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全诗翻译赏析 - 范文中心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全诗翻译赏析

09/21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 解】 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

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

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

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赏析二: 《蝉》是一首五言律诗,借写蝉以喻己之清高廉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来比喻自己品行高洁。《唐诗别裁》云:“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这首诗抓住蝉的特点,紧密结合诗人的情思,为情而造,情景相融。

这首诗从结构上看,可划分上下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紧扣蝉来写,突出蝉的特点,以一“高”字为诗眼。首联以闻蝉鸣而起兴,意思是说蝉本以清高而餐风饮露,难求一饱,所以要作不平之鸣。尽管鸣声哀怨而带恨,然却无人理会,不过是徒劳而已。作者以蝉喻人,实写自己的人生境况。蝉本没有“高”和“恨”的感觉,但诗人却采用移情的手法,赋予事物一定的感情色彩,所以写得真实生动。

颔联上句“五更疏欲断”顺承“声”字而来,写蝉鸣声响到五更时已经稀疏,快要断绝了,意谓蝉的力竭声嘶。下句“一树碧无情”则写出尽管蝉声欲断,可满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因为蝉的憔悴而感动,显得冷漠无情。这既是对蝉的遭遇的客观描写,也是作者的主

观感受,寄托他的身世遭遇,以此抒发出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这两句字字咏蝉,却字字自况。

第二层由蝉及人,直抒胸臆。颈联写诗人官小身微,犹如木偶在水中到处漂泊,于是便产生了思念故园之情。想到故乡田园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为何还不归去呢?这看似与蝉无关,实则由“难饱”和“费声”而引起的身世之慨,这一转换不仅增加了诗的内容,而且使咏物诗的抒情韵味更加浓郁。

最后两句为诗的尾联,也是全诗的结句。一个“君”字将蝉拟人化,且与“我”对举,使咏物与抒情紧密结合。诗人因闻蝉鸣而自警,不禁发出与蝉相同的慨叹。一个“警”字照应“声”字,“清”字照应“高”字,丝丝入扣,严谨稹密,并具有画龙点睛之妙。诗论家认为这首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为“咏物诗最上乘。”


相关内容

  • 高考诗歌鉴赏之古诗的人物形象
    (2006-09-11 11:31:14) 转载▼ 分类: 教师手记 1)鉴赏诗歌中的他人形象.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 ...
  • 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二)--托物言志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掌握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2.熟练运用托物言志诗的解题步骤. 重点:掌握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难点: 熟练运用托物言志诗的解题步骤. 一.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第一步: ...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全诗翻译赏析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全诗翻译赏析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 ...
  • 文言文总结20**年
    文言文总结 来源:文言文趣味练(1-5) 稽费:停留.耽搁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费时日 遽:害怕 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见待:对待(我) 先公以礼见待 见绳:约束 明公以法见绳 鞠:审理:狱:案件 鞠狱:审理案件 第:家 叟携酒至 ...
  •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全诗原文及赏析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出自清代袁枚的<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相关翻译 写翻译 马嵬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 在人间也 ...
  • 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篇一: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注释] 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前两句说,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 ...
  • 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
    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学案序号: 题目: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使用时间:月日 主备人:杨奇参与人:高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复习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 教学内容: 一.修辞手法 (一)设问示例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 ...
  •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全诗赏析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出自唐代颜仁郁的<农家>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全屏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 半夜里就喊起孩子们,趁著天刚破晓,赶紧到田里去犁 ...
  • [春怨]三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摘要]唐朝诗人金昌绪的<春怨>小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其英译本也不下数十种.本文选取了弗莱彻.宾纳和许渊冲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文,根据汪蓉培教授的"传神达意"的理论,分别从达意.传神两方面来评析. [关键词]& ...
  • 七下语文古诗
    古诗 孙晋之 2012/1/27 古诗的翻译.诗人和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赏析. 1.山中杂诗 南朝梁·吴均 山中杂诗 ( 南 朝 梁 ) 吴 均 山 际 见 来 烟 , 竹 中 窥 落 日 . 鸟 向 檐 上 飞 , 云 从 窗 里 出 . ...