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央行摸底表外理财,或将考虑纳入到广义信贷和MPA考核范畴 - 范文中心

重磅!央行摸底表外理财,或将考虑纳入到广义信贷和MPA考核范畴

09/13

上海法询金融近期推出的重磅课程

【F0039】债券基础和交易策略研讨会【10月29-30|上海】11月5-6号北京

【F0040】跨境资本项目外汇交易培训及案例研讨会【10月29-30|北京】

【F0037】并购基金、资本市场投融交易结构实战案例分析【10月29-30|上海】

更多活动咨询杨老师电话&微信:[1**********]

作者:上海法询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创办人 孙海波,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和网站转载。本文内容需要谨慎对待,尤其不能断章取义理解,目前央行仅仅处于模拟测算,并非最终内容,市场影响待观察。

---------------------------------

前言:央行表外理财处理的具体思路

根据凤凰财经和新浪财经以及华尔街见闻的报道,近期陆续有部分银行收到当地人行的通知,考虑将表外理财模拟纳入MPA考核范畴。主要是在定义广义信贷的时候将“表外理财”加进来。而广义信贷这个概念在整个MPA考核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此前笔者大致做过测算,MPA考核7大体系指标中,最容易让银行落入C档的就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不达标,而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最主要的变量就是“逆周期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和“广义信贷”增幅呈线性关系。所以广义信贷同比增幅是决定了大多数银行在季度MPA考核中是否达标的核心要素。

此前笔者的文章大致也分析过,对于不达标的银行而言,如果想要进行表内业务腾挪绕道几乎不可能,因为绝大部分表内业务都被纳入到“广义信贷”范畴。唯一较为可行的方式就是由表内向表外进行转移。 显然央行也关注到这个特点,因此根据的确特点部分地方中心支行在考核MPA指标的时候考虑将表外银行理财纳入考核范围也是情理之中。

从目前的部分地区央行中心支行的填报说明表述来看,仍然处于数据收集和模拟考核阶段,并没有最终决定是否要将表外理财真正纳入到MPA考核体系中。

表外理财需要新加入的部分公式为:表外理财资产负债表(人民币)中资产余额-现金余额-存款余额。

“扩大化的广义信贷指标进行模拟测算,模拟测试结果将作为三季度评估的重要参考,并有可能影响评估结果”。

因此季末含表外理财广义信贷余额=季末广义信贷余额+表外理财总资产-表外理财现金余额-表外理财存款余额。

因为表外理财现金余额和表外理财存款余额已经反映在了现有的广义信贷余额中,为避免重复计算,所以在上述计算体系中需要扣减。

央行的意图和潜在影响

1、张行长在其7月底的文章《如何理解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也明确表示:”部分金融机构为规避MPA要求,地区存在将原先表内业务转移至表外处理的可能性。近年来,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领域。”;未来随着监管体制、统计和信息收集等条件的完善,未来MPA对表外业务的规范还会进一步加强。

2、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央行模拟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并不是要打压任何资产配置或惩罚,而是为了防范部分银行为了MPA考核可以将表内资产腾挪到表外,逃避MPA。因此只是将表外理财和表内理财一视同仁作为广义信贷一部分(表内理财此前已经作为银行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整体纳入MPA体系,是否纳入看表内理财配置的资产是否为银行同业资产)。此次新的动态和委外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是自营委外早已纳入了此前的MPA考核范畴,如果是理财委外仍然看是否为表外理财,并没有刻意去限制委外的业务拓展。笔者再次强调央行的出发点并不是对银行业务约束,二是防止部分银行蓄意逃避,因此后续是否真的用表外理财数据来考核特定银行很可能会加入部分人为判断因素。

3、央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和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率差异非常大,央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相对简单,基于广义信贷线性关系,正是因为简单,不容易被银行操纵或者规避;但过于简单的计算公式也和银行自身业务的风险敏感性脱钩,即央行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并不考虑银行从事各类资产业务承担的风险,一律只看其规模的增长速度,导致该指标:(1)风险不敏感,(2)波动非常大。基于存量资产进行风险加权的银监会资本充足率考核相对比较稳定,波动幅度较低;但基于增量资产规模的央行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逐年波动非常大,可能从50%以上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降到第二年的10%。

笔者统计的主要银行表外理财规模,截止2015年底的数据,举例2016年三季度已经9个月时间,因此数据仅供参考。

此前笔者关于央行MPA考核体系的文章仅供参考:

一、详细列举20家城商行MPA广义信贷增幅及其构成

下表以已公布2015年年报信息模拟测算,我们摘取了广义信贷增幅排名前十的银行做参考。部分项目并不精确:有些银行年报并未公示存放和拆放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单项数字,投资他行的银行同业理财也未区分保本型和非保本型;但此类项目占比不高,我们仍然能从中管中窥豹,一探其数据增长背后的原因。

1、广义信贷前20名增幅排名。

基本上增幅排名前十的银行,贡献其增长率的最大的三项分别为应收账款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本文第二部分分析30%以上广义信贷增幅,如果是当地参考机构,就面临非常高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

此外这里模拟测算数据用的是2015年末数据,然而MPA真正实施的时间点是2016年第一季度。因此实际MPA广义信贷增幅仍然以央行1411统计报表为准。此处仅供参考。从下表看,广义信贷大幅增长的银行以城商行为主,除浙商银行为全国股份制银行,另一家农商行外,其余几乎都是城商行。

表一:增长率前二十的银行数据列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2、上述超过30%广义信贷增幅意味着什么?

从本文第三部分可以大致得出,如果属于当地参照机构(上表中银行多数也属于当地参照机构),超过30%的广义信贷增幅意味着资本充足率要高达26-27%,如果低于22%则肯定落入C档。从目前的增幅看,至少2016年上述多数银行只能接受央行C档的处罚,也就是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会下浮,可能在当地央行申请流动性便利可能受到约束,及其他准入事项受限。目前看仅仅是存款准备金利率下浮尚且属于可承受范围。

以一家2000亿资产规模,1200亿一般存款的银行为例,法定存准率15%需要存放180亿在央行。目前法定存准利率1.62%,年利息大约2.91亿,利率即便下浮10%-30%,对该银行的损失可以控制在2900万到8700万,尚属于可控范围。而且该项惩处并不属于行政处罚,从而不会对银行申请其他监管机构业务资质的时候因为3年内不得有重大行政处罚而受到影响。

3、即将到来的6月底,上述银行会不会进一步压缩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引起市场利率的结构性扭曲?

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显然已经超过30%的银行想要在2016年的季度考核落入A档或B档都非常困难,笔者认为多数银行的理性选择应该是放弃2016年的A\B档考核目标,讲考核成绩提高后移到2017年,一是基数效应,二是有充足时间进行表外处理和腾挪。季末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收缩资金反而是部分广义信贷增幅在16-25%比例的银行,因为这些银行有希望在2016年达到B档。

二、MPA为何引入广义信贷,大幅超标意味着什么?

1、先从央行的动机看引入广义信贷必要性

传统信贷数据失真,信贷投放渠道发生巨变。这点在上面的表格中看,尤其是应收款类投资项目可以看出。

传统信贷控制,2016年以前央行是通过“合意信贷额度”进行设点规模指标。原因很简单,传统信贷投放直接影响央行的货币总量的数量规模也就是M2,也直接创造一般性存款银行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同业业务虽然也影响M2,但并不会创造一般性存款,从而不但从资产端逃离了传统合意信贷规模的管控,从银行体系的负债端也逃离了央行存款准备金的监管框架(目前境内的非存款类存放法定存准率仍然为0)。

因此传统的货币派生渠道大量向应收款类投资和债券等派生渠道转移,银行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注入大量信用(如果是通道往往这些银行资金流回银行体系),这些信用注入很多会派生出非一般性存款,形成所谓的货币空转。当然也有一部分目的是为了转存为银行创造一般性能存款的指标任务,实际上也是货币空转。

2、MPA广义信贷定义

MPA总体而言宏观审慎目标盯住广义信贷,每季度末对金融机构的7大方面16项指标进行评估,根据指标结果进行奖惩。虽然MPA具体实施央行仍然在评估中,目前只是金融机构自评估结束,央行最终怎样实施,做哪些微调尚不得而知,但并不妨碍本文将只围绕特定微观主体角度理解“广义信贷”。

央行将广义信贷的定义为:1、央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各项贷款;2、债券投资;3、股权及其他投资;4、买入返售资产;5、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合计。

其中最主要的是看第1项各项贷款,这里包括了所有银行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以及对所有类型SPV的拆放(包括非保本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资管、私募基金)。

第3项中关于“股权及其他投资”,包括了银行对所有上述资管计划的投资(包括非保本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资管、私募基金),主要是计入“应收款类投资”里面的同业投资项目。

某家银行的广义信贷包括其投资的所有债券,从目前字面意思看不论是金融债、次级债还是政府债券也全部纳入广义信贷。尽管笔者认为从广义信贷的立意看至少应该将金融债和次级债剔除。不过整体而言这两项债务余额并不高,是否剔除影响应该不大。

广义信贷是央行继此前社会融资全口径统计指标之后,又一次针对中国金融市场现实设计的一项非常务实的指标。最主要是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以及对SPV的同业投资都纳入了统计范畴,而这两项恰恰是最近2年以来国内金融市场产品交叉和通道盛行情况下最主要的绕监管催生的指标。

银行哪些资产项目不纳入其广义信贷?

(1)首先银行对其他银行同业的各项资产科目,比如存放同业、同业拆借(Shibor)、这部分资产属于银行同业之间的资金转移。存款类金融机构同业间的买入返售,笔者认为和同业拆借没有实质区别,应当扣除,但从目前定义看,所有买入返售都要被纳入到广义信贷范畴。具体后续具体执行有待观察。

(2)现金、存放银行。显然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资金属于基础货币一部分,这部分资产和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相差最远。

(3)各项外币资产都不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也很简单,外币资产不论是信用资产还是现金资产对国内广义货币都不容易创造M2,国内外币贷款只能用于对外支付,不能结汇。

三、MPA达标最主要难点:因广义信贷大幅增长导致的逆周期资本超标

提及逆周期资本首先需要区分银监会“逆周期”资本概念和人民银行这里宏观审慎逆周期资本。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根据巴塞尔资本监管框架而来,是一个生死线的概念,即银行无论如何不敢突破资本充足率指标。同时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率指标相对更加精细化,但基于风险资本精细化统计指标反而更容易被银行通过各种方式绕开。

从目前银监会对逆周期资本的表述看,仍然是模糊状态,在2012年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表述:第二十四条 特定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计提逆周期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逆周期资本的计提与运用规则另行规定。但后续并没有看到银监会关于逆周期资本的任何规则。

显然央行基于广义信贷设计的逆周期资本指标:顺周期贡献参数*[广义信贷同比增速- (目标GDP+CPI)];

可以看出央行的“逆周期资本”非常简单明了,1、不是衡量存量指标,而是只看增量;2、不看增量中的广义信贷的风险因素,即没有风险权重的概念。

央行所有指标中,最重要的就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一票否决制,只要这一项不达标,整个MPA评估就不达标),而整个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分为两大块,第一块和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率指标非常类似,是高度精细化的测量指标,按照风险资本逐项推算外加一些附加项,这些指标难各家银行差异不是太大,法定要求根据每家银行规模差异稍有不同,但总体处于10%-12%之间;另外一部分就是前面介绍的央行逆周期资本,这是和广义信贷高度相关的一项指标,而且波动性非常大,计算方法简单,银行业难以做任何逃避性的花招。所以各家银行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测算,核心差异体现在逆周期缓冲资本:

宏观审慎C*=结构参数x(8%+储备资本+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逆周期资本);

逆周期资本影响最大,成为主导因素,如果当地“参照机构”广义信贷增幅30%,其系统重要性参数为0.8, 2016年CPI+GDP为9%的话,那么意味着这家银行的逆周期资本很可能要16%。总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大约需要27%。不达标落入B档,如果再资本充足率低于23可能需要落入C档。

简单点说就是一旦广义信贷大幅度超过预期CPI+GDP增幅,银行有可能会落入C档。

四、央行广义信贷的由来:传统统计口径的局限及广义货币的需求

1、在详细讲述广义信贷之前,我们先来看传统意义上的信贷。从银监会的统计口径看,主要是银行对企业、个人的各项放款/垫款,其中包括票据贴现。传统上这是用来计算存贷比指标的分子部分。如果非要用相对的名词,这就是“狭义信贷”。也是传统上金融机构资产扩张的主要部分,从而也是M2扩张的最主要渠道和路径(即经典教科书上所说的存贷循环创造广义货币)。

2、那么稍微扩展一下,从货币扩张的角度看,弄清楚存款类金融机构哪些资产扩张行为进行了信用货币的创造,广义货币M2实质上是商业银行的负债端,那么仔细看看商业银行资产端的行为,从宏观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哪些资产扩张创造了广义货币。这时候从货币创造的角度倒过来定义银行资产配置类型,暂且称之为“货币创造信贷”。

包括企业债购买、狭义信贷投放、拆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各类应收款类投资(包括配资、优先级份额、信托受益权等)、股权投资。

当然这个名词是笔者为方便推演而发明的概念,实际上央行层面去年初发布的银发[2015]14号文将拆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各项贷款”后,已经有一点接近。只是当时变更各项贷款定义后并没有实际的应用领域。

3、再进一步就是此次央行发明的广义信贷,其特色是在“货币创造信贷”基础上再进一步,将政府债券投资、金融债、次级债等也纳入其中。但总体而言,此次广义信贷仍然是以广义货币创造为主,即绝大多数的广义信贷投放都会产生货币创造。

以下站在某银行角度仅举几个例子:

(1)、银行受让券商两融收益权和券商受益权凭证

银行自营资金受让两融收益权,静态看增加证券公司在银行的存款(增加非存款类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m2),动态看券商拿到银行资金后融资给客户,增加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也同样扩张了货币信用。

(2)、银行资金配资业务的货币创造分析(多数通过通道形式)

如果个人或非存款类机构参与配资,从商业银行角度只是存款转移,从配资出资方的银行账户转为自己募集方所在券商的证券保证金存款账户。不同银行间的负债等量变化,没有发生货币创造。

但如果银行参与了配资,需要区分银行理财资金还是银行自营资金参与证券配资业务。银行理财参与配资理论上并不会影响货币的创造,因为只是银行理财的托管行(多数是理财发行银行自己托管)的存款减少,相应地作为通道的资管计划托管行存款增加。但总体货币存量不便,从而银行没有从事信用扩张。

如果是银行自营资金参与二级市场股票交易的配资,或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的配资1亿元,则属于典型的货币扩张的过程,因为参与配资的银行负债端不变,只是资产端动用其在央行的超额备付金1亿元;同时配资导致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增加(如果是二级市场交易配资)或上市公司监管账户开户行(如果是上市公司定增)的存款增加1亿元。

(3)、银行借款给证金公司参与救市货币分析

如果资金来自商业银行(1万亿),尽管资金没有直接进入企业或个人账户形成信贷循环,但证金公司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后,股票卖方获得的资金要不形成证券公司交易保证金存款,要不从证券账户提款形成个人或企业存款。二者都将形成增量货币。

(4)、银行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

其实和两融收益权的受让很类似,因为所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存放都被纳入M2范畴,所以银行对非存的拆放会增加该非存金融机构在其开户行的存款,拆出银行的存放央行科目的准备金相应减少(但拆出银行存款端并没有变化),所以整体而言全社会M2新增。

(5)、银行自营资金投资各项资管产品(通道的典型模式)

也就是纳入到127号文中的同业投资概念。此类投资在银行的年报中多数反映在“应收款类投资”项,该SPV(包括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资管、保险资管、期货资管、备案的私募基金)托管行或开户行的存款增加,从而托管行或开户行存款负债增加,信用货币创造,M2扩张。

五、腾挪资产的实际影响分析

127号文之后,多数的大规模资产腾挪已经有所收敛,但仍然有部分在统计标准和同业投资的穿透把握上做文章,所以相对而言央行的广义信贷更加彻底,对金融机构的控制也更全面。

即便通过代持方式腾挪资产也无法逃避广义信贷的考核,因为代持同样需要银行向代持方拆出资金(此类拆出在2015年初央行发布的银发[2015]14号文中已经被纳入“各项存款”中),从而被纳入到“广义信贷”计量范畴。

此前每逢季末或年末广义口径的信贷之所以发生巨幅波动(主要是增长),除了存贷比取消之前的存款考核外,还有就是各种资产的藏匿玩法。但现在银行如果通过非存款类机构代持或通过特定目的载体藏匿风险资产(多数表现为同业投资不穿透),则不但不能减少广义信贷,反而可能导致广义信贷增加,以及其他部分指标的偏离度上升。

如果走通道,银行投资SPV份额,出资方要不在央行的“各项贷款”统计增加,要不在“股权投资及其他投资”增加,从而无法逃避广义信贷的约束。

如果是银行拆放SPV或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并通过这些机构投资银行出表或授信项目,那么银行“拆放”的动作本身也是会扩张其央行统计口径的“各项贷款”从而无法逃避广义信贷。

从央行的最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其广义信贷中除传统贷款外,最大项目为“股权投资及其他投资”项目,其实也印证了各家银行年报中营收款类投资项目大幅增长,目前“股权投资及其他投资”项目大致有16-17万亿左右。

应收款一般有:银行购买自己的应收款项;银行买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托受益权/各项收益权;部分代持。尽管127号文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施穿透考查资本计提和损失准备计提等,当前银行大幅将资产配资到“应收款类投资”动力仍然在资本和拨备率两项指标的考核上。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微观监管的困境。

基于广义信贷的逆周期资本对目前各类相对合法的资本套利模式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比如典型通过ABS(不论是银行间发行流通还是非标准化债券的ABS出表)将100%风险权重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只要优先级可以评级到AA-以上在计算资本计提时候可以享受20%的风险权重,劣后部分通过资管通道表外处理,但最终很可能自营接回或者本行非保本理财隐形刚兑。如果优先级90%,劣后10%,那么实际银行体系内的资本只有先前18%,节约了82%的资本计提。

但央行在逆周期资本公式中,只有表外理财购买的10%劣后部分可以逃离央行的控制,其他部分不论如何腾挪优先级,只要优先级没有流出存款类金融机构体系,就无法规避广义信贷。

六、商业银行的出路和可能的对策

如果未来央行进一步扩充其奖惩措施,使得基于广义信贷所打造的宏观审慎MPA体系约束力更强,那么商业银行必须寻求其他薄弱环节突破,笔者认为,这将对市场造成两层面的影响:

1、商业银行在季末和季中的规律性数字调节,使得广义信贷中期限较短的科目不跨季,这样的操作如果没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和配合将使得季末的机构性利率扭曲非常厉害。3月31日就是因为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并没有广泛信息获取渠道,充分理解MPA的影响,而非常被动,有些措手不及。

因此季节性波动主要体现在某家银行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对各类SPV的同业投资不跨季,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和SPV本身流动性需求不能在季末出现断层,所以季末需要非银行资金来弥补,但作为一个整体不能以相互投资解决整体市场资金短缺问题,最终依赖是非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

此举对银行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区分微观和宏观层面。如果只是微观主体希望做季节性逃避,只会导致价格大幅扭曲,因为如果只是微观层面商业银行单方面收缩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以及部分同业投资;此类产品或金融机构不从金融体系外获取流动性,只会用更高价格弥补,但整体上市场上的广义信贷不会减少,只是分布变化。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和SPV要不将产品切断为3个月以内,显然对绝大多数通道而言这不符合产品周期。或者季末从金融体系为获取流动性,这样就不是通道的应有之义了,意味着本来通道产品变成了真正的产品募集,对于只有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通道费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而言不现实。所以笔者认为,对于银行自营资金参与通道类的业务而言,广义信贷杀伤力较大,同时季节性波动成本较高。

2、相比前面介绍的季节性波动,表外化可能是主流选择。商业银行进一步在非保本理财层面入手更具有可行性;加大非保本理财的配置,将原先表内业务近一步转移到表外处理。非保本理财通过各类通道进行资产配置,由于不反应在其资产负债表内,从而不受央行广义信贷的约束。尤其是通过开放式非保本理财资产池运作模式,很多方面可以起到类似表内广义信贷资产配置的效果,预期收益率性募集成本类似存款负债成本,资产段的收益配置也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同时也不受央行宏观审慎约束。

此外代销+顾问费形式也可以逃避广义信贷指标考核。

3、同业理财中的暗保仍然会起到消“广义信贷规模”的功效。即投资方确认为存放同业,但理财发行人很有可能确认为表外理财,因为其保函并不会真正体现在会计确认层面。这类通过暗函形式消“广义货币”效果,同时也消除其他诸如银监会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当然此类合规风险较高,和前两种方法不一样,前面介绍的季节性波动以及表外非保理财属于合规操作范畴。

4、指标调剂。前面在第一部分,笔者分析过,对于2015年底已经大幅度增长的银行,尤其增幅在40%以上,2016年达标基本无望情况下,反而有可能为其他处于边缘的银行进行调剂。或者部分银行处于广义信贷负增长或个位数增长的银行也有调剂空间。大致可以通过类似同业资金定向投资模式,比如同业保本理财。

七、为何说MPA是央行对微观监管缺位的补充

目前资管混业大行其道,笔者也曾就此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资管监管的核心:穿透》,同样如果微观监管层面能够将绝大部分此类穿透核查并在各项现有监管指标层面足额反应,那么笔者认为显然MPA必要性,尤其是MPA中资本充足率指标必要性就大幅度降低。穿透也可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不同目的,按照监管领域也可以具体划分宏观审慎监管层面的穿透把握,微观审慎领域的穿透把握。

微观审慎,监管主要是三会,尤其是三会负责具体政策执行的各地监管局。任何政策执行需要依靠具体的监管局的监管人员负责审核,以及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在目前的监管格局看,总体上呈现两大特征,一是跨监管难以协调检查,二是微观监管对容易引起系统性风险的违规行为重视程度不够。

先从跨监管协调说起,不要说跨三会的监管协调,即便是同一个监管体系,跨区域的联合检查也是非常少见,征询函因现实资源约束多数也难以及时深度调查。而跨监管体系,比如银监会和证监会下属不同类型资管和同业业务高度融合,产品交叉组合嵌套,但如果需要穿透不同监管当局的产品核查其底层资产非常困难;不论从知识结构、数据可得性、还是对方监管的配合协调来看都构成极大挑战。这种情况金融机构同业非常了解,所以才催生了大量规避监管的通道业务(当然很多通道业务也是起到风险隔离作用,不完全是规避监管目的)。

再看微观监管当局相对局限性,一般而言,地方监管局更偏重于案件防控、集体性事件、以及现场检查容易发现问题的传统违规事项,比如票据贴现真实贸易背景、贷款资金流向、贷款发放证照和手续瑕疵,这些问题几乎千篇一律相对容易查出问题。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合规问题,当然这些合规问题也很重要,只是从宏观审慎当局角度审视,或许更关注的问题是系统性问题,比如大量通过同业通道隐藏资产导致的资本和流动性可能潜在风险、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计量不准确、流动性问题是否充分暴露(理财的期限错配问题,资金池混用问题、自营高度依赖同业融资)。虽然宏观审慎当局依赖127号文等也有所限制,但总体上央行没有太多现场检查资源,而地方银监局从局部看未必将其认定为是潜在系统性风险源泉。

笔者更多将其视为一个典型的“认知差”,即微观层面来看,不论是金融机构个体还是地方监管当局很难将一个市场普遍的通行做法,但处于灰色地带的业务认定为是潜在系统性风险源。比如理财资金池问题,或期限错配问题,从微观监管当局角度,主要是防范个体金融机构风险,只要这家金融机构自身流动性管理不要出大的问题并无大碍,但个体流动性可控情况下都在走资金池模式,不代表整个金融系统风险可控。一旦市场整体纠偏,单靠个体金融机构提高利率募集资金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引发更多的恐慌,最终需要央行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解决。这就是大体央行领衔其他4部委发布127号文的大致背景之一,以及股灾之后也明确要求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原因。

参考阅读:

央行张晓慧解读MPA热点关注问题:如何理解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文章来源:chinamoneymagazine 作者:张晓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使之更有弹性、更加全面、更有效地发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作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prudentialAssessment,以下简称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个方面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管理。

从近半年的实施情况看,货币信贷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上经营稳健,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稳健经营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自我约束和自律管理的能力及意识有所提高,市场利率定价等秩序得到有效维护,符合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预期。当然,由于MPA尚处于实施初期,必然会存在一些与原有机制时不同的情况,需要经过一个适应与磨合的阶段。实施以来,有关各方表达了不少期待与关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存在一些理解不够准确之处。为了使MPA能更好地发挥应有之义,现就MPA的核心要点及各方比较关注的问题作进一步解读与说明。

一、关于MPA的几个核心要点

(一)广义信贷

广义信贷是MPA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与贷款相对而言的,意指更大范围的信贷,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计指标。目前,存款类金融机构广义信贷的界定范围包括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以及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资金运用类别,基本上比较全面地囊括了银行体系的信用投放渠道。

过去,央行在货币信贷调控中主要关注贷款,因为当时贷款占据了货币信用创造的绝大部分。但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类型趋于多元化,仅盯住贷款越来越难以有效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例如,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这两项合计目前已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大约1/4,这些业务的重要性已不可忽视,对其存在的风险也应当有效识别与防范。因此,有必要将关注点延伸至广义信贷,以更全面有效地反映银行体系的信用投放和货币派生情况,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资本约束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并强化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稳健经营理念是MPA的重要目标之一。风险与信用如影随形。金融机构作为高杠杆经营的信用机构,极易产生过度扩张的冲动,也更容易招致风险。以资本约束为核心,就是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加强资本管理,实现资产扩张与资本水平之间的有效平衡,保证有足够的风险损失吸收能力。强调资本约束,意味着“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这对于预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积累是很有必要的。

MPA主要通过资本约束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行为,重点指标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该项指标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体现了巴塞尔Ⅲ资本框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等宏观审慎要素。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等因素密切相关,简而言之,一家金融机构广义信贷增速超过趋势水平(与目标GDP、CPI增幅相关)越多,就需要持有越多的逆周期资本,宏观经济热度越高,也需要持有越多的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则取决于金融机构自身的系统重要性程度。如果金融机构的实际资本水平低于宏观审慎资本要求,往往意味着广义信贷增长过快,资本水平不足以覆盖其风险。这时要么需要适当控制广义信贷增长,要么需要补充更多资本金。

(三)自律管理

从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MPA,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转变是由事前引导转为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金融机构对MPA的指标体系和评估要求已经能够较好把握,对其中绝大多数指标也能进行自我评估。一方面,坚持以资本约束为核心,更多是要发挥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作用,自身建立起严格的资本约束机制。另一方面,由事前引导转为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后,金融机构在很多指标的把握和监测方面增强了及时性和可控性,对一些潜在的不审慎情况更加依靠金融机构自我发现并及时改进,这就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自主性,主动做好事前准备、事中监测,并及时结合最新数据进行预评估与业务安排,加强自律管理。

(四)弹性和柔性

MPA有较强的弹性和柔性。对金融机构而言,评估结果分为ABC三档,每一档内部都有一定的空间。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力争上游或者维持中庸,各项指标的组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求整齐划一,也不太会出现因为某个阶段某项指标略微不足就跌入C档的情况。特别是在满足资本约束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在广义信贷内部各个细项资产类别之间进行摆布调整时,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度。

评估完成后,人民银行会与金融机构充分沟通评估结果,鼓励评估良好的机构继续保持稳健,督促评估不佳的机构加强审慎经营,合理把握业务节奏。原则上人民银行不希望金融机构进入C档,但对于一些特殊因素也会予以充分考虑,并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七大方面

MPA将单一指标拓展为七个方面的十多项指标,兼顾量和价、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以更加全面地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来看:一是资本和杠杆,主要通过资本约束金融机构广义信贷的扩张。二是资产负债,主要考察广义信贷增速是否超过某些特定的阈值,也纳入了对金融机构负债结构的稳健性要求。三是流动性,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使用稳定的资金来源发展业务,提高准备金管理水平。四是定价行为,评估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行为是否符合市场竞争秩序等要求,特别是对非理性利率定价行为作出甄别。五是资产质量,主要关注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是否有异常的下降。六是跨境融资风险,适应资金跨境流动频繁和跨境借贷增长的趋势,未雨绸缪加强风险监测和防范。七是信贷政策执行情况,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二、关于市场对MPA关注较多的几个问题

(一)MPA是否贷款规模管理?

有观点认为,MPA实际上仍然是贷款规模管理,不利于现阶段稳增长政策的大力实施。

根据前文所述,MPA要求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应当符合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及其自身的资本水平,这并非贷款规模管理。换言之,金融机构想放多少贷款、做到多大规模,主动权在其自身,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坚持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确保资本水平足以支撑其大展宏图。如果金融机构的资本水平不足,无法支撑其期望达到的业务规模,却不抓紧从补充资本入手,反而不管不顾继续扩张,那就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不符合审慎经营的要求,早晚要吃大亏。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知名金融机构的教训仍历历在目。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本身就具有高杠杆特征,更应当严格遵守资本约束要求,把好风险这道关口,这也是可持续地支持实体经济所需要的。

(二)MPA会挤压流动性?

有观点认为,MPA会对流动性造成挤压,影响非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还会放大季节性时点冲击。

目前,MPA实施范围主要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如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存款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往来是可以被轧差抵消掉的。基于这个考虑,广义信贷并没有包括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款项和买入返售债券资产。

但对于证券、保险、基金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而言,其属于银行体系之外,本身就是货币信贷扩张的受体。近年来,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其中有些机构高杠杆经营现象突出,已经成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有必要引导这些机构加强杠杆管理和风险防范,把过高的杠杆调整到合理的水平。MPA实施后,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时,会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资本的合理分配,一些杠杆过高、过度依赖同业负债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如果仍然固守高杠杆理念,感受到一些流动性压力和制约也是正常且合理的。

受统计频率和成本等因素影响,目前MPA主要按月监测、按季评估,使用的主要是月末、季末数据,这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时点效应。但随着金融机构对MPA评估规则更加熟悉,预计这种影响会逐步减弱。此外,我们也在考虑借鉴国内外平均法统计和考核的经验,研究将这类方法在MPA中运用的可行性。

(三)MPA会加速表外扩张?

有观点认为,MPA关注广义信贷后可能加速金融机构表外资产扩张。

MPA从关注贷款转为关注广义信贷,能够有效缓解金融机构在表内通过腾挪资产等手段规避调控要求的情况,使金融机构表内资产扩张更加平稳有序。但部分金融机构为规避MPA要求,也的确存在将原先表内业务转移至表外处理的可能性。近年来,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领域。MPA设计时对表外业务已有所考虑,比如杠杆率、资本充足率、委托贷款等指标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的衡量。随着监管体制、统计和信息收集等条件的完善,未来MPA对表外业务的规范还会进一步加强。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将表外业务风险防范与宏观审慎评估相结合的路径,进一步规范并引导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有序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仍然处于研究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而且与国外相比,我国宏观政策工具箱更加庞大,内涵更加丰富,实际承担的任务也更多。应该说,MPA兼具了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属性。人民银行将在实施过程中汇集各方智慧,不断总结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


相关内容

  • 央行孙国峰详解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
    导 读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金融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金融在市场出清领域中的作用,更合理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金融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让金融助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成 ...
  • 中央银行再贷款:职能异化
    作者:陶士贵 经济学消息报 2007年01期 一.央行再贷款制度的变迁 中央银行再贷款,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由于它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提供贷款,再由商业银行贷给普通客户的资金, ...
  • 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代理情况汇报
    **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代理 情 况 汇 报 我市有**个乡镇办事处,辖**个村.社区.居委会, 根据**发[2010] *号文件精神,这次全部纳入了‚三资‛清理的范畴.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代理工作自* ...
  • 商业银行公私联动若干意见
    *****商业银行公私联动若干意见 公私联动是指商业银行对公.对私部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共同开发和销售产品.共享客户资源,从而提升银行服务品牌和整体竞争力,实现对公.对私业务的"双赢".这是当前商业银行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 ...
  • 社会融资规模概述
    社会融资规模概述 一.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金融与经济关系,一般是指银行体系通过其资产负债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在金融机构资产方主要体现为新增贷款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负债方主要体现为货币创造和流动性增加.近年来 ...
  •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摘 要:新常态下,受经济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国内城商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和盈利增速的放缓也成为常态,以往20%以上的高增长已难以为继.对此,国内城商行主动加快战略转型和改革创新驱动步伐,实施业务转型和发展模式再造,重点推 ...
  • 试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王宝刚马运全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济南250021) 摘要:金融消费者概念作为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近年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日益 ...
  • 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看紧缩流动性
    蔚耍:本文从譬鳕菠动性舶角度分析7近年来摄高若定准备盒率的动机与效应,通过分析影琦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褥出近期法定准|金率I关的主要a标是鼍合公开市场操作I具回笼基础货币.收缩金麓体系过蔫漉动性曲结论.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金率:超颧存款准 ...
  •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行贷款定价的操作实践 合理确定贷款的利率就是所谓的贷款定价.随着人民币贷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经历了按官方基准利率定价到小范围浮动贷款利率,再到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商业银行制定和完善了 ...
  • 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存在问题的思考
    .§蕤霾V A L L E J L 科学 裂蹴 Y 管理 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存在问题的思考 贾田轶 (中国人民银行鞍山市中心支行辽宁鞍山 114000) 中图分类号:F 8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7597(2008) 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