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zhuayode - 范文中心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zhuayode

01/28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所反映出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 、监察体制 B 、对百姓的控制

C 、专制皇权D 、中央集权

4. 清朝为近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 、其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B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御史台

C 、明代形成的土司制度发展到清代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 D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的结果

5. 下列历史事件与雍正皇帝有关的是①废除“丞相”制度;②设立“内阁”;③设立“军机处”;④推行“密折制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6.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

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 .节度使B .枢密使C .三司使D .布政使

7 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他的主要“武功”包括

A .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B .首派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C .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

D .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

8.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

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9建置沿革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发展烙印,通过对某地区建置沿革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历史发展演变历程。福建建置的沿革顺序是“福建节度使——福建宣慰使司——福建布政使司”,其对应的朝

代顺序是

A .秦朝——唐朝——明朝 B .唐朝——元朝——明朝

C .唐朝——元朝——清朝 D .宋朝——明朝——清朝

10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杜绝地方割据 D .防止吏治腐败

11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雍正帝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B .体现了雍正帝对君主专制的反思

C .说明了雍正帝是一个勤于政务的皇帝

D .说明了雍正帝具有天下为公的思想 12“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A .丞相B .殿阁大学士 C .尚书令D .军机大臣

1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14秦汉的三公九卿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君主专制

不断强化

C. 宗法制度不断加强 D. 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1518世纪,乾隆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说明 ①乾隆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②当时中国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③当时英国经济比中国经济落后 ④清朝统治者政治短视盲目自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6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 ,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 ( 康熙 ) 四人而已。”其中的“ 国家政体”指( )

A 、王位世袭制 B 、中央集权制

C 、文官体制 D 、监察体制

17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

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 .顺治时期B .康熙时期C .雍正时期

D .乾隆时期

18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

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A. 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9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A. 秦代的三公 B.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C. 唐代的三省长官 D. 清代的军机

大臣

20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1. 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

A.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

B.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 “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2.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 .汉代内外朝B .唐代三省制

C .明代内阁制 D .清代设军机处

3.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4.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C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D .清朝设置军机处

5.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内阁制度初具规模。关于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一劳永逸地解除了大臣弄权的问题

B .使古代中国到达了皇权专制的最高点

C .有力地加强了明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 .是明初统治者汲取前代历史经验的结果

6.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

B .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 .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 .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7《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明太祖所说的一段话:“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主张稳当治国的方法是

A. 废除丞相B. 设内阁 C. 实行郡县制

D. 实行分封制

8. 下面描述的是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运作的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唐、明 D .秦、元清 9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迅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军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电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

A. 秦朝 B. 唐朝C. 宋朝 D. 明朝

10秦汉时丞相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宋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D .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11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有历史学家认为电视剧的名字有误,历史学家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是御史大夫B. 宰相制度在明朝就已废除

C. 为了哗众取宠D.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罗锅”

12在《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的序言中说:“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

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下列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军机处设立之初“名不师古,职居密勿”

B .军机处当时的主要职能是“秉庙谟商戎略”

C .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展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D .军机处是最高行政机构“隐然执政之府”

13“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A .确立三公制 B .建立三省制

C .废除丞相制 D .设立军机处 14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其依据是A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B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C 、军机处办事,号称“勤、速、密”

D 、“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15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下列哪一组言论是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①“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②“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③“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6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

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7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④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8《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B .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C .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

D .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19《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

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A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B .君臣之间等级森严

C .纺织技术水平甚高D .中央集权由盛而衰

20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取代了内阁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

②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

( )

①幽王荒淫无道 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3.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 (

)

A .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

则 B .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

工具

C .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 .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具有神化皇权的意

图 、

B .立志效法古代名君

C .是君主集权的产

D .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

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

面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 .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

①分工明确 ②互相配合 ③

互相牵制 ④皇权集中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 .都是中央集权

B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 .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的 D .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8.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 )

A .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C .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D .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削弱了中央集

B .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 .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10.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

A .御史大夫 B .通判 C .按察

司 D .军机处

11.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皇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 .明成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B .明清重视翰林院学士

C .翰林院学士享有特

D .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12.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科举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13. 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

A. 中央机构 B. 皇帝权力 C. 地方行政制

度 D. 独尊儒术

14.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削弱节度使的实

B.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 设三司使管理财

D. 派遣文官做知州

15. 行省制度是自元朝以来实行的一种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下列关于行省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清朝在继续实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在地方管理上又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

B. 行省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

C. 明朝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行省的职能和权力

D. 是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开始设置的

16. 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 )

A. 唐朝 B. 宋朝 C.元

朝 D. 明朝

17. 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

A .尚书省

B .吏部

C .门下省 D.中书省

18. 电影《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指的是哪一级科举考试( )

A .乡试 B .会试 C .院试 D .殿试

19.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A .避讳现象开始出

B .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 .皇帝地位至高无

D .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20.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21. 下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

A .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B .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

C .军机处建议,皇帝审

批 D .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22. 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西汉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23.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

A .汉高祖 B .唐高祖 C .宋高

宗 D .明太祖

24.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 .内阁 、

B .军机处

C .三司 D.枢密院

25.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

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6. 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 )

A .皇权日益加

B .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 .皇权代替相

D .皇权与相权协调

27.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

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28. 图1和图2是清朝军机处和军机处内景。其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图1 图2

A .决定军国大

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 .掌管国家政令的草

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29.乾隆皇帝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珅,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犯了20条大罪,其中有“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该材料反映了( )

A .和珅生活腐

B .清朝皇权的独尊及君权至上

C .和坤犯上作

D .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

30. 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

①内阁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南书房

④军机处

A .①②

④ D.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二、材料解析题

31.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10分)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 ,蔡兴宗(《南史》) ,裴安祖(《北史》) ,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 ,洪兴祖、冯继业(《宋史》) 、何荣祖、韩显宗(《元史》) ,汤显祖(《明史》) ,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

材料二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4分)

(3)江西临川某中学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某文献时发现一则史料: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为什么田登将“点灯”改为“放火”?(2分)这种做法或历史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三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谁?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2分) 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3分)

33.(18分)选拔官吏,招揽人才是关乎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大事,古代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变化明显呈现出几个阶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与分封制相适应„..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很大的不同。„„.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依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是何时被废止的?(4分)

(2)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8分)

(3)“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根据材料指出哪些属于对科举制的评价?(2分) 你认为科举制得到肯定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案

1-5BABBC 6-10DCCDD 11-15DDCDC

16-20CADCB

21-25AADAA

26-30ADDBB

31.(1)宗法制度。 (2)避讳现象反映了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国人尊 贤敬老的传统美德。(3)原因是避田登之讳。影响: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但借助避讳知识可以考证文献真伪和历史事实。

32.(1)秦始皇,统一中国。(2)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汉武帝:中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

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 。(3)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或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4)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3. (1)选官制度:根据出身高低,世代为官。(世卿世禄制)废止:战国时期的变法中,逐渐取消贵族特权。(2) 标准上的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

东汉后期至魏晋注重门第出身;唐代以才能(考试成绩)为标准。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3)评价:孙中山先生肯定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原因:科举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体现择优录取的原则。起

到了一定的选拔人才的作用,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现代人才的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


相关内容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
  • 高中语文必修2(粤教版)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2(粤教版)第四单元文言文测试卷 (45分钟完卷,共80分) 一.文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弃掷(zhì ) 横槛(jiaā) 扁舟(piān) 旌旗(jīng) . ...
  • 普通高中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普通高中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吉林省桦甸市第八中学 杨树彬 桦甸八中,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普通高中.多年来,桦甸八中以文科教学和体育.艺术特色教学而立于桦甸高中之中.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布局的调整,八中由乡下迁入桦甸市内,但也因此使学校面临更大 ...
  • 山东高考6大科目解读
    山东高考说明出炉:取消基本能力测试英语听力 20日,山东省招考院正式对外发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据了解,今年,山东高考将采用"3+X"的模式,取消了基本能力测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年的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 ...
  •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试卷
    运河中学2012年春学期 历史 学科期末试卷 ------------------------ - -- - -- - - 线- - -- - -:---号---考---- - -- - -- - -- - -- - -- - -- - - ...
  • 安徽省20**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安徽省2015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今年高考怎么考?有哪些变化?随着昨日安徽省2015年<考试说明>的陆续发放,这个疑问也找到了答案. 和去年相比,今年高考不论是考点还是题型都以"平稳过渡"为准则,只有一些 ...
  • 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
    作为语文教师,教好一篇篇课文是基本要求,但仅仅能教好那一篇篇课文,却又远远不够.我们应该从教语文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课程上来.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者.教材编写者和市级教研员,笔者近来对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作了一些田野实践.草根探索,得 ...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
  •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_语文_课标解读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 一.构成 语文必修5由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四个单元构成. 二.要求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以下八个方面的要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