潺又略带幽幽的音乐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美。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沟通和互动,营造出和谐美。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幽幽的音乐的伴引下走进文本,体会情感。使课堂更有实效。

二、挖掘文本美。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是满贮着诗意和善于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匆匆》是他散文代表作之一,也凸现出他散文的特点,语言诗般优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文本美,特别是语言美,引导学生品尝“语言美”,酿造课堂的“语文味”。如品味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推敲,体会时光匆匆等,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落实工具性的

目标,也让课堂充满着语文味。特别用课文诗般的语言改成小诗,《匆匆》的第一自然段,朱自清在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时,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语言像诗般优美,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着的小诗。挖掘到这一文本美的特点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中排比、比较、追问等精妙的表达方法,进而发现文本诗意的美,然后顺学而导,将课文那诗意的语言变成一首小诗,最后通过学生个性化朗读、师生合作朗读,配乐朗读等美读积累和升华。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美。

三、流露情感美。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需要有丰富的情感。细读课文,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优美的语言中充满深挚情感。教学时就是要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我以学生自主感悟为本,进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背景穿插帮助理解。用换位思维体会、仿说联想引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走进了文本,深切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联想到自己小学时光的匆匆流逝,更深切地体会到朱自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与无奈的感受。进而反复朗读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环节螺旋上升,使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体会情感。朗读自然做到真情流露,入情入境。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

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

知道只有在不确定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从三个层次上来谈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情况:

1、从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了教学重点,把握很到位。

2、从理解的层面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基本到位。

3、在具体操作上,也就是对于引导学生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手指》教学反思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说实在话,我也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一下子就被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所吸引,而且本文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

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虽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我太喜欢和欣赏先生的文风,就当做精读课文来讲的。

果然,学生也十分喜欢学习本文。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接着,我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五根手指的优缺点并制成表格。呵,学生兴趣大增。理解了每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课后我布置了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同学们也兴趣高昂。期待看他们有好的作品出现。

《北京的春节》反思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这一节课在

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但是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前请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他们,让她们真正学会学习。

《藏戏》教学反思

教学本篇课文 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 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首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第三,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老师在此过程中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最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因此在备课中,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虽然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如果让我对教案的内容进行改进,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

我想,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展示小组共同制作的小报的环节,让他们谈谈在学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我还运用音乐《达坂城的姑娘》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结合他们小报中表现的部分提出自己在看过文章后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我再抓住这一结论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立刻领悟到:写作时可以运用特定的词表现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又如在谈到“歌一样的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单薄。于是,我便启发他们思考“歌”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了深刻的感知,她说,

和田的维吾尔人本身就是一首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歌舞已经成为了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像那歌舞一样,热情奔放,没有悲怆。这是多出色的想法!在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我又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师生共同交流中,我随时准备着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为他们积累思想的结晶,也随时准备着将他们的思考引导向更深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并且通过课堂最后的归纳和总结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加深了对和田维吾尔的理解,最终达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

索身边的世界。

《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

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从读中悟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灯光》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上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为人民服务》反思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或引用古人的佳句或举例说明来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使我们对生死、批评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为了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许多方法。通过重点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什

么样的人死比泰山还重?什么样的人死比鸿毛还轻?这样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理解了课文。

《一夜的工作》课后反思

《一夜的工作》一课,叙述的是何其芳同志亲眼看到周恩来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感想。文章歌颂了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崇敬和爱戴总理之情,读后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并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句子,几乎没有任何铺陈、点染,却情真意切,朴实感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通过赏读感悟,资料阅读,激发对总理的热爱之情,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查阅资料,走近伟人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周总理离他们是遥远的,如何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打动他们呢?课前我利用午休时间,让学生观看了纪录片《周恩来》,对周总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课外,让学生采访长辈,谈谈他们对总理的了解及查阅有关周总理的资料。这样,有目的的阅读、收集、积累,可以使学生缩短与文本的距离,真正走近这位伟人。

新课伊始,我先让学生看周总理的画像,认识这位伟人,然后说说他平时的工作,知道总理工作的繁忙与重要,同时出示了老师收集的有关周总理工作时的各种图片,从图片的欣赏中,知道总理总是和全国人

民在一起,那历史性的握手,更是为祖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此渲染气氛,然后揭示课题《一夜的工作》,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写的就是何其芳同志亲眼看到总理的一夜工作的感人事例。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为学生下一步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部需求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的脉络。先让学生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说说总理留给自己的印象。接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哪几方面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根据课文中心句的提示,学生很快找到是从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来写的。在具体的教学时,抓住文中典型的句子进行研读,做到整体把握,点面结合。

如在学习“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让学生思考,总理审阅的稿子内容是什么,对待自己的发言稿他都这样的认真,可见前面那一叠文件的批阅是多么的仔细了,同时抓住总理的动作与神态,通过朗读体会,周总理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便跃然纸上了。在体会总理的生活简朴时,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高大的宫殿式的建筑与极其简单的陈设,两个人的夜宵与平时一人吃的花生米作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三、赏读感悟,激情渲染

“思之自得者真”,课堂上,我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感悟总理的劳苦与简朴时,给他们充分的自主读书时间,划出文中表现这两方面内容的句子,同时写写评注,然后与同桌讨论自己的感想,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并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在交流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谈体会、感情读”,不仅体会作者对周总理的真情实感,而且掌握文中表达感情的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体会“工作劳苦”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一尺来高”、“一叠”来体验周总理工作的繁重,工作量大;抓住“审阅、思索”“看、画、想、问”感悟周总理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体会“生活简朴”时,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等词感知周总理的办公室陈设极其简单;抓住“一杯”、“一小碟”、“数得清颗数”来体会周总理生活的简朴。结合学生的体会,再进行感情朗读,才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巧用资料,迁移积淀

在体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作者看到的只是总理一夜的工作,那么总理是不是只有这一夜是如此辛苦地工作的呢?文中写道: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他凭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呢?这时,老师出示课件中的补充资料:周总理身患重病后,仍然每天坚持工作二

十多小时。经常是一个会还没结束,另一个会又等着他参加。有一段时间,由于过度劳累,总理的嗓子哑了,医务人员只好在总理去开会前,用药水给他喷喷嗓子。周总理干起工作来,经常是顾不上吃饭,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只好带上点干粮,请总理在途中的汽车上吃;有时这个会刚开完又去参加另一个会,来不及吃饭,工作人员只好用开水泡几块饼干,递给总理,在开会时喝下去,算是吃饭了。再让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周总理为了祖国和人民废寝忘食、鞠躬尽瘁的形象渐渐在学生的面前清晰起来。这样伟大的总理怎不令人崇敬、爱戴呢?这时再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两段,和作者一样,心中的涌动的是那份自豪与感动。最后在作业中给学生推荐了两本周总理的书:《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好多同学马上记录下来,因为他们迫切地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位受人景仰的总理,实现了有效的迁移积淀。

存在的不足:

1、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课堂上因时间紧张,朗读与作业的时间太少,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得还不够。

2、因为教学内容离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虽然运用了多种方法,但留存在学生心中的感动还不多。这样的课文,如何借助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还有待于探索。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

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重点是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想。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这些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的,而又是她迫切需要的,因而在她临死前产生了这样的幻觉。这些幻想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是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通过个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并划出最打动自己的语句在旁边标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读,通过写体会,感受到了小女孩的生活很悲惨,没有人疼爱;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第二部分,擦火柴。本部分,我让学生精读了第一次擦火柴,在学习此部分时,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小姑娘所幻想到的,及为什么会幻想到火炉,学生通过朗读,写感受,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变化。在此段我还对学生进行了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终于”一词,并读出小女孩擦火柴时,是经过长期思想斗争实在冻得受不了了,才鼓起勇气擦燃火柴的。

在这段学完之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练习:如果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样做?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出主意、想办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体裁。另外本节课上,我还充分体现了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后面几段的学习,通过讨论,记录,让学生们充分的活动起来,发挥自己的小主人的地位。

本节课上完之后,我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节课,我讲的有些过细,尤其是第一部分,用的时间有些过长,导致后面教学的时间有点紧张。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把课堂充分地还给学生,而在这方面,我太保守,没有放心大胆的把空间还给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通过本次授课,我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没培养还不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要针对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凡卡》反思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 ,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

课外、校外、社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因此,我指导学生

读名著,推荐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鲁宾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文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历险小说,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下面是我对《鲁滨孙飘流记》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鲁宾孙漂流记》时,我有意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受到教育。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本文教学后,在班中掀起了读原著的热潮。从学生所写的读后感中,可以

看出本文对学生思想上的触动是很大的。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大问题:

一、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

二、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三、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四、通过阅读精彩片段,你感觉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其中第三部分的第1个问题: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讨论的最热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篇新课文,之前我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对上这节课一点信心都没有,因为讲鲁滨孙漂流记时整个课堂一点气氛都没有,学生只有那么几个举手回答问题的,感觉热情也不是很高,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学生假期都读过,还这样的效果,那么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还没看过呢,而且我设计的教学路子和上节课都一样,效果一定比上节课还要差。

我带着这种想法以一种低调的情绪进入了课堂,恰好有几个学生被人找去干活,看来这课是没法再讲下去了,反正也是略读课文,我干脆把我设计的几个大问题写在了黑板上,在简单的介绍了作者后我就让学

生分组讨论黑板上的问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讨论空前的热烈,而且提出了许多问题,我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了,就这样师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上了非常满意的一节课。

看来课堂上还真应该多给学生留些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求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新课标高年级的阅读要求,主要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预设时,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特点,让学生运用问、画、批、读、议等方法,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流露情感,发展语言,从而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如补充阅读材料、居里夫人演讲视频等,填补思维空白,搭建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当然,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加上本人经验与能力的不足,所以在这节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课上还有瞻顾时间,抢、赶课的心理影响,使语言文字训练的扎实有效做得不够充分。课堂应对和驾驭能力还很欠缺,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生成因素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但不管是成功之处还是失败之笔,这堂课给我的收获还是很多的。文中的居里夫人有着执著追求,勇于献身

的精神,有着淡泊名利的品质,我想:科学领域需要如此,教学中更需要它!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早已学完,但是反思一直迟迟未动笔,原因很简单,就是这课上的过于失败,我无法在短时间里细细梳理出来。

这篇课文主要为孩子们介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文章的教学目的是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学习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按照教学建议进行了教学,先让学生自学:千年“梦“指的是什么?怎么圆的,为什么能圆在今朝?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前两个问题理解得比较好。但是梦为什么可以圆,他们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仅是因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更主要的是他们没有多大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因此理解对他们而言难度就更大了。

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应该让孩子带着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去学习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的时候通过课件的展示为孩子们介绍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找找课文中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包括明代的官员万户,尽管他的实验失败了,但是为后人打开了思路,也是值得骄傲的。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体会是如何从句子中体会到骄傲自豪的,谈谈感受。

我想这样设计教学的话,也许可以更大的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把骄傲自豪的感情具体话,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比较适合孩子们。

比如在学习万户实验乘坐火箭的时候,我们为万户的创新精神和勇敢而自豪;谈到1970年发射卫星成功的时候让学生针对“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来领会骄傲与自豪;在体会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成功的时候,抓住航天人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刻苦钻研来谈,为我们中国有这样出色的航天人而骄傲自豪。

这样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梦为什么能圆”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也许比我最初的教学更能吸引孩子,也更有实效性。我们语文教师往往会犯一个错误,让学生谈体会,谈心得,谈感受,当学生谈得肤浅谈的吞吐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埋怨孩子们积极性不高,往往会抱怨孩子们的基础太差。其实不是孩子们的错,知识我们在带领孩子们品味课文的时

候缺乏引导。孩子们觉得茫然觉得困难,他们才手足无措的。

提倡实效课堂,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每个教学步骤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才能真正创立实效课堂。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重、难点是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一、积极性被调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心弦被拨动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三、心灵被触动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教学方法独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再研读课文,我就怎么也放不下了:教学达标课,我就选定这篇课文了。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虽然这是公开课,在座听课的除了校考核小组成员外,还有外校的九名老师,但是,我没有把这一环节作为花架子进行敷衍,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学、讨论,并对各个自学环节进行检查、给予评价。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

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两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相关内容

  •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徐勇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90期 摘 要: 学生七年级时开始练习写作,要求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内容跨越太大,学生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 ...
  • 五年级节日课程设计
    春节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背景 春节是中国的重要节日之一,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日子,人们吃团圆饭.逛商店.买年货.贴春联.挂年画等.本课围绕春节组织和安排教育活动,整个课程活动分为寒假前.寒加中.寒假后三个阶段.寒假前主要是经验准备阶段,寒加 ...
  •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33团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这一中心.为使我校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鼓励全体教师努力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创建统一. ...
  • 二年级数学下册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 ...
  • 八年级体育教学反思
    八年级体育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体育教育教学中我对初二(八年级)进行了弯道跑教学,在教育教学中有许多的得与失.成与败,为了今后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现将进行弯道跑教学总结和反思. 课堂上我教学生在中长跑中弯道跑时,与直道跑的技术不同,弯道跑是做 ...
  • 东贾小学办学思路
    东贾小学办学思路 东贾小学 2011.8 东贾小学办学思路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东贾小学占地面积约12746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48平方米,学校7个班级有200多名学生的规模设计和配置.校园绿化覆盖率占总面积20%,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教学装 ...
  • 小学高年级文科组教研工作总结
    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在刚走过一个学期里,我科组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内涵发展为中心,努力创设良好的语文教研环境,积极探索有效的教研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学期里,我们开展了以下的教研活动, ...
  • 王海英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 对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是他们的入门课,也是基础课,所以必须让学生开始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情况着手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 ...
  • 八年级英语教学反思1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6班英语教学任务,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说来,两极分化形成的规律是: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学习成绩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的加深,以及兴趣的减弱 ...
  • 二年级写字教学反思(三)
    二年级写字教学反思(三) 保亭二小 王春南 汉字是一种形体优美的文字,书写时讲究结构.笔锋和神韵. 实践证明,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它要求写字者必须神情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我知道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首先一环就是抓好学生写字注意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