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笔记 - 范文中心

传播学概论笔记

06/04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在信息革命的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改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个人彼此沟通的方式,社会管理自身的方式。

二.主要学习内容

三.教学参考书

第二章 传播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特征以及人类传播行为的起源与发展

一.传播的概念和特征

1. 传播的定义: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① 传播指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②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其所属群体之间,组织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信息

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2. 传播的特征:(P22)

① 传播是人类自认、精神与社会文化行为的统一;

② 传播是人类信息表达、分享和利用行为的统一;

③ 传播是人类技术、媒介材料和社会信息系统的统一。

3.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 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国际传播二.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起源与发展

1. 动物传播行为与人类传播行为的区别:

① 动物传播的特征:

A. 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

的系统学习;

B. 动物的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称是基于条件反射院里的过称,而不是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② 人类语言的特征:

A.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B. 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C. 具有发育的经济性;

D. 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是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2. 人类传播行为的发展:

① 符号和信号传播:

② 文字印刷传播时期:

★ 造纸的发明,是“信息的压缩与存储”的革命,是中华名族对世界闻名做出的卓越贡献; ★ 中国的印刷术不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信息的复制与蔓延”的革

命。

欧洲——《元老院法令》(《每日法令》) 前66年 - 100年

中国——邸披 汉代(唐代)

A. 文字克服了声音、语言的转瞬即逝性,把信息长久的保存下来;

B. 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更远的地方,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C.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总之,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

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印刷术的

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炸窝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 文字印刷传播的局限性:

(1)文字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2)文字信息的传播对教育的普及程度要求高。

★ 指南针的发明是“第一次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加速了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称,是一次“信息

的定向与时空一体化”的革命;

★ 火药的发明使“文明的冲突”告别了冷兵器时代,是第一次“信息的爆炸”

3. 电子传播时期:

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西尾电气公司电台开播

★ 重要意义:

A. 传播信息迅速及时,可以喝正在发生的新闻做同步报道;

B. 颠簸在传播中不受空间限制,所以它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因此有着很强的渗透性;

C. 对象不受限制,受众范围广;

★ 局限性:选择性和保存性较差

1936年英国BBC电视台开播

★ 重要意义:图文并茂,富有感染力,有现场感

★ 局限性:制作的物质要求高,受发射距离和设备影响大

① 电子传播时期的特点:

A. 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B. 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

C. 实现了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

D. 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4. 网络传播时期: 马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信息高速公路”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位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 第五次信息革命是以手机为平台,移动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密集和传递”的革命。 P.S.: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① 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② 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③ 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④ 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① 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加速度发展趋势;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② 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③ 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第二节 关于传播学

一.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

1.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2. 传播学的范围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以大众传播为主。

传播学是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下半夜,首先诞生在美国,七十年代传入我国大陆,是现代政治、经济、文化与传播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信息论

控制论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 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传播思想、实践、技术的发展

2. 人类传播的形态: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

3. 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

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

三.传播学的奠基人

1.哈罗德·拉斯韦尔(1920 - 1978):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主要贡献: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① 提出5W模式(传播过程及5个要素);

② 总结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③ 内容分析法,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美国社会科学。

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对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经典著作:1927年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8年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2.卢因(1890 - 1949)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主要贡献:

① 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在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组织中的参与性管理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 团体动力论;

③ 实验法的创始人

经典著作:《个性动力论》、《解决社会矛盾》、《群体决定与社会变革》等

3.拉扎斯菲尔德(1901 - 1976)

奥地利籍犹太人,美国著名实证(应用)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主要贡献:

① 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提出两级传播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像才能

发挥独特效果;

② 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

③ 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使传播理论有行政研究的特色,形成了“哥伦比亚

学派”

经典著作:《人民的选择》、《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4.卡尔·霍夫兰(1912 - 1961)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主要贡献:

① 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关注传播的说服效果,提出个体差异论,研究成果被认为

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② 将实验心理学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

③ 形成“耶鲁学派”

经典著作:《传播与说服》、《大众传播实验》等

5. 威尔佰·施拉姆(1907 - 1987)

传播学之父、传播学鼻祖,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学科建设方面),是第一位被授予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创立传播学的标志:1949年 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

主要贡献:

① 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

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②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学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经典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

概览》、《传播学概论》等

四.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

1.传播学的定义: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

2.大众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基于大众传媒而发生的传播现象、过程、效果、社会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

3.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区分:

① 传播史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②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③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

④ 传播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

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⑤ 传播学史关于信息传播规律以及人与信息、媒介之间关系的学问。

大众传播学史研究基于大众传媒而发生的传播现象以及大众媒介运行规律的学问。大众传播学既

是传播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节 信息、符号与讯息(P32-38)

一.信息

1.信息的定义:是食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的因素。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① 信息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物质、能量的抽象程度是相同概念。

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②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是消息、指令、数据、符号等所包含的内容。 1948年数学家香农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创立了信息论;

维纳提出的关于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开辟了信息论的广泛应用前景;

1951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承认信息论这门学科,此后得到迅速发展。

③ 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 一个重要的概念:熵

☆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即“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

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它是不可逆的。”这就是熵增

加原理。

☆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息就是一种负熵。

☆ 比特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知道了如何计量信息量

④ 代表人物:

香农(1916 - 2001),信息论之父,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科学家之一,1948年在题为《通讯的

数学理论》中提出了关于信息论的论述。

贝塔朗菲(1901 - 1972),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系统论的创立者。1968年发表《一

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维纳(1894 - 1964),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1984年发表《控制论》,其思想和方法

已经渗透到自认科学和社会可续几乎所有领域。

2.信息的基本分类

信息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信息

3.信息的传送过程

★ 重要名词:

① 信源: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

② 信道:一是指词语,表示知道的意思;二是指通信的通道,是信号传输的媒介,是信源和

信宿之间联系的纽带。

③ 信宿:在通信中,从另一部件(信源)接受信息的部件

如,通信过程中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设备或计算机

④ 反馈:将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以一定的方式和路径送回到系统的输入端作

为输入信号的一部分,这个作用过程叫反馈。

4.信息的特征: 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时效性和时滞性

普遍性 流动性

共享性 存储性

二.符号与讯息

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人类用以表达和解读意义的信息的形式。

① 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② 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

③ 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2.符号的结构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 - 1913),现代语言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结构主义鼻祖。符号是一个直接作用于感觉的“能指”和一个可以被理解和推知的“所指”构成的统一体。

① 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如:人

② 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

3.符号的分类

语言符号

符号 :文字、哑语、乐谱、网络符号等

视觉性

非语言符号

听觉性

4.符号的特性

① 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② 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

成的。

③ 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5.符号的意义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及赋予含义并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联系时通过意义来实现的。意义与符号是人类的共同感知系统。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并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所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 ★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前者为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符号的核心部分,相对比较稳定;

后者为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易发生变化。

★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前者是根据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

后者是对所指失误的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的意义:

前者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思考的意义;

后者是表示两个符号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6.符号序列与符号类群(P34 -35)

① 符号序列:是符号相因水平轴向而被历时性排列组合的一组符号,如:一万~万一

② 符号类群:指的是与某个指定的符号在垂直轴向上有共时性的联想关系的一类符号的结合。 一个符号类群中的所有个体,必须有某种共同性;

一个符号类群众的所有个体,必须能在该符号类群众被清楚地区分开来。

7.符号与讯息的关系

① 讯息:是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

是蕴含了信息的符号组合,信息是它的内含,符号是它的外形,信息和符号的结合便形成了讯

息。

第四节 传播原理与模式

一.关于模式

1.模式的定义(P45):

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事物的方法,是对集一对象或实体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简洁的描述。

2.模式的功能:

① 构造功能:能揭示个系统之间的次序、排列方式、结构形态及其相互关系,能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一般的因素;

② 解释功能

③ 启发功能

④ 预测功能

模式包括:(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学模式

模式可以表示:(1)要素(2)关系和结构(3)过程(4)功能

二.如何理解传播模式(P46)

传播模式是指利用文字、图标等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所组成的,对传播结构和运动过程及其内外机

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

三.传播的基本模式

1.传播的数学模式

是以数学公式、符号等数学语言抽象地呈现复杂的传播活动

由香农和韦弗在《通讯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

① 拉斯韦尔程式的直线模式(5W模式)

1948年由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5W”模式,又称传播的政治模式

效果

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者分析 效果分析

② 香农 - 韦弗模式

即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1948年由美国数学家香农和韦弗提出,《传播的数学理论》是其代表作

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

信宿

讯息 讯息

噪音

③ 直接模式的优点和缺陷

优点: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所含有的单向传播的特点。

缺点:A. 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B. 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2.传播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上世纪50年代,陆续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以奥斯古德 -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为代表。其主要贡献是变直线、单向型思路为循环/双向型思路,即引入控制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反馈。 ① 奥斯古德 - 施拉姆模式

在传播活动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有事接收者,即编码又译码,都具有双重行为。连接两个单位的是讯息。这种双向互动的情形,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一般在面对面交谈中是直接的,在大众传播(音乐、录音、艺术等)中则是间接的。

采纳香农和维纳模式中合理的内容,提出传播的双向模式

②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在二十世纪50年代发表《传播是如何进行的》,提出大众传播模式。强调在新源与目的地(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真正有所谓传道,为传受两者共享。

传受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传递和接受讯息是,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他们传播信息,分离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称是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

③ 循环和互动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A.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B. 它以双向的环形结构真实地呈现了信息交流的复杂性,较全面地反映了传播的主要过程

C. 模式也显示了两种含义之间产生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

缺点:A. 模式所暗示的传、受两者平等的、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很难找到

B. 该模式较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太适用于大众传播。因为,大众传播是一种不平衡的非等量的传播。 ★以上是从传播过程(内部因素)考察传播的模式。

3.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传播的模式。

1959年《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提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大众传播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① 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进行人内传播

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群体系统的运行有事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要贡献: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后,大框架中去把握,因此,这一模式的提出时一大创举,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

②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1963年出版代表作《大众传播心理学》,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恩恩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优点:A. 看到了社会对传播过程的制约作用

B. 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C. 深化了

★以上是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传播的结构

总结:

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赖利夫妇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克服了对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

在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社会系统模式与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四.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过程

1.社会传播结构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

2.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传播模式是不存在的

3.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传播关系

4.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5.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精神生产村爱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动力

6.作为今生关系的传播挂你中同样存在着声场、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


相关内容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今天凯程老师详细的详细给广大考生讲解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内容,同时文章也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凯程就是 ...
  • 史学概论笔记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
  • 武汉理工[概论]课实践教学报告模板doc
    2014-2015学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报告书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教师评分: 教师签名: 目 录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 ...
  •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方向如何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方向如何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南京大学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南京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南京大学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整体需 ...
  • 考试科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考试科目 211 翻译硕士英语 考试范围 211 张汉熙, <高级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修订本 333<教育学原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中国教育史>, ...
  •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最新
    1. 艺术学之父:19c 末叶唐纳德. 费德勒 (1841-1895),标志艺术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艺术学包括三方面: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 门类划分: 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电影学.戏剧学 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 ...
  • 江南大学设计考研,这些问题你应该搞清楚!
    2016年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术型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大纲 ★ 科目名称:705设计理论 适用专业:设计学.艺术设计(专业学位)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设计理论是一门针对报考我院设计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统一初试科目.该科目强调考察考生是否具 ...
  • [新闻学概论]小抄
    新闻学概论考试重点 题型: 填空题(10个左右):名词解释(5个左右,每个3,4分),简答题(5或6个30分,比名词解释更详细):辨析题(2个相互对立的观点):材料分析题1个:论述题考查基本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要局限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有 ...
  •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1.通过研究发现,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状况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取决于人类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动量,二是取决于人类当时的生产能力. 2."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和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 ...
  •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
    网络传播概论 主要概念: 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